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注意事项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肌电图有什么注意事项肌电图是通过肌电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的一种手段。
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以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
英文简称EMG。
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内、外科、骨科、眼科、儿科、康复科、内分泌科等学科,,通过肌电图的检测可以为神经性疾病及肌肉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具有重要的诊断和判断价值。
肌电图是采用电刺激神经干或同心圆针插入肌肉的一项有创性的检测项目,其疼痛性较强,对一些患者可能造成不适感,所以在进行肌电图检测前,要求患者要对肌电图检测有一定的了解。
一、检查前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应该向患者详细介绍进行肌电图检测的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提前做好准备。
在进行肌电图检测前,患者不需要空腹,要适量进食;在进行肌电图检测的前遵医嘱是否需要停用对神经系统有刺激或抑制作用的药物,例如安眠镇静药、抗精神病药、兴奋类等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或其他注意事项。
在做一些特殊肌电图检测项目前还要求患者洗澡洗头,在检测前不能佩戴金银等首饰,要将手机关机,患者在检测前尽量选择穿着宽松的衣物,在检测时要暴露自己的上肢或下肢,这样方便医生进行肌电图检测,有些患者其肢体易冰冷,患者在肌电图检测前要温暖好四肢。
女性月经期间对于肌电图的检测是没有影响的,不用太过担心。
患者在进行肌电图检测之前,一定要切记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告知医生,如若有特殊情况,例如过敏、高血压、晕针、晕血等情况,更应提前告知检查医生,如若在检测之前服用新斯的明药物,患者必须在肌电图检测前至少十七小时前停药。
如果有要做视觉诱发电位的患者,其患者有近视或远视等情况,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可以佩戴相关眼镜,如果有幼儿要进行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幼儿家属要在进行肌电图检查前半小时根据医生的相关指示服用镇静药物。
在进行肌电图检测之前,医护人员一定要明确患者有没有出血倾向,如果患者的血小板低于50000/mm3,或者患者有出血倾向或凝血时间过长等不正常的情况,应该告知医生,避免进行针极检测,医生可用表面电极而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的方式进行(NCV)。
神经内科疾病的辅助检查与诊断标准一、引言神经内科是指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科学,其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神经内科疾病辅助检查的常用方法和相应的诊断标准。
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方法,可用于观察和评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脑电图(EEG)。
1. X射线X射线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用于观察颅骨的骨折情况、颅内肿瘤和颅内出血等。
根据X射线的结果,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颅内损伤或其他疾病。
2. 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高分辨率、多参数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神经系统结构信息。
通过MRI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颅内的软组织结构、脑卒中灶、脊髓疾病等。
在诊断神经系统疾病中,MRI常被用于检测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通过多个不同方向的X射线扫描来获取图像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检测颅内出血、颅内肿瘤、脑梗死等。
CT扫描速度快,对紧急情况下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 脑电图(EEG)EEG是一种记录脑电活动的方法,通过粘贴电极在头皮上记录脑电信号。
它可以用于诊断癫痫、脑电功能异常等。
脑电图的特征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可能的疾病类型。
三、神经系统生化检查神经系统疾病的生化检查可以提供疾病发生机制的指引,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常用的神经系统生化检查项目包括:脑脊液检查、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和血清标志物检测等。
1.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通过穿刺脑脊液来获取样本,以评估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
脑脊液检查可检测到细胞、蛋白质和化学物质的异常变化,用于诊断脑膜炎、脑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症等。
2. 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它们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来评估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体格检查评分标准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神经系统疾病体格检查评分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这些评分标准可以辅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2.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分项目下面列出了常用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分项目及其评分标准:1. 感觉功能:- 触觉:0分表示正常触觉;1分表示轻度触觉损害;2分表示中度触觉损害;3分表示重度触觉损害。
- 疼痛感觉:0分表示正常疼痛感觉;1分表示轻度疼痛感觉异常;2分表示中度疼痛感觉异常;3分表示重度疼痛感觉异常。
2. 运动功能:- 肌力:根据肌肉功能测试结果进行评分,通常采用0-5分的评分标准,0分表示无运动功能;5分表示正常运动功能。
- 肌张力:0分表示正常肌张力;1分表示轻度肌张力异常;2分表示中度肌张力异常;3分表示重度肌张力异常。
3. 平衡和协调:- 坐位平衡:0分表示平衡正常;1分表示轻度平衡不稳;2分表示中度平衡不稳;3分表示重度平衡不稳。
- 步行平衡:0分表示平衡正常;1分表示轻度平衡不稳;2分表示中度平衡不稳;3分表示重度平衡不稳。
4. 反射和协同运动:- 深腱反射:采用0-4分的评分标准,0分表示无反射;4分表示正常反射。
- 其他协同运动:根据协同运动测试结果进行评分,具体评分标准根据测试方法和疾病类型而定。
3. 应用和注意事项这些评分标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结合患者症状、病史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评分标准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评分过程应详细记录,以便随访和比较观察结果。
- 针对不同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可能需要针对性调整评分标准或适用其他评分工具。
- 在评分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结论神经系统疾病体格检查评分标准是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准确评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状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神经系统检查标题:神经系统检查引言概述:神经系统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医生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一、神经系统检查的方法1.1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姿势、步态等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1.2 神经系统感觉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触觉、疼痛、温度感知等来评估神经系统感觉功能。
1.3 神经系统运动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患者的肌肉力量、协调性等来评估神经系统运动功能。
二、神经系统检查的意义2.1 早期发现神经系统疾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疾病,有助于早期治疗和干预。
2.2 评估治疗效果: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2.3 指导康复训练: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可以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的指导,帮助患者恢复神经系统功能。
三、神经系统检查的适用人群3.1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已经确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可以评估疾病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3.2 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以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3.3 康复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帮助康复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情况,指导康复训练的进行。
四、神经系统检查的注意事项4.1 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应选择有经验、设备齐全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4.2 遵医嘱配合检查:在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应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积极配合检查过程。
4.3 注意检查后的复查和随访:检查后应定期复查和随访,及时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五、神经系统检查的发展趋势5.1 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系统检查将更加准确和便捷。
5.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为神经系统检查提供更多的辅助信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偏瘫评定注意事项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评定偏瘫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问题,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评定偏瘫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病史和症状表现。
医生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治疗情况等。
同时,还要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肢体的活动能力、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评定偏瘫的程度和类型都至关重要。
评定偏瘫时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医生应该仔细检查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体格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偏瘫程度和受累范围。
在评定偏瘫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
例如,可以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病情和受累情况。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为评定偏瘫提供客观的依据。
评定偏瘫时还要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功能状态。
医生可以通过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步行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来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
这些信息对于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在评定偏瘫时要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偏瘫会给患者带来身心困扰,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在评定偏瘫时要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经济状况,以制定更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
评定偏瘫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状态、心理和社会因素等方面。
只有全面综合地评估患者的情况,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希望通过以上注意事项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评定偏瘫,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神经外科常见的辅助检查知识健康教育什么是腰椎穿刺?答:腰椎穿刺是在腰椎的间隙刺入穿刺针于椎管内,来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一般以第3、4腰椎之间或者第4、5腰椎之间穿刺较多。
腰椎穿刺有什么作用?答:腰椎穿刺有如下作用。
(1)测量颅内压力。
(2)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判断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瓶内感染。
(3)对颅内感染或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采用腰椎穿刺放出部分脑脊液,减轻症状,预防蛛网膜粘连或者脑积水。
(4)了解蛛网膜下腔是否有堵塞。
(5)鞘内注射药物治疗。
(6)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腰椎穿刺有什么注意事项?答:(1)体位必须正确,为使腰椎与腰椎的空隙尽量加宽,应采取侧卧位并尽力将腰部向后凸、使头和双膝尽量靠近一一呈“虾米”状,在医生操作时不能动,以防针尖碰到神经或针头断裂造成严重后果。
(2)腰椎穿刺检查结束后应去掉枕头平卧休息4~6h,防止腰椎穿刺后低颅压性头痛,病人可适当饮水。
CT检查有什么作用?答:对于神经外科的病人,CT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高,而且价格相对低廉,检查迅速安全、无创伤,病人易于配合,所以应用越来越普遍。
CT检查对于颅骨损伤、脑脓肿、脑梗死、脑出血、椎间盘脱出等病变的诊断较为可靠。
尤其是对颅脑外伤、脑出血等急症是常规和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够明确血肿的大小、部位等,为医生明确诊断、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提供了宝贵依据。
做CT检查有什么注意事项?答:(1)病人持医生开具的检查申请单到放射科CT检查室登记,排队等候检查,急诊病人优先检查。
(2)育龄妇女须确定自己未怀孕,方可进行CT检查。
(3)CT增强扫描须先做药物敏感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对碘造影剂过敏或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病人,不能做CT增强扫描。
(4)检查时除去检查部位的一切金属类异物,如手表、饰物等。
检查时最好穿不带纽扣的棉布类衣裤。
(5)在扫描中须保持安静,并与医生合作。
做胸腹部检查时应注意保持呼吸平稳,并遵医生指令屏气,否则会影响图像质量,对不合作的病人需提前使用镇静药物。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腰椎穿刺和CSF检查A、C SF产生于脑室脉络丛(侧脑室)——室间孔(Monro孔)——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脑池和蛛网膜下腔——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少部分CSF——脊神经根间隙吸收。
CSF总量130ml,生成速度0.3~0.5ml/Min,每日生成约500ml。
B、腰椎穿刺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发症:1、低颅压综合症(<60~80mmH2o以下),每日取样<10mlCSF。
2、脑疝。
3、神经根痛。
4、其它如感染,出血等。
C、腰椎穿刺时:测初压≥300mmH2o不宜放CSF。
正常颅内压:80~180mmH2o。
高颅压:>200mmH2o。
低颅压:<80mmH2o。
D、疑有椎管阻塞时行压力动力学检查——压颈和压腹试验。
压颈试验(奎肯试验orQueckenstedt Test)。
1、正常:压颈后——颅内压升高100~200mmH2o,解除后恢复初压。
2、穿刺部位以上有梗阻——压颈时压力不上升(完全梗阻),上升下降慢——部分梗阻。
3、有颅内压升高or怀疑颅后窝肿瘤——禁压颈试验。
4、单侧压颈试验——CSF压力不上升——提示同侧静脉窦(乙状、横窦)受阻。
E、CSF常规检查:1、性状:弗洛因综合症——椎管梗阻——CSF的蛋白过高、黄色、离体后凝固。
2、细胞数:a、正常0~5×106/l,单核细胞为主。
b、急性细菌性——白细胞增多,以多核细胞为主。
c、病毒性——白细胞轻度增高或中度增高,单核细胞为主。
d、亚急性or慢性感染——大量淋巴细胞or单核细胞增多。
e、寄生虫——嗜酸粒细胞增多。
3、CSF的蛋白:0.15~0.45g/l。
4、CSF的糖:2.5~4.4mmol/l(45~60mg/dl),<2.25mmol/l为异常。
5、CSF的CL:120~130mmol/l。
F、CSF的特殊检查:1、细胞学检查:蛛血时,吞噬细胞胞浆可见吞噬的新鲜红细胞,褪色红细胞,含铁血黄素,胆红素则提示——出血未止,复发出血。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注意事项
一、CT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检查过程,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儿童和意识不清、躁动
等不合作的患者检查前遵医嘱给予镇静药,并有家属看护;
2、需要增强扫描时,应做好碘过敏试验,阳性反应及高危、高龄患者宜选择非离子
造影剂;
3、对造影剂过敏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并告知CT检查室工作人员,对使用造影剂的
患者,检查后观察有无迟发过敏反应。
二、磁共振成像的注意事项
1、确认无检查禁忌症(安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角膜、人工瓣膜者)方可进行检查;
2、去除身上可移去的所有金属物和含有金属的物品,如发卡、首饰、钥匙、手表、
信用卡等电子产品;
3、告知检查是在一个几乎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震动声响比较大,且检查时间较长,
被检查必须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任何轻微的移动都会造成MRI图像的伪影,应鼓励患者全身放松,安静平卧,平静呼吸,以保证图像质量。
三、DSA检查的注意事项
(一)、造影前准备
1.详细介绍检查的必要性与过程,造影可能发生的反应,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或害
怕心理,征得家属签字和患者的同意。
儿童和烦躁不安者应使用镇静剂或在麻醉下进行。
2.检查PT+APTT,做碘过敏试验和普鲁卡因皮试。
出血性疾病、凝血性障碍疾病
及碘过敏等禁忌检查。
3.皮肤准备:穿刺部位备皮5厘米×5厘米,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者按外科术前
要求准备皮肤。
4.用物准备:造影剂、麻醉药、生理盐水、肝素、沙袋、股动脉穿刺包、无菌手套
及抢救药物等,防止发生意外。
5.术前4~6小时禁食,术前30分钟排空大小便。
(二)、造影后护理
1.密切观察呼吸、血压变化,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
2.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股动脉穿刺者肢体制动6~12小时,并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
动和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
3.术后2小时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排泄。
4.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5.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四、脑电图检查注意事项
1.检查前向患者宣教检查方法、过程等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检查前一天用肥皂洗头,洗头后勿用护发用品。
3.检查前应停服镇静、安眠及抗癫痫药物1~3天。
4.检查前排空尿液,检查当日应进食,不宜空腹。
5.检查时勿穿尼龙衣,应摘取眼镜、手表、信用卡、假牙等一切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避
免静电干扰。
6.对无法合作的小儿及精神异常不能合作者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眠药物。
五、肌电图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向患者宣教检查的目的、方法;
2、告知患者检查时针刺相应区域皮肤时可有不同程度的痛感,要做好心理准备,鼓励患者
配合检查。
六、诱发电位检查时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向患者宣教检查的目的、方法,消除紧张心理;
2、检查时间较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在隔音室内进行的,要求相对安静,患者要
密切配合。
七、视频脑电监测的注意事项
1.监测前洗头,避免使用头油等。
开始监测要支起床档,防止发作过程引起坠床。
2.在监测病房中,禁止使用手机。
在发作过程中不要遮挡摄像头,以免影像检测影
像资料。
3.正常饮食,不要空腹,血糖过低可影响监测结果。
4.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如需改变治疗方案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检查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每项活动并记录。
观察内容包括:闭目静坐、卧床、
散步、吃饭、看电视、读书、大小便、睡眠及其他活动。
记录时要写明时间、患者的活动情况等。
6.检查过程中如有癫痫发作及时呼唤患者,了解意识状况通知医生,保护患者避免
发生意外,同时详细记录发作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抽搐开始部位以及扩展抽搐后肢体有无瘫痪、意识改变、瞳孔变化、大小便有无失禁等。
7.遇癫痫发作时,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咬伤,防坠床及受伤。
若持续状态,
遵医嘱给抗惊厥处理和吸氧。
8.检查过程中避免牵拉电极线,若有电极脱落应及时按原部位粘牢。
9.保证室温适宜。
温度过高,患者出汗多头皮电极易脱落,温度过低,安放电极时
粘胶不易干,粘不牢。
10.做好卫生宣教,争取患者的配合,做好心理护理,避免精神紧张等影响结果。
八、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注意事项
1.告知程序,取得合作;
2.不要空腹检查,检查前需进食早餐或午餐,且停用当日口服或静脉用药,尤其是
扩血管药物,以免低血糖或血管扩张、血流速度降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