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3.96 KB
- 文档页数:2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假字,“受”通“授”,教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不,通“否”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异义,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⑦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⑧今之众人..:古今异义,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⑨小学..而大遗:古今异义,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⑩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情态,成群⑪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⑬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⑭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⑮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⑯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⑳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⑪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④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⑤而耻学于师:倒装句,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⑥师不必贤于弟子:倒装句,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⑦不拘于时,学于余:倒装句,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省宾语⑩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省宾语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略句,省主语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生版】必修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师说[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道”“或”两字及次常用字“师”“传”。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3段)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画线的句子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复习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 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020高中语文《师说》文言知识复习及精品练习文言知识总结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④今之众人⑤小学而大遗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吾从而师之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一词多义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吾师道也(学习)②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于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而耻学于师(向,介词)不拘于时(被,介词)其皆出于此乎?(在,介词)翻译: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④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4.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孔子师郯子(以……为师)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④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的问题)愚益愚(愚人)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吾从(之)而师之③(人)问之,(士大夫之族)则曰……3.倒装句①而耻学于师。
(介宾后置)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后置)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翻译: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④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词结构后置)翻译: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
4.被动句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被动)翻译:不被时俗拘束。
基础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练习题和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代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解惑也。
2. 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如是而已。
二、选择题1. 《师说》一文中,韩愈提倡的师生关系是()。
A. 师生平等B. 师生严格分界C. 师生相互尊重D. 师生相互竞争2. 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是()。
A. 只学不问B. 只问不学C. 学而时习之D. 学而不思则罔三、简答题1. 请简述韩愈在《师说》中对“师”的定义及其作用。
2. 韩愈在《师说》中如何阐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关系?四、论述题1. 根据《师说》的内容,论述韩愈对古代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五、翻译题1. 将《师说》中的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授业2. 终不解矣3. 术业有专攻二、选择题1. C2. C三、简答题1. 韩愈在《师说》中定义“师”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
他认为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他们之间应该根据各自听到的道理的先后和掌握的技艺的专长来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四、论述题韩愈在《师说》中对古代教育的理解是,教育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学习,强调师生平等,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问,教师则应耐心解答,共同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五、翻译题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
通过这些练习题和答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师说》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加深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认识。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⑭【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自己。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涂。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㉙【族】类。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
云者,如此之类。
㉛【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2《师说》专题一、原文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道理)者,孰能无惑(疑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在)吾前,其(他们)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学习)道也,夫庸(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嗟乎!师道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处于……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
是故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益(更加)圣,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
彼(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近)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比得上),其(那)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比得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
余嘉(赞扬)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高一文言文《师说》课前默写专项练习三(10分钟)一、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吾从而师之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6.师心自用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舍相如广成传舍(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圣人之所以为圣二、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三、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人非生而知之者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6.郯子之徒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善假于物也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而耻学于师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其皆出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
《师说》文言基础梳理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02《师说》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文言基础梳理】一、选择题。
(45分,每题3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B.士大夫之族族:类C.君子不齿齿:提及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比得上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A.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C.何以解忧?惟有杜康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以故汉追及之B.及其所之既倦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D.事如此,此必及我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此三者,吾遗恨也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深追先帝遗诏D.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C.危乎高哉!D.此非曹孟德之诗乎?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A.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而其无忘乃父之志A.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C.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D.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或师焉,或不焉()二、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之)择师而教之()郯子之徒()古之学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余嘉其能行古道()(乎)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于)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三、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吾未见其明也。
()四、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小学而大遗()今之众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吾从而师之()句读之不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无贵无贱()五、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拘于时()学于余()耻学于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可怪也欤()不必贤于弟子()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非生而知之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则曰()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l.以下划横线字注音全部准确的一组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2.对以下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3.以下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高考阅读训练】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吾从.而师之:⑧今之众人..:⑨小学..而大遗:⑩则群.聚而笑之:⑪吾师.道也: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⑬吾从而师.之:⑭孔子师.郯子:⑮小.学而大.遗:⑯吾未见其明.也: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⑳惑.而不从师:㉑而耻.学于师: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吾从而师之:④ 吾师道也:传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道相似也:惑① 惑之不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惑而不从师: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圣人之所以为圣: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⑪郯子之徒: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⑬作师说以贻之: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而耻学于师:③于其身也:④皆出于此乎:⑤不拘于时: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可怪也欤: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不拘于时:⑤而耻学于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不拘于时,学于余: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⑩吾从(之)而师之: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⑫(师)位卑(者)则足羞: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高考阅读训练】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受,。
④【生而知之】。
之,。
⑤【其为惑也】。
⑥【闻】。
⑦【从而师之】。
⑧【吾师道也】。
师,。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
⑩【无贵无贱】。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⑫【师道】。
⑬【出人】。
⑭【犹且】。
⑮【众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
益,。
⑰【身】。
⑱【耻师】。
⑲【惑】。
⑳【童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
㉓【或师焉,或不焉】。
不,。
㉔【小学而大遗】。
㉕【巫医】。
㉖【乐师】。
㉗【百工】。
㉘【不耻相师】。
㉙【族】。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
云者,。
㉛【年相若】。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
㉝【不齿】。
齿,,㉞【乃】。
㉟【欤】。
㊱【常师】。
㊲【郯子】。
㊳【师襄】。
㊴【老聃】。
㊵【郯子之徒】。
徒,。
㊶【贤】。
㊸【不必】。
㊹【贤】。
㊺【术业】。
㊻【专攻】。
攻,。
㊼【李氏子蟠】。
㊽【古文】。
㊾【六艺经传】。
六艺指。
传,。
㊿【通】。
①【不拘于时】。
时,。
②【嘉】。
③【古道】。
④【贻】。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吾从.而师之:⑧今之众人..:⑨小学..而大遗:⑩则群.聚而笑之:⑪吾师.道也: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⑬吾从而师.之:⑭孔子师.郯子:⑮小.学而大.遗:⑯吾未见其明.也: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⑳惑.而不从师:㉑而耻.学于师: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吾从而师之:④ 吾师道也:传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道相似也:惑① 惑之不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惑而不从师: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圣人之所以为圣: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⑪郯子之徒: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⑬作师说以贻之: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而耻学于师:③于其身也:④皆出于此乎:⑤不拘于时: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可怪也欤: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不拘于时:⑤而耻学于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不拘于时,学于余: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⑩吾从(之)而师之: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⑫(师)位卑(者)则足羞:三、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__________、解惑也。
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弟子不必不如师。
3.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 韩愈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师之所存也。
二、选择题1. 《师说》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韩愈D. 王安石2.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__________。
A. 教书B. 解惑C. 育人D. 读书3. 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
A. 师不必贤于弟子B. 师不必高于弟子C. 师不必优于弟子D. 师不必强于弟子4.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道之所存,__________。
A. 师之所存也B. 学者之所求也C. 学生之所学也D. 知识之所在也三、简答题1. 简述《师说》中韩愈对“师”的理解。
2. 根据《师说》,韩愈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四、论述题1. 论述《师说》中韩愈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五、翻译题将以下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判断题1.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2. 《师说》中韩愈主张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七、连线题将下列《师说》中的名句与相应的解释连线。
1. 师不必贤于弟子a.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更聪明2. 弟子不必不如师b.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3.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 知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在那里八、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案例,分析其中体现了《师说》中的哪些观点,并给出你的看法。
案例:某学校有一位资深教师,他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学生一起探讨。
他认为,学生有时也能提出一些他未曾想到的观点,这对他的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九、作文题以“我心中的师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对“师者”的理解以及你认为一个好老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an,流传B.作《师说》以贻之贻:dai,赠送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ou,句中的停顿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u,阿谀,奉承二.填空题;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提高试题】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9.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学于余D.圣人无常师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竹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四.阅读下面一文,完成11-14题: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韩愈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11.对下面加点的两组虚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②我则行之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B.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也相同.D.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也不同.12.文中下列四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庭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B.〝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13.对文中的〝大丈夫〞〝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14.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B.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没有生活规律,自由自在,不闻世事.C.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D.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 【创新试题】五.阅读三段关于文章创作的短文,完成15-16题.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①.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答李翊书》)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②.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迭.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於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③.(王安石《上人书》)15.翻译文中划线的三句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①韩.苏.王三人对于文章写作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三人对观点的表述和论证有何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B3.B4.C5.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略7.而.者.其.也.矣.乎.夫.所8.C 9.A 10.B 11.D 12.B 13.B14.D15.①只要水势大,那么凡属能够浮起来的物体,无论大少都会浮起来.②只要求语言能表达意思,就怀疑会导致不要文采,这种怀疑是不对的.③然而,外在的装饰也不能轻视,只是不要把它摆在首要位置就可以了.16.①均强调文章内容决定形式.重于形式,即意在辞先;并讲求文章的实用性.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论证手法.。
《师说》知识点及检测试题(含答案)一、积累韩愈名句。
1.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韩愈2. 少年乐新知,哀暮思故友。
——韩愈3. 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
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韩愈《杂说》4.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5. 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韩愈《与李翱书》6.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
——韩愈7.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
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韩愈8.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9.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10.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11.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韩愈《原毁》12.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韩愈13.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与孟尚书书》14.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5.驾轻车,就熟路。
——韩愈《送石处士序》二、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师说》同步训练一、积累与运用。
第一组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近谀.(yú)郯.子(tán)老聃.(dān)师襄.(xiāng)B.子蟠.(fān)苌.弘(cháng)贻.之(yí)句读.(dòu)C.巫.医(wū)经传.(chuán)嗟.乎(jiē)或不.焉(bù)D.愚.人(yǔ)大遗.(yí)而已.(yǐ)解惑.(huò)【答案】A【解析】B项,“蟠”应读“pán”;C项,“传”应读“zhuàn”,“不”应读“fǒu”;D 项,“愚”应读“yú”。
2.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答案】B【解析】B项,“受”,通“授”。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C.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他)。
D.君子不齿..不齿:不值得谈论。
【答案】D【解析】D项,“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
4.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岁以下)的读书人。
C.小学,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今天指的是接受最初阶段教育的学校。
D.六艺经传,“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B【解析】B项,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准备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答案】D【解析】D项中的“所以”和例句中的“所以”都表手段或凭借;A、B、C三项中的“所以”表原因。
《师说》文言知识训练一、课内文言知识梳理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师者,所以(用来……的,或者……的凭借)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在我的前头,我也应该跟从他而且把他当做老师)吾师(以……为师,学习)道也,夫庸(岂,哪里)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圣人)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或许,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也,则(却)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的道、业方面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到了)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族,类。
这些人),曰师曰弟子云者(云者:对前面起总括的作用,有?如此如此?的意味),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似。
相若,差不多)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如果拜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做老师,就足够羞惭,如果拜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做老师,就近似阿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
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难道)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固定)师。
孔子师(以……为师,向……学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__________一、课内知识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得道者多助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会天大雨,道不通(2)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或师焉,或不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⑦十年春,齐师伐我(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朔气传金柝(4)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则耻师焉,惑矣③妖言惑众(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伐柯伐柯,其则不远(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②而耻学于师③其皆出于此乎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⑤不拘于时(7)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欲加之罪,其无辞乎?(8)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作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6)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吾师道也(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小学而大遗(5)孔子师郯子(6)而耻学于师5.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师说》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 姓名:【习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⑦吾从.而师之: ⑧今之众人..: ⑨小学..而大遗: ⑩则群.聚而笑之: ⑪吾师.道也: 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⑬吾从而师.之: ⑭孔子师.郯子: ⑮小.学而大.遗: ⑯吾未见其明.也: 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⑳惑.而不从师: ㉑而耻.学于师: 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 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吾从而师之:④ 吾师道也:传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道相似也:惑① 惑之不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惑而不从师: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圣人之所以为圣: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⑪郯子之徒: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⑬作师说以贻之: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而耻学于师:③于其身也:④皆出于此乎:⑤不拘于时: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可怪也欤: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不拘于时:⑤而耻学于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不拘于时,学于余: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⑩吾从(之)而师之: 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⑫(师)位卑(者)则足羞:【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假字,“受”通“授”,教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不,通“否”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异义,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⑦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⑧今之众人..:古今异义,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⑨小学..而大遗:古今异义,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⑩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情态,成群⑪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⑬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⑭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⑮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⑯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⑳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㉑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习,使……学习 3、 一词多义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⑪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⑬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④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⑤而耻学于师:倒装句,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⑥师不必贤于弟子:倒装句,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⑦不拘于时,学于余:倒装句,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省宾语⑩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省宾语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略句,省主语⑫(师)位卑(者)则足羞: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