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四习题:综合测试二+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x
- 大小:46.57 KB
- 文档页数:23
自读文本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本课话题——淡泊之美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文艺境界的广大,和人生同其广大;它的深邃,和人生同其深邃。
这是多么丰富、充实!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这话当作如是观。
然而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文艺作品中的空灵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风格。
而人生,也需要一种空灵,这种空灵就是一种淡泊。
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淡泊是对生命的珍惜。
淡泊是一种志向,是一种人生态度。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
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
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1991年11月钱钟书80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以誉喜,不以毁怒。
——明·海瑞《令箴》2.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3.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扬雄传》[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携.手(xié) 土腥.气(xīng) 深邃.(suì) 尘滓.(zǐ) 不滞.(zhì) 框廓.(kuò) 花汀.(tīng) 檐簪.(zān) 泠.然(líng) 鲂.鲤(fáng) 深篠.(xiǎo) 泖.中(mǎo) 造诣.(yì) 叶燮.(xiè) 群籁.(lài) 澹.尔(dàn)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隽⎩⎨⎧深隽.(juàn )隽.秀(jùn ) (2)露⎩⎨⎧流露.(lù)泄露.(lòu ) (3)血⎩⎨⎧血.肉(xuè) 血.淋淋(xiě) (4)重⎩⎨⎧推重.(zhòng )重.叠(chóng ) 2.语境辨析法(5)司机紧急刹.(shā)车的刹.(chà)那间不但保全了几十条生命,更彰显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
考点专练(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一)(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临川汤先生传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
生而颖异不群。
体玉立,眉目朗秀。
见者啧啧曰:“汤氏宁馨儿。
”五岁能属对。
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
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员。
每试必雄.其曹偶。
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
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
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
”公虽一老孝廉乎,而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
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
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矣。
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门友也。
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
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
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
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
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
”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
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
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
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
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
人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
”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
”公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至掩卷而诵,不讹只字。
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
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
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
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综合测试题(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 分)一、积累与运用(2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瑟.缩(sè) 阴晦.(huì) 潮汛.(xùn) 撅.断(juē)B.煞.白(shà) 别墅.(shù) 潺.潺(cán) 撬.开(qiào)C.栈.桥(zhàn) 伶仃.(dīng ) 愕.然(è) 幽咽.(yàn)D.槛楼..(lán lǚ) 嗤.笑(chī) 糟蹋.(tà ) 恣睢..(sì suī)2.填写在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鸭们十分。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己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母亲对我们的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A.躺着乖巧平静贫苦B.横着乖巧平静拮据C.躺着轻巧平静贫困D.横着乖巧寂静拮据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成功塑造了“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
B.《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于勒遭遇的描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 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是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
它展示了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普遍规律:磨炼使人不断走向成熟。
作者是曹文轩。
4.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4 分)(1)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两首忍把浮名掷地,烟花巷,吟晓风残月;留得秃笔生花,柳岸边,叹才子佳人。
千年前的北宋词坛,有这么一个专力写词的词人,有人说他是浪迹江湖的游客,有人说他是出没秦楼楚馆的风流才子,有人说他是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也有人说他是创作发展宋词的巨匠。
但无论怎样评价,都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他的词在当时就是最流行的歌曲,直到千年后的今天还在独领风骚。
赏美文玉蝴蝶柳永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赏析】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
接着,词人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下阕写怀念故人之情。
词人回忆起与朋友在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
分离之后,“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黯相望”几句,笔锋转回自身。
词人用断鸿哀鸣、夕阳残照使羁旅不堪之苦在言外自现,故而隽永有味。
柳永不是想当名词人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
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共鸣,他成了一个创作的巨人。
这再次证明成才的辩证道理。
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布;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
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
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
[运用角度]“环境与成才”“逆境与成才”“生命的高度”等。
综合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尤其是在早期传统中,“道”和“德”最早是分开来讲的。
“德”观念的产生当在原始社会,与氏族有关。
巴新生先生认为“德”观念的进展有四个阶段: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殷商时期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西周君主的祭祀征伐、视察巡行即统治者的政行;春秋时期的道德观念即普遍的道德推断标准阶段。
“道”观念的消灭当晚于“德”观念。
从原始语义上来分析,“德”观念最早为一种原始部族的图腾崇拜,为部族成员所共有。
而“道”观念的原始意义是所行的道路,也是一种普遍的观念。
可见,“德”观念同“道”观念在其产生的初始意义上,就有一种成长为普遍性的趋向,都具有成为普遍观念的可能性,这是它们最终走向抽象范畴的一个前提。
从字义上来考察,“道”从首从行,点明白人在“行”时,要时时抬头,或“仰首”“向外”,以“观看”或“体会”那高高在上的“天”或“天意”,从而保证天命得以践履;“德”从行从十目从一从心,点明白“德”之行首先乃是有“心”之“行”,应当时时留意问“心”,留意“向内”求索,反观自己的“行”是否是出自“内心”对“天”或“天命”的洞察。
相比起“道”观念,“德”观念更具体,距离人更近。
作为文化现象,在演化过程中,“德”观念渐渐成为“道”观念的体现。
如《国语·晋语》中载,晋厉公六年,范文子率晋军在鄢陵战胜楚军后,针对晋厉公的“无德而功烈”,说:“吾闻之,天道无亲,唯德是授。
”天道是没有偏私,只把福命授给有德的人。
可见,天道的得以体现就是通过“德”。
西周时期“德”观念的使用总是与宗教的天命观相结合,“以德配天”即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表现。
可是到春秋后期,随着天命观的不断遭到怀疑,“天”的神学观念也不断被怀疑和剔除,渐渐向自然天道观转化,与之相配的“德”也便具有了天道自然的意义。
“德”渐渐成了“道”的体现。
于是,“道”是高高在上、供个体效法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则是“道”在个体身上的分散和体现,“德”和“道”的关系套用柏拉图的话说是“共享”的关系。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跟踪检测(十二)苏武传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论:判罪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C.扶辇下除.,触柱折辕除:殿阶D.律前负.汉归匈奴负:背叛解析:选B B项,“当”,判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B.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解析:选B A项,“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指岳父。
C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D项,“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在某方面取得业绩.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B.武能网纺缴,檠弓弩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解析:选B A项,“旃”同“毡”。
C项,“去"同“弆”。
D项,“霑”同“沾";“衿”同“襟";“决”同“诀”.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欲因此时降.武A.空以身膏.草野B.反欲斗.两主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解析:选B B项和例句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肥沃”;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壮”;D项,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执、拄”.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错误!B.{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②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错误!D.错误!解析:选D D项,均为连词,即使。
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代词,“他们"。
三、第三单元重点内容回顾及随笔杂文的阅读方法1.给加点的字注音自诩.________残羹冷炙.________ 脑髓.________ 譬.如________徘徊.________ 孱.头________ 蹩.进________ 吝啬.________履.行________逊.色______ 辜.负_______ 咄.咄逼人________惶.恐不安________ 休戚.相关________杯皿.________茎.叶________追溯.________ 稍.纵即逝________参考答案:2.词语自诩:自夸。
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国粹:民族文化中的精华。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
礼尚往来:礼仪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孤立无援:单独支撑局面,缺乏应有外援。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
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
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归纳到根子上;从根本上说。
休戚相关:彼此间的忧喜祸福互相关联。
形容彼此关系十分密切。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
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推衍:推论衍义。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末。
3.文学常识(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________,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革命家。
著有小说集三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________》,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2)弗罗姆,________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________》,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3)蒙田(1533—1592),________文艺复兴后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
《辛弃疾词两首》同步训练【基础检测】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该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怜悯与安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词人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完成下面各题。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几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句中运用“季鹰”这一典故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几句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
(A卷学业水平达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三秋..桂子三秋:三年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遥岑.远目岑:小而高的山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光景,状况解析:选A A项,三秋:秋季。
2.下列四首诗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意境上相似的一项是( ) A.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C.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解析:选D D项与例句相似,都是表现物是人非的变化。
3.与“对长亭晚”中“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对.曰B.对.镜帖花黄C.无言以对. D.对.症下药解析:选B B项中的“对”与例句意义相同,都为“对着,向着”。
A项,回答;C项,回答;D项,针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多情..自古伤离别B.竹杖芒鞋轻胜马.C.楚天千里清秋..风雨,树犹如此.. D.忧愁解析:选C A项,“多情”为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B项,“马”名词作动词,骑马;D项,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5.名句默写。
(8分)(1)云树绕堤沙,,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2)市列珠玑,,竞豪奢。
(柳永《望海潮》)(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5)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7),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8),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答案:(1)怒涛卷霜雪(2)户盈罗绮(3)遥想公瑾当年(4)也无风雨也无晴(5)寻常巷陌(6)倩何人唤取(7)东篱把酒黄昏后(8)梧桐更兼细雨二、阅读鉴赏(3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综合测试二(测试时间:150 分钟评价分值: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值得我们思考。
尤其是对那些来自民间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
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
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川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
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
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
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
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
以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
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
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并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
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延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陆绍阳《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人民日报》2017年11月 6 日,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很多非遗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只属于农耕时代,已经远离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B.非遗传承人毕生专注祖传工艺,积累丰富经验,练就过硬本领,完美演绎工匠精神。
C.雕版印刷业一度辉煌,如今却早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 .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解析:A项,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
因为他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
C 项,无中生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错误,原文说的是“以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 D项,张冠李戴,“文化遗产”不等同于“任何文化”,只有那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才值得我们传承。
原文说的是“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首段开宗明义,就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表明了态度,为下文的阐述定下一个基调。
B.文章论述层层推进,论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缘由及如何传承等问题。
C .文章以竹簧艺术和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说明要传承非遗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D .文章论证严谨,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及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来论述观点。
解析:D 项,全文无对比论证。
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匠人能恪守初心,延续工匠精神,使非遗技艺与时俱进,非遗就可更好地传承。
B.如果非遗从生产生活中退出,其“形”与“魂”都将随着社会转型而沉入历史深处。
C .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要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使之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D.文章指出,要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即其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解析: B 项,以偏概全。
据文意可知,非遗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
答案: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山顶的海风胥得意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
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
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
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推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
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开始了,让罗布惊喜的是要从家乡征一批海军。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罗布像是疯了一样,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许他报名参军。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 罗布说:“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海军。
” 罗布如愿以偿了。
当他领到水兵服的时候,他觉得梦想成真了。
那天,他在草原上飞快地狂奔,雪山在飞舞,草地在旋转。
“我听到了大海的呼唤。
”罗布的喊声,一直飞向湛蓝的天空。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
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
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
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
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
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队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
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罗布认真地点头。
一入伍,他就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新兵下连队那天,罗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车。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越走离海的方向越远,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顶的雷达站罗布被分到了海军的一个雷达站。
雷达站建在山顶上,只有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
四下望去,只有连绵群山和密布的森林。
站长说:“这里距离大海有100 公里,但我们却在为军舰提供着信号。
我们是军舰的眼睛。
我们守护的是和平。
”站长说得很慷慨,也很动情。
站长已在山上工作20 多年,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望的情绪笼罩住了罗布,他不知道自己这个海军战士怎么会跑到这个大山里来。
天气好的时候,站在塔楼顶上,隐隐地能望到最遥远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
他不知道那是云雾还是海岸。
那一天,罗布看到站长下了岗之后,又爬上了塔楼,他也悄悄地跟着爬了上去。
站长站在塔楼顶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远山和密林。
罗布问站长:“你是在想家么?”站长摇摇头:“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
我当了20 多年兵了,却一次还没出过海子。
”“海子?”罗布很吃惊。
“对。
我们家乡那儿都是大草原,我们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
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罗布一步跨向站长,他努力了好久,也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雾气漫上来了,整个山谷云雾涌动,这时,风也刮了起来。
站长轻轻地对罗布说:“看,这多像大海呀。
”罗布使劲地点头,说:“像,太像了!站长,我都听到了海风。
” 山上的风确实像是海风。
因为风正一下一下吹拂着罗布和站长帽子上的飘带。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小说写罗布被分配到雷达站,见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
这一情节合乎情理,因为前文有多处伏笔交代。
B.罗布在新兵营,总是梦到军舰,但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的鼾声。
表现了他对大海的强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马上实现的失落。
C .小说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
“肩上的杠杠一个接着一个,脸上的皱纹也一道挨着一道”一句,生动地概括了站长20 多年的军旅生涯。
D .小说用极为简省的笔墨描写了罗布的爷爷和阿爸,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
解析:D 项,“通过只言片语表现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的质朴天性和乐观态度”有误,从文中来看,“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
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阿爸没有阻拦他,只是问:‘难道不是海军你就不想去了么?'”如果说“大海”象征人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的话,草原上的“海子”就是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从对爷爷和爸爸的描写中,主要突出草原上人们对草原这一生活家园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满意。
选项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答案:D5.小说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两者在文中交错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分)答案:寓意:“海子”是藏区和草原上人们的生活家园,象征现实;“大海”象征着他们走出家园了解外面世界的梦想。
作用:二者交替出现,暗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冲突。
6.小说最后一段有何艺术效果?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突出形象,使军人的崇高形象定格在读者心中;营造意境,画面充满诗意,令人回味;深化主题,讴歌了当代军人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河北易县找准发展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把旅游业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
在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易县立足村情,着重体现了太行民居风情,保留了石碾、栅栏等乡土元素,展现出淳朴、浓郁的乡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