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81 KB
- 文档页数:12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模块考查共4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项中,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氓(méng)隶脸颊(xiá)暗然流血漂橹B.朱拓(tà)咀( jǔ)嚼(jiáo)褴缕万乘之势C.逡(qūn)巡(xún)踌(chóu)躇(z hú)竦然翁牖绳枢D.呜咽(yè)牲( shēng )醴( lǐ)踉跄瘐毙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这本辞典虽然有一些缺页,是珍本。
②会议将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新的主席团领导。
③如果仅仅因为看了一下时下比较流行的武打、言情的小说或影视后,就一味地盲目地去模仿作品的人物过激行为,这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是没有一定能力的。
A.毕竟沿用鉴赏 B.毕竟采用鉴别C.究竟沿用鉴别 D.究竟采用鉴赏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亚洲四强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但战平了日本,还历史性地终结了盘桓32年之久的“恐韩症”。
B. 尽管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防治,但仍有一些人对乙肝谈虎色变....,使得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难。
C. 成都叫停“奥数”等用来规范办学的举措,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得到了有效实施。
D. “两会”上,大家认为无关现实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位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B.国务院办公厅最近下发通知,将在所有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施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
C.今年,全国各地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意识和监督管理不力造成的。
高一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通过高一语文测试,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方向,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酝酿(niàng) 校(xiào)对腼腆(tiǎn) 匪我愆(qiān)期B.匹(pǐ)配穿凿(záo) 内讧(hòng) 美人之贻(yí)C.莞(guǎn)尔搭讪(shàn) 隽(juàn)永其黄而陨(yùn)D.刹(shà)那机械(xiè) 恪(kè)守周公吐哺(p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一句是( )A.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极具个性的文化传统成了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优雅的负担。
B.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育观念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休戚相关。
C.“抄袭”已经是人人喊打了,而另一种学术腐败—劣质译著汗牛充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D.陈师傅是学雷锋的老典型了,一年下来,仅在厂区信手拈来的螺丝钉一类,就攒了大半箱。
3.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他在集资办厂的过程中_________了种种磨难,尝尽了苦辣酸甜。
(2)人们将从异彩纷呈的表演中_________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3)美国众议院今天通过一项提案,明目张胆地干涉别国内政,________鼓吹占领别国领土的合法性。
A.经受体味公开B.经历体验公然C.经历体味公然D.经受体验公开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份合同上写着公司的名称和公章。
B.现在当务之急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C.他的画作色调和谐,风格清新,得到了评论界一致好评。
D.从冰心年轻时候的“梦”里,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辞”是一种文体。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
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
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
“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
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
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品德人格,保证人生代价的实现。
儒家寻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品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实际模式。
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等候和寻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品德操守,要精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
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解释,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出格是人的品德品行。
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寻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增进个人幸福。
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寻求精神生活,品德理性正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
儒家很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品德,如正义、诚笃、信赖、刻薄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品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
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进步后,人的幸福感并不肯定增加,人们领会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寻求的乐趣。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人教版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试卷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李德顺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导语:本文为高一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同学们复习语文知识,提升考试成绩。
以下是题目及答案详解: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计20分)1. 下列诗句的诗人是谁?“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A. 李白B. 王之涣C. 白居易D. 杜牧答案:B2. 下列作品是鲁迅创作的是:A. 《霜》B. 《入夜》C. 《荆轲刺秦王》D. 《红楼梦》答案:B3. “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下一句是:A. “有妈的孩子像个宝”B. “有爸的孩子像个豆腐”C.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宝”D. “没有妈的孩子像个逃”答案:A4. 下面哪位不是明代的文学家?A. 杨慎B. 杨时C. 杨荣D. 杨生答案:D5. 下列古代诗歌中,不属于汉赋的是:A.《关山月》B. 《前出塞》C. 《塞上曲》D.《边塞风光》答案:A6. 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四字成语的是:A. 爱屋及乌B. 过五关斩六将C. 杯弓蛇影D. 抛砖引玉答案:B7. 下列文章的体裁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A.诗歌 B.小说 C.散文 D.戏剧答案:A8. 下列哪部作品是唐代诗集?A. 《桃花源记》B. 《全唐诗》C. 《三国演义》D. 《孙子兵法》答案:B9.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哪篇典籍?A.《礼记》 B.《孟子》 C.《论语》 D.《尚书》答案:C10.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对仗的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古道西风瘦马”C.“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朝辞白帝彩云间。
”答案:C二、阅读理解题(共10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 题目:下面哪部作品是鲁迅的小说?阅读材料:在一次地震中,唐亮的家被房屋压塌,唐亮不幸去世。
他的母亲失去了孩子的依靠,悲痛欲绝。
她认为地震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她嘱咐其他家人也要择日迁徙,不料其他人却并不相信。
A. 《祝福》B. 《孔乙己》C. 《狂人日记》D. 《草地》答案:C2. 题目:下列哪部作品是《红楼梦》的续书?阅读材料: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中心,表现了封建贵族世家的兴衰历程与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
《语文》期未试卷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选择题( 24 分,每题 3 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整正确的一组是(D)A.孤雏(ch )脚踝(huái)丧气(sàng)两靥(yàn).ú...B.清亮 (ch è)夸耀( xuán)熹微( xī)央浼(m i )....ěC.纨绔(kù)庇佑( pì)敕造( shè)仓廒(áo)....D.搠倒( shuò)黄麂(j ǐ)同情(mǐn)濒临(bīn)....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A.迤逦茶洞残忍价值千金B.军裂飞骑褶皱无与沦比C.接风羞惭顷刻蓊蓊郁郁D.鸟娜白净倩影快炙人口3.挨次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关系词语,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的荷塘上边,弥望的事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中间,零星地址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A.曲波折折层层的袅娜地羞怯的B.弯曲折曲层层的袅娜地羞怯的C.曲波折折片片的羞怯的袅娜地D.弯曲折曲片片的羞怯的袅娜地4.以下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 )A.伍六一愤慨了:“干什么?这样跑得过吗?你们松开啊!” B.成才:“三个人,三个位,三个位都是我们的。
”C.“它仍是条腿,不是吗!它长我身上我自己知道。
”嘶声力竭,俩个人都丧气而又愤慨。
D.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5.以下口号,用语最得体的一项为哪一项(C)①(公路旁)出车在外,亲人盼归!②(学校)请讲一般话!③(医院)欢迎再次莅临!④(楼梯口)禁止泊车,违者放气!⑤(草坪旁)小草也是生命!A .①④⑤B .②③⑤C .①②⑤D.①②③6 以下各句中修辞手法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C )A.但日啖三百颗,终究能有几人呢?(反问)B.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农业为中心的民间文化体系,构筑了一个美丽、和谐的乡村艺术世界。
而城市化、城镇化使农民的生存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裂变,那些传承了几千年的乡土艺术也随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其中世代承袭的、用于烧饭炒菜的土灶,也因村庄的大拆迁、大搬迁和农房翻建等原因面临消亡,由此与之相关的灶画也濒于绝境。
“灶画”,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民间非遗艺术的一颗明珠,也是江南民间艺术的瑰宝。
如今随着农村向城市迁移,或者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需要灶头。
理所当然的,灶画随之被遗弃。
没有需求就没有传承,仅剩的灶画艺人年事颇高,手艺却后继无人。
“灶画”,是始于汉朝时期的江南民间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灶上作画。
这些艺人大多是临场作画,没有参照,一切画作都已经储存于脑,鲤鱼跃龙门、金鸡独立、雅竹淡菊、红梅统统顺手拈来!灶画艺术的韵味往往来自生活气息,热闹、喜庆、吉祥祝福都是灶画的本质寓意。
它们往往色彩鲜艳,画风简约而朴实。
老百姓们毫不掩饰地在灶画中寄予美好的期盼。
但历史总在被现代化取代,灶画艺术也濒临失传。
越来越多的农村老灶被拆除,这意味着承载灶画的主体逐渐消失,即使有新砌的灶头,都是采用瓷砖镶贴,灶画自然也被瓷砖画取代。
历史沉淀下的艺术精华却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本该具有的价值。
千年的灶画历史警醒着我们,艺术的价值往往就是人类生活的价值,人类对于民间艺术的抛弃也是对于人类生活痕迹的磨灭。
(摘编自《灶画:民间非遗艺术的明珠,手艺却濒临失传》,有删改)材料二:“农家土灶”进了上海市金山区枫泾中学的课堂。
灶头饭那份柴火的香气虽然搬不进教室,灶膛里烘山芋的欢乐也很难言传,但随着灶壁上栩栩如生的灶画一点点成形,学生们仿佛也能走进那“土土的快乐”。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测试范围:必修上册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3·江苏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
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期末考试试题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一.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
(22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恓.(qī)惶桃杌.(wù)酹.江月(lèi)乍暖还.(hái)寒B.更.(gèng)嫁凝噎.(yē)汗涔涔.(cén)咄.咄(duó)逼人C.糟粕.(pò)合契.(qì)承载.(zài)体皓.首而归(hào)D.孱.头(chàn)冠冕.(mi?n)乞骸.骨(hái)揾.(wèn)英雄泪2、下列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A.销魂婉惜捐除燥动不安B.据傲渊源揩汗稍纵即逝C.国粹樯橹牙惠礼上往来D.驽钝珠玑昧心财残羹冷炙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谢谢你们的关心,我相信在你们的支持下,我们会搞得更好。
如果你们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3月11日下午2时,日本遭受9.0级大地震,东北临太平洋的福岛,茨城等县首当其冲....,灾情相当严重。
C.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
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D.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列愤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2分)A.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生产力诸要素的“磁场”,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幸福载体。
B.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示范攻关项目是由“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起的,2012年攻关试验示范点设在六安,这也是此次科研攻关项目全国唯一选定地。
C.安徽省在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将以与择校相联系的乱收费为治理重点,制止通过办升学培训班,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等行为再次出现。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是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在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得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
《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欢离合(liè)B. 畸形(jī xíng)C. 惊涛骇浪(hài làng)D. 情不自禁(jī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C. 他不但成绩优秀,而且热心帮助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D. 由于连续的降雨,导致道路积水严重,交通受到了严重影响。
3. 下列词语中,与“叹为观止”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无与伦比B. 举世闻名C. 无比惊叹D. 令人称奇4.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手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D. 他的故事像小说一样精彩。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
C.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6. 下列诗句中,意境最为开阔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 下列成语中,与“对症下药”意思相反的一项是:A. 南辕北辙B. 画蛇添足C. 本末倒置D. 贻笑大方8.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运用最巧妙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天空,仿佛在向人间洒下清辉。
B. 那朵花,像个小姑娘的脸颊,红扑扑的。
C. 那座山,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俯瞰着脚下的村庄。
D. 小明的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悦耳。
9. 下列句子中,句式变换最恰当的一项是:A. 她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B. 成绩优异,是因为她勤奋好学。
C. 因为她勤奋好学,所以成绩优异。
D. 她之所以成绩优异,是因为勤奋好学。
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检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典小说以及“旧历史小说”常常体现单一的、线性的时间观念,归根结底与传统的历史时间观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
中国古代一贯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使古人时刻牢记要把天道、时间、人心交融为一体。
自然,与此相应的是,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
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
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
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
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
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
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
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
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
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
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考试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3小题,总分36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
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
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
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
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
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
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
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
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
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
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的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卷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本试卷共8页,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个部分。
3.试卷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知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阿房宫赋》中的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楼下殿辞:辞别B.辇.来于秦辇:乘车C.梳晓.鬟也晓:通“小”D.尽态极妍.妍:娇媚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齐楚之精英..精英:指优秀人才B.剽掠其人..其人:指六国之民C.金块..珠砾金块:指成块儿的黄金D.楚人..一炬楚人: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士卒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所之.也之:动词,到,去B.燕赵之.收藏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C.秦人视之.之:代词,指六国之民D.独夫之.心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朝”“夜”,形容一天到晚。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一、60分。
(一)(共13分)1.用“洛阳纸贵”的典故既印证前句“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的说法(1分),也含蓄地批评青年学人盲目崇拜名家的跟风行为(1分)。
2.C(3分)3.“安放”即妥善放好,暗示高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霍金得到了人们细心的关怀(1分),为下文感叹霍金的“幸运”作铺垫。
(1分)4.这个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所指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不幸”是指霍金风华正茂遭遇罕见的疾病折磨(1分);“幸运”是指霍金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并最终取得辉煌成就。
(2分)5.提示:应根据本文的理解来答题。
如简单谈对弱势群体或强势群体关怀不给分。
人文关怀就是尊重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1分),尊重每一个人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权利(1分),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1分)。
(二)(共15分)6.(1)爹昨天从城里回来,没有说儿子亲自己的事,现在才说,自然不是真话。
(2)孩子长大了,和爹娘有了很大的隔阂,不嫌弃爹娘就不错了,不可能亲爹的老脸;(3)爹比娘梦见儿子少得多,爹常编瞎话给娘听。
(每点1分。
)7.以“家乡的小溪”比喻小三子的眼泪,表现出小三子人在异地的浓浓的乡愁与思亲之情(1分),而眼泪“越流越欢”,则表现出这种情感在父亲面前毫不掩饰,得到了充分的释放(1分)。
8.B(1分)理由:“箍”与“围”字只能显示出动作状态,但其中情感因素不充分,“搂”字不符合生活情境,缺乏尊重感,而“抱”能更准确地表现出高大的儿子把母亲拥在怀中的形态,也更显得儿子对母亲的敬爱与怜惜。
(2分)9.(1)与人们之前的嘲笑形成对比,先抑后扬,(1分)通过描写旁观者的情绪变化,从侧面烘托出小三子一家的亲情之深,感染力之强(1分),由此也强烈地感染了读者。
(1分)。
10.A、E(4分)(三)11.(共5分,每空1分)(1)蒹葭采采(2)油油的在水底招摇(3)世胄蹑高位(4)潮来天地青(5)阡陌交通(四)共5分。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测试卷一、基础知识(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敕造(chì)惫懒(bèi)讪讪(shàn)盥洗(guàn)B. 錾银(zàn)两靥(yè)桌帏(wéi)执拗(niù)C. 蹙缩(cù)歆享(xīn)榫头(sǔn)吮吸(shǔn)D. 商贾(gǔ)喧豗(huī)幽咽(yè)间或(jià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潦倒侯爵峥嵘委曲求全B. 寒喧砯崖马嵬渚清沙白C. 悯然放涎杜撰遍体鳞伤D. 踌躇环佩谪亲雕梁画栋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石景山区开办了北京第一家打工子弟学校,招收了126名新生,但这对8万多名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B. 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C.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D. 本次冬奥会,某国派了不少运动员参加比赛,可结果呢,别说金牌,连前六名都未捞到一个,简直是滥竽充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暧的《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进入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达成了高度共识,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以造福子孙后代。
B. 要学好语文,必须重视阅读,而我们往往只是强调做题,其实,题目即使训练得再多,也是得不偿失的。
C. 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D. 三年来,他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家乡为了让他顺利求学而省吃俭用的父母。
二、阅读理解(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高中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20分卷Ⅰ(18分)一、文言文基础检测(共6小题)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B.毋内诸侯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D.竖子不足与之谋2.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B.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C.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邻之厚,君之薄也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失其所与,不知3.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太子丹恐惧D.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以身翼蔽沛公②群臣怪之③此其志不在小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素善留侯张良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6.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
项羽没做皇帝,但司马迁认为他实际上有着和天子等同的地位和作用,故将其列入本纪。
B.古代的很多地名和现在是不同的,如关中,它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C.古代人乘车,主帅居中,驭手居左,称车左;参乘(陪侍或保卫人员)又称车右,“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即为此义。
D.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东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体现了项羽、项伯尊贵的地位。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导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
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
《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优往往同时是诗人。
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
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
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
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
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
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
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
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
”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
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
烂羊胃,骑都尉。
烂羊头,关内侯。
”(《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
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
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
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
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
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
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
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
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
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
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乐趣。
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1.下列对于“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谐是喜剧的雏形,它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B.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极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
C.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等都会成为谐的对象。
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谐”就是“说笑话”,开玩笑。
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社会,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优以谐为职业,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活跃气氛。
C.《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特点。
D.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B.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D.谐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不免引起惋惜情绪。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杀请按1[澳大利亚]巴里•罗森伯格“喂,警察吗?”“请问,哪一位?”“我要自杀,姓名还重要吗?”“自杀请按1,遭袭击请按2,其他请按3。
”“什么?”“自杀请按1,遭袭击……”“好的,好的!听见了。
我就按1。
”道格狂暴地拨着手机号码。
“喂,警察吗?是自杀部门吗?”“请问,哪位?”“什么?刚才接听电话的就是你啊!”“哦,是的,自杀请按1。
”道格瞪着手机,“你的意思是我无论拨哪个号,都会打到你这里来?”“是的。
”“为什么?”“这是我们档案管理的需要。
”“你们的档案!我就要跳崖自杀了,你却只管谈什么你们的档案!”“谢谢你能理解我们,先生。
那么,请问你叫什么?”“我的名字?我就要跳崖了,我的名字有什么用?”“很抱歉,先生。
档案需要名字。
”“档案!档案!”道格跺着脚,一块岩石落下了山崖,道格急忙退了几步,嘟嘟囔囔地说:“道格,道格•伍德。
”“谢谢。
”对方愉快地说道,“是队伍的‘伍’,还是武装的‘武’?”道格叹了口气说:“够了,我马上就要跳下去了,但愿能跳到你头上。
”“你要跳到我头上?哦,不,先生。
我可不想让你跳到我头上。
你的地址,先生?”“地址?填入档案?”道格高声叫起来。
“九重霄,天堂,如何?对,就是那儿,家在天堂。
”道格蹙起眉头。
“不,地狱,我住在地狱。
”“地狱的门牌号是多少,先生?”“还要门牌号!”“对不起,我不过开了个小小的玩笑。
那么,先生,你的真实地址是什么?”道格盯着翻滚的波涛。
“阳光海岸,情侣崖。
”“阳光海岸?阳光海岸?对了,在这儿。
情侣崖?情侣崖?找不到,我找不到它。
你的四周有些什么?”情绪低落的道格变得暴躁起来。
“不知道情侣崖?你不可能在阳光海岸?你在哪里?布里斯班?悉尼?”“很抱歉,先生,不过,我不能告诉你。
”“那就点点头。
”道格咆哮道,“墨尔本?珀斯?达尔文?”突然,机子里咔哒响了一声,道格发出一阵狂笑。
“你在印度,是吧?我的电话被转到了孟买电讯中心了。
你甚至不是警察或者什么都不是。
”“我是。
”对方威严地说。
“说得太对了。
”道格快速说道。
“你什么都是。
操任何口音,干任何职业,是任何性别。
那么你的名字是什么?你的口音究竟是哪个地方的?”“确切地说,”对方说道,“我在浦那市,名叫哥文达。
”“浦那!那个小破地方。
”“浦那可不是个小地方,先生。
”“你离开了孟买,跑在死亡公路上吧!”“我们的人可都是驾车高手,先生。
”“当然。
”“也许,除了在雨季。
”“你们的车手跟你们的板球队员一个样。
”“我们的板球队员,先生,”哥文达冷冷地说道,“始终是世界一流的。
”“是啊,当然。
你是说像戴尔•察帕蒂那样的一流板球手?可是他连个姑娘都击不倒。
”“先生,”哥文达一字一字地说,“你是要自己跳下去还是让别人把你推下去?”“哦,是呀,推人落崖请按4。
印度队连一支由11个关节炎患者组成的板球队都打不败。
”“如果我们采取澳大利亚打法就能取胜。
”“是啊,直接射门?”“不,直接贿赂。
”“你说什么?”“因为澳大利亚只有出更大的贿赂金才能取胜。
”“你……什么?你……你竟敢?我这就飞到浦那,把你的鼻子一拳打进嗓子眼里。
”“你?谁是11人队员呢?跳崖前有11人呢,还是跳崖后仍有11人?”“跳崖?跳崖?谁说过跳崖的事了?我要去找个工作,存些钱,然后揍你个蒙头转向。
”“拨000,然后按1。
”“不!决不!决不!”道格关上手机。
算了,玛丽走就走了吧,他能面对这件事。
是这样吧?他放弃了工作,但可以把工作找回来。
不过,要羞辱欧斯板球队?没门!他犯不着跳崖。
他要跟那支厚颜无耻的冒牌板球队较量一番。
道格扬起头大步离开了山崖,这时,哥文达警官在一辆没有警察标记的车里通过双目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
他拨了一个号码。
一个在情侣崖脚下的警察接听了电话。
“把网收起来。
”哥文达说,“心理医生说得对,交流疗法的确有效。
”(选自《译林》2006年第2期,略有改动)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A.道格狂暴地拨着手机号,说明道格被不负责任的警察激怒了,下决心要去自杀。
B.道格跺着脚,一块岩石落下山崖,他便急忙后退了几步,从这一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道格还是胆小怕死的。
C.在道格情绪激动狂躁时,警官却以看似轻松的方式与他周旋,从中体现了警官的机智。
D.哥文达警官一直用望远镜观察道格的行动,并且在崖脚下架起网,说明哥文达对阻止道格自杀没有把握。
5.小说中的哥文达警官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
(6分)6.结合小说,谈谈本文以“自杀请按1”为题目的好处。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
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
“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 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
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
(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材料二: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
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
(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材料三: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泛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
(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材料四: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
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