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和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同学们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初中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很多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是不同的。
比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指飞奔的马。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故”,有“旧的、原来的”“所以”“原因”等意思。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鞭数十”中的“鞭”,本来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常见的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等。
1、“之”它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代词时,代指人、事、物;作助词时,有“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补足音节,无实义”等用法。
2、“其”作代词,代指“他(她、它)的”“自己的”“那、那个”等;也可以作语气助词,表推测、反问等语气。
3、“而”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高兴。
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宾语、谓语等成分。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4、被动句用“为……所……”“见……于……”等形式来表示被动。
五、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就是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达”就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就是译文要有文采,尽量优美。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有名词;对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要准确翻译;对文言句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进行调整。
触手可及:趣味文言文的量词和数词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大量的量词和数词。
这些词汇在文言文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辅助我们描述人物、事物的数量和属性。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趣味文言文中常见的量词和数词,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古代汉语的兴趣。
一、基本概念在文言文中,量词被用来计数、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而数词则用来表示具体的数目。
量词和数词常常搭配使用,增强表达的准确性。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量词和数词。
二、量词1. “人”在文言文中,用“人”作为量词,表示人的数量。
例如:“三人成虎”、“十万人马”等。
通过使用“人”作为量词,不仅可以准确地描述出人的数量,还能够使句子更具生动感。
2. “口”“口”作为量词,表示人的口音、语言的种类或者口头上的语言。
例如:“一口老北京腔”、“乡音未改三两口”等。
通过使用“口”作为量词,不仅可以描述人们使用的不同语言,还能够展示出地域特色。
3. “只”“只”作为量词,用来表示动物或鸟类的数量。
例如:“一只鹰”、“五只小狗”等。
通过使用“只”作为量词,可以准确地描述动物的数量,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击。
4. “匹”“匹”作为量词,用来表示马匹的数量。
例如:“十匹好马”、“百匹千里马”等。
通过使用“匹”作为量词,可以有效地展现出军队的气势和战斗力。
三、数词1. “一”“一”作为数词,表示一个数目,用来计数单数。
例如:“一日千里”、“一往无前”等。
通过使用“一”作为数词,可以强调某个事物或状态的独特性。
2. “二”“二”作为数词,表示两个数目。
例如:“二者择一”、“二心同仁”等。
通过使用“二”作为数词,可以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或者展示出某种程度的关联性。
3. “三”“三”作为数词,表示三个数目。
例如:“三皇五帝”、“三朝元老”等。
通过使用“三”作为数词,可以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或者划分。
4. “十”“十”作为数词,表示十个数目。
例如:“十面埋伏”、“十全十美”等。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和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中数词用法的不同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而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如:一狼得骨止。
(《狼》)齐人三鼓。
(《曹刿论战》)文言文中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而现代文的数词则放在名词的前面。
如: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故事两篇》初中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一)基数表示法。
1、一般性基数词,与现代文用法相似。
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马之千里者。
(《马说》)2、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上“有”(意为“又”)字,将二数连接起来。
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3、基数中的数词“十”、“百”、“千”、“万”前的“一”字通常省略。
如: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二)分数表示法。
古汉语里,分数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在母数和子数之间用“分”和“之”表示以外,还有一种主要的表示法:母数(位数)——子数。
如: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三)约数表示法。
约数是表示与实际数接近的数目,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下列几种:1、用“十”、“百”、“千”等整数来表示约数。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示。
如: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醉翁亭记》)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盖”等表示。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桃花源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四)倍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倍数的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不多,一般在基数词后加“倍”字,也有单用数词表示的;如果是一倍则省略“一”字而单用“倍”字表示。
诗词中数词修辞的运用一、例析文言文数量词在文言文中,数量词意义的表示,很多地方和现代汉语不一样,下面举例介绍。
1、“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用“再”表示。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
(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再”表示又一次,有时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
如“再次”。
当“又”意思讲的“再”,在文言中是用“复”表示的。
2、“四”用“乘”(shèng)表示。
古代一辆车配四匹马拉叫“一乘”,因而常用“乘”表示数目“四”。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之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②“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
”《礼记・少仪》——郑玄注:“乘壶,四壶也。
”孔颖达疏:“四马曰乘,故知四壶酒,亦曰乘壶酒。
”3、十位以上的数字中,个位数或十位数前往往加个“有”字。
“有”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①“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②“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五蠹》——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
4、零位数不专门表示。
文言文中无当“零”讲的词,“零”是“凋零”、“零散”的意思,遇到有零位数时,把间隔的位数连接在一起即可。
①“汉兴以来,三百二年。
”《后汉书・郭陈列传》——汉朝建立以来,已三百零二年。
②“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
”《汉书・西域传》——这里的“口二万四十”就是“(有)二万零四十口人”。
5、有的数目用两个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十五月亮又明又圆,可一过二十就缺损了。
②“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
《江夏行》——这里的“二八”即“十六”。
6、约数的表示。
如果是数目不大,往往连用相邻的两个数词表示。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常见用法
一、表示数量时,数词置于量词前面,只用数词不用量词。
1.蟹六跪而二螯:“六跪”现在说六条腿;“二螯”现在说两只钳子。
2.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三四人”现在说三四个人。
二、有时候数词和量词并用,但不一定象现代汉语那样置于名词前面,多数情况下置于所限制的名词后面。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栗一石”现在说“一石栗”。
4.我持白玉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白玉一双”现在说“一双白玉”;“玉斗一双”现在说“一双玉斗”。
三、数量词置于名词前面,它和名词之间往往用结构助词“之”。
5.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介之使”现在说“一介使”。
现代汉语里仍保留着此种用法,如:“一箭之仇”、“一面之交”、“一臂之力”、“一孔之见”、“一丘之貉”、“三寸之舌”、“七尺之躯”、“万亩之田”。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也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数量词置于动词前边,只用数词不用量词。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跃”现在说“跃(跳跃)一次”;“十驾”现在说“驾(拉车)十天”。
7.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三往”现在说“往(去了)三次”。
五、文言文里,“三”“六”“九”“十二”等数词,表示数量时,不一定实指,而是极言其多。
8.三岁惯女,莫我肯顾:“三岁”表示多年,非实指。
9.虽九死其未悔:“九死”表示多次,非实指。
10.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表示多层,非实指。
文言中数词的用法知多少2005年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翻译孙樵的《书褒城驿壁》中的一个句子:“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该句的译文是: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二年更换两次。
2006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阅读题,要求翻译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中“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一句,其译文是: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要想将上述句子翻译得文从字顺,就必须弄清句中的数词(尤其是“一”、“再”“十之六”)的意义和用法。
同学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发现,一些数词就像这两句中“一更”“再更”“十之六”一样,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所不同。
其特异之处到底有哪些?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1、表示确数。
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不像现代汉语把数词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是省去量词,直接用数词来修饰限制中心语;二是将作定语或状语的数词置于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后;三是将作补语的数词置于中心词之前。
例如:(1)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毛遂自荐》)(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核舟记》)(5)举所佩玉决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冯谖客孟尝君》)例(1)(2)(3)中数词后就分别省去“只”、“对”、“个”、“次”等量词,例(4)中数词“五”、“八”就是定语后置,例(5)中数词“三”就是状语后置,例(6)中的数词“三”就是补语前置。
2、表示虚数。
数词“三”与“九”常常被用来表示虚数,泛指“多”。
这是因为古人释“三”为“天地人之道也”,含有广大众多之义;又认为“九”是“数之终,物之广,阳之极”,故用以称“多”。
例如:(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2)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虽九死其未悔。
(《离骚》)(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
《数词的用法》古汉语基础在现代汉语里,数词必须跟量词连用,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如“一个球”、“两匹马”、“三头猪”、“四尾鱼”等,这些表示事物数量的数量词都用在名词的前面。
如果表示动作的数量,如“看两遍书”、“踢一场球”、“擂三通鼓”等,数量词都放在动词的后面。
可是在文言文里,数词的用法与现代很不相同。
一是数词的后面一般不用量词。
如“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译成现代汉语时,这些“一”的后面就要加上相应的量词。
二是表示事物数量的数词也可用在名词的后面。
如“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使楚》中的“吏二”就是如此,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两个小吏”。
三是表示动作数量时,数词常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中的“三往”,译成现代汉语时,既要挪到动词之后,又要加上相应的量词,译成“去了三次”。
四是文言文表数量时不仅可不用量词,而且当数词是“一”时,还常常连数词“一”也省略不用。
如“左臂挂念珠”、“炉上有壶”不说“左臂挂一串念珠”、“炉上有一把壶”。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数词和量词补上去。
五是文言文中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yòu,即“又”)。
如“舟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六是文言文表约数时,常常用“许”,如“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这个“许”可译为“左右”、“光景”等,不能译成“多”、“有余”。
七是文言文分数的母数和子数之间常常省略“分之”两字,如“塞上之人,死者十九”,这“十九”并不是“十九个”,而是“十分之九”。
这种格式仅限于母数是“十”、“百”、“千”、“万”的时候。
另外,母数“十”也可以写作“什”。
“什九”,即“十分之九”。
八是文言文中常用“三”、“九”及其倍数或“十”、“百”、“千”、“万”来表虚数。
如: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除了以上常用表虚数的数词外,其他数字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表虚数。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古文中数词的用法
1. 嘿,你知道吗?古文中数词有时可不单单是表示数量哟!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三”可不一定就是确切的三个人呀,而是泛指几个人呢!是不是很神奇?
2. 哇塞,古文中数词还能用来夸张呢!像“白发三千丈”,这三千丈的白发,怎么可能真有那么长,这就是运用数词来极度夸张地表达情感呀,你能想象那画面吗?
3. 哎呀呀,古文中的数词还能表示顺序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的“一”“再”“三”就清晰地表明了先后顺序呢,你说妙不妙?
4. 嘿!古文中的有些数词用法简直绝了!比如“二八佳人”,可不是说二十八岁的美女哦,而是指十六岁的女孩子呢,这也太有韵味了吧!
5. 咦,古文中数词还能这样用啊!“七八个星天外”,这里的“七八”就是个大概的数目,表示数量不多,想想那稀稀落落几颗星星在天外的感觉,多有意境呀!
6. 哇哦,古文中数词有时候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呢!“百八十里”,到底是一百多里还是八十多里呢,反正是挺远的,你明白了吗?
7. 哈哈,古文中数词的用法是不是特别有趣呀!“成千上万”,哇,那数量可真是多得吓人,这种表达好有气势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文中数词的用法真是丰富多彩,充满了魅力,让我们能领略到古人独特的语言智慧和表达艺术!。
文言文中数词的表示法作者:毛润才来源:《作文周刊(初二版)》2007年第25期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零数表示法。
整数与零数之间用“有”(读yòu,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字来连接。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
(《核舟记》)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
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
如:若九牛亡一毛。
(《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
(《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文言文中数量词的用法辨析有同学问:“《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句话:‘吏二缚一人诣王。
’数词‘二’、‘一’一会儿在实词前,一会儿在实词后,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问题提得好――它指出了文言文中一个普遍现象:数词的位置。
这就涉及了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现代汉语表示数量一般的形式是:数词+量词+名词,如“一张桌子”、“一斤大米”等。
但在文言文中,除了度量衡的单位必须用量词外,其他情况一般无量词,而是数词直接与实词组合。
文言文中的数词在句中的位置,有时与现代汉语相同,有时不同。
一般来说,有下列三种情况:一、说明名词的数词可以放在名词之前(这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处在名词之后(这与现代汉语异)。
如上例中的“一”处在名词“人”前,词序与现代汉语相同;“二”放在名词“吏”之后,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类似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找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口技》)――总计全船,有五个人,八扇窗户。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子。
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来翻译,并且在加上量词。
二、说明动词的数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译成现代汉语时也需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变状语为补语,并加上量词。
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公输盘一连使用了九次机巧多变的攻城方法,墨子抵挡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骐骥跳跃一次,也不能超过十步远。
三、说明形容词的数词放在形容词之后,现现代汉语全然相反。
译成现代汉语时也要变动语序。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有七八百里,几千尺高。
其次,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中数词虚用的现象较普通。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其中,“百”、“十”都是数词虚用,表示概数,否则就不好理解下文的“同行十二年”了。
一会儿说“十年”后木兰回家,一会儿她的战友说与她“同行十二年”,那么木兰从军到底有多少年?其实它们都是数词的虚用现象,表示“多年”的意思。
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中考语文之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归纳分析。
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a.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b.晋侯饮赵盾酒。
(晋侯让赵盾饮酒)[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
“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c.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及重点词语归类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1.表示数量词文言文中的数词,有时表示一个数量词,其特点是量词省略,或数词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马说》)一食中的一是一顿之义,量词顿省略。
箱奁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六七十指六七十只,数字后置,并省略量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一指一粒,量词粒省略。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孙子兵法·谋攻》)三指三种情况,量词省略。
方一沐,三握其发。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一为一次,三为三次,数量省略。
2.表示概数有些数词只表示一个大约的数目,而并非表示确定的数目,是虚指而非实指。
例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十二指军书多,非实指有十二卷。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序》)二三表示两三里左右。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
(蒲松龄《促织》)百万千均非指实数,都是指很多。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卫风氓》)三指多年。
3.表示序数有些数词含有第几之义,表示顺序。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一指第一次,三指第三次。
以孔子遇虎言之,圣人不能先知,六也。
(王充《知实》)六即第六。
4.表示两数相加这种情况是用有将前后两个数连接起来,表示两数相加,有时量词省略。
例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李密《陈情表》)四十有四即四十四岁,九十有六即九十六岁。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十有一年指二十一年。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亿有三千即十万三千(亿:十万)。
5.表示两数相乘有时两数连用,表示所指的数是两数相乘的积。
例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是指阴历十五。
急走趋之,乃二八姝丽。
(蒲松龄《画皮》)二八即十六岁。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三五即农历十五,四五即农历二十。
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1、[数词] 三:数目,二加一的和。
【例句】《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2、[数词] 三:表示多数或多次。
【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3、[数词] 三:三倍。
【例句】《周礼·考工记·庐人》:凡兵无过三其身。
过三其身,弗能用也。
4、[名词] 三:指君、父、师。
【例句】《国语·晋语一》: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5、[名词] 三:指天、地、人。
【例句】《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平之以六。
6、[名词] 三:指三皇。
【例句】《越绝书·篇叙外传记》:兴败有数,承三继五。
7、[名词] 三:指三王。
【例句】《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上咸五,下登三。
8、[名词] 三:指三颗星。
【例句】《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9、[哲学用语] 三:中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例句】《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和理解
文言文和现代文中数词用法的不同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而无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而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
如:
一狼得骨止。
(《狼》)
齐人三鼓。
(《曹刿论战》)
文言文中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而现代文的数词则放在名词的前面。
如:
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故事两篇》
初中文言文中数词表示法:
(一)基数表示法。
1、一般性基数词,与现代文用法相似。
如: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马之千里者。
(《马说》)
2、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上“有”(意为“又”)字,将二数连接起来。
如: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3、基数中的数词“十”、“百”、“千”、“万”前的“一”字通常省略。
如: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
(二)分数表示法。
古汉语里,分数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在母数和子数之间用“分”和“之”表示以外,还有一种主要的表示法:母数(位数)——子数。
如: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
(三)约数表示法。
约数是表示与实际数接近的数目,文言文中表示约数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用“十”、“百”、“千”等整数来表示约数。
如: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俄而百千人大呼。
(《口技》)
2、用两个邻近的数表示。
如:
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伤仲永》)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醉翁亭记》)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盖”等表示。
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桃花源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
如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四)倍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倍数的表示法与现代汉语差不多,一般在基数词后加“倍”字,也有单用数词表示的;如果是一倍则省略“一”字而单用“倍”字表示。
如: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睢不辱使命》)
(五)序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序数表示法大致有两种:一种如现代文一样,在基数词前加“第;另一种不加“第”直接用数词表示。
如: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荔枝图序》)
(六)虚数表示法。
虚数,不是指实际数目,只表示次数、数目之多或少,一般带有夸张的意味。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用数词“一”表示“少”的意思。
如: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2、用“三”、“九”、“十二”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之意。
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公输》)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3、“十”、“百”、“千”、“万”也常用来表示虚数。
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唐睢不辱使命》)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与朱元思书》)
(七)问数表示法。
在文言文中常用“几”、“几何”、“几许”等表示询问数目。
如: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为学》)
罗敷年几何?(《陌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