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格式:pptx
- 大小:10.12 MB
- 文档页数:37
第二十四讲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把握考纲有的放矢】1.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
2.学会分析能源基地建设、发展的条件。
3.理解能源基地开发过程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治理措施4.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及方向。
5.掌握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理解流域开发的主要措施。
6.学会评价流域开发条件及方式的方法。
【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知识点一能源分类1.按照能源资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1)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核能,重力能,化学能等(2)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2.按照能源资源的性质分类在人类历史时期可以不断再生或者可以循环再现的能源,称为可更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反之,称为不可更新能源或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铀矿等矿物能源。
3.按照能源的基本形态是否改变分类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称为一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另一种形态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力、汽油、焦炭等。
4.按照利用能源的技术状况分类已被人类利用多年,目前仍在大规模使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
近若干年才开始被人类利用或过去已被利用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称为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
知识点二能源资源的开发1.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所示:区域能源资源开发条件,区域资源集群状况市场开发前景,区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交通等基础设施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1)优势条件(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a.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
b.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晋煤外运。
②水资源短缺a.原因: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学案40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编者:牟同虎审核:张君明一、回顾基础知识二、知识检验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读下图,完成1~3题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坡度为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坡度在20°~40°时,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坡度在40°左右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最大2.坡度在40°~90°时,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下图中最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4~5题。
4.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③加强国际合作④积极开发新能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最不可能的原因是()A.煤炭出口量增加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D.煤炭利用率提高下图为《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确定的13个核电厂厂址。
据图回答6~7题。
6.《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年)》确定的13个核电厂厂址主要分布在图示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A.科技发达,利于核电站建设运行B.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D.海运便利,便于原料输入7 沿海核电厂对近海水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向海洋排放()A.重金属B.冷却水C.粉尘废渣D.放射性物质一、一、回顾基础知识2、内河航运价值分析(1)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地形状况。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4. 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及特点2.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策略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案例分析4.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5. 学生实践操作:制定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4. 讨论:让学生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如何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制定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区域自然资源种类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和策略的了解。
3. 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用的认识。
4.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表现,包括方案的制定和展示。
五、教学资源1. 自然资源图片素材库。
2.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资料。
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资料。
4.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纸张、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3. 利用小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实施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
高考地理三年真题(2019-2021)专题解析—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
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
据此完成下面题。
4.图中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A.3月B.6月C.9月D.12月5.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A.全天性减少B.时段性增加C.时段性减少D.不发生变化6.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A.火力发电技术B.光伏发电技术C.特高压输电技术D.电能储存技术【答案】4.B 5.C 6.D【分析】4.根据材料,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当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多,远小于12个小时,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B正确;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ACD错误。
故选B。
5.读图观察“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预测曲线”,与电力净需求量曲线对比可看出,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其余时段没有变化,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根据公式,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要降低夜间电力净需求量,需要增加光伏发电量;而光伏发电在白天进行,夜间要使用必须提高电能的储存量,就要提高电能储存技术,B错误,D正确;火力发电技术和特高压输电技术与此无关,AC错误。
故选D。
(2021年山东省高考真题)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媒都”之称。
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案第一章:自然资源概述1.1 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引导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1.2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地域性、有限性和多样性。
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章: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加工方法和利用领域,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如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等,引导学生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2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农业、林业、渔业等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如种植、养殖、捕捞等。
分析生物资源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
第三章:水资源管理与利用3.1 水资源概述介绍水资源的分布、类型和利用领域,如农业、工业、生活等。
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性。
3.2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介绍水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政策和法规,如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等。
分析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和技术,如废水处理、水污染防控等,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4.1 土地资源概述介绍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
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引导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4.2 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政策和法规,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等。
分析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和技术,如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五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5.1 生态环境概述介绍生态环境的定义、类型和功能,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区域综合开发方案简介区域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条件等综合优势,以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通过联合企业、政府等部门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化的开发格局,从而加速该区域的经济建设。
一项区域综合开发方案旨在把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适当分配相结合,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区域综合开发的意义区域综合开发的实施意义非常明显:改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通过创造更多的财富来促进该区域的发展,综合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由于各种资源被整合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将会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整合不同的资源,可以实现利用资源的最大化,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驱动力。
这样一来将使得区域内各行业合理分工,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这必然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不能仅仅是为了眼前的短期效益,而必须考虑到区域发展的长远性。
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可以实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更少的浪费和更好的生态环境。
促进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综合开发能够激发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同时为不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互补性强,资源共享可以实现更多地协同作用。
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区域综合开发方案的必要性区域综合开发方案确保了各种资源的更好整合和分配,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这种方案将能够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促进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区域综合开发方案旨在促进该区域的发展,并提高改区域的景气程度,尤其是对各级企业和政府部门来说,这将有助于更好的地推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区域综合开发的流程与步骤综合开发分为多个阶段,包括规划、策划、实施等多个步骤。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区域综合开发的流程与步骤:1. 概念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关注该区域的开发概念和方向。
第十六单元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
下图为巴西及周边区域图。
(1)分析巴西大量生产乙醇的主要原因。
(2)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
解析:(1)依据材料结合巴西的能源、市场等因素分析,巴西大部分国土在热带,面积广阔,种植甘蔗的条件优越,而甘蔗可作为生产乙醇的原料;巴西铁、水能资源丰富,但石油、天然气缺乏,急需寻找石油的替代品;巴西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乙醇等能源的市场需求量很大。
(2)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这点与巴西差别很大,如果把粮食作为原料制取乙醇,会造成粮食供应紧张;乙醇是清洁能源,利用乙醇作能源,可以减轻大气污染,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
答案:(1)原料丰富;石油资源短缺;市场需求量大。
(2)利:缓解能源紧张;优化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属可再生能源)。
弊:造成粮食安全隐患。
(2013·高考山东卷)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
读图回答2~3题。
2.该流域开发过程中()A.降水量增加B.蒸发量增加C.下渗减少D.地表径流减少3.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P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b中①②③分别对应的是()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能够从两幅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水循环知识加以判断。
第2题,该流域开发从Ⅰ到Ⅱ再到Ⅲ的过程中,居民点不断增多,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植被不断减少,影响了水循环的环节,导致该地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多,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故选C项。
14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依标托纲: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自主回顾:1.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1)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2)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向外输出焦炭。
4.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的保护、治理1)能源的综合利用2)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3)“三废”的治理治理措施:①以技术创新为先导;②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③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④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4).调整产业结构(1)调整原有重化工业,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区域能源资源开发评价内容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方向是由区域开发条件等所决定的,其评价内容与思路如下:5.比较重庆和拉萨发展太阳能的自然条件。
拉萨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强度大,位于我国太阳能丰富带。
重庆阴雨天多,多雾,日照时数少,位于我国太阳能资源贫乏带。
6.评价酒泉建设风电基地的区位条件。
酒泉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其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是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经济落后,人口稀疏,土地利用率低,地价便宜;不利条件是经济落后,人口较少,对能源需求量小。
7.分析上海建设海上风电场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地处沿海地带,受冬夏季风影响;经济基础好,科技研发力量强;可以利用海洋空间,节省土地资源。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目录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本节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地球所在的星系、银河系和宇宙中的位置关系。
同时,讲解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节介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对地球的热能、光能和其他辐射的影响,以及太阳风和磁场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本节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这些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如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等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本节介绍地球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所引起的大气运动,如气压带和风带等。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本节进一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本节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如气旋和锋面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本节介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和应对措施。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本节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和机制,以及水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本节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如洋流和海洋环流等。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节介绍水资源的类型和分布,以及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等。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本节介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的力量,包括内部地质力量和外部气候力量等。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本节介绍山脉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地地貌的特点。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本节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河流和河谷地貌的特点。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本节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包括地球系统、生态系统和人地系统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节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和土壤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