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doc
- 格式:doc
- 大小:24.01 KB
- 文档页数:10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风险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衡量银行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保障金融稳定的重要工具。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分析当前风险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建议。
文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并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该体系既考虑了银行的传统风险,也涵盖了新兴风险,并注重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前瞻性。
文章提出了优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加强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风险监管等。
这些对策旨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期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二、商业银行风险概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影响到银行自身的稳健运营,更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科学评估,是保障银行安全、维护金融稳定的关键。
商业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研究1. 本文概述在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和预测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以期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决策效率。
本文首先对信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接着对现有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其优缺点。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所构建的信用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包括模型的选择、变量设置、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等。
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本文还将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讨论模型的实际应用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概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是银行业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财务稳定性和长期生存能力。
在概述这一领域时,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信用风险评估的目的和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核心职能之一是管理信用风险,即借款人或债务人违约的风险。
这种风险的管理不仅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盈利性和安全性,还影响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目前,商业银行在评估信用风险时,通常采用多种方法论和技术。
传统方法包括专家系统、信用评分模型和财务比率分析等。
这些方法依赖于历史数据和专家判断,但往往存在主观性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现代信用风险评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处理大量数据,识别复杂的模式和关系,从而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商业银行管理中,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已经渗透到贷款审批、风险定价、信贷管理和资本充足性评估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些模型,银行能够更好地识别潜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损失。
随着巴塞尔协议等国际监管要求的实施,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也成为了银行合规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领域,涉及到多种技术和方法。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巩剑璐 中国人民银行平遥县支行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金融发展已经与国民经济不可分割。
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面对现今复杂的经济金融市场环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信用风险,这种风险越来越复杂,出现的概率越来越常态化,这样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说压力不断的增大。
通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进行探究,有利于更好地防范化解信用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管理文化;预警体系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一)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近几年以来,我国金融法律建设得以发展,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反洗钱法》等法律来规范我国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
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完整地制定出一部真正用来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只是部分银行制定出试行于各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基本政策》,这部分的缺失容易给银行业埋下潜在的危机。
例如:我国在征信管理法规的缺失,使得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放贷的时候,无法运用专业的法律法规对借贷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导致盲目放贷,最终致使很多借款无法收回,这无疑是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法律出台敲响了警钟。
因此,面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制度已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为规避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健全其信用风险管理法律制度刻不容缓。
(二)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1.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结构亟待健全现如今,相当一部分国内银行尚未拥有完善、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甚至不少银行的内部架构本身仍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即便大部分银行早已成立了各种性质的风险防控组织,然而却都没有对它们具体的管控范畴进行有效界定,同时也存在着数量均衡方面的问题。
因为银行内部风控部门或组织工作范围的模糊不清,进一步造成单位内部风险防控工作的混乱和无序,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相互推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风险管理方面的重叠和缺口。
• 28•价值工程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设计研究Research on Design of Financial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Commercial Banks赵楷Z H A O K a i(安徽财经大学,蚌埠233000;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分行,蚌埠233000)(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233000, China ;Bank of China Bengbu Branch, Bengbu 233000, China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潜在的市场风险,从而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此,加强对 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的设计势在必行。
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风险来源,选取合适的指标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 预警体系进行设计;然后利用A H P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银行金融风险进行综合评价;最 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选取2012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基本稳定,但个别指标严重恶化,使得银 行处在危险区域。
而通过该预警体系的构建,也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ed with more potential market risks, which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stability of financial market.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design of financial risk early-warning system for commercial banks. Then, we use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index, and use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synthesize the financial risk of our bank. Then we use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integrate the financial risk of our ban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ncial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is basically stable, but the individual indicators are seriously deteriorated, which makes the banks in the danger zone. 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arly warning system, and for commercial banks, financial risk warning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value.关键词:银行;风险预警;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等级Key words:bank; risk early warning;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isk grade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自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2007年出现的 美国次贷危机,再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都以迅雷不及掩 耳之势席卷全球,波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使得全球经济出 现动荡。
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摘要:当今,我国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商业银行风险日趋增大。
因此,建立健全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所探讨的预警指标体系正是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业务而设计的。
它共包含八大部分,涵盖了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对于有效监控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金融风险预警,是指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
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由各种反映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指标等构成的有机整体。
商业银行是国民的循环系统中的总枢纽,一旦发生危机,必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强烈冲击,甚至到的稳定。
因此,建立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是当务之急。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该由八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预警指标系统。
一、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体系货币流通中,可能会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或货币供给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
虽然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统一,这种风险的损失会相互抵消一部分,但对存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说,货币风险将会严重减少其部分本金。
同时,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银行的资金来源将会萎缩。
因此,货币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
建立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体系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责。
它主要包括: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增长率之比。
这组指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本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不仅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宏观低效率。
若货币供应量M2相对于GDP的比例提高,则可能是金融深化的标志,也可能是金融风险增长的先兆。
因为M2过快增长一方面意味着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如我国近几年的状况;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
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一、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概述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一套旨在提前发现和识别金融市场潜在风险的分析工具。
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能够对市场动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波动,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1 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作用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识别: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识别金融市场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
-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判断其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的影响程度。
- 风险预警:在风险达到一定阈值时,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相关利益方采取应对措施。
- 风险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帮助其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1.2 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指标体系应涵盖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市场运行指标等。
- 系统性:指标之间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反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 动态性:指标体系应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
- 可操作性:指标应易于获取和计算,便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实际操作。
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2.1 指标选择与分类指标的选择是构建指标体系的第一步。
应根据金融市场的特点和风险预警的需求,选择反映市场运行状况的关键指标。
指标可分为以下几类:- 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
- 金融市场指标:如指数、债券收益率、汇率等。
- 金融机构指标: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率等。
- 市场情绪指标:如者信心指数、市场恐慌指数等。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是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关键环节。
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多种,如专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等。
权重的确定应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对风险预警的贡献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研究作者:郇翔宇来源:《财讯》2018年第27期论文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银行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的种类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阐释了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风险实施监管的必要性,最后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对增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风险管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形势在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金融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银行利润下滑,同业竞争加剧“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银行业与经济息息相关,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世界经济的低迷使传统银行业的优势已不再明显,高垄断、高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并且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投资方式的多元化,银行业同业之间、银行业与其他金融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2)银行风险增加,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一方面,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面临的风险增大。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速双双大幅增加,直到2016年底增速才较之前回落。
另一方面,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央行不断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存款基准利率浮动上限,商业银行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调整,也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
(3)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金融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又延伸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以及电子商务等服务方式。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也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以及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如果商业银行不进行金额创新,会在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上难以立足。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的主要风险通过对以上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济背景以及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风险,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
(1)信用风险银行推出新产品的速度越来越快,种类越来越多。
存档编号:中期论文题目: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摘要:在当前制度转轨、经济转型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小觑,而金融危机的出现常常是从金融指标的不景气开始的,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对风险加以防范和化解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风险及其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一些分类、总结及论述。
关键词:金融风险风险防范金融监管风险预警指标一、金融风险及其预警系统概述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
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
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金融风险主要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
金融危机是伴随着金融风险产生的,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收支差额/GDP、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短期外债、贸易差额/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外债、经常项目/GDO、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
金融安全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而确保金融安全的核心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模型,是各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及学术界研究金融安全及金融系统性风险问题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建立金融危机早期预警系统模型的意义在于,通过定量分析模型,找出金融危机发生的条件和能够预测该条件的一组经济金融指标,然后通过监测这一系列可测经济金融指标对金融危机进行早期预警,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健地运行。
探究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标志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同样遭受重创。
在历经冲击之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识别能力开始让人质疑。
中国经济尚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初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在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并不显著,但由于中国不断与国际经济接轨,开放条件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然会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
实践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多侧重于事后弥补和经验总结,但是相对来说更为重要和紧迫的事先管理却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实施。
要实现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根据现有的指标数据对短期内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爆发的可能性进行全面有效的评估是事先管理的一种切实可行方法。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现状,建立了一个全面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并从近期数据给出了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评价及实证检验。
一、相关领域文献回顾国际上对于银行业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种种成果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且多数方法与中国的实际有着很大的差距。
1979年由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建立的CAMEL评级制度经过1997年的修改后,成为美国主要监管机构统一使用的CAMELS(骆驼)制度。
伴随银行业务的拓展,部分国家监管当局引入美国CAMEL评级制度,同时结合本国监管情况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主观判断评价体系。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结构分析法,根据选定的某几项财务指标作为分类的标准,运用二分法,通过建立二元分类数来分析被考查对象状态。
Logit模型主要采用了logistic函数,该模型的问题在于当样本点存在完全分离时,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可能不存在,模型的有效性存在问题,另外该方法对临界区域的判别敏感性过度,容易导致相近样本评估结果之间差别过大。
Altman等人(1994)利用神经网络对意大利公司进行失败预测。
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自适应的非参数方法,并不严格要求样本数据的分布,不仅具有非线性映射和泛化能力,而且神经网络模型的分布自由,较之多元判别分析模型,对实际问题更加适用。
信用度量技术(Credit Metrics,1997)运用VaR 框架,对贷款和非交易资产进行风险的评价和计量。
但是Credit Metrics模型的违约模型和相关系数的度量是以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的,这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以及数据的真实性都有极高的限制要求,因而可操作性有所降低。
麦肯锡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1998) 是在Credit Metrics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周期性因素予以考虑,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技术(Astructur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 Approach)模拟周期性因素的冲击,以测定评级转移概率的改变趋势并进行度量[9],但是由此给模型增加了相当的复杂程度。
相比之下,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囿于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稀缺等原因,致使当下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十分欠缺。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大致如下:隋剑雄(2004)针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提出了适应本国银行发展需求且以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构成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向量法(TE)作为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的算法,通过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对信贷风险进行监测和分析,该模型侧重于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说明及预警的相关指标和报警范围[10]。
李华明、向颖珍(2007)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ARMA模型来构建信用风险预警模型,使得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将影响信用风险的多种因素通过所考察的指标自身的变化来反映。
不足之处在于:首先,该模型单纯用历史数据进行模拟,虽预测了其可能的走势,但对其存在这种走势的具体原因并没有明确表明;其次该模型只是利用不良贷款率单一指标来建立模型,没有考虑其他指标折射的整体状况;最后,模型的模拟效果也会随着指标的变化而变化,预测结果十分不稳定。
从监管层面来看:2005年开始,银监会依据新制定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指引(试行)》按季对商业银行法人机构进行风险预警的试运行,以提高银行风险监管的敏感性和有效性。
综合以上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现有的成果主要存在下列不足之处:一是大多学者关于预警体系的研究都过度集中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从而无法做到整体考量商业银行的风险;二是过分依赖少部分银行现有的指标,再依据趋势变化给出预警结果,但往往结果偏离较大,不够理想。
整体来看,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多停留于较为传统的指标分析阶段,即使少数学者提出数量方法,但也显得单一和偏颇,因而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还应当增加定量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功效。
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来源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来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集中体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属人为因素所导致,在接下来的指标体系构建中暂不予考虑)。
再依据其风险来源的差异大致可以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的运营状况,如果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通胀或是结构失衡等现象,都将导致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产生大幅的变化,作为货币资金的投放和回笼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势必受到重大影响,进而导致风险的滋生。
(二)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由于顾客的存贷业务完全属随机行为,因而如果短期资金所占到的比重较大,将势必给银行的经营带来额外的风险负担。
一旦短期内存款到期,提现业务将会给银行的存量资金施加压力。
风险衡量主要有赖于存(贷)增长率及短期贷款占比。
(三)商业银行的获利水平影响其风险程度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在于经营获利,如果商业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将会获得存贷客户的信任,即使出现一定程度的经济波动,也难以出现挤兑现象。
而且较好的盈利水平同样使得商业银行在出现资金短缺时能够较轻易地从同业处拆得资金以弥补头寸。
主要体现在贷款收益率、资产利润率等指标上。
(四)对外经营业务的隐患这类风险主要在于国际业务的逆差以及游资对于本国金融行业的冲击。
在国际业务往来中,商业银行通常承担着资金的清算及资金缺口的补偿,因而首当其冲的面临着汇率风险的考验。
另外,游资在短期内低进高出,依靠短期内自身相对于东道国的资金优势,操纵金融产品价格,这势必在其抽逃之后造成金融风险的扩散,商业银行必将受到牵连。
当然风险主要体现在汇率水平等指标上。
(五)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导致的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是一种高负债形式,尽管如此,商业银行还是应当在一定范围内保证库存资金的充足,即使在不能保证库存的条件下,也起码要保证在出现资金短缺时能以较低的利率水平向同业拆得资金,否则商业银行的经营将蕴藏巨大的危机。
这类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于同业拆借利率、资本充足率等。
(六)流动性制约的风险大小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恐慌,中国的金融业也因此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各个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房贷还款期限临近,更多的不良贷款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势必多数的商业银行将遭受牵连,所以充足的资金拨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代表性的指标有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三、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欲构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不仅要做到指标体系的预警效果明显,而且指标数据的获得要具有可行性,另外预警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根据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不同来源,截取了六大类预警指标作为构建体系的基本依据。
为了迎合中国金融风险的隐蔽性等特性,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尽量做到精细,以达到全面考量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目的。
最终共选取20项指标对风险进行评估,组成一个完整的预警体系。
四、指标安全区间的确定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是否达到危机水平或是确定危险程度,可依据既定的安全区间来判断。
通常在划分安全区间时多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政策性文件,当然如果国际上有公认的临界值,则应当依据此项临界值再行划分安全区间,总之对于安全区间的确定必须做到有据可循,并且保证指标的准确无误。
另外,如果某一既定临界值不适应目前的商业银行状况,则在此临界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微调。
在考虑指标安全区间时应当注意:并非所有预警指标都是风险单调型的,也即是存在部分指标属于非单调型。
例如资本充足率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无疑具有风险单调递减的特性;但是形如汇率等指标却并不如此——汇率在大于12与小于6时都具有风险递增的特性,这等同于在区间内部存在某一特定的峰值为最优,因此在划分安全区间时予以充分考虑。
五、金融风险评价方法零散的每个预警指标值并不能全方位体现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现状,因而必须利用某种方法以综合出所有指标的得分,从而根据这一综合得分来判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程度。
(一)总体方法的选择在根据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12],参考各种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拟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进行具体评价,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使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时,其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可以含有正向指标,也可以存在逆指标[13]。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指标进行评价,评价得分值越高,越是表明风险程度越高或是综合效果越好。
正是由于这点,利用功效系数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本文中同时出现正、逆指标的问题。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选定的功效系数评价法要求必须知道每个指标的权重,否则将无法综合计算出最终的评价得分,因而又必须进一步选取适当的赋权方法来得到每个预警指标的权重。
在实际操作中可用的赋权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客观赋权法(如变异系数法)的原始数据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不依赖人的主观判断,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但是客观赋权就必然导致对指标的经济意义没有充分考虑,将会偏离应有的评价结论,故在此处不予采用;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经验判断而得到(如AHP法、德尔菲法等),虽然此类方法客观性有所降低,但更能体现经济问题的实质,因而本文拟用主观赋权法。
由于德尔菲等方法在确定权重时完全依赖专家打分,主观性过大且操作性较差,故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在现有指标体系上设置指标权重的大致步骤如下:(1)根据已经划分的层次确立多阶递进的层次结构。
这一工作在获取指标时已经完成;(2)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主要以上级的某一要素X为评价准则,对本级的要素两两比较确定判断矩阵:A=B11 B21 ... Bn1B12 B22 ... Bn2B1n B2n ... Bnn根据公认评价尺度进行赋值;(3)利用和积法或方根法计算权重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