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生物学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于1906年首次描述。
该病的症状包括短时记忆丧失、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行动困难等,并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障碍,基本上不可逆转,病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
本文将侧重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研究进展。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基本病理学特征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的病理学特征是细胞内沉积Abeta(beta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质,导致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和突触的丧失。
其中Abeta是通过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protein, APP)的加工过程产生的,而tau蛋白质是通过神经元胞质中的微管结构紊乱造成的。
这些病理学变化直接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并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二、生物学研究进展1. Abeta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beta对神经元有直接毒性作用。
Abeta沉积增加了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降低了突触功能和神经元的生存能力,使得神经元退化和丧失,最终导致认知障碍。
研究发现,清除Abeta能够恢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因此,有些治疗方法现在的重点放在清除Abeta上。
2. 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过氧化物酶(catalase)是一种细胞内主要氧化抗氧化酶,可以降解氢过氧化物,消除自由基,减轻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研究表明,盐酸吗啡(HM)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上调神经元内的过氧化物酶产生的过氧化物酶来抵消Abeta所激活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防止神经元丧失和突触功能障碍。
3. Tau蛋白质与微管结构紊乱tau蛋白质的异常聚集和突触丧失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相关。
tau蛋白异常的磷酸化和紊乱的微管结构导致神经元退化和丧失。
研究人员发现,调控mTOR降解途径能够恢复tau蛋白正常的稳态,维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这个研究结果提供了理解tau蛋白异常聚集的新思路,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程青格1,2(综述),徐平1(审校),龚其海3(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遵义563099;2.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3.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在老龄人口中,占痴呆人数的50%~60%[1]。
主要病理基础是大脑萎缩,主要病理特点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广泛的海马神经元缺失。
在临床上,以近记忆功能障碍为早期及突出表现,包括语言、记忆、认知、推理、内省力、定向力、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及社交能力[2]。
老年痴呆现代医学将其分成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痴呆。
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3]。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我们应积极发现疾病,阻止病情的发展。
本文讨论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1 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将对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概述如下。
1.1 Aβ的神经毒性机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引起AD的共同途径[4],Aβ是从APP中经β和γ分泌酶水解而产生,Aβ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痴呆[ 5 ]。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beta protein,Aβ) 在脑内的沉积可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特别是聚合成纤维形式Aβ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较强,作用最强的毒性片段为[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0]3074)。
[通信作者]徐平,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E-mail:。
文摘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引用本文栾剑, 杨心悦.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2, 19(5): 11-16.摘要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D)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迄今为止,对于AD的发病机制仍然没有定论,其新药研发在临床试验阶段屡屡受挫,成功率不足3%。
2019年和2021年甘露特钠和阿杜那单抗(aducanumab)相继问世,为AD治疗带来了希望。
本文介绍了AD 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展,以期为预防与治疗AD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阿杜那单抗;甘露特钠;药物研发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世界约有5000万AD患者[1],至2050年全球患者数可能达到1.52亿人[2]。
2020年,Jia等[3]报道了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AD患者已达983万人,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对患者的语言、逻辑、记忆和认知能力都有极大的损害。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逐渐丧失记忆能力,神志不清甚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
同时,疾病和治疗费用带给AD患者和家庭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
综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论从人类健康角度考虑还是从社会资源角度考虑,AD治疗药物的研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针对A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研发进行文献分析,以期为A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概述A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加大递增,表现为认知和行为障碍。
AD 主要发病于老年人,病情发展到终末期,患者会丧失自主意识。
2015年,Prince等[4]的研究中,AD的全球治疗及相关费用达到了8180亿美元,且预计在2030年将逾2万亿美元。
解析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与疗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特点是大脑中神经元的丢失和突触的破坏,导致认知和记忆功能的丧失。
本文将解析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当前的疗法方法。
一、发病机制1.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在大脑中的异常沉积,形成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
这些沉积物的聚集会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突触的破坏。
2. 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Tau蛋白是一种调节微管稳定性的蛋白,正常情况下它会与微管结合,维持神经元结构的稳定性。
但在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会异常磷酸化,导致其与微管解离,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最终导致神经元的丧失。
3. 炎症反应的激活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等,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突触的破坏。
二、疗法方法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加乙酰胆碱的水平,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乙酰胆碱的作用。
这类药物包括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等。
2.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清除异常沉积物和炎症介质的疗法。
例如,抗体疗法可以使用特异性抗体针对异常沉积物进行清除,免疫调节剂可以调节炎症反应的平衡。
3. 干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一种前沿的治疗方法,通过将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或其他类型的细胞,用于替代受损的神经元和恢复大脑功能。
虽然这一领域还存在许多挑战,但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有潜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4. 生活方式干预除药物治疗和新兴的疗法方法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措施。
保持心理健康、均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社交活动和智力刺激等都对预防和延缓病情进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丧失、情绪障碍等症状。
目前,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在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基因治疗备受关注。
本文将重点介绍阿尔兹海默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1. 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基因引入人体,以修复或替换受损基因,改善疾病症状。
在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中,研究人员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基因治疗:β-淀粉样蛋白前体(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和Tau蛋白(Tau protein)基因。
2. 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治疗β-淀粉样蛋白前体是阿尔兹海默症中关键的蛋白质,异常积聚的β-淀粉样蛋白(Aβ)堆积形成了老年斑,诱发了疾病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治疗试图减少Aβ的产生,或排除已经积聚的Aβ。
例如,一些研究通过逆转转录病毒将siRNA引入细胞,抑制APP的合成,从而减少Aβ的产生。
3. Tau蛋白基因治疗Tau蛋白在神经元中起着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在阿尔兹海默症中,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和聚集,导致神经纤维缠结和细胞功能丧失。
因此,通过基因治疗调控Tau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可能有助于缓解病理过程。
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是利用载体将Tau蛋白的反义RNA引入大脑细胞,减少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的合成。
4.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被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中。
通过CRISPR-Cas9系统,研究人员可以精准编辑和修复基因序列,帮助纠正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突变。
此外,CRISPR-Cas9还可以用于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机制。
5. 临床前研究进展虽然基因治疗在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大部分研究还处于临床前阶段。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疾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与记忆受损。
本文旨在探讨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疾病机制。
通过对病理学异常变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方法的探索。
1. 蛋白质异常沉积阿尔茨海默症的主要特征是脑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斑块和Tau蛋白异常沉积。
β-淀粉样蛋白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蛋白质代谢路径得到清除,但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其过度聚集形成斑块。
这些斑块的积累会刺激神经元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另一方面,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会导致其在神经元内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进一步加剧病理学改变。
2. 神经递质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组织中,乙酰胆碱水平显著下降。
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其丢失会导致神经元之间的通信障碍,进而影响到认知能力。
此外,谷氨酰胺和多巴胺等其他神经递质也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3. 炎症和免疫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可以观察到神经元周围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进一步激活炎症反应。
免疫细胞也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症的发展过程,如导致神经元损伤的β-淀粉样蛋白诱导B细胞和T细胞的异常激活。
4. 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紊乱状态。
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中,由于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沉积和炎症反应的增加,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升高。
氧化应激可以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能量代谢紊乱,进而损伤神经元。
此外,纤维化和神经元的线粒体DNA损伤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病理生理学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基因和遗传风险阿尔茨海默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APOE基因ε4等多个基因缺陷与该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阿尔茨海默综合症的研究进展和新治疗方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迄今为止尚无根治方法的疾病,它是导致老年人认知能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医学研究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这一疾病的一些新的特征和治疗方法,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一线希望。
首先,最新的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与慢性炎症有关。
一些学者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神经炎症”的现象。
这一发现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在,一些药物正在开发中,旨在抑制这种神经炎症,减轻患者的症状并延缓疾病的进展。
此外,最新的研究还指出,阿尔茨海默病与蛋白质沉积有关。
患者的脑组织中会出现一种叫做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积累会导致神经元逐渐丧失功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试图研发一些药物,以清除这些异常沉积物并阻止其进一步积累。
这些药物的研发,虽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药物治疗,新的治疗方法也在研究中探索着。
其中,一种被称为“光学疗法”的新技术备受关注。
研究人员利用光线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以促进其正常功能的恢复。
早期的实验表明,光学疗法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但该技术仍然处于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其临床效果。
此外,近年来,一些研究还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
饮食、运动、社交互动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进展速度。
因此,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总之,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疾病,但不断的研究仍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希望。
通过探索慢性炎症、蛋白质沉积,以及光学疗法等新的领域,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此外,改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为预防和减缓疾病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虽然疾病的治愈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但这些研究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一线希望。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一、引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认知和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这种老年性失智症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详细描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以及现有的治疗方法。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1. β-淀粉样蛋白聚集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在阿尔茨海默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Aβ由鳞脑素酶α切割产生,并通过胞外途径清除。
然而,在AD患者身体中,Aβ聚集形成斑块,积累于神经元间质和血管壁。
这些斑块会导致神经路径受损、细胞毒性增强,并干扰神经递质信号传导。
2.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Tau蛋白是神经元胞质骨架的组成部分,与微管稳定性紧密相关。
然而,在AD患者中,Tau蛋白出现异常磷酸化和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
这些缠结会干扰细胞内信号传导,导致神经元功能失调和细胞死亡。
3. 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被广泛涉及。
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出促炎性介质,引起发炎反应。
这些促炎因子进一步激活免疫细胞,并增加Aβ产生、Tau蛋白聚集以及神经元的毒性损伤。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目前,针对AD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和偶联剂(memantine)。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提高大脑乙酰胆碱水平,减轻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症状。
而偶联剂则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改善神经元的功能。
2. 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减缓阿尔茨海默病进程至关重要。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保持社交互动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
此外,控制血压、血脂和体重也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3. 心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治疗在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2023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全文)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患病率高、对生活质量影响大1o因此,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急需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式。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的探索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与药物研发的基础。
本期,我们请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贾建军教授为我们讲解——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
AD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AD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精神行为症状、认知功能损害2。
AD是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包括临床前的AD,AD源性的MQ(轻度认知障碍),与AD源性的轻度,中度与重度痴呆3。
临床实践中通常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确定AD的症状4o近年来AD患病数稳步上升,疾病负担沉重近年来,AD患病人数急剧上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2019年,全世界约有5,162万AD患者2050年的时候预期增长至1.4亿5-6o2019年,AD全球支出约2.8万亿美元,预计到21世纪中叶,这个数字将变成17万亿美元7o特别地,2019年中国AD患病人数在1,000万左右1,本世纪中叶预期超过3z000万8oAD以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阿尔茨海默病是以老年斑跟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
从宏观病理改变上,阿尔茨海默病会引起脑部结构的改变,表现为大脑内侧的颍叶系统萎缩跟海马体积的缩小9-10。
微观病理上,可以观测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细胞外神经炎性斑块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聚集形成的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10。
AD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主要指向A陌tau两种生物标志物目前AD发病机制有6种假说:Aβ假说,Tau蛋白假说,胆碱能假说,神经炎症假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假说11。
其中主流的两种假说为Aβ假说与tau蛋白假说12。
Aβ假说认为,切割异常的Aβ过量产生或清除过慢,可导致细胞外的AB异常沉积,形成淀粉样蛋白斑块,导致神经元凋亡10。
阿尔茨海默症病因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等症状。
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阿尔茨海默症病因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病因的研究进展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最新的研究表明,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等。
1. 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这些异常沉积会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
因此,目前很多研究都在寻找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方法,以延缓疾病的进展。
2. 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异常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异常也是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异常会导致神经元的信号传导紊乱,最终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
研究人员正在寻找针对神经元可溶性性磷酸化蛋白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3. 炎症反应最近的研究还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反应会导致神经元的损伤,进而影响病情的进展。
因此,控制炎症反应可能成为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一些新的策略也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
1. 药物治疗目前,已经有一些药物在临床上用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酶的活性、增强突触传递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
2. 光遗传学治疗光遗传学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策略之一。
该方法利用光敏蛋白对神经元进行精确调控,以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虽然该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挑战,但研究人员对其治疗效果充满希望。
3. 基因编辑疗法近年来,基因编辑疗法成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热点。
阿兹海默病毕业论文标题: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诊断治疗探究引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的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该疾病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与诊断治疗,以期为该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病因:1. 遗传因素:AD与遗传基因的相关性较为明显,包括β-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APP)、旁链酶前体基因(PSEN)及APOE ε4等。
这些突变基因可导致淀粉样β蛋白的异常积聚和神经元的损害。
2. 神经炎症:慢性神经炎症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受到感染、炎症反应等因素的刺激,导致神经元损伤和淀粉样β蛋白的沉积。
3.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细胞内氧自由基的过度生成与清除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生物化学过程。
氧化应激能够诱导脑细胞的损伤和衰老,进而导致AD的发生。
二、诊断:1.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记忆力减退、智能损害、情绪、行为异常等。
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但随疾病进展,这些症状将逐渐严重。
2. 神经影像学检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技术,观察脑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3. 生物标志物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淀粉样β蛋白、tau 蛋白等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作为AD的辅助诊断指标。
三、治疗:1. 药物治疗: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通过提高神经传导物质的浓度或减轻兴奋性神经元的损害来改善症状。
2. 康复训练:通过记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维持和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支持性护理:提供家庭支持、社会关怀和合理的护理服务,缓解患者和家庭的压力。
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明确。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标签:阿尔茨海默病;病机;中西医治疗;综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的记忆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与衰老显著相关,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攀升,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AD 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根据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以近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常为首发最明显症状,其情绪不稳,思维缓慢,对周围人较冷淡。
到达重度时,记忆力、思维及其他认知功能皆严重受损,常伴有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如失语、失认和失用及非认知性精神症状。
据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阶段与年龄有着一定的联系,在65岁及以上的AD患者占人群中的54%,值得注意的是,在8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超过了50%[1]。
而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一种对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2]。
有调查显示,目前AD 已经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2010年全球由AD造成的经济支出为6040亿美元,远高于人们治疗癌症和心脏病的经济支出[3]。
1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11阿尔茨海默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普遍认为AD为多因素影响的综合征,已有研究提示[4-8],AD 可能由以下病因引起:①年龄增长;②家族史;③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与社会交流少;④低教育水平;⑤脑血管疾病史、头部创伤史、糖尿病、冠心病、愤怒情志。
AD 通常起病隐匿,为进行性病程,逐渐加重,起病到死亡病程约6~10 年,但也有些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发展缓慢,病程可持续约15 年以上。
患者的年龄和家族史为最大致病危险因素。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研究认为可能在AD的发生和进程中起一定作用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活动/代谢低下、神经元应激和损伤、炎症以及遗传等几方面的因素。
其中大部分研究都着围绕着Aβ展开,Aβ是构成老年斑的重要组成成分,目前已有大量证据显示该蛋白可能是AD 重要的发病因子。
1992年Hardy提出“淀粉蛋白级联假说(amyloid β-protein,Aβ)”,将Aβ正式定位在AD发病过程的中心和关键位置上。
湘雅医学院人体解剖学系与神经生物学系蔡艳研究认为:(1)AD时过量产生的Aβ最初可能来源于失营养神经突起中的轴突成分;(2)β-位点APP剪切酶-1(β-siteAPP cleavage enzyme-1,BACE-1)可能参与调节失营养性轴突产生过量Aβ;(3)神经元的代谢功能降低可能是引起BACE-1上调进而形成老年斑的上游机制之一[9]。
此外,转基因技术已证实脑内Aβ的沉积能够诱导以磷酸化的tau蛋白为主要成分的NFT的形成[10]。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目前较多学者认为Aβ沉积是AD发病的中心环节。
12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因病机121古代医家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素问·王常政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忘。
”《灵枢·大惑论》阐述了健忘的病因病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盖心肺虚而胃肠实,营卫留于下,则肾中之精气,不能时时上交于心,故健忘。
隋代以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代表,认为健忘属虚劳范畴,五劳六极均可出现健忘,在脏为心肾虚衰,在气血精津液为精血亏虚。
唐·孙思邀认为虚劳可致健忘,“六极”之血极和精极,以及七伤为健忘发病之因,后者为其首倡。
两宋时期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以《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为代表,认为心虚、肾虚、心劳、精极、血极、脉极皆令人健忘,而心虚(心阳虚及心气血亏虚)为最主要因素,且详细阐明健忘归因于心的机理。
金元时期对健忘论述较少,承隋唐之说,多认为健忘常由精血亏耗所致。
然该时期创痰浊致忘新说,对健忘病因病机进行了补充。
危亦林认为痰迷心包,清窍被蒙,可致健忘,加味猪苓汤专为“痰迷心包,健忘失事,言语如凝”设,开健忘从痰论治之先河。
朱丹溪亦云:“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
明清时期对健忘病因病机的认识出现了2种不同的趋势:一为对历代认识的阐发、丰富和总结,如认为健忘与遗传因素有关,智慧生于心肾之交,对心肾之交的进一步分析等。
一为接受西方医学脑主记忆的观点,结合中医对肾精和脑髓、心和神明、心和肾之间关系的认识,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发病学说—肾精髓脑学说。
此学说再经后世发展,成为现代医家论述老年性痴呆发病机理的主要学说之一。
122现代中医对AD病因病机的认识现代医家参照古人对健忘等病证的认识,结合自身经验,发展了老年性痴呆病因理论。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因虚致呆;②因痰致呆;③七情致呆;④其它:如禀赋不足、中毒、外伤、酗酒等。
本病病机错综复杂,许多学者对此各抒己见,以颜德馨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认为痰癖阻窍是发病的关键,西医之“淀粉样蛋白沉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是痰癖的微观体现;周超凡、陈桂铭等学者则从中医理论出发,发展对健忘的认识,认为肾精亏虚是健忘发生的根本原因。
更多学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认识。
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21西医治疗由于AD 目前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作用于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活动,减轻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发展。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①增加脑内乙酰胆碱(Ach)浓度的药物,如他克林,安理申,艾斯能,加兰他敏等;②改善脑血液循环和脑细胞代谢的药物(脑复康、都可喜、喜得镇);③抗氧化剂,如司来吉兰、维生素E、褪黑素、银杏提取物;④免疫治疗[11],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通过延缓和清除脑组织中的Aβ沉积,改善AD 的临床症状;⑤雌激素替代治疗[12~13],研究显示其对绝经期女性治疗更为有效;⑥防止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药物;⑦其他治疗,包括针灸治疗[14]、心理治疗、社会干预等。
但这些方法对AD 的治疗非常有限,均不能阻止和逆转疾病的发展。
因此,找出新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2中医治疗221单味中药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周霞从中医经典古籍入手,对历代重要医籍有关健忘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经统计学处理,共得方剂296首,涉及药物217味,其中隋唐前32首,两宋时期121首,金元时期25首,明清时期118首。
药物出现总频次为3767味次。
分析高频药类分布规律及高频药物选用规律得:总3767味次中,补益药为2595味次,为6889%,非补益药1172味次,为3111%。
补益药中补阴药为1298味次,为5008%,超过半数,益气药紧随其后。
提示补益阴精是其重中之重,兼以益气温阳补血。
非补益药中安神、清热、开窍药位居前三,且累积频率为5444%,其中清热药主要为清虚热之品。
故补益之外,安神、清虚热、开窍为主要治疗手段。
活血药和理气药居第四第五。
按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总排列,高频药物为远志、人参、茯苓、石菖蒲、山药、茯神、熟地、肉桂、炙甘草、麦门冬、五味子、牛膝、白术、生地、柏子仁、肉从蓉、天门冬。
222中药复方研究日本对古代名方如黄连解毒汤、当归芍药散、钩藤散、抑肝散、八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等古方均有研究,其中当归芍药散、钩藤散研究最多。
国内对开心散进行研究者较多,主要集中在开心散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成目前临床上分上。
黑龙江张博、黄树明总结了开心散的主要作用机制:①改善行为学表现,提高记忆力;②影响Aβ产生和分解;③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④保护神经元;⑤抗氧化;⑥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⑦调节脑内NO 含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尚伟芬等用药理研究指导植化分离,寻找中药复方开心散有效部位(KXS),并说明KXS是开心散方剂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其益智作用可能是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学习记忆的生理过程。
223针灸治疗研究针灸治疗AD具有肯定的疗效[15~16],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朱晶,国海东,邵水金对针灸治疗AD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主要为以下方面:①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②保护神经元;③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④调节海马蛋白激酶活性,改善细胞内信号通路;⑤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⑥调节异常蛋白质的水平;⑦上调自噬活性水平。
但是针灸治疗AD中取穴不一,治疗方法多样,在临床治疗中针灸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一些生化指标差异并不能与动物实验疗效一样显著,需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选取更为特异的生化指标。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展望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D已是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病因。
由于AD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所以目前仍缺乏理想的药物。
目前,临床治疗药物大多是针对AD某一特定病理环节进行干预,只能尽量减轻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发展,对AD的治疗很难取得满意效果,且有不良反应大、费用昂贵、社会经济负担大等不足。
中医药治疗AD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整体调理、综合施治的优点,且毒副作用少,适宜长期服用,同时在保健预防及调畅情志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
中医药通过提高记忆力、影响Aβ产生和分解、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保护神经元、抗氧化等多途径达到治疗AD的作用,相信随着对中医药治疗AD机制的深入研究,中医药通过多种途径改善A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的机制将会更加清晰,并能为临床治疗AD等神经退行性变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辨证分型还不够全面,不能客观地反映本病的证治规律,并且剂型种类较单一,阻碍了临床广泛应用等。
在这些方面,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另外由于AD病理机制复杂,目前AD模型的设计尚不能完全模拟其症状和病理改变,且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一些生化指标差异并不显著,需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选取更为特异的生化指标。
参考文献:[1]闫国立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3[2]刘爽,张玉莲,周震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0(30):1455-1457[3]高丽霞,卢丽萍,汤亚男,等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6-18[4]汪春运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治疗机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9,30(3):128-131[5]陈会然,马立志,陈琛,等阿尔茨海默病行为和精神症状特点及治疗进展[J].河北医药,2011,33(17):2665-2666[6]闫国立,詹向红,李伟,等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3-1904[7]曾凡,易旭,王鑫,等血管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39(6):335-339[8]崔宇,吴群红,郝艳华,等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6):3000-3002[9]蔡艳阿尔茨海默病脑内老年斑形成及机制探讨[D].中南大学,2010[10]盛树力老年性痴呆及相关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79,290-309[11]官志忠,齐晓岚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8,37(1):11-14[12]Miller MM,Monjan AA,Buckholtz NS,et al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the potential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J].Ann N Y Acad Sci,2001,949(77):223-230[13]刘睿婷,吕秋军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多靶向药物研究进展[J].药学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报,2009,44(3):258-263[14]包永欣,吕冠华针刺对痴呆小鼠记忆障碍和胆碱神经递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7):23-29[15]郭小溪,金红姝,霍丽,等针灸治疗老年性痴呆的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08,28(2):140-144[16]邓元江,梁伟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