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16
⏹名词解释:⏹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
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
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
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
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
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
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
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
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
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世界现代史是指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今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见证了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
以下是一些世界现代史中的重要名词解释: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 1914 年至 1918 年,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
战争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
战争的双方分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同盟国主要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协约国主要包括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美国等。
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它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促进了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
二、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三、巴黎和会1919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 28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处理战败国的问题。
然而,巴黎和会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引发了德国的不满和复仇情绪,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四、经济大危机1929 年至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大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等。
它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严重衰退,也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五、罗斯福新政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称为罗斯福新政。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一)】1、泰罗制(泰勒制):美国工程师泰罗提出的生产管理和工资制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在美国及西欧国家流行。
其基本内容是: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研究出最经济而且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严格地挑选和训练工人;实现差别工资制,不同标准使用不同工资率;实行职能式管理。
泰罗制的普遍推行,给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带来了根本的变革,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亚洲被压迫的人民觉醒起来,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
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鲜人民的反日斗争,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虽然亚洲各国的革命都失败了,但它唤醒了亚洲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识。
3、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东南欧各国为争夺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属地而发生的两次战争。
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结成反对土耳其的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
如而起很快战败,它在巴尔干的领土几乎丧失殆尽,被迫求和。
由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
同时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很快于1913年6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以保加利亚、土耳其为一方,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求和,失去了马其顿的大部。
战争大大计划了东南欧各国之间的矛盾,同时由于土耳其人的加入,大大超出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性质,成为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政策。
1921年3月,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收制,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实行产品交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
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同年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广大群众中积极宣传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并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了四月示威、六月示威和七月示威。
七月示威失败后,1917年7—8月,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准备武装起义的方针。
9—10月间,革命形势完全成熟: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和各民族地区的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10月10日(公历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举行中央全会,通过列宁提出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
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起义。
占领各重要据点,并与次日凌晨攻占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同时,10月25日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宣布政权归苏维埃。
次日,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奠定了苏维埃政权胜利前进的基础。
从1917年俄历10月到次年2月,各地起义纷纷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四月提纲”:1917年4月16日,列宁从瑞士回国,第二天,在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会议和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联席会议上先后宣读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
4月20日在《真理报》上发表,史称“四月提纲”。
提纲明确指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制定了“过渡”的方针和策略。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徐学强整体史观亦称全球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
它是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1.从全局(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历史的发展都受到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影响,也同时影响着其它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
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根据以上观点我将世界近现代史作以下概述:一、世界潮流中的西方政治现代化历程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⑴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88年进行了“光荣革命”,1689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用一系列的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制度一直为英国沿用,并不断得到完善。
英国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效仿。
⑵美国: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联邦共和制⑶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789年,经过反复斗争,到1870年才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此后一直实行共和制。
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⑷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然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才建立起苏维埃人民政权。
(5)日本: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掌权后重新实行君主专制政体,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近代天皇制;1945年后在驻日美军的干预下确立了新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史称现代天皇制。
(6)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7)德国、日本、意大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起法西斯统治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道路①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道路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充分发展,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公民自由的体制,同时以较为健全的代议制度,即议会政治制度作为实际上的保证。
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为世界近代史;它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开始标志:1640年议会的召开。
•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
•结果:君主立宪制确立。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影响:世界近代史开端。
•启蒙运动(17—18世纪)•背景: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内容: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神学,宣扬自由和平等。
•思想家特点:1)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2)孟德斯鸠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府;3)卢梭推崇民主制的共和国。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原因:英国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基本进程:1)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独立战争开始;2)1776年7月4日,颁布《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3)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结果:《合众国宪法》:1787年确立美国的联邦制度。
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法国大革命(1789—1915)•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革命进程:1)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2)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3)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专政;4)1804年拿破仑建立拿破仑帝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崩溃。
《法国民法典》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新法典时参考的蓝本。
•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叶)•产生的条件:1)君主立宪政府提供政治前提;2)世界市场扩大3)圈地运动开展;4)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5)英国发达工场手工业。
•重大发明: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开辟了“蒸汽时代。
火车、汽船。
•影响:1)成为世界工厂。
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2)阶级关系变化,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3)加速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1.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
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2. 杜鲁门主义:是1947年3月12日由杜鲁门提出的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具体内容是:援助希腊、土耳其政府,帮助他们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
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它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4.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由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来的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美国的经济援助,使世界特别是欧洲恢复到正常经济状态,以保持稳定与和平; 2 强调美国的政策不反对任何国家和主义,只反对饥饿、贫穷和混乱; 3援助倡议和具体方案应该首先来自欧洲;4. 要求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体方案,作为美国援助考虑的基础。
延债声明:3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经济危机而颁布的、解决一战欧洲国家战债的外交宣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加重了世界各国经济与财政困难,美国为了使其在一战其间向欧洲国家的贷款能顺利回笼,在欧洲国家的要求下,于931年6月20日,由美国总统胡佛发布《债款延付宣言》,提出延迟欧洲国家偿付债务、赔款和救济款的时间一年。
但是该项政策只是短期内缓解了欧洲国家赔付战债的压力,并没有阻止欧洲各国财政状况的恶化,也没有解决战债与赔款问题。
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
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皇,即《田中奏折》。
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
史汀生主义:美国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为维护门户开放政策而提出的远东政策。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的既成事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7日向中国及日本政府发出外交照会,提出美国不承认日本对中国东三省任何事实上的军事占领,不承认任何中日两国政府缔结有损美国在华利益的协定。
但在补充说明中,美国同时提出它无意与日本争夺在满洲的权益,只要协定不损害美国利益,它就不加干涉。
史汀生主义只是美国向世界表达了其维护和平的意愿,但却缺乏制止侵略的决心与行动,它只是在道义上划清了与侵略者的界限,但是却默认了日本的侵略行为。
李顿调查团:国联为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而派出的调查小组。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述,要求其解决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军事侵略。
1932年1月,国联成立以英国人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赴中国调查。
10月初,国联发表调查团报告书。
第一次思想、主义
1 人文主义
2 考迪罗主义
3 甘地主义
4 杜鲁门主义
5 麦卡锡主义
6 撒切尔主义
7 保守主义
8 自由主义
9 修正主义
第二次法令、法案、法典
1 南特敕令
2 至尊法案
3 权利法案
4 《拿破仑法典》
5 《宅地法》
6 租借法案
第三次计划、方案、文件、政策
1 施里芬计划
2 《四月提纲》
3 “十四点计划”
4 新经济政策
5 道威斯计划
6 “马歇尔计划”
7 蒙巴顿方案
8 “新边疆”政策
9 三环外交
10 新思维外交
11 星球大战计划
12 战时共产主义
13 新东方政策
14 “第四点计划”
第四次宣言、誓言
1 《人权宣言》
2 《独立宣言》
3 《共产党宣言》
4 大西洋宪章
5 《贝尔格莱德宣言》
6 网球场宣誓
7 《联合国家宣言》
第五次历史人物
1 但丁
2 马基雅维利
3 闵采尔
4 马丁·路德
5 乔治·华盛顿
6 圣马丁
7 玻利瓦尔
8 康德
9 黑格尔
10 费尔巴哈
11 孔德
12 达尔文
13 斯宾塞
14 尼采
15 弗洛伊德
16 亚当·斯密
17 墨索里尼
18 杜鲁门
19 艾森豪威尔
20 戴高乐
21 阿登纳
22 耶利尔·边沁
23 约翰·密尔(穆勒)
24 马尔萨斯
25 何塞·马蒂
第六次组织、政党、同盟
1 第一国际
2 第二国际
3 印度国大党
4 青年土耳其党
5 卡蒂普南
6 神圣同盟
7 三皇同盟
8 三国同盟
9 三国协约
10 国际联盟
11 第三国际
12 联合国
1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4 华沙条约组织
15 欧洲联盟
16 团结工会
17 布什尔维克
18 孟什维克
19 正义者同盟
20 共产主义者同盟
第七次战争、战役、---战、会战
1 胡格诺战争
2 滑铁卢战役
3 七年战争
4 萨拉托加大捷
5 戊辰战争
6 英布战争
7 日俄战争
8 美西战争
9 不列颠之战
10 斯大林格勒会战
11 阿拉曼战役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
13 莫斯科保卫战
14 马恩河战役
15 索姆河战役
16 凡尔登战役
17 日德兰海战
18 无限制潜艇战
19 阿亚库巧战役
第八次政变、事件、危机
1 光荣革命
2 热月政变
3 五月流血周
4 米勒兰入阁事件
5 萨拉热窝事件
6 “鲁尔危机”
7 “啤酒馆暴动”
8 国会纵火案
9 日本“二二六”事件
10 珍珠港事件
11 敦刻尔克大撤退
12 柏林危机
13 反党集团事件
14 “8.19”事件
15 波兹南事件
16 匈牙利事件
17 七月流血事件
第九次运动
1 文艺复兴
2 清教运动
3 宪章运动
4 亚洲的觉醒
5 “非洲独立年”
6 不结盟运动
第一0次改革
1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2 哥穆尔卡的改革
3 新经济体制改革
4 “布拉格之春”
第一一次和约、条约、公约
1 奥格斯堡和约
2 安政条约
3 布列斯特和约
4 《洛桑条约》
5 《凡尔赛和约》
6 《四国条约》
7 《五国海军条约》
8 《九国公约》
9 洛迦诺公约
10 非战公约
11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2 《埃维昂协议》
13 破石洞条约
1 巴布教徒起义
2 俄国1905年革命
3 二月革命
4 十月革命
5 第三次科技革命
6 苏丹马赫迪起义
1 维也纳会议
2 巴黎和会
3 华盛顿会议
4 万隆会议
1 维也纳体系
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 雅尔塔体系
4 《乌托邦》
5 《九十五条论纲》
6 加尔文教
7 清教
8 《四月提纲》
9 魏玛共和国
10 国际纵队
11 冷战
12 纽伦堡审判
13 普拉特修正案
14 巴布教
15 人民宪章
16 “铁幕演说”
17 多洛雷斯呼声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1 思想、主义9 第一天29
2 法令、法案、法典 6
3 计划、方案、文件、政策14
4 宣言、誓言7 第二天32
5 历史人物25
6 组织、政党、同盟20 第三天20
7 战争、战役、---战、会战19 第四天36
8 政变、事件、危机17
9 运动 6 第五天23
10 改革 4
11 和约、条约、公约13
12 起义、革命 6 第六天27
13 会议、和会 4
14 体系、其它17
合计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