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文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德国文学史6(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 1767-1785,90), Folge der Aufklärung 启蒙运动的后续, Die junge Generation wehrte sich Gegen das Zweckmäßigkeitsdenken und gegen die Betonung der Vernunft 拒绝实用性和拒绝强调理智,Hauptthese: Gefühl ist mehr als Vernunft 情感, Leitbilder: Rousseau卢梭重于理性, Sie schätzen die Freiheit über alles und haßten besonders dieWillkürherrschaft der Fürsten. Die von Renaissance entdeckteIndividualität wurde zum Programm 肯定自由,反对专制统治, Die erste revolutionäre Jugendbewegung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wurde von der um 1750 geborenen Generation getragen , Der Geniekult und die damit eng verbundene HochschätzungShakespeares prägten das Selbstverständnis der ganzen Generation.受到天才崇拜和高度评价Shakespeare的影响, Der Begriff wurde von gleichnamigen Schauspiel F. M. Klingers auf dieganze Epoche übertragen题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Generationsprobleme/ Vater–Sohn-Konflikt ,兄弟间的矛盾冲突 Familienkonflikt durch Bruderzwist (兄弟相争)dieRivalität der ungleichen1.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 歌德的领路人, 收集全世界民间歌曲Von deutscher Art und Kunst;论文集:纲领性文章Abhandlung über den Ursprung der Sprache《论语言的起源》Stimmen der Völker in Liedern 民歌集对自然与天性的强调。
一、古典主义 Klassik (1786---1805)die römische und griechische Antike, die durch den Einfluss der italienischen Renaissance auch in Deutschland wiederentdeckt worden war.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Das V olkslied 民歌:诗人将口头传唱的歌曲凭自己的感觉将歌词或诗节改写的歌曲。
“Zersungensein”是民歌的标志Das Kunstlied 艺术歌曲,叙情民谣歌曲:18世纪开始模仿民歌,许多艺术歌手都转为了民谣歌手a)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少年维特之烦恼>·Egmont <埃格蒙特>·Iphigenie auf Tauris <陶里岛上的依菲几尼>·Tasso <塔索>·Faust <浮士德>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把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浮认为得到了满足,灵魂就归于魔鬼。
于是浮有了一番奇特经历。
后来浮说拥有一个乐园时将得到满足。
魔鬼要收去他的灵魂,最后天使救了浮。
但他的5想追求皆以无果告终,最后在幻想中得到满足并死去,他的灵魂将被恶魔收走但为天使所救。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Wilhelm Meisters Wanderjahre---Entsagender <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断念者>·Hermann und Dorothea <赫尔曼与窦绿苔>·Die Wahlverwandschaften <亲和力>·Dichtung und Wahrheit <诗与真>b)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Über Anmuth und Würde <秀美与尊严>·Über das Erhabene <论崇高>·Über die äst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论人的美学教育>·Der Rauber <强盗>·Kabale und Liebe《阴谋与爱情》·Don Carlos <唐-卡洛斯>·Wallenstein 《华伦斯坦》·Wilhelm Tell <威廉-退尔>威廉·退尔(William Tell; Guillaume Tell)十三世纪,统治瑞士奥地利之总督肆意压迫人民,竟于闹市竖一长竿,竿顶置一帽,勒令行人鞠躬于帽。
德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追溯至古典时期,其影响力传遍欧洲,并受到拉丁文明及教会影响,以及复杂多变的哲学思想。
古典时期德国文学以“骑士文学”为代表,其中代表作品有“骑士史诗”《武松传》和《巴黎圣母院》,由此开启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文学以“巴伐利亚文学”为代表,其中的核心内容是显示儒家价值观以及促进社会的宗教观念。
此外,在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普鲁士文学”,其中主要代表是著名诗人和抒情诗人罗伯特斯林格。
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文学因为其独特的文化环境和思想背景,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为世界文学史带来了许多的贡献。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出现了“叙事文学”和“抒情诗歌”两大流派,叙事文学中有多位著名作家,包括拉尔夫马克斯、卡尔穆勒、沃夫根希尔等。
浪漫主义诗歌中有著名的“联合诗歌”和“新诗”。
联合诗歌中,有许多著名诗人,如迪勒,他所作的《草原诗》是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以超越时间空间结构的故事情节、神秘的气氛和形象化的抽象概念为主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学表达方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文学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文学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名的是浪漫主义,它以解放人类文明心灵,重新认识自然世界为主旨,激发了众多作家的灵感,其中包括海因里希梭罗、威廉夏尔斯和玛丽雪莱等,他们都把浪漫主义理念写进自己的作品中,从而丰富了德国文学。
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德国文学更是以新叙事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名义出现,新叙事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结构模式,以及突破传统的文学语言,引入了新的文学元素,使19世纪以后的德国文学发展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
总结德国文学史从古典时期到20世纪后期,历经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以及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文学的发展,形成了一套浓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学发展。
恩格斯简介恩格斯是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对他的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出版了许多诗集来表达他对爱、死亡和自由的复杂理解。
他创作的诗歌往往充满激情和动人的情感,也常常探讨更深层次的人文主题,如宗教信仰、自由意志与社会制度。
恩格斯的诗歌风格十分独特,他的诗篇多是“抒情诗”,且大多在拼音音节中感情细致地表达出他的想法,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悲喜曲折,获得感性体验。
他还有一种叫“动态诗”的诗歌形式,它在新成就的表达方式中展示出恩格斯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语言思维能力。
恩格斯被称为“浪漫的歌者”,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思考和见解,特别是关于人与神的关系。
他把宗教和社会的属性融入了自己的诗作,努力去发掘个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神圣、无限可能性的存在,它表达了神的“无垠之真”,他在诗里不断探索着这种真理。
恩格斯曾受到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从中获得了激励,努力去实现理想中的自由和公正,并通过他的诗歌来谴责那些不公平的政治实践。
他的诗歌赋予读者满满的力量,号召人们拒绝权力的伤害并追求自由、公正。
有许多学者都看重恩格斯的诗歌,他们认为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充满着关于无限的美好想象和对自由的热望。
恩格斯的诗歌充满着神秘感,也反映出人们对宗教的渴望和社会变革的期许。
这些特点使他的文学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西方文学史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激动人心的情感。
恩格斯曾在德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19世纪的文学,而且也对20世纪和21世纪的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文学思想和抒情诗风格也被许多作家所载体。
因此,恩格斯的作品永远不会被遗忘。
他的诗歌传递着激情和真理,激发着读者对神秘力量的向往,激励着读者用自己的理想和行动去改变世界。
综上所述,恩格斯是德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思考与见解,他创作的诗歌充满激情和动人的情感,内容探讨的话题涉及宗教、自由、权力,以及人与神的关系,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表达了西方文学史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激动人心的情感。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文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席勒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的理解、对诗歌的追求、对美的理论等方面。
下面将从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1.艺术的使命:席勒认为艺术是一种表现方式,其目的在于把人的理性和感性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目标。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去表现人的感情和情感,以此促进人对真善美的认知。
他认为艺术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使人在欣赏作品时能够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2.诗歌的追求:席勒对诗歌的追求是追求真实、善良和美好。
他主张诗歌应当表现真实的生活情感和情感,向人们展示世界的真谛和美好。
他认为诗歌应当使人充满希望、充满勇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美的理论:席勒的美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他对真正美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是一种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他主张美应当是内心的自由和谐,是人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1.感性的追求: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主张诗歌应当追求感性的深度和广度。
他认为诗歌应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回响。
2.情感的表现: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主张诗歌应当表现人的情感和情绪。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诗歌来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情绪。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和思想对19世纪欧洲文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称为“浪漫主义的先驱”。
1.对浪漫主义的影响: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对浪漫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诗歌应当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心情绪,主张诗歌应当追求美好和真实,这与浪漫主义的追求和理念是相契合的。
席勒的诗歌美学思想,是以诗歌为表现媒介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使命、诗歌的追求、美的理论等方面。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世紀時期Mittelalter紀載古日耳曼人生活的文獻為數極少,一直到公元98年,羅馬麗史學家發表了<日耳曼誌>(Germania)她詳細紀載了公元前後古代日耳曼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經濟生活,政府組織,及各日耳曼部落的情況.(一).古高地德語文學(Fruhmittelalter) (750年1050年)主要的區別古高地德語和西日耳曼語從它發展起來的,四至五是紀時,由於匈奴人入侵,引起日耳曼民族的大遷移.在民族大遷徙的時代,古日耳曼人各部落裡層產生了不少英雄傳說,哥頌了榮譽,忠誠,職責,英雄的死亡復仇等,而並不著力於宣揚宗教.1.世俗文學:英雄史詩<希爾德布蘭特之歌>(Das Hildebrandslied)-這是古高地德與保存下來的唯一的詩,因而被看做德國文學史的開端.古高地德語文學的最重要文獻,他是富於英雄傳說的時代所遺留下的維一的日耳曼英雄獅篇2.梅賽堡咒語(Die Merseburger Zaubersprueche) 1841年在梅賽堡大教堂發現故稱,咒語原是古代日耳曼人在基督教化錢用已在戰爭或災難面前保佑自己. <梅賽堡咒語>共有兩個咒語,押的是頭韻.它有兩個咒語,其中之一咒語敘述戰俘被敵人所?,祈禱諸神能使戰俘鬆綁脫逃,所以叫脫逃咒語.另一個咒語敘述一匹馬的腿扭傷,祈求神保祐牠恢復,所以叫康復咒語.卡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仍屬古高地德語),發生在公元8世紀晚期至9世紀,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後繼者在歐洲推行的文藝與科學的復興運動,被稱為是「歐洲的第一次覺醒」。
卡洛林(Carolin)一詞,來自拉丁文Carolus,即查理(Charles)。
當時歐洲普遍處於文盲或半文盲狀態,除了教士以外,幾乎沒有人會讀書,而低級教士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同樣缺乏教育。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查理曼大帝廣納歐洲的優秀學者來到帝國,恢復和興辦學校與圖書館,形成了文藝復興的局面。
德 国 文 学 史德语文学史是日尔曼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强调文学的历史沿革,文体变迁等文学各要素中的”历史”部分,所介绍或讨论的作品大多是所谓具有历史地位的经典之作.z.B. ”三月之前” 1830年到1848年之间的文学,也就是指德国1848年3月革命之前的文学.“国王的文学” 17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和1918年之间的文学中世界德国文学分二个阶段:750-1350年 (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学)1350-1600年中世纪德国文学(一)包括:宗教文学 311-323骑士和宫廷文学 Minnesang英雄史诗 Heldenlied宫廷抒情诗和吟游诗中世纪德国文学(二)包括:民间作家 民间故事书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 巴洛克(1600-1720)启蒙运动(1720-1785)包括:哲学准备文学理论诗歌小说戏剧狂飙突进运动(1767-1785/1790)包括:哲学和文学准备戏剧诗歌小说古典主义(1786-1865)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时期诺瓦利斯Novalis 德国浪漫派重要人物叔本华Schopenhauer格林兄弟 Jacob Grimm & Wilhelm Grimm目录:1.中世纪德国文学 (1) (Deutsche Literatur im Mittelalter 750-1350)概述(Stabreimdichtung, Endreim, Karl der Große, Scholastik und Mystik)a) 宗教文学(geistliche Literatur)《乌菲拉(Wulfila)主教的圣经译文》(Bibelübersetzung des Wulfila,369) 歌特语。
(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德国文学。
) 《梅塞堡咒语》(Merseburgerzaubersprüche,im 10. Jh.)(日耳曼口语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字种类之一。
世界文学家孔子:德国文学史系统的孔子塑造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被誉为中国古代孔子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主要通过《论语》一书传世。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这本书以清晰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孔子对道德、政治、教育、礼仪等问题的看法,展示了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论语》不仅是一部思想和人文教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作品。
在德国文学史中,孔子的形象经过了一系列的塑造与变形。
在18世纪,随着中国知识和文化的传入,孔子的形象开始在德国人眼中出现。
孔子被称为“德国文化的先驱”,被认为是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源头。
他的思想被视为道德与伦理的基石,成为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19世纪主义狂热的年代,孔子的形象在德国文学中进一步得到了渲染。
德国文学家把孔子描述成了一位充满智慧、思想深邃的哲人和他们理想的教育家。
在小说中,孔子往往被描绘成一位智者、政治家和文化英雄。
他的形象被赋予了超凡的才智和领导力,成为德国文学作品中的楷模和精神导师。
20世纪,特别是在二战前后,德国社会和文学界对孔子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由于孔子的形象被纳粹主义利用,德国人对孔子开始抱有怀疑和批评的态度。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在批评和否定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孔子的人格魅力和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中德关系的不断深入,德国文学界对孔子的兴趣再次增加,并开始重新评价孔子的形象和思想。
他被视为一位智慧的导师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具有普世意义。
孔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
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通过《论语》这本经典著作传世至今,在德国文学史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尽管孔子的形象在德国文学中经历了不同的塑造与变形,但他的智慧和思想对德国人和全世界人民的思考和启发永远不会消失。
第一章:中世纪文学关于古日耳曼人的早期文献1) 最早关于日耳曼人的记载(拉丁文):◆恺撒(公元前100-前44)《高卢战纪》(der gallische Krieg):零星记载◆塔西佗(约56-约120)《日耳曼尼亚志》(Germania)(公元98年):关于日耳曼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政治组织及各部落的情况;《编年史》(Annalen)中亦有记载,其中提到了日耳曼人的英雄赞歌(第二卷末尾)2) 鲁内文(Rune →ahd. runa = Geheimnis)①:古日耳曼民族的共同文字(?),最早用于卜筮,后也作为福祐、装饰刻于兵器、饰物、墓碑上,只是些片段,不成完整的记载,直至7-8世纪还在运用3)哥特文:西哥特主教乌菲拉为了传播基督教,以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为楷模,结合哥特人原由文字符号,创立哥特文,翻译了《圣经》,现仅存残片。
哥特语于16世纪中叶在最后一块地盘克里米亚消亡德语的起源和发展属印欧②日耳曼语族③西支④:(拟构的)原始日耳曼语(日耳曼共同语,也称“条顿语”) ─→西日耳曼语─→(六世纪前后,高地德语音变:p→f,t→z,k→ch)高地德语(古高地德语Althochdeutsch bis 1100─→中古高地德语Mittelhochdeutsch 1100 bis 1500─→ 近代高地德语Neuhochdeutsch seit 1500)第一节:古日耳曼、古高地德语文学德语文学的史前史◆基督化(5-8世纪)前古日耳曼人的神话(Mythen)系统Mythos: (gr. Wort, Erzählung) allg.: →Dichtung (Sage) von Göttern, Helden u. Geistern der Urzeit eines V olkes als …V erdichtung“ best. Urerlebnisse; bws. nach Aristotelos (Poetik) …Nachahmung der Handlung“ u. neben …Charakter, Rede, Absicht, Szenerie und Musik“ wichtigster, weil charakteristischer Bestandteil der Tragödie.⑤◆古代传说(例如民族迁移时期的英雄传说)Heldensage: auf vor- und frühgeschichtl., mündl. oder schriftl. Überlieferung beruhende, dicht. ausgestaltete Erzählung von Ereignissen u. Personen; Grundelement des Heldenliedes;durch Verknüpfung versch. H. Entstanden Sagenkreise um einen Helden. = Dietrich von Bern (ostgot.), Siegfried (burgund.), Rother (langobard.), König Arthus (kelt.) u.a.零星记录于冰岛诗体的《埃达》(Edda)⑥和散文体的《萨迦》⑦(Saga)之中早期的文学创作形式:1.谚语(Sprichwörter)、谜语(Rätsel)、咒语(Zaubersprüche):可视作文学创作的雏形,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2.简单的歌唱形式:(nach Frenzel: Daten deutscher Dichtung)◆Liod = Lied (carmen), vor allem in der Bedeutung wini-liod = Liebeslied◆Leich = Lied (zu angelsächsisch lacan, gotisch laikan = springen, tanzen), Bewegungslied 3.英雄诗歌(Heldenlieder)、英雄赞歌(Preislieder):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记载了日耳曼人的英雄赞歌,另见Priscus)◆Preislied: (zu preisen = loben) Hauptform germ. Dichtung (neben →Heldenlied); meistimprovisiertes (Gelegenheits)Lied zur Verherrlichung der Taten einens Helden, oft des Gefolgsherrn; seit 4. Jh. doch nur in Nachfolge erhalten. = ahd. Ludwigslied (881), das den Sieg des Königs Ludwig III. Über die Normannen bei Saucourt 881 preist.◆Heldenlied: im 3.-7. Jh. ausgebildete episch-balladenartige Liedform in Langzeilen mitStoffen aus der germ. Heldensage, zum Preis von Heldentum in mündl. V ortrag bestimmt;erhalten Hildebrandslied (ca. 800), Heldenlieder der Lieder-Edda (z.T. wohl vor 800, z.T. bis ca. 1400)* 相关概念:Heldensage , Heldenepos* 伶人:scop, scopf → Berufsdichter, Sänger, der an den Höfen von germ. Fürsten seine Lieder vortrug und nach dem Zeugnis des Beowulf (um 700) scop und der ahd. Glossen scop oder scopf genannt wurde.* 古日耳曼诗歌的韵律多为压头韵(Stabreim = Gleichklang des Anlautes)9世纪前后查理大帝下令搜集、整理日耳曼人的口头文学资料,其子Ludwig将这些“异教”文献尽数销毁。
浪漫主义时期
公元1798年至1835年
1.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
第一部浪漫主义著作是瓦肯罗德尔的《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心迹剖白》(1797)以及蒂克的《弗朗茨·史特恩巴尔特的漫游》(1798)。
它们表现了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思考方式。
然而浪漫主义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开端是施勒格尔兄弟、诺瓦利斯、洪堡和谢林在耶拿的集会。
1.1 浪漫主义的不同时期
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化中心在浪漫主义时期不断变换。
第一个重要的中心是耶拿,当时处于浪漫主义早期。
海德堡是浪漫主义盛期的中心,晚期的中心是柏林。
1.1.1 早期浪漫主义/ 耶拿派浪漫主义(1798年至1804年)
早期浪漫主义的中心是围绕着施勒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谢林、洪堡、韦斯和玻默尔位于耶拿的活动圈子。
在这里诞生了第一批纲领性的文学创作。
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的讲座对浪漫主义思想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耶拿派浪漫主义者来说一件有重大的意义的事是:他们致力于推动世界文学,比如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翻译了莎士比亚的戏剧。
同时也产生了文学杂志(例如《雅典娜神庙》1798年至1800年),一些文章都在此得到发表。
1.1.2 浪漫主义盛期/海德堡派浪漫主义(1804年至1818年)
浪漫主义盛期的中心是约瑟夫·冯·艾兴多夫、阿尼姆、勃伦塔诺的位于海德堡的活动圈。
次要中心位于慕尼黑和柏林,这里活动着谢林和施莱尔马赫。
浪漫主义盛期的特殊成就是民间诗歌的推动(传说、童话等),比如阿尼姆和勃伦塔诺的作品《少年魔法号角》和格林兄弟的《儿童与家庭童话》与《德国传说》。
1.1.3 浪漫主义晚期/柏林派浪漫主义(1816年至1835年)
柏林,拉赫尔勒文-法恩哈根文艺沙龙是浪漫主义晚期的中心。
这个作家圈子的中心人物是路德维希·蒂克、恩斯特·特奥多尔·阿玛迪乌斯·霍夫曼、亚当·冯·穆勒、贝蒂娜·冯·阿尼姆和弗里德里希·德·拉·莫特·富凯。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文艺沙龙中举行了多次会面、讨论和辩论。
次要中心有维也纳(艾兴多夫、奥古斯特·威廉·施勒格尔),施瓦本(乌兰德、莫里克)和慕尼黑(谢林、格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