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在小说中故意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
- 格式:docx
- 大小:15.04 KB
- 文档页数:1
《堂吉诃德》与人文主义艾树在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基督教的教义宣传人们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类的祖先犯有“原罪”。
人类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为了“赎罪”。
在这种说教之下,人的现世生活被否定了,人的价值被贬低了,神占据了中心地位。
人文主义在当时的作用,就是要把人从这种宗教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因此,欧洲各国发起“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人的意义、人的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
它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人文主义思潮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新文化运动。
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因而也产生了不少经典之作,西班牙人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堂吉诃德》以一个颓废的骑士形象说明光靠幻想是不行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它更体现的是人占据着世界的中心位置,统治着世界,是最重要的物种。
世界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即人文主义。
在当时的西班牙文坛上,骑士小说泛滥成灾。
这种小说结构千编一律,情节荒诞离奇,都是虚构一个英勇无比的骑士,经历数不清的惊险遭遇,遇上说不清的爱情纠葛,为国王、为贵族去拼命,而最后总能大获全胜。
宫廷和教会利用这种文学,鼓吹骑士的荣誉与骄傲,鼓励人们发扬骑士精神,维护封建统治,去建立世界霸权,而许多人也沉湎在这种小说中不能自拔。
一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塞万提斯亲身体会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给西班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因为他憎恨骑士制度和美化这一制度的骑士文学。
他要唤醒人们不再吸食这种麻醉人们的鸦片,从脱离现实的梦幻中解脱出来,他在《堂吉诃德》自序里斩钉截铁地宣称,这部书的创作意图就是“要把骑士文学的万恶地盘完全捣毁”,“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
”塞万提斯在小说中故意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描写了堂吉诃德带着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
《堂吉诃德》是一部辛辣的讽刺作品。
它以其犀利的语言,亦庄亦谐的情节,鞭笞了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与迎合统治者需要的骑士文学,嘲笑了企图用打抱不平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空想,历史发展就如塞万提斯预期的那样,《堂吉诃德》的出版给了反动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传奇,当然,骑士文学的消亡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趋崩溃,作为其观念形态的封建文学必然衰落的结果。
戏仿:一种文化现象(转)如今戏仿( Parody) 多被定义为一种后现代式的修辞格,指游戏式调侃式的模仿读者和听众所熟悉的作者与作品中的词句、态度、语气和思想等 , 构造一种表面类似,却大异其趣 , 从而达到幽默和讽刺的效果的符号实践。
但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学与理论的漫长发展演变中,其内涵多有变化。
古希腊时期 , 戏仿就指代一些仿史诗、戏剧的作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在积极意义上,是对原作的尊敬,其含义与当今的“向经典致敬”的效仿类同。
不过,在亚里士多德《诗学》那里,已经指出对史诗的滑稽模仿和改造,可见,作为后现代式的修辞格早有渊源。
不唯如此,当时的口语已经出现对人们熟知作品的戏仿,戏仿不仅是文学中的修辞,也是普遍的生活现象,甚至是一种语言现象,并延续至今,可以说,戏仿自其诞生其就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概念。
到文艺复兴时期,戏仿成为明确带有滑稽的意味的词,在《神曲》《堂吉诃德》这类经典文本中,戏仿作为一种批判式的修辞广泛使用。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戏仿作品。
首先,塞万提斯戏仿了骑士浪漫小说的情节和风格,旧有的骑士浪漫小说都是骑士战胜恶魔,抱得美人归。
但塞万提斯的意图讽刺骑士浪漫小说的陈旧和过时,力图颠覆这种小说,同时颠覆旧时代精神。
因此,他将人物和情节进行荒诞化,英俊潇洒勇猛的骑士变成一个破落疯癫的地主,精明能干的仆人变成油滑世故的农民,美丽的公主变成粗俗的村姑。
而战恶魔的情节变成不可理喻的斗风车,灭怪兽变成杀绵羊,荒诞成为主要特征。
这部作品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戏仿的层次和理论特征,为后世作品提供了一个典范,也为后世理论家对戏仿不断进行的理论探讨和挖掘提供了基础。
不过,因为起初常被用于模仿某类作者的思想和语言特色来体现一些荒谬的主题,而被认为是一种不严肃的低劣文学形式。
直到20世纪,当代西方文论家开始使用现代的或后现代的术语来界定 parody,弱化了其低级的滑稽性一面,而强调它的互文性意义、经典的延续性,方使其成为一种严肃的文学形式,“戏” 即滑稽义, “仿” 则为模仿之意。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是举世闻名的杰作。
小说的同名主人公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骑士小说,竟像古代骑士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为自己的心上人,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侍从,3次周游全国,企图创建锄强扶弱的骑士伟业,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当作疯子遣送回家。
时隔300余年之久,在中国同样也出现了一部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现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
于是,在中国也诞生了一个我们自己的笑料——阿Q。
很快地,在国民的嘲笑声中,中国文化及其顽固自大的维护者们水到渠成地对堂吉诃德和阿Q执行了近平一致的宣判:一个是执著的出击丑恶却又陷入“错误的打法”;而另外一个则是“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但却浑身洋溢着“国民的劣根性”,因而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通过分析研究文本我们看到这样两个出身完全不同的人物典型,虽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沐浴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之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
当然,堪称难兄难弟的堂吉诃德与阿Q同样也呈现出了各自的与众不同及不可替代性。
堂吉诃德与阿Q这样一对精神兄弟,无论是所处的社会环境、流露的感情特色,还是各自的经历、爱情意向乃至结局都不尽相同,他们身上的这些民族意识、民族特色的不同,造就了各自形象的特殊及不可替代性。
尽管如此,其相通的共性依然无法掩盖。
堂吉诃德与阿Q均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生活在自我缔造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主、客观严重分离,最终走上失败的共同命运。
这两个大唱“精神胜利”凯歌的“英雄”表面上都显得十分滑稽、可笑,实际上却是典型的悲剧性人物,令人同情,发人深省。
把《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相比较,显然属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范畴。
通过对两部小说的细读与平行比照,我们可以探究——个文学史上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即在伟大作家所采用的独创性写作手法背后,其实都隐含着对时代本质的深度洞悉,从而以不同的方式,显示出伟大作家非凡的洞察力和把握自己生活时代本质关系的能力。
读书心得——《堂吉诃德》对骑士传奇的“解构“与”重构”学界对《堂吉诃德》写作动机和效果的认识存在各种看法,大致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
在传统认识阶段,人们认为它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世人当中造成的影响和迷狂”。
这也是塞万提斯本人的说法:“骑士小说的根基不深,欣赏的人虽多,厌恶的人也不少。
你只要下决心,一定能清除它的影响。
”《堂吉诃德》问世之后,确实很少有人再出版和阅读骑士传奇了。
而到了现代认识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指出,《堂吉诃德》针对骑士传奇的目的和结果不仅有“破”的一面,更有“立”的一面,即“他模仿讽刺了骑士小说中滑稽可笑的一面并宣判了它的死刑,但通过死亡它又获得了新生;《堂吉诃德》消解了过去的意义,但却为未来建立了一种新的意义”。
这表明,《堂吉诃德》对骑士传奇的处理带有双重性:解构与建构唇齿相依,分属硬币的两面,解构是表层的,作品在深层意义上对这一文类进行了重新建构,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被塞万提斯冠冕堂皇的宣言蒙蔽了。
《堂吉诃德》这一新文本,让前文本传统在符号网络中重新获得了话语空间。
这样一来,骑士传奇的精神和模式非但没能消除,反而在新的意义生长点上继续产生影响,直到今天。
这种双重性的结果主要是由以下两种策略所造就的,即戏仿和设置多重叙事声音。
一、戏仿手段令文本在“肯定-否定”双重力量中互相指涉塞万提斯在“序言”里指出,自己作品最大的优点就是“仿真”,“模仿得越惟妙惟肖,你这部作品就越好”,这样才能“消除骑士小说在世界上、在民众中产生的影响”。
[2]9结果,正如布鲁姆所言,“新诗的成就使前驱诗在我们眼中,仿佛不是前驱者在写,倒是迟来的诗人自己写出了前驱诗人那颇具特色的作品”。
[4]15布鲁姆将这种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喻为“死者的回归”。
小说也一样,它的精神也是延续性,每部作品都是对前辈的回应,都包含有以往的经验。
令骑士传奇重获生机的,正是塞万提斯这种怀着恶意的、似无原创性的“仿作”,它令前文本的意义朝着多重化的方向延伸,而《堂吉诃德》的模仿不是纯粹的亦步亦趋,而是一种“滑稽模仿”,即“戏仿”,或曰“讽刺模拟”。
什么是骑士文学介绍骑士文学是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主要成就。
骑士文学这一在我国学界长期通行的术语近年来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或摈弃。
什么是骑士文学额?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骑士文学,欢迎阅读。
什么是骑士文学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骑士文学简介基本资料骑士文学盛行于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
以出身而言,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
他们替大封建主打仗,从后者获得土地和其他报酬。
骑士有了土地,住在堡垒里,雇用农奴,成为小封建主,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
后来骑士土地成为世袭,于是形成了固定的骑士阶层。
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反击侵略____的伊斯兰势力,从此提高了骑士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接触到东方生活和文化。
发展历程骑士精神逐渐形成了。
爱情在他们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为她们服务。
他们常常为了爱情而去冒险。
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妇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便是骑士的最高荣誉。
由于他们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底层,他们中间有些人也有除强扶弱的一面。
他们并不反对____;正相反,他们有时也为宗教去冒险。
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____世思想和禁欲主义而要求享受生活,要求文化,从东方回来的骑士把东方文化带到了当时文化上较为落后的西欧国家。
他们之中产生了一些诗人和歌手。
他们的诗作歌唱现世生活和爱情,歌唱骑士的冒险,同时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弥漫宗教神秘思想,并且往往掺杂着一些奇异故事。
十二、十三世纪是骑士文学的繁荣时期,以法国为最盛。
骑士精神概述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着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
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学者指出: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
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作者简介塞万提斯(1547—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著名小说家,一生艰辛,充满坎坷。
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虽然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庭经济窘迫,只接受过简单的中学教育,其间曾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具有人文精神的古典文学名著。
青年时期的塞万提斯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自由的热血青年,后因卷入政治风波而被迫逃离。
在与土耳其的战斗中,他不幸失去左手,战后被阿尔及尔人所俘虏,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才得以逃离。
回家后他面临失业和沉重的债务,在生活逼迫下找到一份纳税员工作,一干就是15年。
他往返跋涉在西班牙全国各地,对民生疾苦深有体会。
塞万提斯结过两次婚,但都不幸福。
塞万提斯在谋求生存之余潜心创作,他花了八年时间完成《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小说于1605年发表,受到人们喜爱,然而这并未能改变塞万提斯生活的窘境。
之后,塞万提斯着手写小说的第二部。
1614年在他即将完成之时,听到有人出版了《堂吉诃德》的续集,十分气愤,因此他在书中揭露了伪作。
1615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第二部出版,人们的阅读热情不减。
次年,贫病交加的塞万提斯在首都马德里不幸病逝。
背景链接本书的第一部成书于1605年,第二部在1615完成。
小说在发表一年内再版六次,引起轩然大波。
在当时的西欧,盛行一时的骑士小说风靡整个社会,骑士小说靠离奇虚构的荒诞情节来取胜,违背了时代的发展,置民生疾苦于不顾,在文坛上和读者中间影响极坏。
塞万提斯为了打击、讽刺骑士文学,假借一个疯狂骑士堂吉诃德的历险故事来嘲弄那种虚假的、做作的、千篇一律的骑士文学。
作者借题发挥,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和骑士道德漫画化,从而达到彻底根除骑士文学消极影响的目的。
事实证明,《堂吉诃德》发表后,骑士文学逐渐在西班牙全境,乃至后来整个欧洲都销声匿迹了。
内容摘要年过五旬的阿伦索·吉哈诺是居住在西班牙台·拉·曼却村的一位穷绅士。
堂吉诃德运用的艺术手法篇一: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公认为西方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堂吉诃德是主人公,他是一个追求理想的骑士,一心要成为一位正义的英雄。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展现了许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首先,堂吉诃德的幽默是他最引人注目的艺术手法之一。
他的行为常常荒谬可笑,他以他自己为中心的幻想世界,以及他追求荣誉和冒险的决心,使他成为一个滑稽的角色。
作者利用幽默来揭示堂吉诃德背离了现实,使读者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产生深思。
其次,堂吉诃德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人性化的角色。
虽然他的行为有时荒诞可笑,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流露出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切理解。
通过描绘他的痴迷、渴望和失落,作者展示了人类在追求梦想和理想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冲突。
这种描写使得读者对堂吉诃德的情感和命运产生共鸣。
此外,堂吉诃德的形象也体现了讽刺的艺术手法。
作为一个梦想家和痴迷者,他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愚蠢和荒谬的人。
然而,他的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这与他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通过讽刺手法,作者揭示出现实中的荒谬与理想之间的冲突,使读者对社会现实产生反思。
最后,堂吉诃德的叙事方式也是他的艺术手法之一。
全书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堂吉诃德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他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行为和决定,并思考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问题。
总结而言,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丰富艺术手法的文学作品。
通过幽默、人性化的角色塑造、讽刺和叙事方式,作者成功地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思考,创造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
这些艺术手法使得《堂吉诃德》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影响了后世作家和读者对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考。
篇二:《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大师塞万提斯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
它以骑士堂吉诃德为主角,通过他的冒险故事,塞万提斯揭示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不公。
在小说中,塞万提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性。
第一单元1、古代希腊文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是什么?列举主要的代表作家和作品.答: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①氏族公社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9世纪),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代表作有《希腊神话》和荷马《荷马史诗》,赫西奥德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和叙事长诗《神谱》。
②希腊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形成和繁荣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代表作有萨福的独唱琴歌,和伊索的《伊索寓言》。
③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公园前6世纪末~公元前4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雅典成为全希腊的中心,雅典奴隶主民主制促进了雅典文化艺术的繁荣,主要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代表作有柏拉图《理想国》、《裴德罗斯篇》、《伊安篇》、《会饮篇》;亚里士多德《诗学》。
④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这一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新喜剧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代表作米南德《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2、希腊神话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英雄传说主要特点:①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希腊氏族社会的本质和面貌。
②神人同形,神高度人格化③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和奋斗精神④生动活泼、清新质朴、充满乐观精神.3、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其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答:基本内容: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伊利昂纪》写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事情。
全诗在为赫克托耳举行的盛大葬礼中结束。
《奥德修纪》写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海上十年历险和归家夫妻团聚的故事。
主要思想:以人为主,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
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的态度.主要人物形象:①阿基琉斯:勇敢,义气,固执,任性,氏族英雄身上的个人意识。
②奥德修斯:有心计,善于克制自己,狡猾,心狠手辣。
4、荷马史诗有什么艺术特色?答:1)创造了“英雄史诗“的形式:以英雄人物为中心,规模宏大,风格崇高.2)结构灵巧,布局严整:《伊利昂纪》十年战争,最后一年,51天,4天激战(占整个篇幅的一半)。
《堂吉诃德》名著导读及课后练习答案作品导读一、作品简介《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
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
回到家乡后死去。
文学评论家都称《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二、《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
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
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内容简介《堂吉诃德》一书全名是《拉曼却的机敏堂吉诃德传》,共两部,部出版于1605年,第二部出版于1615年。
小说的情节非常奇持:拉曼却地方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
他有—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
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
他脑子里满是魔法、战车、决斗、挑战、受伤、漫游、恋爱、风波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
于是发生奇想,为了增进自己的声名利谋求公众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把书中见到的都实行起来,去解救苦难,去亲历危险,去建立功业。
他于是结马起了名为罗齐南脱,意为从前劳役的马,找出矛和盾,把一个乡间女子臆想为身为骑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
塞万提斯在小说中故意模仿骑士传奇式的写法,描写了堂吉诃德带着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
《堂吉诃德》是一部辛辣的讽刺作品。
它以其犀利的语言,亦庄亦谐的情节,鞭笞了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与迎合统治者需要的骑士文学,嘲笑了企图用打抱不平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空想,历史发展就如塞万提斯预期的那样,《堂吉诃德》的出版给了反动骑士文学以致命的重击,从此,西班牙再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新的骑士传奇,当然,骑士文学的消亡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趋崩溃,作为其观念形态的封建文学必然衰落的结果。
在结构方式上,《堂吉诃德》采用由主要行为角色串联若干故事的联缀式结构,这种结构类型是骑士传奇和流浪汉小说中常见的。
与流浪汉小说相同的是,《堂吉诃德》以主人公游侠经历为线索,将他经历的互不相关的种种事件、遇到的互不相干的各色人物和听到的彼此独立的故事串联在一起,构成小说情节。
但与流浪汉小说不同,《堂吉诃德》抛弃了主人公自述的方式,而采用第三人称,小说主人公由流浪汉小说中既是叙事者又是行为主角演化为单纯的行为主角。
《堂吉诃德》不同于流浪汉小说的另一方面是行为主角的游历具有高尚的目的,他在游历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是把理想付诸实现的行动,其中包含对人生世相的价值判断,使主人公经历的事和遇到的各种人具有了社会、道德、文化等深广意义。
而传统骑士传奇重在表现忠诚家主、崇爱贵妇、护国护教的骑士精神。
骑士传奇主人公都是正直高贵的骑士,《堂吉诃德》则面向社会日常生活,主人公只是一个冒名骑士的穷绅士。
《堂吉诃德》对流浪汉小说和骑士传奇的超越,从而成为一部内容博大、主题严肃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