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40.23 KB
- 文档页数:3
杜牧的诗词《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唐代时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他有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韩绰是杜牧的好友,在这方面,他们同道中人,所以杜牧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交谊之深厚。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两句从山川物候来写江南风物。
首句从大处落墨,摄取的是远镜头,诗人站在江边,看到扬州一带的山峦连绵起伏,隐隐约约;远处的江水逶迤千里,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还为全诗增加了浓郁的江南风味,为抒情创设了气氛。
次句是想象之景,诗人遥想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江南还是山青水碧,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作者的想象并非是空想,而是以自己在江南的亲眼所见为基础而生发出来的想象。
江南之秋,不比江北之萧瑟寒冷,草木零落较缓慢,且树木多为常青木,因此,秋天的江南依旧呈现一片绿意盎然之景。
扬州虽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凸现了江南之秋的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首句山、水相对;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格调。
正由于诗人不堪北方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扩展阅读:杜牧的主要作品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诗的前两句写景。
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递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
有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王建的“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可爱之意)是扬州”等。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的思念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经典的唐代诗歌,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扬州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友人韩绰的深切思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2、译文二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3、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箫:一种乐器。
三、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或开成元年(836)秋。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居扬州,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文》)。
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全文古诗如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前言】《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翻译】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这首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开成元年)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
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可谓曲尽其妙。
唐诗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草木已经枯败。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赏析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朝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公元833年。
这首诗通过描绘扬州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内容分析:
这首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首句“青山隐隐水迢迢”描绘了扬州的自然美景,青山与绿水相互映衬,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2.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扬州的美景与长安的繁华进行对比,突显了扬州的宁静之美。
3.语言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将扬州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4.情感表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回忆扬州的美景,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
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扬州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
总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唐诗,通过对扬州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翻译|古诗鉴赏'《寄扬州韩绰判官》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诗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2],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3]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4]。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二十四桥: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历史上的二十四桥早已颓圮于荒烟衰草。
现今扬州市经过规划,在瘦西湖西修长桥,筑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桥景点,为古城扬州增添了新的风韵。
[4]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见《杜牧·遣怀》篇。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杜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前人诗词中写扬州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扬州是杜牧的旧游之地,他在做客江南时,仍眷恋着扬州的繁华旖旎,于是他把这种怀念之情写给了在扬州的朋友韩绰判官。
韩绰,生平不详,杜牧在大和年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儒的幕中做过掌书记,杜牧与韩绰当为熟友。
杜牧另有《哭韩绰》一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诗歌的开首二句,诗人挥笔写下深深留映在脑海中的江南美景。
首句先从大处落笔,抓住了江南风光,青山迤逦,似与天接,绿水迢迢,蜿蜒如带。
不仅如此,时令虽已是深秋,但江南大地依旧山青水秀,景致不减春色。
诗句中的“隐隐”与“迢迢”两组叠字的运用,传达出江南绿水青山温柔妩媚的神韵,也表明江南的山水此时此刻离自己是相当之遥远。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的诸多景致留给诗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二十四桥上观赏明月,徐凝在《忆扬州》诗中曾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的明月之夜是何等的迷人。
诗歌最后以开玩笑调侃的笔调问老友韩绰是否在这深秋之夜,皓月高悬之际在何处教那些歌妓吹箫呢?这首诗歌能用最为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富有特色的事物,并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而在抒情方面,并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包含着最蕴藉的感情,前人说这首诗是杜牧“厌江南之寂寞,思扬州之欢娱,”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来看,此说不无道理。
何时何日故地重游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
教:使,令。
创作背景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持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很多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不过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译文注释摘要: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正文:【一、了解杜牧及作品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在晚年闲居扬州时,赠给友人韩绰的一首诗。
作品以扬州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二、诗歌全文翻译与解析】诗全文如下: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
水国江南,春寒懒上楼。
只恐江南好,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骄阳炙手,炎炎夏日长。
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
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
何时相聚首,再把钓纶闲。
【三、诗句中的意境与情感】诗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友人韩绰的思念之情。
从“雨晴烟晚,绿遍江南岸”到“秋来蚊蚋净,夜夜凉风起”,诗人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表现出岁月流转、时光荏苒的意境。
同时,诗中以“水国江南”暗示了诗人晚年闲居扬州的生活。
【四、诗人寄托的意图及其现实意义】杜牧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韩绰的怀念,希望能再次相聚,共度悠闲时光。
同时,诗中以“幸有韩判官,喜可知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还表现出晚年的杜牧在江南水乡的宁静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这首诗传达了珍惜友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感。
综上所述,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和对友人的怀念。
通过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年华虽去芳华在,岁月如梭犹未消。
春风江上正潇洒,夏荷池中莺嬉嬉。
但愿官吏少烦扰,人间此事纵相宜。
抵郡乘兴凭谁问,采石江头自寄诗。
我有心情独凭凑,当时诸友共沉潜。
江流依旧东逝水,悠悠万事亦如此。
才子艰难求报国,于江湖上寄红绡。
太守春风吹拂面,若兄何事朝来迟。
我们情投意合久,从荆州至此相随。
世情变换无端理,交游渐失无絮词。
承君一阕传消息,寄梦空指此心期。
休怪友人绝诗意,人事荣枯定非常。
欲说当年诸子意,人间长见是清凉。
时连五调花堪赏,事丧三石橙榨香。
身知此别长纷乱,此恨人间可奈何。
朝来携手上船楼,对酒场中醉如猴。
桃李已时先开发,良辰美景定相好。
行尽前程唯劳碌,千山万水绝劳劳。
自寄久违心意浓,多情应似你最抱。
闲来垂钓江流里,欲语春诗泪满襟。
谁人相伴共回首,倚栏相对情长深。
坐听风声吹林外,翩翩归鸟催渚心。
人生如梦多是非,怀旧何时有归寻?江南来广州的刺史韩绰,身在遥远的扬州。
这里的青山掩映在远处,水面绵延在视野之中。
岁月如梭,年华逝去,但芬芳的青春仍在。
春风吹拂江面,夏荷绽放池塘,生机勃勃。
只愿少一些官吏的烦扰,人间的一切亦照人心意。
来到这座城郡,带着兴致,凭谁问去向。
在采石场的江头,我自己寄托了这首诗。
我心情豁达,独自思索,当时与诸友们共同沉浸其中。
江水如常地东流,悠远而恒定。
人事情节也如此。
才子们为了追求报效国家不得不经历艰辛,在江湖间流传了许多有关红绡的故事。
太守,春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却不见兄长出现。
我们曾情意绵绵地相知相伴,从荆州到这里一路同行。
然而,世情变换无常,交游逐渐失去热度。
托您捎去一阕诗,传达我的思念之情。
请勿怪友人不再有诗意,人事的兴衰早已不同寻常。
回顾当年,众多文人对国家兴败的关切之情,常常令人心生清凉。
时光连绵,五调之花可赏,世事更替,三石橙亦能榨取香甜。
身处其中,才知此别的纷乱,但此恨谁能解?清晨我们在船楼上共饮,世事才得以交流。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出自唐朝诗人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
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
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
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代〕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译文及注释一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谢。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都已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精心整理唐诗《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原文赏析_唐诗三百首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精心整理
赏析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诗人想念友人,很关心友人近期的状况,充满了深厚的情意。
这首诗意境优美,风调悠扬。
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间(833—835)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
文宗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旋应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宣州幕吏。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世称“杜书记”。
入朝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复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
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
出为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
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
两《唐书》有传。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
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
为别于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
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五百余首,有《樊川文集》行世。
【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 [1] ,秋尽江南草木凋 [2] 。
二十四桥明月夜 [3] ,玉人何处教吹箫 [4] ?【注释】[1]迢迢:遥远貌。
[2]草木凋:一作“草未凋”。
[3]二十四桥:扬州名胜。
《方舆胜览》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列载二十四桥名。
但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又名红药桥。
[4]玉人:美人,既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亦可称风流俊美的才子,此指韩绰。
【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解读】杜牧大(太)和七年(833)在扬州任淮南节度掌书记,时韩绰任判官(节度使佐吏),与牧为同僚,交谊颇深。
九年,杜牧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抑郁不得志,遂作诗寄韩以表思念之情。
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原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代-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翻译: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注释:
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朝: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
【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
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
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
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在回忆想像中便赋予扬州以完美。
这两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而首句山、水相对,“隐隐”、“迢迢”迭用,次句“秋尽江南”与“草未凋”之间的转折,更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悠扬有致的格调,诗人翘首遥思、怀恋繁华旧游的感情也隐约表达出来了。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的三四两句美景落到旧日同游好友韩绰身上,点醒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繁华独绝、浪漫美丽。
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实际上等于说扬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特点,杜牧在扬州作幕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征歌逐舞,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
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
诗人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何处”应上“二十四桥”,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意境。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
寄扬州韩绰判官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友谊。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