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与练
- 格式:doc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17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与练【重点讲解】列表归纳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史实【难点分析】一、浅析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1.原因1840年夏,英国从海上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不论从战争的进程,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这个古老的国家。
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
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浅谈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认识1.状况:建国前,发展缓慢,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建国后,发展迅速,并且向内地发展;火车机车不断改进,车速进一步提高。
2.认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的迅速发展,铁路的长度是衡量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
三、浅析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其对策1.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A.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B.清政府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C.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D.国民政府鼓励发明创造2.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
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
”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
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4.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5.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电寄张之洞等。
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A.电车B.有线电报C.电话D.无线电报6.“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二、非选择题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
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9年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
第2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答案:B题中关键字眼是“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所以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B。
2.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答案:C从“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A.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地区 B.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较快C.近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D.民族工业仍然举步维艰答案:B4.(2018宁夏银川一中月考)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答案:D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外国侵略对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近代交通在外国列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因此丧失了独立性,D项正确。
5.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每小的四个中只有一符合意)1.1910年,假设你想从家口到北京旅游,了方便和惠,你最()A B C D解析:根据、起止地即可判断火,故A。
答案:A2.“索路行空,气能收天工。
从此不愁雁少,音万里一通。
〞此的是以下哪一事在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路运B.水运C.航空运D.通信解析:解答本首先注意的理解。
“从索路行空〞“音万里一通〞两句可知符合意的是D。
答案:D3.1865年,两广督毛致署函:“此( )路一开,遂外国火独行之路,中国既与之并,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将断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含的正确史信息是()A.毛属于洋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C.因列强的干预中国当时不能自主修铁路D.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到筑路平安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广总督毛鸿宾找出种种理由阻挠铁路的修建,说明当时修铁路受到守旧势力的阻碍,故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描述。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包括修建铁路,毛鸿宾不可能是洋务派,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表达C、D两项的内容。
答案:B4.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和移动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信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开展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D.中国疆域辽阔解析:的普及,通信事业的开展可以说明社会经济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国家的疆域无关。
答案:D5.“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青藏路D.京九路解析:青藏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最、穿越土里程最的路,被国社会誉“可与城媲美的大工程〞。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选择题1.右图反应的是20 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表现了()A.清代政府通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没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分析:此题考察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认识。
图片中马车和汽车并行,表现出20 世纪初中国出现西方先进交通工具。
答案: D2.“稀罕稀罕真稀罕,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常常念的一句儿歌。
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
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此刻中国城市的街头巷尾是在()A. 19 世纪中期B.20 世纪初C.新中国建立后D.改革开放后分析:“稀罕稀罕真稀罕,两个轮盘当马骑”儿歌说得是自行车,依据所学知识,20 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 1905 年,故 B 项切合题意。
答案: B3.清代有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实时,瞬间许多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绘()A.电报B.电车C.火车D.电话分析:此题考察学生理解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钟声一实时,瞬间许多留”说明该事物有时间限制,不可以任意更改,再由“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知该事物比较宏大,但运转起来快捷,由此可判断该物为交通工具,清除 A 项和 D项; B 项电车为城市公交,一般比较轻盈,与“虽有万钧柁”不符合,从“万钧柁”的限制可清除 B 项。
答案: C4.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步,说了然()①我国社会经济不停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停加深③我国科学技术不停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1 -分析:火车发展的历程既表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又表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主要使用蒸汽机车,新中国建立后,成功试制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等。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所以④的表述不正确。
高一__班第__组编号___姓名___小组议论___课堂表现___老师议论___第 15 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程标准】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交通事业的发展难点: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预习自学】基础知识梳理一.交通工具的发展(一)传统的交通南方以船为主要运输工具,北方以乘坐马车为主。
老百姓百姓多为步行。
因此官员上任,百姓迁徙,多以月甚至年来计算行程。
(二)近现代交通:1.铁路与公路( 1)铁路交通:1876 年,英国商人未经赞同建筑了铁路。
但不久即被拆毁。
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1909 年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
辛亥革命前 ,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 ,确定了中国近代铁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铁路建设获取很大的成就: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铁路的建成,改变了我国西南、西北与内地基本没有铁路交通的情况;到九五期末,我国铁路总里程已居亚洲,世界。
(京九铁路)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加快。
(2)公路交通: 20 世纪初,开始出现汽车是权贵、富绅代步的工具;民国时期,由于,民生,加上汽车和油料依赖,公路交通发展碰到很大的限制,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取较大发展,全国建起了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修建了青藏、康藏、新藏公路,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等,一些荒僻闭塞的地区也被公路联系起来。
2.轮船和航空( 1)轮船运输:鸦片战争后,列强经过不一样样合约获取在中国自由进入沿海和内河口岸的特权,垄断了中国的航运业。
1872 年,洋务派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局,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今后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场面。
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一致管理,获取较快发展。
20 世纪年代今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碰到影响渐渐萎缩。
【成才之路】2018-2019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 (2019 •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A. 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 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 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 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 1937 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第五单元第十五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铁路在中国开始出现于( )A.明末B.晚清C.民国时期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了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此时属于晚清时期。
答案:B2.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
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
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而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慈禧生活俭朴B.中国不需要汽车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解析: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轿车虽然方便、先进,但由于解决不了落后的尊卑观念受到最高统治者慈禧的冷遇,说明落后的封建观念阻挡了先进文明的传入。
答案:D3.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后,出任中华民国铁路督办,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
1912年9月27日,中国《时报画报》刊出了右图漫画。
该历史漫画( )A.表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B.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C.印证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反映了中国人要实现自修铁路的梦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开始了修建10万千米铁路的计划”,说明修建铁路的计划制定了,但是并没有实现,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变迁的期盼。
答案:B4.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状况,特别要注意“1937年”这个时间限制,当时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还没有铁路联系。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基础巩固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的重大意义是() A.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B.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C.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D.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答案』 B『解析』A项是轮船招商局的意义,C项是在辛亥革命前夕,D项的说法不正确。
2.“……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青稞酒酥油茶会更加香甜,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歌中的“天路”(下图)是指()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青藏铁路『答案』 D『解析』从材料中“天路”“青稞酒酥油茶”可知“天路”是青藏铁路。
3.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他当时是由()A.上海飞往武汉B.上海飞往南京C.天津飞往北京D.广州飞往上海『答案』 C『解析』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
4.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发展历尽坎坷,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 A.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D.中国人民受落后思想的束缚极力反对『答案』 A『解析』鸦片战争后,列强攫取了中国内河航运权,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的内江和外海,逐渐排挤中国航运业。
5.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答案』 A『解析』材料中“轮”“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这是一种新式交通工具,而且速度很快,故选A。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每课一练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是A.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B.1888年建的宫廷专用铁路C.粤汉铁路D.1909年京张铁路2.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于A.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B.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C.外国在华的航运业 D.中国的民族工业3.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A.1909年 B.1918年 C.1920年 D.1921年4.近代中国航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A.清政府不重视发展 B.列强的联手压价和排挤C.中国科技落后 D.发展航运业利润不高5.中国首次开通的航空路线是A.北京到上海 B.南京到上海 C.北京到天津 D.北京到广州6.近代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的标志是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天津机器局 D.日清公司7.清政府主持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A.北京 B.上海 C.台湾 D.南京8.近代中国无线电报最初用于A.通商贸易 B.军舰之间通讯 C.作战部队之间的联络 D.官府通话9.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领先国际水平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10.影响近现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 B.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C.环境因素 D.技术因素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末,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反对之声遍布朝野。
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有:(1)扰民;(2)夺民生计;(3)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4)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
甚至有人说:修铁路“是臣下之利而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导与练【重点讲解】列表归纳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史实【难点分析】一、浅析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1.原因1840年夏,英国从海上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不论从战争的进程,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这个古老的国家。
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
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浅谈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认识1.状况:建国前,发展缓慢,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建国后,发展迅速,并且向内地发展;火车机车不断改进,车速进一步提高。
2.认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的迅速发展,铁路的长度是衡量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
三、浅析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其对策1.影响(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2.存在问题:交通堵塞、安全事故、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健康等。
3.对策(1)制定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有一个前瞻的考量,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的方式,要建设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的轨道交通(高架轻轨、地铁)等。
(2)地面、地下、空中的路轨设计,发展立体交通,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3)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客流量的最小化。
(4)实行单向行轨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5)要正确对待自行车,在交通管理上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
(6)教育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7)对私家车出行实行地段限制、时间限制。
(8)简易事故处理机制的确立和非现场执法。
(9)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学法导航】1.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3.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
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
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4.关于建国后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方便、快捷和有质量。
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改革开放。
这样,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是使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
如果在学习中能够这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历史感。
【小资料】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及飞行第一人──冯如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
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县。
12岁时因生活所迫赴美国旧金山谋生。
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
1907年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做工,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
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
9月21日,他驾驶自制飞机翱翔在奥克兰市天空,以2 640英尺的航程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852英尺的成绩。
美国报纸惊呼:“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
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到达广州。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1月9日,广东光复,冯如立刻参加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准备组织飞机侦察队。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
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凌空而上,高约36米,东南行约8千米。
当时飞机运转正常,操纵自如,鼓掌之声,不绝于耳。
但冯如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
医院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
在弥留之际,冯如犹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可见,冯如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至死不渝,犹嘱后人,继续进取,实可敬佩。
死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体验高考】1.(2010·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解析】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
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
《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
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答案】B。
2.(2010·天津卷)“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旧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等关键信息,这里很明显反映的是陆路──水路──铁路──电气化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即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
【答案】B。
【同步训练】1.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
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D.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2.鸦片战争中,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乘船从伦敦出发,途中还在孟买逗留了十天,到达澳门用了67天。
而清政府派官员琦善与奕山从北京紧急南下,到达广州分别用时56天、57天。
这说明①中国在战争中实际上丧失了应有地利②英国官员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③交通技术在近代战争中作用渐居首位④工业文明在近代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A.①②③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3.右图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页,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有①电话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②当时中国受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③当时的教学已经讲授近代自然科学知识④电话已完全改变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
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
”该材料反映的是A.电报传入B.电灯传入C.电话传入D.英语传入5.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最适合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B.火车C.轮船D.飞机1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轮船运输D.电报通讯17.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面积凝冻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断电。
蒸汽机车“重出江湖”,代替电气机车保障了春运工作的进行。
右图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于1882年开始运行。
这辆机当时应该运行在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8.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状态,原因在于A.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 B.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快速发展C.造船企业纷纷破产 D.航空航天事业的进步10.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电话了解 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11.2009年12月26日,全球首条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投资最大、时速最快的高速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下图)正式投入运营。
关于中国铁路事业,以下叙述正确的有①中国最早的铁路是清政府修筑的唐胥(唐山到胥各庄)铁路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③2003年,世界上第一条碰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商业运营④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13.晚清至民国,近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有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④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4.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