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Ⅰ讲义
- 格式:docx
- 大小:112.51 KB
- 文档页数:9
散文化小说的读法与答法[专题微语] 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作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一直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选入了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人物师陀的小说《说书人》。
散文化小说也受到浙江高考命题专家的重视,他们曾把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说《捡烂纸的老头》选入高考试卷中,即便2017年高考卷选的当代小说《一种美味》,其实也是一篇散文化小说。
那么,这类文体应该如何阅读,这种文本的试题又应该如何解答呢?本专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一、认识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是小说体裁和散文体裁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即用散文的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
散文化小说不以具体描写情节见长,甚至很少有情节,也没有更多的细节描写,这是这类小说接近散文的主要地方。
但作为小说,必须多多少少要有情节的安排,有些作品看似是散文,但人物是虚构的,事件也多以虚构为主,情节虽比一般小说真实,但也是虚构的,符合小说虚拟的特征。
这类小说往往能表现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小说的某些桎梏,能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思想。
其文体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淡化情节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
作者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
让叙述者的情感,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这类小说不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情节又与结构不可分割。
这类小说也不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式的结构模式,自然也编织不出引人入胜的故事。
2.虚化人物传统小说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而散文化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3.营造意境在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中。
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专题十六整本书阅读高考帮·备考方向导航题组1 客观题1.[2020江苏,25,5分]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刘备与陆逊在猇亭交战,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后刘备战败,陆逊追击至此,为阵所困,可见诸葛亮足智多谋。
B.《茶馆》中,常四爷在清朝灭亡后自谋生路,凭良心做事,却生活贫困,晚景凄凉,这说明一个动荡的社会难以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C.《边城》中,傩送二老一直喜欢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因为大老的意外身亡,他压抑自己的内心,没有进一步向翠翠表白。
D.《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认为哈姆莱特地位高贵,其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此在去法国前叮嘱奥菲利娅不要轻信哈姆莱特的爱情盟誓。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弟弟去世后,为保全弟弟的名誉,按照弟弟来信的请求,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让他远赴印度,接受锻炼。
2.[2018江苏,24,5分]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曹操攻陷徐州后,派遣张辽劝降陷入困境中的关羽,关羽提出了“卸甲”的三个条件,这一情节突出了关羽的忠义形象。
B.《茶馆》中,秦仲义说:“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他说的“那么办”是指通过收回房子、卖掉土地等途径,筹集资金来开办工厂。
C.《风波》中,七斤曾经在喝醉后骂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是“贱胎”,并在革命后很快剪掉了辫子,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农民。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奋力捕到的大马林鱼被鲨鱼给毁了,回到港口后,男孩遗憾地对他说,以后他们俩不能一起捕鱼了。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的性情极好,从不向丈夫要钱,她有着天使般的温柔,她的善良和忍让反衬了葛朗台的冷漠和贪婪。
3.[2017北京,24,3分]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课时作业(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考查角度1小说的叙述层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与世隔绝李娟①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与世隔绝的角落了,连月亮之上都不再神秘。
我们沙漠腹心的这个沙窝子与外界也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联系。
这一点从大家的日常交谈中就可看出……总有那么多话题可聊!早也聊,晚也聊,一聊就没个完。
说者声情并茂,闻者惊叹连连。
肯定有外部的消息连续不断地进入这片荒野,才能维持这样的谈话嘛。
②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是牧羊时马上相逢的问候,其次是新什别克家那部无线座机电话。
但是那个破电话几乎没啥信号,深更半夜才闪出一两格,打个电话得跟吵架一样大喊大叫:“……你能听见吗?我能听见!你说!你说!我能听见!你真的听不见吗?……”尽管如此,对这片荒野来说,已经足够了。
③来到这里,一切安定下来,最重要的几项劳动也结束了。
亲爱的加玛就该北上返回阿克哈拉照顾生病的奶奶了。
可怎么回去呢?到哪儿找车呢?④牧场上的车统统都是三证全无的运营车,那样的车在荒野里若隐若现的沙子路上慢吞吞地、东倒西歪地爬啊爬啊,时速没法超过二十公里。
只有偷偷上了乌河南岸的柏油路,才能陡然神气一下,开得飞快。
可就连这样的车也是罕见的。
终于有一天,居麻去北面的亲戚家帮忙挖地窝子,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有一辆车第二天将经过附近的牧场。
⑤于是加玛赶紧开始做准备。
所谓的“准备”主要是洗头。
这令我很难理解。
当时旱情严重,水非常珍贵,如果是为了洗给司机和其他乘客看的,这也太虚荣、太奢侈了吧?再一想,怎么能用“虚荣”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来定义这件事呢?生活本来就够局促了,如果再潦草地应付,那就是“破罐破摔”。
再窘迫的生命也需要“尊严”这个东西。
而“尊严”须得从最小的细节上去呵护。
哪怕就只在一名司机和两三名乘客面前体现短短几个小时的清洁和体面,也马虎不得啊。
⑥于是加玛不但洗了头,还从头到脚整顿了一番。
还打开上了锁的箱子,拆开一双新袜子换上。
还坐下来打扮了整整一上午,抹了桂花头油(是的,都这年代了,牧场上的女人们仍习惯使用这种古老的化妆品),擦了粉底。
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Ⅰ整体阅读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小说基本概念和“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这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二、小说种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等。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小说与散文的文体区别1.小说虚构,散文写实。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有一种流派叫写实小说,只是叙述理念的变化,并未改变小说虚构的本质特征。
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式描绘。
2.小说重在表达作者对人、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散文重在作者情感的表达。
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饱蘸情感;而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
3.小说主体是讲故事,就不能不讲究讲故事的技巧,讲究结构的安排、穿插,断连、铺垫、照应、因果与关联。
而散文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4.写景状物对于小说而言,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起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对于散文而言,即运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某些景物或事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最重要的是突出景物的特点。
关于小说的那些事一、小说概说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传奇、武侠、言情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白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具有六个特点:(1)视角独到,以小见大(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3)心灵刻画.入木三分(4)情节安排,匠心独运(5)环境描写,烘云托月(6)虚构写实,相辅相成二、小说三要素【小说构成要素】指构成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并显示其基本特征的主要因素。
在小说理论中,构成小说形象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小说的内容妥素,包括小说的素材、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一是小说的形式要素,包括小说的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技巧等,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又把最能显示小说独特性的人物、情节、环境称为“小说三要素”。
【小说的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休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一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一(尾声)。
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3)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3、考查题型(1)碎类题型1、情节横述和栋理考查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凡件事,清依次加以概述:③概述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六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Ⅱ讲义不分版本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Ⅱ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总体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评价中外文学作品。
分项考点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简释:“作品结构的分析〞主要指分析作品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作品主题的概括〞主要指着眼作品整体,通过理清作品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作品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2.作品体裁根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简释:“作品体裁根本特征〞指作品的根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主要表现手法〞指作品的整体表现手法以及语句、句子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个宽泛概念,类似于艺术特色或艺术技巧。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简释:“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是指在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根底上揭示多层含意要点,感受并表达出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是要能指出语言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其表达效果或对句子的作用。
前者重思想性,后者重艺术性。
在实际考查中,可以单独考查其一,不过,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两者密不可分。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简释:“作品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
“作品形象的欣赏〞是指分析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重要特点),以及形象的意义。
“艺术魅力〞是指作品对考生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是文本对阅读者产生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要求鉴赏者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达出来。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简释:它侧重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开掘。
简释:“不同角度〞指文本中人物、作者、读者等,社会、政治、教育等。
“不同层面〞是指如情感、哲学、审美等。
“开掘〞的主要对象指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气氛、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
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Ⅰ整体阅读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小说基本概念和“三要素”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在这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二、小说种类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等。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小说与散文的文体区别1.小说虚构,散文写实。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有一种流派叫写实小说,只是叙述理念的变化,并未改变小说虚构的本质特征。
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式描绘。
2.小说重在表达作者对人、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散文重在作者情感的表达。
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饱蘸情感;而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
3.小说主体是讲故事,就不能不讲究讲故事的技巧,讲究结构的安排、穿插,断连、铺垫、照应、因果与关联。
而散文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4.写景状物对于小说而言,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起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对于散文而言,即运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某些景物或事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最重要的是突出景物的特点。
四、高考所选小说主要体裁的文体特征1.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仅两三个,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形象地表现一个简单的主题。
其特点是:①篇幅短小;②立意奇特;③选材小中见大;④情节完整;⑤结局出人意料。
千字左右的微型小说是高考常选的体裁之一。
阅读时除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外,还要重点品读小说的结尾,它往往是小说情节的匠心之处、主题的集中表达之处。
2.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一、小说阅读要领1.核心要求阅读小说,要看到小说三要素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作用。
人物塑造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居于第一重要地位。
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人物常常是情节和环境的核心和主体,而情节则应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延伸和发展史,环境则是人物和情节发展的舞台。
没有环境,情节则不可能发生,人物也不可能存在。
不要把这三要素割裂或孤立起来看待,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活生生的整体。
这样,你就会真正地感觉到小说中情节和环境的任何一笔描写都与人物息息相关,而不是多余的叙述。
2.阅读新视角历年选入高考的小说多数属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所以普遍地形成了以“故事”和“人物”为基本的解读思路。
然而,近几年的选文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2017年浙江卷《一种美味》,如果以读情节、读人物的方法去读,虽然有的能读懂,但读不透,甚至有的读不懂。
因为选了一些现代小说,仍然用旧的读法,难免会在复杂的小说世界里“迷路”。
因此,要想读懂、读好小说,还必须了解、理解小说,要有新的阅读意识和视野。
最基本、最重要、难度比较大、频率也比较高的阅读视角主要有写意、心理、象征、反讽、荒诞等几种。
“写意”,这一类中国化的小说,以沈从文、汪曾祺的作品为代表。
这一类小说人物性格单一、类型化,情节上也无新奇可言,有大量的风物描写,而且粗看之下,这些描写与人物、情节等关系不大。
倘若没有“写意”的意识,则很难理解。
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所谓的“内向转”——心理。
不同于传统小说以心理活动辅助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的处理式,现代小说把心理世界本身作为对象,极其重视内心世界的展示。
如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选段着重描绘了安娜复杂的内心活动。
有的现代小说,如果不抓住小说中的象征,并破解其象征意义,就会很难理解。
读是读了,却仅仅只是读了故事而已,好像没有读透。
除此之外,还有“反讽”,反讽不同于讽刺,它的基本特征是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不一致,所以,有的小说反讽隐藏得很深,如果没有这种阅读视野,很可能把小说要表达的爱憎情感给理解反了。
如契诃夫的小说《摘自脾气暴躁的人的札记》。
“荒诞”是作者以荒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如卡夫卡的小说《村子里的诱惑》,如果以日常生活的逻辑来读,会难以理解。
二、考场小说整体阅读的“三步”读法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阅读: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
第一步整体阅读至关重要。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所谓快速阅读,就是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整体把握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
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三、整体阅读示例示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命若琴弦史铁生①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②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③接近村子的时候,老瞎子喊住小瞎子,在背阴的山脚下找到一个小泉眼。
④“过来洗洗吧,洗洗你那身臭汗味。
”⑤泉水清凉凉的。
小瞎子又哥哥呀妹妹的哼起来。
⑥老瞎子挺来气:“我说什么你听见了吗?”⑦“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您师父我师爷说的。
我都听过八百遍了。
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
我听您说过一千遍了。
”⑧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
⑨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
⑩老瞎子动了动,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⑪老瞎子说书已经说了五十多年。
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来,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来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⑫他会的老书数不尽。
人人都称赞他那三弦子弹得讲究,轻轻漫漫的,飘飘洒洒的,疯颠狂放的,那里头有天上的日月,有地上的生灵。
老瞎子的嗓子能学出世上所有的声音。
男人、女人、刮风下雨、兽啼禽鸣。
⑬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疾风骤雨,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⑭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两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撅着屁股吹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拣出来。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⑮一早起来,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着那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⑯“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来。
”⑰老瞎子早忘了兰秀的事。
“吃的、喝的、烧的全有。
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出去说回书。
行吗?”⑱“行。
”小瞎子觉得有点儿对不住师父。
⑲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老瞎子天不亮就上路了。
⑳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
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了。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