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浅谈新闻一加一
- 格式:doc
- 大小:15.04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解析央视《新闻1+1》节目创办和发展的“加减法”作为央视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自2008年3月24日创办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仅赢得了收视率也赚足了业内的口碑。
节目开播以来,业内多有对此档节目的正面评价,有诸如“《新闻1+1》成为电视评论节目的旗帜”、“《新闻1+1》开创中国电视评论新范式”等赞美之词。
[1]据CSM提供的数据显示,《新闻1+1》在2008年6月2日复播当天即创下栏目收视1.09的新高,成为新闻频道收视“黑马”。
[2] 2009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推出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9)》中,《新闻1+1》也被评为了“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CCTV栏目”之一。
《新闻1+1》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赢得如此好成绩?它能否逃出以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局而获得长久地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央视《新闻1+1》节目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加减法”策略,即从对节目的优缺点分析中,提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突围并实现节目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
一、节目创立:外部加压和内部调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原先为电视所垄断的远距离图像传播技术,同样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
先进的互联网系统已经可以与电视媒体的图像传播技术相媲美。
特别是目前博客,手机等自媒体的发展,受众的自主参与性增强,使得受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新闻传播中。
“截至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了6.41亿……通过手机上网的1.176亿人更是已经通过手机与全球传播网即时地联系在一起。
”[3]在互联网深入发展的同时,移动通信网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有效补充。
2009年元宵节央视新台址配楼着火,手机视频在网上的传播成为人们了解这条突发新闻的重要来源。
这一例子已经很好地说明了电视媒体在试图想垄断独家新闻时所遭遇的尴尬处境。
然而也由于网络上新闻的传播和接收方式相对自由的特性,使得它在提供海量信息、瞬时信息的同时,公信力的缺失也成为网络新闻的硬伤之一。
从《新闻1+1》来看新闻选题与新闻评论《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作为栏目的重点而言,栏目定位首先是时事新闻,然后才是对于时事新闻的评论,至于直播则只是栏目的一种播出方式。
《新闻1+1》的节目形式是一位主持人加一位新闻观察员,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三大类选题中每天围绕一个主题展开。
这不仅需要《新闻1+1》以足够的深度去解读新闻话题,又要有显著的新闻性去吸引大众的关注。
那么,适当的选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1+1》成功的首要元素就是能从每日众多的话题中选取出亮点。
栏目将新闻话题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时事政策、公共话题与突发事件。
这三类话题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都有很强的开放性,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新闻工作者都能清晰感觉到其蕴含的价值并依据自身知识或生活成长环境进行评论。
而如何才能解读透彻,并且读出新意,担当意见领袖,表述出具有行动意义的见解,这正是开放性选题的难度。
所以,《新闻1+1》每期节目都是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近期发生的一些较为敏感的事件,最新变动的事态,或最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发表评论,表明栏目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节目触角也会伸向体制机制层面,为决策层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从而达到及时的“提供给观众多元化的信息、合理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目的。
这一方面需要胆识和评论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好评论时机,在大量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寻求忠恕、公允、客观、平衡的新闻意见。
关于时事政策解读,《新闻1+1》重点在于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建构媒介层面上的国家议题。
比如:在时事政策解读方面,2013年12月26日《新闻1+1》就推出了一期引起热议的特别节目——《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意欲何为?》,并紧接着又在一天后的12月27日播出了节目,《安倍晋三狂妄的代价》。
两期节目谈到许多敏感问题时也直言不讳,严厉地指出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是对世界的一种冒犯,是对人类价值观的一种冒犯,是对和平的一种巨大的威胁,从新闻层面上表达了中国对于日本恣意妄为的强硬立场。
浅析《新闻1+1》的特点《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2016年开播的一档新闻评论类节目,该节目采用嘉宾点评+互动话题的方式,深度解读新闻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让观众在娱乐中获取知识。
融合娱乐与新闻《新闻1+1》将娱乐元素与新闻融合,化腐朽为神奇,让新闻不再是单调呈现,也不再仅仅是纯粹的传递信息。
节目嘉宾在点评当天热点新闻的同时,还会加入相应的娱乐元素,让观众在收获信息的同时感到轻松愉悦。
强调价值观与思想内涵《新闻1+1》不仅仅是简单地呈现新闻,更是在通过点评新闻的方式,传达相应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节目中引入的嘉宾都是在各自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他们通过点评新闻的方式,传递出各自领域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让观众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思想文化,感受到新闻背后的丰富内涵。
给观众留出思考空间《新闻1+1》的点评方式强调让观众自主思考、独立判断,而非一味接受。
节目给观众留出了思考新闻背后现象的空间,引导观众自主思考新闻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的收获。
同时,还会开放讨论与互动环节,让观众在整个节目中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
以新闻事件为主线《新闻1+1》以新闻事件为主线,点评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维度分析,引领观众独立思考,从而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事态的发展。
节目还通过多方位视角和深入解读,让观众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新闻事件的背景,勾勒出更加全面鲜活的画面。
小结《新闻1+1》以自由、充分讨论作为手段,点评新闻中的热点事件,引领观众积极参与其中,暴露事件背后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给观众留出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同时,善于发掘新闻背后的娱乐元素,化腐朽为神奇,确保节目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兼备。
实践与创新栏目透视央视《新闻1+1》节目是我国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本文抽样选取了央视《新闻1+1》20期节目,从分析节目选题情况入手,同时结合分析主持人白岩松的特点,管窥《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节目的基本情况节目形式。
《新闻1+1》于2008年3月24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采用直播方式。
它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取现场直播形式解读事件真相。
《新闻1+1》采用“1+1”即一名主持人和一名评论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并根据选题需要电话连线直播室外的嘉宾,邀请的嘉宾主要是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1〇2011年8月1日起,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全新改版亮相。
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
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
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节目选题。
在选题方面,节目主要以社会、民生方面为主,还有相对少量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选题,但这些选题在这两档节目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选取的20期节目中,《新闻1+1》的政治、经济、军事、民生四个话题数量呈依次递减之势。
话题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类,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5%和40%,而且要远远高于军事和民生两个话题。
这说明《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节目,即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节目,主要关注的新闻为政治和经济。
对时政问题的紧密关注是国家电视台的重要职责,能在第一时间对于时事要闻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阐明独特的见解与态度,是央视的职责所在和增强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由《新闻1+1》看电视记者采访摘要《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的热点话题,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公共性,该栏目在栏目设置上位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通过对该节目的梳理,笔者发现对于当今电视记者的采访启示如下: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实施过程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学会倾听,突发新闻事件现场的资料搜集。
关键词新闻1+1;记者;采访1《新闻1+1》栏目概况《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内容上主要侧重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特鄙视其中的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就其展开评论。
该栏目在栏目设置上位于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时间上主要分为首播和重播,具体来说,周一至周五21:30-21:55(首播),次日1:30-1:55、4:30-4:55(录播),《新闻1+1》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错综复杂的新闻幕后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
2《新闻1+1》对电视记者采访的启示稍纵即逝,不可逆转;不断变化,随时发展;现场信息的全方位性和记录现场的选择性,这是电视采访中的现场具有的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既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更重要的是一种立体式的的获取,同时也对于记者的采访提出了重要的挑战。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电视采访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有些采访对象平时夸夸其谈,但是面对摄像机的时候可能就默不作声,并不是他们不配合,而是“霍桑效应”的结果,因此,如何有效的应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采访前准备的一个方面。
这有利于采访的正常进行,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
除了上述的情况之外,有效的采访工作,还有助于记者的采访有条不紊的进行,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之前,拟好采访的提纲,并按照相关的问题进行重要性的排序,当面对一些负面采访,采访对象不配合的时候如何旁敲侧击,这就是采访技巧方面的准备工作。
[新闻1+1]伊朗:“何”问题?(20120105)欧盟就禁止进口伊朗石油达成了初步一致。
伊朗方面4号表示,如果欧盟真的停止从伊朗进口原油,那么伊朗将增配给亚洲和非洲国家。
美国总统奥巴马把矛头对准与伊朗中央银行有商业往来的外国金融机构。
伊朗央行行长马哈茂德·巴赫马尼表示,汇兑市场的波动是伊朗的敌人发起的心理战。
伊朗军队发出警告,如果美国的航空母舰返回海湾地区,伊朗将会采取行动。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利特尔表示,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部署将与过去数十年一样持续下去。
新年伊始,伊朗军事陡然升温,强硬的态度,大型的军演,增强的制裁,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玄机?《新闻1+1》今日关注--伊朗:“何”问题?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伊朗用一场跨年度的高调军演拉开了2012年的序幕,这些天在伊朗的局势可以说越来越复杂,而且冲突升级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高。
那么这一切是否会导致战争呢?今天我们的节目首先来关注欧盟对于伊朗的制裁。
4号纽约市场油价继续上涨,截至收盘,2月份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2.03美元,收于每桶113.28美元,涨幅为1%,接近两个月的新高,这异常的变动来自于一条最新欧盟针对伊朗的措施。
字幕提示:2012年1月5日新闻欧盟已经就禁止进口伊朗石油达成了初步一致,但是还没有决定具体的实施时间,此外欧盟各国还在讨论是否采取包括禁止向伊朗出口石油技术在内的其它制裁措施。
伊朗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每天出口大约260万桶原油,其中45万桶出口到欧洲国家,石油收入占据伊朗全部外汇收入的85%以上。
字幕提示:2012年1月5日新闻分析人士认为,伊朗不得不大幅降价以换取出口量,这将导致石油收入下滑,必将影响伊朗政府补贴本国居民收入的能力,增加社会动荡的隐患。
美国4号对欧盟的决定表示欢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当天表示,欧盟新一轮的制裁,伊朗的决定将会进一步束缚伊朗的经济。
对此有英国媒体指出,欧盟可能对伊朗石油实施禁运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年前夕将严厉的金融制裁措施签署立法,结成了打击伊朗核计划的西方阵营。
名牌节目赏析——新闻一加一《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自从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140多期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就新闻类节目来说,《新闻1+1》是一种创新,他糅合了新闻和评论两种模式,与时俱进分析事实。
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有人说两档节目有些雷同,但新闻一加一中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内容来自于我国大众生活中,意义更大。
其实,《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
”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说央视没有自主创新出一个栏目,但借鉴之后敢于迈出这一步开始做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种进步。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
”可以说,《新闻1+1》的开播,使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上一个台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样式。
《新闻1+1》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是它独特的新闻评论特点:时效性强和解析新闻话题视角独特。
《新闻1+1》节目定位浅析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电视节目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诉求和审美,从而,引起了各电视媒体的创新改版,电视节目的定位则成了改版中考虑的首要任务。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新闻节目找准受众对象的实质就是节目想要办给谁看的,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新闻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而《新闻1+1》无疑是为那些持续关注某些热点新闻的群体提供一个持续、详实的了解平台,受众在充分的认知下可以树立自己的正确立场和观点,同时《新闻1+1》充分满足了受众对新闻的求新、求真、求益的三个心理需求。
求新是受众共有的心理,新鲜、快速的新闻及意见能够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知识,从而获得满足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通过新闻,受众可以知道其他人、其他地方是怎样的现实状况。
如果不真实,新闻节目将没有任何意义;求益心理,人们希望通过新闻节目,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信息,希望从中获益。
《新闻1+1》正是基于以上三点的受众心理从而使节目长期保持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新闻节目的内容。
作为栏目的重点而言,栏目定位是先是时事新闻,然后是对于时事新闻的评论。
《新闻1+1》的节目形式是一位主持人加一位新闻观察员,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近期发生的事件,最新变动的事态,或最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发表评论,表明栏目的立场和观点,从而达到及时的“提供给观众多元化的信息、合理有效的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实际工作与生活”的目的。
节目本身更注重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新闻节目的风格。
名牌节目赏析——新闻一加一《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自从2008年3月24日开播以来,已经播出了140多期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
就新闻类节目来说,《新闻1+1》是一种创新,他糅合了新闻和评论两种模式,与时俱进分析事实。
它还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央视新闻频道一档直播的国际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栏目挑选当天最为重大、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或两个国际新闻事件,进行重点分析、评论,并辅以大量详实资讯和各方观点,揭示事件本质——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有人说两档节目有些雷同,但新闻一加一中与《环球视线》不同的是,节目讨论的话题取材自国内的新闻事件,内容来自于我国大众生活中,意义更大。
其实,《新闻1+1》的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这是央视首个直播新闻评论节目。
”央视新闻频道某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新闻1+1》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尤其涉及突发事件的探讨,直播意味着极大的难度。
”所以在我看来,虽然说央视没有自主创新出一个栏目,但借鉴之后敢于迈出这一步开始做直播新闻评论节目也是一种进步。
“评论是新闻的最高台阶,它起到一种灯塔的导向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电视评论的价值有时会超越新闻报道本身。
”可以说,《新闻1+1》的开播,使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再上一个台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成为炙手可热的节目样式。
《新闻1+1》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首先是它独特的新闻评论特点:时效性强和解析新闻话题视角独特。
浅谈《新闻1+1》《法院先审“大法官”》,大家一直在等待的足坛反赌、打黑这样的案件终于今天开庭了,为什么等待了很久,因为从事发到现在已经800多天过去了。
第一个出庭的是张建强,一个曾经主管裁判工作的人,裁判大家都知道,是足球场上的法官,作为在中国职业联赛当中主管裁判工作的张建强,可以称为大法官,所以法院先审大法官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节目的一个标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得节目中的其中一期。
它谈论的是当天最热的新闻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解析新闻背景脉络,这就是《新闻1+1》。
从每一期的标题例如:如何医治“医患之伤”?、中日如何“不惑”?···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些许黑色幽默,以及从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白岩松式的风格。
的确,白岩松是节目的关键,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白岩松也就没有《新闻1+1》,因为他不仅仅是节目的主持人,更是栏目的策划人。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新闻1+1》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关注,能够成功,在如今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我想与它的革新与特色是分不开的。
首先它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大胆采用直播,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
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将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
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新闻1+1]“房妹”曝出的,不仅仅是房子!(20130103)儿子名下房产14套,女儿名下房产11套,妻子名下既有公司又有房产,一系列实名举报,让郑州“房妹”事件的主角日渐清晰。
杨延方:她就是翟振峰的女儿。
记者:翟振峰是谁?杨延方:郑州市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
经济适用房小区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商品住房?这个兰亭房地产开发公司,到底有什么背景?记者:买的经适房还是商品房?郑州市兰亭名苑居民:经适房。
郑州市兰亭名苑居民:我买的是商品房。
杨延方:从经适房变成商品房是怎么变的,依据什么手续,什么文件,什么程序,我们看不到。
主持人李小萌:新年伊始处处还有节日的喜气,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如此,在河南郑州有一户翟姓人家,这两天想必不仅没有过节的喜气,还有一点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为什么呢?因为首先这家被曝出了女儿的名下有11套经济适用房,紧接着人们发现,如此重磅的消息,还仅仅是冰山的一角,这让这个家庭简直成了新闻的富矿。
今天关注这个话题。
一个户口在上海市松江区的90后女孩,却在郑州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拥有11套经济适用房房产,其中最大的一套258平米,此女孩是郑州市房管局某官员的直系亲属。
90女孩,11套经适房,官员直系亲属,这是最近几天影响很大的一条实名举报,举报者就是杨延方。
几天来,他通过微博不断地发出更为详细的举报信息。
2013年1月2日新闻:该博主继续爆料称,女孩的11套房产位于大学南路92号,其中1号楼两套,17号楼三套,19号一套,面积为258平米。
微博中还透露了该女孩的父亲有豪车两辆。
就说:就在杨延方这条包含更多具体信息的微博发布了短短5个小时后,郑州市房管局官方微博就发布了一条,经过郑州市房管局纪检、信息等部门组织联合调查后的回应。
2013年1月2日新闻:根据微博上所提供的,位于大学南路92号的六套房产信息,经查证为同一业主。
且该业主在该小区中确实拥有11套房产,但该业主所拥有的11套房产中,有两套为商品住房,另外有九间为商业服务用房,均不是经济适用住房。
浅谈《新闻1+1》
《法院先审“大法官”》,大家一直在等待的足坛反赌、打黑这样的案件终于今天开庭了,为什么等待了很久,因为从事发到现在已经800多天过去了。
第一个出庭的是张建强,一个曾经主管裁判工作的人,裁判大家都知道,是足球场上的法官,作为在中国职业联赛当中主管裁判工作的张建强,可以称为大法官,所以法院先审大法官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节目的一个标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得节目中的其中一期。
它谈论的是当天最热的新闻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解析新闻背景脉络,这就是《新闻1+1》。
从每一期的标题例如:如何医治“医患之伤”?、中日如何“不惑”?···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些许黑色幽默,以及从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白岩松式的风格。
的确,白岩松是节目的关键,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白岩松也就没有《新闻1+1》,因为他不仅仅是节目的主持人,更是栏目的策划人。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形式与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颇为类似。
主持人、新闻观察员共同对重大的、热点的时事话题进行探讨,并以直播的形式播出。
《新闻1+1》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关注,能够成功,在如今众多的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我想与它的革新与特色是分不开的。
首先它突破了央视以往新闻节目的模式,大胆采用直播,节目在形态上寻求突破,由主持人与评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改为由主持人承担评论员职能,对新闻热点展开个性化的评论与报道。
在报道风格上,新版栏目强化“丰富的信息量”、“明快的报道节奏”与“鲜明的主题性”的融合,突出评论内容的多元化、深入性与媒体性特色;在关注题材上,栏目将进一步强化热点新闻的跟进,依托各地应急报道点资源,第一时间采访新闻当事人,突出热点新闻的即时延展。
配合改版,栏目以“主播制”进一步强化主持人的符号特色。
主持人是它的另一大亮点,白岩松皱着眉头,表情凝重,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专家一样的评论,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
机敏和语言犀利是白岩松的优势,他主持的节目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
它的意义引领了cctv电视评论的新时代,新闻立台是央视扩大国家级电视台影响力的核心举措,也是完善频道专业化,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步骤,《新闻1+1》开设时间虽短,但从它身上折射出了多年来央视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也可以进一步看出其在新闻频道系统话进程中的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