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CLSI血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80
血培养一二级报告血液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根据临床标准,血培养可以分为一级和二级血培养。
本文将从血培养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关注一级和二级血培养的概念、差异和应用。
一、血培养的原理和方法1. 原理血培养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标本放入含有养分的培养基中,利用培养皿或自动培养仪器进行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当有细菌或真菌存在于血液中时,它们会在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2. 方法(1)血液标本采集:通常采用无菌技术从患者的静脉血中采集标本,确保标本的无菌性。
(2)培养基准备: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将血液标本接种于培养皿中,放入培养箱或培养仪器中进行培养。
(3)培养条件:通常在35-37摄氏度下培养24-48小时,观察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二、血培养的临床意义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严重感染或败血症患者。
通过血培养可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药敏信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并且对于监测感染的变化和预后预测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一级和二级血培养的概念及差异1. 一级血培养一级血培养是指最常规的血培养方法,用于检测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
常见的一级培养基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培养基和革兰氏阴性菌培养基。
2. 二级血培养二级血培养是在一级血培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特殊细菌或真菌的检测。
二级培养通常使用的培养基包括真菌培养基、肠道致病菌培养基等,用于检测一些一般培养基不能满足检测的菌种。
四、一级和二级血培养的应用1. 一级血培养的应用一级血培养是最基础的血培养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一级血培养是最常规的检测方法,可以覆盖大部分的致病菌。
2. 二级血培养的应用二级血培养主要适用于那些难于在一级血培养中生长的菌株,如真菌、肠道致病菌等。
在一级血培养无法检出致病菌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二级血培养的检测。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世上最全基本操作流程)2016—08—22来源:南方检验医学网阅读: 1291次【字号:大中小】导读: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 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C L S I推荐的静脉血标本采集顺序下图为美国临床及实验室标准研究院(CLSI)[原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采血顺序,在实际工作中,如患者静脉条件较差,有可能采血不足,则应首先考虑凝血1(蓝帽)和血沉(黑帽)检测管,因为这两种样本对血量要求最严格。
血液标本的采集1.静脉血标本静脉血标本是医护人员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推荐使用真空采血技术),从患者肘静脉或其它部位的静脉取血。
在取得静脉血标本时应注意:●●在肌肉注射或静脉输含有葡萄糖或电解质(含钾、钠、氯离子)的液体时,建议3小时以后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这些项目的检验,以防止上述检验项目因输液引起的假性升高。
如因抢救等原因需要在输液同时采血的,一定要在输液对侧采集标本,医生应正确评价检测结果。
禁止从中心静脉插管、肝素帽等保留的治疗通道中采集血液标本。
●●止血带使用时间应少于1分钟(建议在针头穿刺进入血管后即放松止血带),以免引起血液淤滞,局部组织缺氧,造成血液某些成分的改变,特别是测定乳酸时不可使用止血带,否则结果偏高。
●●血标本应防止溶血。
引起溶血的原因有①注射器采血时抽吸力太大;②血液与抗凝剂比例失调;③混匀标本时过度振荡;④注射器或盛血容器带水或容器污染;⑤全血放置时间长或突然受冷或受热;⑥注射器中的血沫注入试管;⑦真空采血时如未采满至相应刻度,可由于残存负压造成红细胞破裂;⑧不拔针头直接注入采血管;⑨标本离心时离心力过大等等。
因血液中红细胞内外成分有很大差异,溶血可造成红细胞内的物质向细胞外转移,如K+、Mg2+和某些酶类(LD、AST、ALT、ACP);另外,溶血还可干扰某些化学项目(如TBil、DBil、TC等)的测定,严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正确选择采血管。
通常情况下临床检验多采用血清为标本(不抗凝),但一些特殊检验项目需要使用抗凝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并注意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以防止标本凝血或红细胞形态的改变;抗凝血标本采集后立即轻轻摇匀(上下颠倒8次),以防凝血发生。
clsi血培养推荐指南汇报人:日期:•引言•血培养概述•clsi血培养指南•clsi血培养指南应用及效果•clsi血培养指南与临床实践•clsi血培养指南未来发展及展望01引言目的背景目的和背景适用对象适用范围指南范围02血培养概述血培养是一种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的微生物,以帮助诊断感染性疾病。
血培养可以检测出导致感染的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微生物。
血培养的定义血培养的采集血培养的采集通常是通过静脉采血进行的。
采血前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确定是否需要采集多个样本或更改采集方法。
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污染样本。
血培养的常见问题血培养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和感染部位。
血培养结果阴性不能排除感染的存在,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血培养的阳性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用药情况、采血时机、培养基质量等。
03clsi血培养指南对于儿童患者,推荐使用单培养瓶进行血培养,以减少采血量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进行适当调整,以避免特殊情况下血培养指南对于免疫抑制患者,如接受化疗或器官移植的患者,建议使用双培养瓶进行血培养,以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
对于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建议在更换新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样本,以监测病原菌是否对当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建议在患者发热期间或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样本,以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
04clsi血培养指南应用及效果指南应用临床应用实验室人员可以根据该指南进行血培养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室应用科研应用实验室效果该指南的应用有助于规范实验室操作,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实验室人员提供了更科学的实验指导。
临床效果该指南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和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可靠的诊断依据,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科研效果该指南的应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科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方案,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为医学进步做出贡献。
血培养一二级报告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用于检测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感染。
本报告将对血培养的一二级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一、检验方法本次血培养使用的是常见的血琼脂培养基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1.从患者的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样本,注意采样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防止外源性污染。
2.用无菌针将血液样本均匀地接种到两个培养瓶中,即一级血培养和二级血培养。
3.将培养瓶置于体温孵育箱中,分别孵育24小时和48小时。
4.孵育结束后,观察培养瓶是否有菌落形成。
二、一级血培养结果一级血培养是迅速筛查血液中是否有细菌感染的重要步骤。
在本次实验中,一级血培养的结果显示如下:1.阴性:表示在接种的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任何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2.阳性:表示在接种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了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阳性结果需要进一步进行二级血培养确认。
三、二级血培养结果二级血培养是对一级阳性结果的进一步确认和鉴定。
在本次实验中,二级血培养的结果显示如下:1.阴性:表示在经过进一步培养的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任何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2.确认性阳性:表示在经过进一步培养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了细菌或真菌的持续生长,该结果可以确定患者存在感染。
3.疑似阳性:表示在经过进一步培养的血液样本中出现了一些异常菌落,但尚未确定为致病菌。
需要进一步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感染源。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本次血培养的结果,一级血培养和二级血培养的阴性率较高,说明大多数患者并未感染细菌或真菌。
这可能是由于血液样本采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正常抵抗能力所致。
然而,一级血培养中出现阳性结果的样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二级血培养确认。
对于确认性阳性的样本,说明患者存在感染,并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对于疑似阳性的样本,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感染源并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血培养一二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判断患者的感染状态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