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案 数据的收集9篇
- 格式:docx
- 大小:48.97 KB
- 文档页数:63
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精选6篇)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初中数学第一册篇1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广州市华颖中学刘春荣课型:分析研讨课教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数据的收集(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调查与收集数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数据在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学会收集数据,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利用数据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课堂上集体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感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兴趣于探究活动,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质疑,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数据的重要性,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
难点:如何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教法选择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展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索、参与交流,发表意见。
学法引导通过详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数据的过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数据。
课堂组织形式课堂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参与辩论,课堂展开调查,师生共同小结。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寓言小故事:通过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到课堂的活动中,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认识到数据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组讨论分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六个讨论小组,每位同学把自己经历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在小组中阐述自己的想法,介绍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方法,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修改认证。
三、集体分享选派代表发言:每一个讨论小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组有代表性的数据收集公布,阐述调查的问题,数据收集的对象、方法和过程,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数据的作用,分享调查的成果。
学生或老师提出质疑,共同评价,达成共识。
四、课堂调查课堂开展调查研究:在分享学生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师生合作交流,通过课堂调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用数据说话。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6.1《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的基础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和分类、图表的绘制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以及图表的绘制等统计学知识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以及图表的绘制等基本技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数据。
2.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类。
3.学会图表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绘制相应的图表。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3.图表的绘制方法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
3.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图表的绘制方法。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演示。
2.准备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图表和案例。
3.准备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数据?数据可以从哪里获取?引发学生对数据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某班级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请问这个班级男女比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这个问题所需的数据。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调查并获取数据。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
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
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通过上学期考试情况,发现本班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甚理想。
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难题的能力低下。
总体上来看,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实数和相交线及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及其证明;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的具体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四、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学习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是学习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
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学习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
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
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五、教学措施1、潜心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9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
问题见教材。
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
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初一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目的]1.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2.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了解数据收集的具体方法和基本要求;3.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4.会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并根据数据信息对某些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包括简单的分类排序与分组编码。
数据的分组编码往往涉及问题的多个方面和经验,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1.请学生测量好自己的身高、脚长与视力,并知道自己的鞋号.2.全班分为四组,定好四个组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师: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与同学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堂.希望你能做到细心的观察,认真的思考,并勇敢的说出你的想法,那你将是一个成功的你.下面先随老师来看一段录像(北京申奥成功片断)2.提问:(l)从刚才的片断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2)你知道国际奥委会是根据什么决定由中国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投票票数最多)师:可见数据是非常有用的,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人们往往利用数据来作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比如: 选举班长,根据得票数的多少来决定;比较两人100米跑的速度,根据两人所用时间来判断;等等(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用数据说话的例子吗(期中考中咱们班谁成绩最好?)师:看来有说服力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些数据不会从天而降,要靠我们自己收集和整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板书课题: 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数据的收集(团结就是力量)师:下面我们来搞个活动,比一比谁的眼力好, 看动画说出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五角星出现的次数.准备好了吗开始!! (学生观察不能得到准确答案)回忆刚才的统计过程。
思考:为什么得不到准确答案(估计会说出这样几种可能:没有搞清;来不及看;不是一种一种过来的,怎么数……)[评析:尝试,有意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数学问题从情景中自然发展而成;为探索问题的解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使全体有效参与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合作创新精神,提高了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时课题:第六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会合理地调查收集数据,了解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
(重点)2.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体会获得数据的多样性。
(难点)3.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能力。
养成用数据的说话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形式采用“引导-----探究”、“活动------参与”、“讨论-----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维持稳定性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社会调查,并要求学生做调查总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我国是个缺水大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浪费惊人,供求问题十分突出。
这个结论,并非危言耸听。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
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日本的1/2;美国的1/5;印尼及前苏联的1/7;加拿大的1/50。
每亩占有水量是巴西的16.8%;日本的21.3%;加拿大的37.7%;印尼的13.6%。
(多媒体视频播放)【师】在刚才的短片中有很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呢?生活中应该怎么收集数据呢?从事统计活动大致经历哪些过程?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探索之旅-------数据的收集。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数学价值。
通过问题串的方式既使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篇)重、难点与关键篇一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 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掌握其表示方法,理解并能运用相关性质、公理。
2、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借助刻度尺、圆规等画图工具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引领学生在感受美妙多变的图形世界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探究等能力。
重点与难点: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能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能正确地表述。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如图,点a、b、c、d在直线ab上,则图中能用字母表示的共有条线段,有条射线,有条直线。
2、从a到b地有①、②、③三条路可以走,每条路长分别为:,则第条路最短,另两条路的长短关系是。
第1题第2题3、如图,若是中点,是中点,(1)若,_________;(2)若,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1、议一议:(1)、在平面内画一个点,过这个点画直线,能画多少条?(2)、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用几个钉子?为什么?(3)、如果平面内有两个点,过这两个点画直线,又能画多少条?总结:“过两点有______,并且____ ”思考:过平面上三点中的每两点画直线,可画多少条?2、做一做:已知两点a、b(1)画线段ab(连接ab)(2)延长线段ab到点c,使bc=ab注意:我们把上图中的点b叫做线段ac的。
3、想一想:(1)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b、bc、a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与同学交流。
(2)如何用符号语言表述中点的概念?总结:如果点b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如果,那么b是线段ac的中点。
4、知识运用:例1、如图,线段ab=8cm,c是ab的中点,点d在cb上,db=1.5cm.求线段cd的长度。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的收集教师备课素材示例●情景导入活动内容1:播放歌曲《母亲》.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的生日吗?某年母亲节,电视台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如扇形图所示,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活动内容2:复习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你知道这三种统计图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吗?【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设计“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这一问题,引出本章的学习内容.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和数据打交道,你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吗?面对杂乱无章的数据,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整理并采用合理的统计图来表示呢?●置疑导入活动内容:问题1:昨天我们进行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单元检测,但我没来得及统计大家的成绩,如果想分析一下大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我该怎么办?问题2:如果规定90分以上为优秀,80至90分为良好,能不能告诉我,咱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达到了优秀,多少名同学达到了良好呢?问题3:你的数据是怎样得来的?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据的收集.【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数据需要进行调查,进而引入新课.建议:问题的设置要能引导学生去调查数据,引导学生去思考.调查活动要目的明确,常用的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和试验.【例1】小明想知道银河系里恒星大约有多少颗,他可以获取有关数据的方式是(C)A.问卷调查B.实地考察C.查阅文献资料D.实验【例2】要调查全班同学每天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可以用__问卷调查__法调查,调查的范围是__全班同学__.要了解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的森林面积,可用的调查方式是__查阅资料__.明确收集数据的步骤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前提.【例3】为了解我县初中2.3万名学生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请你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将统计的主要步骤进行排序:①从2.3万名学生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调查他们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②分析数据;③得出结论,提出建议;④利用统计图表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和表示.合理的排序是__①④②③__.(只填写序号)解答这类题目,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4】某市展览馆某天四个时间段进、出馆人数(单位:人)统计如下,则馆内人数变化最大的时间段为(B)C.14:00~15:00D.15:00~16:00【例5】某市物价局就城镇居民对物价水平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可估计该市城镇居民对物价水平表示认可的约占__87.3%__.(例5题图)(例6题图)【例6】某校七(2)班的学生在植树节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活动,本次活动结束后,该班植树情况的部分统计图如图所示,那么该班的总人数是__40__.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收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能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获得必要准确的信息.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某年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受了特大的干旱,水资源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颖和小明对水资源问题也很感兴趣,他们各自进行了调查.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吗?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多媒体出示教材P155及与图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与同伴交流从中得到信息,知道要节约用水.【探究2】设计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教材P155调查问卷.提出问题:调查问卷包括几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小明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绘制的统计图,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归纳】调查问卷的设计一般包括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的设计.【探究3】收集数据的步骤问题: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学生通过思考,与同伴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归纳.【归纳】(1)明确调查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展开调查,(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活动三:开放训练应用举例【例1】(教材P157“想一想”)(1)如果想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你打算怎样获得这些数据呢?(2)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方法指导】我们经常通过调查、试验等方式获得数据信息,当调查或试验项目很大,我们个人无法完成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报纸、相关文献或上网的方式,获得数据信息.解:(1)根据报纸书籍或者上网搜查资料;(2)找10个人,每人扔5次,一一记录;(3)抽样调查,全面调查.【例2】教材P157“随堂练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有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解:(1)15365+13270+4540+1048+698=34921(人),即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是34921人;(2)69834921×100%≈2%;即“从来不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2%;(3)答案不唯一,如:“每次都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4%,“大多数时候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8%.活动四:随堂练习1.要调查全班同学每天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可以用__问卷调查__法调查,调查的范围是__全班同学__;要了解中国、美国、俄罗斯的森林面积,可以用的调查方式是__查阅资料__.2.小军为了解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设计了如下的调查问卷(不完整):调查问卷年月你平时最喜欢的一项课余活动是( )(单选)(A) (B) (C) (D)其他他准备在“①看课外书;②体育活动;③看电视;④踢足球;⑤看小说”中选取三个作为该问题的备选答案,选取合理的是(A)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3.王老师对班上某次数学模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由图可知这次考试成绩达到A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解:1010+15+12+10+3=20%,A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作业:课本P159习题6.1中的T1、T3本节课从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获取信息,到了解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练习应用,体验升华。
五、回顾小结,形成结构。
六、目标检测,及时反馈。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4.为了解“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在某某
旅游满意率,小王在多家旅游公司共调查了
100名导游,并将调查结果绘制成下图;小
X到一个景点调查了6名游客,并将调查结
果绘制成下图.
你认为应该怎样收集数据?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调查大家对本节
课的满意度.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
有什么疑问?
2、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初三、一班同学在“你我同心,抗击非典”
的募捐活动中,自愿捐款情况如下:
每人捐款数(元 2 5 10 20
相应的人数 5 10 20 15
根据表中所给的条件回答下列问题:
(1)该班共有名学生;
(2)一共捐款元;
(3)根据上表制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分组讨
论,选取调
查方式,小
组研究
学生讨论自己
的收获,互
相解答疑问
学生独立完
成,同桌交
换互批
学生独立完成
在此过程中,教师完
全不参与,甚至可以
回避。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
所学知识的能力,鼓
励学生谈初自己的
收获。
检测学生对本节课
知识的掌握情况及
时反馈纠错。
6.1 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学习设计调查问卷,体会并掌握数据收集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收集数据的过程要有组织性,也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难点:掌握数据收集的方法,会设计调查问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袁隆平爷爷,为了寻找理想的水稻育种材料,他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观察了数不清的稻田,他对水稻生长的土壤肥沃情况、植株生长高度、植株的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收集,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筛选出了满意的材料,培育出了深受农民喜爱的杂交水稻.要想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从中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在生活中,我们会从报纸、电视或者网络上见到很多的数据,它们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数据打交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收集数据.问题展示:班级要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安排节目?学生合作探究,然后由代表发言.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文艺节目;第二步: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填写问卷;第五步:记录结果,分析处理;第六步:得出结论.师:此次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的?你知道如何来设计调查问卷吗?学生看书、交流,并举手回答.教师总结: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的对象、目的,决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问题,设计的问卷中,还应注明问卷收交的方式和时间等.二、讲授新课从2012年至2015年,杭州市组织了4届小学生观鸟比赛,其中两届在西溪湿地举行.下面是2015年10月25日一观鸟小组记录的杭州西溪湿地部分鸟类观察数据.1.这些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得到的?2.从这些数据中,你能获得有关杭州西溪湿地鸟类的哪些信息和结论?在收集数据时,我们首先要确定收集数据的目的,由此决定收集什么数据是适当的.数据收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得到,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间接途径得到.当用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收集数据时,往往需要事先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上表,并用适当的方法记录,上表是用划记法(tallying)记录数据的.“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或一次.例如,八哥每出现一次记一划,最后记为“正”,表示共出现6次.三、例题讲解【例1】某校为了解学生的身高,通过测量获得20名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154.0, 157.5(女), 149.0(女), 171.2,165.2, 151.0(女), 168.5, 152.5(女),155.3(女) 154.0(女), 162.0, 166.4,158.6(女), 164.0, 156.5, 155.5,160.6(女), 162.3(女), 150.2, 163.5(女).(1)请设计一张能记录上述测量数据的表格,并将数据填入表中(学生可用序号表示);(2)为更直观地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可对数据做怎样的整理?解:(1)如表:20名同学身高测量记录表(2)如果我们把上面的数据按男、女生分类,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如下表所示,那么就能较容易地比较出男、女生的身高.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发现有用的信息,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经过整理数据可用统计表的形式清楚地表达出来.【例2】某科学家通过一项实验来了解不同身体质量的人在进行不同活动时所消耗的热量.下面是不同身体质量的人活动30分钟所消耗的热量(单位:焦)的实验数据:身体质量为30千克:骑自行车252焦,打篮球504焦,看电视88焦;身体质量为40千克:骑自行车323焦,打篮球689焦,看电视113焦;身体质量为50千克:骑自行车399焦,打篮球865焦,看电视139焦;身体质量为60千克:骑自行车479焦,打篮球1024焦,看电视160焦.(1)请制作能反映实验情况的统计表;(2)实验中,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多?哪一类活动消耗热量最少?(3)身体质量对活动时热量的消耗有什么影响?分析:本题的标目分“身体质量”和“活动”两个不同类型,因此统计表要设计成双向细目的形式,如纵向为“身体质量”,横向为“活动名称”.解:(1)所求的统计表如下表所示:不同身体质量的人活动30分钟所消耗热量的统计表(单位:焦)(2)打篮球消耗热量最多,看电视消耗热量最少;(3)不论哪种活动类型,身体质量越大,所消耗热量就越大.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2019-2020 年七年级上《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教课方案设计企图及理念《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是一节概率统计的启发课,上好启发课的要点是要培育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为有学习的必需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讲堂生成更出色,让数学教课更有效。
数据常常被学生以为很乏味,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类狭小的认识,本节课从审美的角度,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美,进而去赏识数学的美,试图去开辟学生的数学视线。
教课目的1、认识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采集数据的过程,认识数据采集的详细方法和基本要求。
3、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4、让学生在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的简短美,去赏识数学的简短美,进而感觉到学习数据的必需性。
教课要点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包含简单的分类排序和分组编码。
教课难点数据的分组编码常常波及问题的多个方面和经验。
教课方法研究法: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去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充足经历对数据的分类排序和分组编码,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摸奖道具,卡片教课流程教师组织一、创建情形,浸透理念(从生活中找出采集数据的方法)1、体现一幅漂亮的水族馆画面,让学生去赏识,同时给学生一种美的感觉。
(1)同学们在赏识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一些数学识题吗?(2)你想知道每种鱼各有几条吗?你能统计出吗?(再次播放课件。
(3)请一位同学报告一下自己统计的结果。
(4)既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大家和小构成员一同合作吧。
(5)小组报告,沟通结果。
2、谈谈采集数据的门路和方法(1)同学们在方才获得鱼的条数的时候是如何获得的?(2)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获得数据的方法?老师启迪(3)老师总结获得数据的方法直接门路间接门路二、对话沟通,研究新知同学们,老师想知道今日谁会是我们班的好运之星,学生活动预设设计企图浸透合作学发现了好多不一样颜习的理念,色的鱼,有好多条体验合作的鱼必需性和价学生单独统计,很值罕有同学意识到小组合作统计没有一位同学能同时统计出数数、画“正”字学生会说出实验、丈量、察看、检查、上网查问资料、到图书室查找资料等等抽签、抓阄等我们有哪些方法呢?教师组织学生抓阄(说明:准备两个颜色不一样的盒子,男生在蓝色盒子里抓,女生在粉红色盒子里抓,奖票分为“好运之星”券和“感谢参加”券,在男生和女生中各产生10 名好运之星)同学们,老师想给好运之星做校服,厂家需要哪些数据?请好运之星把自己的身高写在奖券上,上交给老师。
七年级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9篇数据的收集 1教学目标(一)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用具教具:投影片、小黑板、电脑动画。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①教师: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②出示四张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表1)(二)学习新课1.教师:这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 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提问: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并用电脑出示下表。
(表2)2.教师:①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②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③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先介绍表头中各项内容,再介绍合计和总计栏。
(电脑逐项出示。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出示表头,启发学生想,这样的表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引导学生看表头,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
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表3)“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复式统计表的各项准备好后,学生独立把数据填好,老师巡视指导。
(表4)重点强调:①先填整理好的数据;②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③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3.出示填空题:从合编以后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______人,其中男生有________人,女生有________人;②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______小组。
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评。
提问:从表中还能观察出什么内容?4.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表5)教师注意巡视,检查①栏目设计;②各项数据是否正确。
5.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先讨论,再回答。
)教师明确:①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②填好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名称。
在填写表头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③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④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⑤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三)巩固反馈1.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1)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表6)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①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②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③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④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2)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
(表7)填完表后,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2.我国1978年和1988年人口总数和粮食年产量如下表,按要求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8)(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3)我国 1978年和 1988年平均每人各占有粮食多少吨? 1988年比 1978年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增加了多少千克?(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制作复式统计表的5个步骤。
作业:课本P10练习二: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复式统计表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以后六年级学习统计图表作准备。
重点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关键是表头和各栏的设计的教学。
运用电脑逐项出示各栏目,使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
分组讨论表头和各栏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主体意识。
本节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单式统计表引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重点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设计表头和各栏目内容;第二层:填写数据。
第三部分:根据统计表可以观察出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 2教学目标(一)初步理解并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特征及制作方法,并能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用具教具:投影片、小黑板、电脑动画。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①教师: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②出示四张统计表,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表1)(二)学习新课1.教师:这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 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提问: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明确:这个统计表要反映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分的小组,另一方面是各组的人数情况,并用电脑出示下表。
(表2)2.教师:①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②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③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先介绍表头中各项内容,再介绍合计和总计栏。
(电脑逐项出示。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出示表头,启发学生想,这样的表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引导学生看表头,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
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表3)“1”说明横栏类别,“2”说明竖栏类别,“3”说明表头右下方的空格是填写数据的(有时还注明数据的单位)。
复式统计表的各项准备好后,学生独立把数据填好,老师巡视指导。
(表4)重点强调:①先填整理好的数据;②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③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3.出示填空题:从合编以后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①这四个小组共有学生________人,其中男生有________人,女生有________人;②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③男生人数最多的是________小组;④女生人数最少的是________小组。
学生独立完成并讲评。
提问:从表中还能观察出什么内容?4.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表5)教师注意巡视,检查①栏目设计;②各项数据是否正确。
5.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先讨论,再回答。
)教师明确:①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②填好表头中各项的名称,有单位的要注明单位名称。
在填写表头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为了查表方便和醒目,“总计”和“合计”一般要放在统计表的最上面和最左面;③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④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⑤把统计的材料与表中填好的数据核对一下,看有没有漏写或误写的地方,合计和总计计算得对不对。
(三)巩固反馈1.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做练习。
(1)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表6)填完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①哪个年级人数最多?哪个年级人数最少?②全校学生有多少人?全校女生有多少人?③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④你还能从表中知道哪些情况?(2)调查本班各小组学生家长的职业情况,填入下表。
(表7)填完表后,提问:你能从表中了解到哪些情况?2.我国1978年和1988年人口总数和粮食年产量如下表,按要求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得数保留三位小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8)(1)我国1988年比1978年粮食年产量增加多少亿吨?(2)我国1988年粮食年产量是1978年的多少倍?(得数保留三位小数)(3)我国 1978年和 1988年平均每人各占有粮食多少吨? 1988年比 1978年平均每人占有粮食增加了多少千克?(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教师:制作复式统计表应注意哪些问题?制作复式统计表的5个步骤。
作业:课本P10练习二: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复式统计表是在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为以后六年级学习统计图表作准备。
重点讲解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关键是表头和各栏的设计的教学。
运用电脑逐项出示各栏目,使学生体会到复式统计表的制作步骤。
分组讨论表头和各栏的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主体意识。
本节新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由四个单式统计表引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重点学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过程,共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设计表头和各栏目内容;第二层:填写数据。
第三部分:根据统计表可以观察出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数据的收集 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会采取合理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加工、整理。
进一步了解、掌握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2)能力目标: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真实的素材的调查培养学生的求真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团结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是怎样采取合理的方法调查收集数据。
难点是抽样调查的时候如何确定调查对象和范围,使收集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