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 格式:ppt
- 大小:11.86 MB
- 文档页数:16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略谈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五行五行,即大众所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
并被认为是大自然的构成要素,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印度哲学有“四大”。
分别是地、水、风、火;而希腊哲学的“四大”则是火、气、水、土。
这两种“四大”观念差异不大。
在印度叫作风的,希腊人换作气。
其实,风就是气,气就是风。
尽管印度人和希腊人也认识到了几种元素,但是他们的四大里缺金。
说实话,金这个东西呢,尽管后来很重要,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无足轻重,因为人们利用不了它。
金就是能够冶炼出金属的矿石。
如果人类的生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冶炼矿石,它就没有用。
因此印度、希腊只谈四大而忽略了金,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的五行观念包括金。
这就说明,在五行观念出现时,中国的发展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人们开始加工利用矿石。
也就是说,矿石是“民并用之”的“天生五材”之一。
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印度也好,希腊也好,他们的“四大”本身不会动。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力,一个叫爱力;另一个叫恨力。
爱力使四大结合,恨力使四大分离。
爱力、恨力是作用于四大的外力。
而中国的五行,既是五种物质,又是五种运动变化的东西;五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并且从古至今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影响着人们。
那么传说中的五行究竟为何物呢?我看钱穆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二)》中有这样的话:“一气之分而为阴阳,阴阳之转而为四时,散而为五行。
”这应该是比较直接而明确的解释了吧!与我们息息相关,又神秘兮兮,不可捉摸。
又《戴记》“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气也。
’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高二中华文化知识点的框架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深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作为高二学生,我们应该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并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下面,我将就高二中华文化知识点的框架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华夏文明:介绍夏、商、周等古代朝代的特点;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2.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变革:阐述中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与对比;探究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变革与演变。
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 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介绍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讨儒家思想对人们行为道德准则的影响。
2. 中国传统美德:强调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如孝道、忠诚、礼仪等;说明传统美德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3. 中华文化的和谐观念:阐述中华文化强调和谐思想的内涵;探讨和谐观念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和价值。
第三部分:中华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 中国书法与绘画:介绍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探究中国书画艺术表达中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
2. 中国传统音乐与戏曲:探究中国传统音乐与戏曲的起源与发展;阐述传统音乐与戏曲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3. 中国传统舞蹈与民间艺术:介绍中国传统舞蹈与民间艺术的类型与特点;探讨舞蹈与民间艺术对中国文化的表达与传承。
第四部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影响1. 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介绍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探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
2. 中华文化传媒与新媒体时代:探究中华文化在传媒与新媒体领域的表现与发展;分析新媒体时代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
第五部分: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1. 中华文化与时尚产业:介绍中华文化在时尚产业中的应用与影响;探究中华文化与时尚的关系。
2. 中华文化与体育运动:阐述中华文化在体育运动中的价值;探讨中华文化对体育精神的塑造与传承。
3. 中华文化与文化产业:探究中华文化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文化产业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影响。
绪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即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涵十分广泛,其层次结构则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
狭义文化则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即意识形态和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理论思维水平、思维模式、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
2、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选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简单:1、中国传统文化处于继续发展时期的标志2、人本主义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
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具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第一章: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答:1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①.早期农耕文化的发生和发展;②.农耕文化重心南移;③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周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3.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影响。
①中国文化的农耕性.②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3.宗庙祭祀制(二)君主专制制度与君权至上。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1.守法与专制的结合形成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2.宗法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3.专制性社会结构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略谈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五行五行,即大众所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
并被认为是大自然的构成要素,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印度哲学有“四大”。
分别是地、水、风、火;而希腊哲学的“四大”则是火、气、水、土。
这两种“四大”观念差异不大。
在印度叫作风的,希腊人换作气。
其实,风就是气,气就是风。
尽管印度人和希腊人也认识到了几种元素,但是他们的四大里缺金。
说实话,金这个东西呢,尽管后来很重要,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无足轻重,因为人们利用不了它。
金就是能够冶炼出金属的矿石。
如果人类的生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冶炼矿石,它就没有用。
因此印度、希腊只谈四大而忽略了金,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的五行观念包括金。
这就说明,在五行观念出现时,中国的发展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人们开始加工利用矿石。
也就是说,矿石是“民并用之”的“天生五材”之一。
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印度也好,希腊也好,他们的“四大”本身不会动。
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力,一个叫爱力;另一个叫恨力。
爱力使四大结合,恨力使四大分离。
爱力、恨力是作用于四大的外力。
而中国的五行,既是五种物质,又是五种运动变化的东西;五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并且从古至今都在有意或无意的影响着人们。
那么传说中的五行究竟为何物呢?我看钱穆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二)》中有这样的话:“一气之分而为阴阳,阴阳之转而为四时,散而为五行。
”这应该是比较直接而明确的解释了吧!与我们息息相关,又神秘兮兮,不可捉摸。
又《戴记》“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气也。
’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第一部分《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绪论事关人文以化为天下第一节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叠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氰化钠,载于《极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认知:1.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居多的艺术文化??马克思指出:1.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2.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二、分类与结构(一)(一)物质生产文化(二)(二)制度行为文化(三)(三)精神心理文化三、三、功能(一)(一)记录功能(二)(二)认知功能(三)(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四)教化功能(五)(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荟一二、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学说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人生的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认为,人生理想境界就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就是仁。
第一章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互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完整氏族公社变成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制度国家构成(自然经济起至同意促进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内部结构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大陆型文化,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大陆型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源远流长,顽强生存,绵延至今,没有出现因外族入侵而被摧毁或断层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
其特征主要为:农业经济造成人们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从而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农业文化追求恬静安逸的精神境界,农民男耕女织,以此保持着稳定和谐的状态,从而培养了中国人清心寡欲,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特性;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和酷爱和平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文化。
由于血缘宗法制度的存在,中国人十分很看重家庭生活,血缘观念强大,非常重视亲族之间的交往礼仪;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个人被纳入宗法集体中,人作为家族的一个分子而存在;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共构的政治模式,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忠孝两全的政治伦理和传统;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为既崇拜祖先,注重族系的延续,又抵制了像西方那样救世主的诱惑,因此,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出现过西方社会神权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
中国传统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既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反映系统、精致、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心理。
中国传统俗文化是指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既反映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民众比较零碎、朴素的思想文化,也反映普通民众丰富、鲜活的民族文化。
但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看,中国传统雅文化占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奠基的秦汉时期出现了隐学与显学。
处在显学地位的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中的积极进取精神、重视现实世界、强调“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以德为政修身为本的施政方针等,从汉代开始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处在隐学地位的主要是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法家的“权、术、势”和墨家的“兼济天下”尽管从表面上受到了统治者的抑止,但仍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在不同的封建时代起着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