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师奇书奇人叶子奇
- 格式:docx
- 大小:467.14 KB
- 文档页数:9
2023年《俗世奇人》读后感2023年《俗世奇人》读后感篇1《俗世奇人》中,每一个人都有各自高超的本领。
他们靠双手,靠这份手艺,靠自己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各行各业的手艺人,有心灵手巧的泥人张,力大无穷的张大力,分辨真假的蓝眼……这些手艺的名字很古怪,因为天津人把手艺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
久而久之,名字没人知道,只知道一个绰号。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有绝活。
刷子李,他是专于粉刷一行,刷屋子时,必穿一身黑,刷完墙身上没有一个白点,正是因为这些手艺人的不同绝活,让他们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泥人张,那一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喝酒,这时,从门口进来三个人,中间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五爷,张五爷有钱,官也怕他三分。
但手艺人不怕他。
泥人张只管喝酒,吃菜,根本不把张五爷放在眼里。
但过了一会儿,张五爷拿泥人张找乐子,泥人张从鞋底抠下泥巴,一边喝酒,一边用这块泥巴捏弄,张五爷还在找乐子,泥人张把手中的泥巴捏好了,放在桌子上,去柜台结账。
旁边的人一瞧,这就是活生生的张五爷,张五爷也看出捏的是他。
第二天,北门外杂货摊上,放着一排排张五爷的泥像,有一两百个,摊上还贴着纸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
三天后,张五爷把泥人和模具全买走了。
泥人张不但教训张五爷,而且还大赚了一把。
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的,没有精通的专业知识,在社会上无法站稳脚跟,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艺人的绝活,不是一下子就有的,他们经过了长期勤学苦练,不断总结学习,积累经验,精益求精,才在某行业取得非凡的成绩。
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作为学生,要认真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
学好本领,长大后在自己热爱工作中做出卓越的成绩,为社会做贡献。
报答父母,报答祖国。
2023年《俗世奇人》读后感篇2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俗世奇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冯骥才先生。
主要讲述了清末天津卫有很多生怀绝技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人物性格各异:有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有医术高明的苏七块,还有神出鬼没、劫富济贫的燕子李三。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之迟辟智美创作
导读: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一)《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布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奇特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叹为观止. 俗世奇人主要内容(二)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昔时,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年夜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科医生苏年夜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个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俗世奇人》读后感11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1 一本好书可以把人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本好书可以使我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俗世奇人》的作者是冯翼才,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和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方刚;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即在显要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酒婆》了,讲述了酒婆很爱喝酒,她常常上酒馆喝酒,一走到路口时酒就醒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酒馆的老板每次都在浓酒里掺一些水,使酒变多,沾一些便宜,老板没儿没女,给佛爷口头时,动了良心,不再往酒里掺水了。这天,酒婆又来吃酒,喝了几大杯酒后,到了路口酒也没醒,结果呢?却被一辆马车给撞了!哎,你说这老板大发慈悲,不再往酒里掺水,反倒害死了人,还不如继续作假呢。
我喜欢冯翼才的__。幽默,搞笑,给人说不出的欢乐,每当看到这本书时,就会把烦恼忘得一干二净,浑身放轻松,美美的享受这段幸福的时光。
《俗世奇人》读后感2 今天,我在读一本老师推荐的书《俗世奇人》,这本书我一口气给看完了,看完后我受益匪浅。 为什么我一口气看完了呢?因为这本书太好看了,这本书里的人是非常神奇的,比如:苏七块,他医治胳膊,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刷子李,他用白油漆刷墙,自己却穿上一身黑衣服,连一点白色粉末都不会落到身上。张大力,他身强力蛮,力大没边,一下子就能举起青石大锁。认牙,他治牙不用问病人,只要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一下子就治好了。……他们都是各有绝活的,这样才能在天津界混下去呀!
我还有一个原因为什么我一口气读完。因为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好词好句,四字词语多的无法数数,所以作者用上这些词才把这本书写得神奇,书里的18个故事,作者把它写得生动形象。
俗世奇人作文俗世奇人作文15篇俗世奇人作文1我们班有个出了名的大胃王,人送雅称徐大胖,本名徐子言。
他走起路来大摇大摆、晃来晃去的,挺着个比足球还大的肚子。
但他却总给人感觉身轻如燕的样子,总是在班级里飘来飘去的。
叮铃铃!叮铃铃!上午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了,男生们都像脱了缰的野马般冲进洗手间,他们蜂拥而至堵得男厕所水泄不通,没错真的是水泄不通。
但徐子言却不紧不慢的收拾好东西准备去洗手。
只见他站在人群旁边,眼睛瞪得滴溜圆,找准时机,哧溜一下冲进了男厕所。
洗好手他又哧溜一下窜出来。
说到胖必定有一张停不下来的嘴。
对一个爱吃的胖子来说,吃肯定是第一位,每次吃饭他都排在第一个,这技术这绝活,别的男生只有羡慕的份,学都学不来。
望着香喷喷的饭菜,排着队想吃又吃不着,眼巴巴的看着盛饭的人还没到,真的是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呀!每天都会看到徐子言站在饭桶前大喊一声:今天有谁盛饭?来了来了,别急别急!两个女生跑上前去,你又不是没饭吃,猴急个什么呀!徐子言哪有这个闲心思跟她们吵,快点,我都要饿成照片了!徐子言刚拿到饭盆就去盛饭,给自己盛的饭比小山还高。
吃完后,他又马上一副准备添饭的姿势。
只见他,一只脚蹬地,一只脚前伸,身子微微下弯,只等一声令下就冲出去添饭。
要添的上去添!,听到这句话,果然,徐子言又排到了第一个。
吃完饭,徐子言慢悠悠地站起来,又慢悠悠地走到倒饭的地方,他没有倒饭,而是直接把饭盆放在我们的盆子之上。
你没有看错,他没有剩菜剩饭,一丁点儿都没有。
回到座位上的他还拍拍自己的肚子说:今天吃的挺多的。
说完才擦擦自己油腻腻的嘴和桌子,开始写作业。
让人忍俊不禁。
俗世奇人作文2我们走在这条热闹的大街上,看见一个戴着眼镜、年龄很大的老人坐在一块陈旧却干净的白布上,布上摆放着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们,老人正用几根彩色的钢丝,在那儿编着什么。
我们走近一看,发现还有直升机、机器人、大钢琴、洋娃娃等等,各种各样的编织品呈现在我眼前,多么逼真的作品,真让我大吃一惊!我们问那位老爷爷:“老爷爷,这些都是您亲手编的吗?”老爷爷用嘶哑的声音回答我们:“是呀,小的只需要一两分钟,大的至少需要半天。
《俗世奇人》的读书笔记《俗世奇人》的读书笔记1读完了《俗世奇人》后,我的心里感触很深。
《俗世奇人》这本书是作家冯骥才的代表作。
这本书里讲述的是水陆码头天津卫里的人和事。
这里的.人都有一手绝活。
这里的人,不强活不成,因此出了许多绝人绝活。
如:泥人张、刷子李、苏七块、张大力……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泥人张了。
他捏的泥人惟妙惟肖,我仿佛都能从作者写的文字中看到他捏出来的泥人。
这都是作者的描写好啊!不单单是泥人张,这整本书都是这样的,让我认识了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作者这种细致的描写方法真值得我学习!通过《俗世奇人》这本书,我还想到了许多。
在天津卫码头出的这么多“奇人”,他们都是靠什么炼成的?都是靠勤奋地练习,不懈地努力!就像泥人张,他每天都去观院和饭馆观察各样的人,为的是捏各样的人。
就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捏出各种惟妙惟肖的人。
还有刷子李,他那刷浆的一手绝活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勤奋地练习才有的。
他们都可以,我为什么不行?只要肯努力,有什么不行的?这《俗世奇人》真让我明白许多。
《俗世奇人》的读书笔记2这周我看了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俗世奇人》。
这本书的《序》里写到: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
然燕赵故地血气刚;水咸土碱,风气强悍。
《俗世奇人》中共记录了18位奇人,有因立下规矩为人瞧病必先得七块银元的大夫——“苏七块”;有天天嗜酒的“酒婆”;有有情有义的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有记性差、不认人只认牙的华大夫;还有能耐特别,倒卖家产做生意的蔡二少爷……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一个个故事让人啼笑皆非。
天津卫方言中常用“赛”和“嘛”两个字,什么赛什么,嘛这样?嘛回事?有着浓郁的当地气息。
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被书中人物的豪情仗义感动,被好气又好笑的故事情节笑破肚皮。
有时候我仿佛置身于百年之前天津卫的.大街小巷,眼看着这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做着一件件稀奇古怪的事情。
看了《俗世奇人》,我有一番感触。
我们身处如今这个年代,和当年天津卫百姓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别。
《俗世奇人的内容概括》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俗世奇人》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哟。
这本书里呀,有好多特别厉害、特别有趣的人。
比如说有个叫“刷子李”的师傅,他刷墙的本事可大了!别人刷墙会弄一身的白浆,可他刷完墙,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
还有“泥人张”,他能用泥巴捏出各种各样特别逼真的人,就跟真的一样。
有个叫“苏七块”的大夫,他看病有个规矩,不管是谁,先拿七块银元才行。
这些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事,在天津卫这个地方可出名啦!就像“快手刘”,变戏法特别快,让人眼睛都看不过来。
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特别精彩,让人看了就忘不了。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他们的事呀?《俗世奇人的内容概括》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一说《俗世奇人》。
这本书里的奇人可真不少呢!比如说“好嘴杨巴”,他特别会说话。
有一次,给当官的人送茶汤,不小心把里面的碎芝麻当成脏东西了,杨巴凭着一张巧嘴,化解了危机。
还有“酒婆”,她每天都去酒馆喝酒,走得那叫一个稳。
“蓝眼”能辨别真假画,那眼睛可厉害了。
像“背头杨”,本来是个女的,剪了个男的发型,闹了不少笑话。
这些奇人的故事可有意思啦,他们在天津的大街小巷里,各显神通。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他们有趣不?《俗世奇人的内容概括》小朋友们,今天再来讲讲《俗世奇人》。
这本书啊,讲的都是在平凡生活里有不平凡本事的人。
比如“张大力”,力气特别大,能举起特别重的东西。
“风筝魏”做的风筝那叫一个漂亮,飞在天上可好看了。
“大回”钓鱼特别厉害,每次都能钓好多。
他们虽然都是普通人,但是靠着自己的本事,成了大家眼里的奇人。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照亮了天津卫这个地方。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也有像他们一样的本领呀?。
上海教科实验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卷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鉴赏家汪曾祺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半斤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奇师奇书奇人叶子奇浙江温州叶高首文/摄朱熹曾说:“味道贺孙有论古之才,直卿黄干有讲今之学,此二子吾门高弟子也”。
朱熹把毕生所学传之于女婿黄榦,初传朱子学说大都出于黄榦之门。
黄榦是传播和推广朱子之学的第一人,创立了勉斋学派;叶味道是传播和推广朱子之学的第二人,创立了木钟学派,朱子之学盛行于浙江。
黄榦任江西临川县令时,将朱子学说传之于金华何基,何基传王柏,王柏传金履祥,金履祥传许谦。
何基与王柏、金履祥、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或北山四先生),“勉斋之传,得金华而益昌”,金华曾建“四贤书院”。
他们以朱熹之学为宗,以传承朱熹之学为己任,学脉不断,延续经久,师门兴盛,人才辈出。
金华的学人如柳贯、吴师道、黄溍、宋濂等皆承续四先生的学髓与文澜。
许谦再传龙泉布衣硕儒王毅,王毅高弟子有开国元勋章溢、著名将领胡深、学究天人叶子奇。
叶子奇学宗朱子,师承勉斋,学脉绵绵,硕儒奇才。
何基(1188—1268),字子恭,号北山,学者称北山先生,谥文定。
父亲何伯熭为临川县丞时,黄干正好主持县事,伯熭让两个儿子何南、何基敬畏受命,微言典义,精研深思,深得学术精髓。
所读经书,标记注明,意义显明;序正诸经,弘论英辩,高明绝伦。
王柏执弟子礼后,何基谦逊自守,质疑问难,不厌其繁;研治经书,精心玩味,谨慎持守。
学源朱子,新意层出;教育门生,克践服行;治学笃实,有类汉儒;阐明发挥,多创新意。
作字犹如“柳法”,为文温润和畅,做诗从容闲暇。
对金华学派贡献颇多,有中兴“金华学派”之誉。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初号长啸,后更号鲁斋,卒谥文宪。
祖父王师愈,绍兴十八年进士,曾为崇正殿讲官,为潘良贵门人,又从杨时、吕祖谦、张栻游,后拜师建安林志宁。
父王瀚,拜师朱熹、吕祖谦,尝知县事,主管建昌军仙都观,被称为仙都公。
王柏少年时敬慕诸葛亮,十五岁时父死,依兄受抚教,而立之年,知晓理学,授受渊源,捐弃俗学,以求理学。
先拜朱熹学生刘炎、徐侨为师,后拜兰溪杨与立,有人告诉他说,何基尝从黄干得朱熹之传,于是端平二年乙未(1235)冬即从何基学,此时他已三十八岁,主攻质实坚苦之学,质疑问难,所得甚多。
一生不仕,教授为业,研讨性命之学。
承“理一分殊”论,认为“统体一太极者”,即谓“理一”,重“分殊”甚于言“理一”。
金履祥(1232—1303),字吉父,号次农,自号桐阳叔子,卒谥文安。
创金氏学派,为浙东学派、金华学派的中坚,学者尊称“仁山先生”。
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精研,靡不毕究。
讲学著书,以淑后进,许谦、柳贯皆出其门。
在“金华四先生”中,他对于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绩最著。
幼时聪慧明达,长大勤勉励志。
倾慕周程学说,壮年师从王柏,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
精深研治,造诣弥深。
赵宋将亡,隐居山中,守洁怀贞。
考证诠释,订正含义,新意迭出。
见王柏,先立志,立本性,恭践行;见何基,分天理,节人欲。
纯朴如初,俨如尹焞;高超明达,酷似王柏;刚毅耿直,,犹如良佐,兼收并蓄,明体达用,有中兴浙学之誉。
许谦(1269~1337),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世称白云先生,卒谥“文懿”,晋代许孜后裔。
六岁时,就出继给金华的堂叔许觥为嗣。
从金履祥学,刻若勤奋,悉得真传,学识渊博,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医经、文学音韵、刑法术数、释老之学,无不通晓。
中外荐举,皆不应就,不胶古,不流俗,素志恬淡,以道自乐。
开门授徒,慕名相从,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至诚谆悉,内外殚尽,声誉所及,独不授科举文。
隐居讲学,门人众多,著作文章,各有成就。
为学之功,从无间断,致力探求微言大义,前人之说亦不苟同。
兼收并蓄,学说显扬,推原统绪,朱熹世適。
王毅(1303—1354),字刚叔,号讷斋,龙泉人,称讷斋先生。
六岁读书,过目成诵,勤苦嗜学,稍长嗜深,挂书牛角,随牛东西,如饥似渴,日落忘归,观周子太极图,叹圣域之阶梯。
成年后,恰逢上饶郑原善来处州为官录事,即拜郑原善为师。
郑原善亦是刘基、宋濂之师,宋濂名字即是郑原善所改。
后又拜师金华许谦,得“理一分殊之旨”,豁然如梦,觉居久之絶,有千载之思。
游学四方,及至京师,黄溍危素,争相引重,检讨经筵,编修翰林,皆不应就。
南还乡里,聚徒讲学,精思疾读,潜研朱学。
“刻志经传而其所学,必欲见之于实用”。
.元末战乱,组织乡民,驱杀群盗,保境有功,遭人忌恨,后致诱杀,诸生为师报仇,碎尸万段鼠軰于街市。
叶子奇(1327—1390)一名琦,字世杰,功归主靜,因而号静斋,又号草木子,龙泉市九都山双溪村人。
自幼专业于学,少而聪颖,广泛涉猎,学问极博,凡天文、历史、博物、哲学、医学、心理学、音律,无不涉猎,且多有造诣。
熟谙本草,为明代医家。
元至正十年府判叶景渊荐试方州,中第四名,退隐不仕。
龙凤八年,府判叶景渊再荐,署县事。
明洪武八年,浙江行中书省以学行荐,廷试高等,授岳州巴陵县主簿。
著《草木子》,并有《太玄本旨》、《本草节要》、《地理节要》、《诗宗选玉》、《静斋诗集》、《静斋文集》等行世。
元朝末年,浙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被誉为“浙东四先生”,叶子奇的学问与他们相颉颃,又都是交谊笃厚的朋友,其造诣与“浙东四先生”不相上下。
然而叶子奇的命运却与他们相比迥异,明王朝建立后,“浙东四先生”都做了朝廷大官,而叶子奇却没被重用,只做了湖南巴陵县主簿这样的小官。
有人认为声名不显,与“刘宋蔽贤”有关,明人郑善夫在《叙草木子》中说:“刘基、宋濂夫二子者,亦蔽贤乎哉。
凡人贱近而贵远,知者相世机则掩其识。
”其实这种说法没有根据的,叶子奇约生于公元1327年,刘基生于1311年,宋濂生于1310年,较他俩要小十来岁,只能勉强算同辈之人。
洪武八年(1375),刘基已逝,宋濂也已“温树以自警”,因此并非“刘宋蔽贤”。
只能怪草木子叶子奇与郁離子刘基同郡,与龙门子宋濂同时。
“而显晦迥别,天將各有位置焉,而非人所能知也,又非郁离子龙门子所得專美於浙東也”。
叶子奇的命运十分坎坷,洪武十一年的二月十五日,按照朝廷的规定,巴陵县照例举行祭祀城隍神活动,作为主簿的叶子奇要提前去现场,然而却是灾祸降临之时,祭祀仪式尚未开始,他手下的几个小吏聚在城隍庙后厢偷偷地喝猪脑酒,大概就是以“猪”,谐音“朱”,“猪”字犯忌,而且还恰恰发生在祭祀之日,喝猪脑酒就是喝朱姓皇帝的脑酒,明朝明令禁止民间养猪,因为猪养大了难免挨一刀,实属不吉不敬。
这在当时无疑是件严重的“政治事件”。
偏偏这事被几个“无限忠于”朱皇帝的县学生员发现了,以他们那特有的政治敏感性,喝猪脑酒,不就是喝朱脑酒吗?于是赶紧向按察司告发,并说主簿叶子奇也在其中。
就这样,叶子奇平白无故地坐进了班房,被告发到按察司,作为县主薄的叶子奇即使没有策划参与,失察且见而不报,也该惩办,于是受到牵连进入大牢。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叶子奇简直不想活下去,他长吁短叹,惶惶然不可终日。
幽忧于狱,恐一旦身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而思虞卿以穷愁而著书;左丘以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以腐刑,厥有《史记》。
是皆因愤难以摅其思志,庶几托空言存名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狱中独坐,闲而无事,他偶尔从囚室一角的地上发现一堆烂碎的纸笺,叶子奇心想与其坐以等死,何不把平时自己的阅历、感悟等所得记下,遂以瓦研墨,遇有所得即书之,日积月累,忽然满卷。
然其字画模糊,略辨而已。
叶子奇侥幸没有被赐死,终于等到释放的一天,回到老家,专心著述,首先整理充实在狱中所做的笔记,原稿分二十二篇,诚可谓“草木其人,不草木其言”,于是起书名为《草木子》,完书于出狱之后的洪武十一年(1378)十一月。
书是写成了,却没有资费付梓。
万幸的是,一百多年以后,叶子奇后裔孙辈出了一个进士叶溥,明正德十一年(1516)在福州任知府时,为叶子奇出版了《草木子》。
这时距《草木子》写成已过了138年。
也许书稿有些散佚,刊行时,叶溥将书稿改并为八篇,分四卷。
当时弘治进士后任兵部右侍郎的黄衷读后欣然为之作序,认为叶子奇的《草木子》:“观天之文与地之法,鬼神屈伸之故,礼乐明备之体,阴阳顺逆之度,天人交与之征,卉木虫鱼之候,器象沿革之制,农圃术技之末,幽幻玄怪之迹,穷檐委巷谣歌之语,冥搜賾捃,区物而辨才,综百家之棼颣,列九域之风习。
”又过了90年,到明万历三十四年,有人重刻出版《草木子》,有松江学者林有麟作序,称该书“上自玑衡堪舆,下至医卜、农圃、昆虫、卉木,亡不探玄奥,析精微,发前人之所未发,可以证经补史。
”清初,经史专家、大文豪朱彝尊更是推崇叶子奇和他的《草木子》,其在学界声名鹊起。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出身的陕西人苏遇龙来龙泉任知县,下车伊始,此公十分重视发掘地方文化,在编修县志时,又发掘了叶子奇《太玄本旨》、《本草节要》等书稿,然而五百年后,《太玄本旨》行于世,《草木子》残篇还在,《本草节要》却已不复存在。
《草木子》是一部古代中国文言笔记小说集,说理透宗,多发先儒未发之精蘊。
至于论述元时得失,纲举目张,直追朱熹。
其书博大精深,能括天地人物古今,载籍之深奧而洞悉其根源,于学术政治制度风规等是非得失,确有至理,法戒炳然,为两汉后成一家言所罕及。
本书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天文星躔、律历推步、时政得失、兵荒灾乱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动植物的形态,都广博搜罗,仔细探讨,在明人的笔记中,颇为特出。
其中当然有不少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免有浅薄鄙陋的记载和议论,但在十四世纪时代,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和见解,已经算是非常难得,比刘基、宋濓高明得多。
以现今的观点读五百多年前的《草木子》,我们不得不叹服叶子奇的高明。
“天盖不使其见用于当时,而留其有用于百世”,而如今叶子奇却留芳百世,《草木子》确实是中华文化中一笔不朽的遗产,实在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草木子》对元末红巾军起义原因和经过记载颇详,有很多是其他书所没有述及的。
“至正癸巳春三月,是时江淮群寇起,张九四据高郵,韩山童男据临濠,徐贞一、倪蛮子、陈友谅乱汉沔。
丞相脫脫統大師四十万出征,声势赫然,始攻高郵城,未下。
庚申,君入丞相亚麻之谗,谓天下怨脫脫,贬之,可不煩兵而定。
遂詔散其兵而窜之,师遂大溃。
后亚麻忧虑脫脫再入相。
篡改诏书用毒酒杀之”。
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五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
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
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
蒙古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丞相脱脱被亚麻谗害被杀,元朝最终灭亡。
叶子奇以元朝覆灭亲历者的体会,分析了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官贪吏污,横征暴敛。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耻之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