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和传播时间长短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言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QQ、MSN时代的“汗”、“囧”到如今的微信、微博时代的“666”、“doge”,网络语言的流行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平台,而是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语言的演变、流行词的特点以及网络语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离不开语言的演变。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演变。
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的交流主要依靠书信、电话等传统方式。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方式进行交流,这就为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由于网络交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人们开始追求简洁、便捷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是简洁、抽象的词汇。
由于网络交流的限制,人们需要尽量用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往往是经过简化和缩写的。
例如,“666”代表赞美或称赞,源自于音乐界中对音乐表演的高度赞扬。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具有多义性和隐喻性。
这是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经验,因此他们能够通过一些简洁的词汇传递出更加丰富的信息。
例如,“doge”这个词最初是指一只名叫Kabosu的日本柴犬的照片,后来被广泛用于表达滑稽、可爱的意思。
最后,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具有时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也会随之改变。
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语言的简洁、抽象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更加便捷地与他人交流。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浅析网络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1000字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出现的语言现象,它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特点和趋势方面进行浅析。
一、发展历程网络语言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是指在聊天室、BBS等网站上出现的简化、缩写和变形的词汇。
例如“LOL”(laugh out loud),“BRB”(be right back),“THX”(thanks)等。
这些词汇简短明了,符合现代年轻人追求快速、方便交流的要求,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语言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如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语言形式。
二、特点1. 简洁明了。
网络语言通常由缩写、变形、简化等方式组成,能够以更小的空间表达更多信息。
2. 多样性。
网络语言来源广泛,有的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有的是从本地方言中演变而来的。
3. 时尚性。
网络语言的应用往往与时尚潮流紧密相连,能够反映出当下的年轻人文化和时尚偏好。
三、发展趋势1. 年轻化。
随着年轻一代的网络使用量越来越大,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将更加年轻化。
2. 标准化。
虽然现在的网络语言比较广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年轻人对于网络语言的标准化要求会越来越高。
3. 多样化。
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趋势明显,网络语言也将多样化地发展,各种语言的网络语言也将更加多样化。
4. 影响力。
网络语言的融合将是一种全新的、包容性的文化现象,也将对未来的语言使用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继续迅速发展和演化。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应用摘要: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之一。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下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流行时尚性、简约新颖性、短暂易逝性等特征。
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可以如此盛行除了其本身语言魅力和互联网的环境以外,还有着深厚的社会心理原因。
[1]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交、沟通的重要一部分。
本论文旨在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和原理,对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以及传统媒体如何运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加观众参与度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互联网文化;传播机制;发展趋势;融合应用一、网络流行语现象概述(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点:1.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被广泛传播、引用、转载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
它通常以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和语境而赢得大众的喜爱和使用。
2.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短小精悍、幽默诙谐、易于传播和接受,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娱乐性和社交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愈加频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但是网络流行语的演变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替代的过程,不断有新的词汇、表达方式和应用场景出现,同时旧的网络流行语逐渐消失。
(二)网络流行语的类型和来源1.来自于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是新闻事件。
这些些事件经过新闻媒体曝光后,当事者的言论和陈述引发网友激烈讨论仑,瞬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2.来自于大众媒介,包括电影、电视剧电电视节目、音乐、广告等。
这类网络行语有些是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如电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元芳,你怎么看”、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躺着着也中枪”等。
如今电视综艺真人秀节目目广受欢迎,参与者的一些另类、有趣的言言语也受到网友的追捧,成为网络流行行语。
比如,“ we are 伐木累”出自户外竞技节目《奔跑吧,兄弟》。
网络流行语还有一部分来自流行歌曲。
如“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出自蔡依林林《布拉格广场》的一句歌词。
谈谈网络语言的特点(新词语)(教师中心稿)扬州市甘泉中学邱龙涛网络语言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一般来说,网络传播语言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普通话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二是仅使用于网络交际的非全民通用的语言形式。
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语言形式。
这种语言形式有如下特点。
一、创新性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
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
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语言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
请看下面的例子:“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恐龙”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动物,网络语言中则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网民;“青蛙”是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猫”是调制解调器modem的汉译缩略语。
这些词语都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
还有一类是网络中形成的新词语,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见死光”,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
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这样解释的,而在网络中却已习焉不察。
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
除在构词法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外,网络语言在句式的选择上也常常冒传统语言学天下之大不韪。
从语言陌生化角度谈网络语言的特点与规范网络语言2018流行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具有较大的稳固性,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网络语言是络中运用的交际语言,随着使用频率的加大,进而影响了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
从语言陌生化的角度来看,广大网络语言运用者正在用自己在现实中不用或者很少用的的词汇或者符号来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是语言异化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社会在进步,网络改变着生活,也改变着生活中的交际载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自产生之日起,就有着一系列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非语言符号化倾向、创造性、流行性、简洁性、前规范性。
1 非语言符号化倾向“作为符号集的语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常常要被非语言的图形符号所代替。
在有声语言不能发挥它的交际作用的条件下,这一套声音符号往往被另外一种符号系统所置换。
”网络语言里面有许多符号,例如:^_^笑脸;:-)脸;-O恍然大悟;:-(生气;:-(*)恶心想吐。
这些符号起到表情达意的效果,这就是络交流过程中,广大的网络交流者不断地发明新的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以便让对方了解到自己的喜怒哀乐。
网络运用者也很乐意运用这些非语言符号,而且这种倾向性越来越明显。
2 创造性创造性,也可以说是创新性,创造性是网络语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国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结构为创造更多的网络用语提供了可能,因为年轻人充满朝气,能够快速的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在网络交际的过程中创造出新鲜的词汇或者表意符号,网络语言给了他们彰显个性、张扬自我的一个平台。
如我们所熟知的“斑竹”就是“版主”(网上的网页管理人员)的谐音,“一塌糊涂”是北京大学的代称,其中“一塌”指的是博雅塔,“糊”是未名湖,“涂”是图书馆的意思,像这种代称只能存在于网络之中,现实中不好称呼北京大学为“一塌糊涂”,即使使用也是交谈中的戏谑之语。
相对于传统的书面作品语言,网络作品很少有外在的多方面的束缚,能够发挥作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行文上更为活泼,在构思上更为巧妙,这是传统的书面语体所不能够比拟的。
浅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者:王恒来源:《魅力中国》2017年第51期摘要: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网络语言就是语言世界里伴随网络的诞生而出现的新生的成分。
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产生的三个原因:提高效率,节省费用、掩饰身份,重塑自我和追求新奇,崇尚创新,总结了网络语言的几个特点:网络语言的符号性、幽默性、省音性、方言性、群体性和扩展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语言今后的发展变化的趋势。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点发展一、网络语言的成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媒,而网络语言正是随网络的发展适应网络需要而产生的重要语言现象。
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原因。
(一)提高效率,节省费用网络语言新词汇的诞生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ABC和全拼输入系统,网民使用智能ABC特别多,由于上面的字词或者不是按照网络使用频率排列或者根本没这个词,所以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等。
(二)掩饰身份,重塑自我有些网民为了张扬个性,造出一些奇怪的词汇和网名,以引起别人重视。
虽然我国网络已进入大众时代,但事实上大多数网友仍然是年轻人。
网上真实的或自称的美女、帅哥数不胜数,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
网络语言成了网友展示其个性的最好的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网语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追求新奇,崇尚创新网络给了每个人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独特空间。
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民们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结果,网络新词语的简洁、趣味和随意,是它相对于传统语言的优势和特色。
成千上万的网民在使用着网络语言,这些伴随着社会新事物,极具原始生命力的网络新词汇一经出现,即因符合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而迅速被反映到网络媒体上。
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网络用语的发展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与地域、语言与群体、语言与时间、语言与文化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就是将网络用语当成一种社会方言,研究它的语言特色、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一)简洁化网络用语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简洁化,用最少的符号或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例如,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觉得很厉害,用四个字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内涵。
(二)平民化与规范化汉语相比,网络用语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口语化。
例如,网络上用蹿红来表达规范汉语中一夜走红的含义,显得更加随性和亲民。
(三)符号化在网络用语中经常用符号来代替语言,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
例如,用88代替再见、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创意化相比于规范汉语的传承性而言,网络用语更富创意性。
网络用语创意或来源于对规范汉语的演变,或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或来源于网民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例如,神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会死等网络流行语就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意性。
(五)普及化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用语已经越来越呈现普及化趋势,对汉语言发展和人们日常交流都有着广泛影响。
例如,当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就预示着网络用语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一)网络用语的形成条件语言的发展始终脱离不开社会性,网络用语的产生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般来说,网络用语是在以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社会语言学中,认为不同的语言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
网络交流促使网民作为独立的语言群体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和传播时间长短的关系
作者:郭珺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以2007-2010年各大媒体评出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通过对比继续流行的用语和逐步消失的用语的语言特点,分析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和传播时间长短的关系。
研究发现,表示新生事物、旧词新用、词语结构可派生的词语传播时间较长。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特点;传播时长
一、文献综述
综观网络流行语的已有研究,主要可以为三大类: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例如对网络用语的语言特点的归纳(孙瑞霞)、对流行语中隐喻现象的研究(张洁彤);二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例如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马丹丹、马军峰)、对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的研究等;三是对如何翻译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周海霞)。
这些已有研究将语言学特征和传播规律割裂开来研究,其中对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的研究多半只从社会学角度去分析。
实际上,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特征和传播规律相互影响,联系紧密。
二、研究主题
每年在网络上涌现大量的流行语,其中大部分网络流行语经历短暂传播后就消失了,例如“做俯卧撑”、“做人不要太CNN”等。
然而有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却可以长久的传播下去,甚至被广泛的承认,最终被收录到汉语词典中,例如2012年的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源自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重点研究从语言学的角度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明确为何有的网络流行语可以长久存在下去,探索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周期长短和其语言特点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主要选取2007年至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2012年的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网络流行语新词,如“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均是出自于2007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二是因为2007年至2010年的流行语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传播情况已经固定下来。
通过分析这段时间涌现并现今仍在继续传播的网络流行语,对比其他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用语在语言特点上的区别,可以从中发现网络流行语语言学特征和传播时间长短的关系。
四、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特征
已有研究中不乏对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研究,但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日益丰富和更新换代,新的用语不断涌现出来,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谐音类
这类网络流行语多是用发音相似、意思不同的字组成,将原意涂上诙谐的色彩。
例如叉腰肌(是髂(qia)腰肌)、神马(什么)、杯具(悲剧)、阿里嘎多(日语意为你好)、刷我滴卡(泰语意为你好)、韩国欧巴(韩语意为哥哥)、9494(就是就是)、灰机(闽南语谐音)。
2.简称类
这类网络流行语多是从一个长句中挑选几个字,组成一个概括性的词语,既诙谐又便于记忆和推广。
例如然并卵(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没但玩(虽然没啥价值,但是很好玩啊)、城会玩(你们城里人真会玩)。
3.拟声词
这类网络流行语通过将拟声词赋予新的含义来流行。
例如噗(表示某事出乎意料或嘲笑的态度),么么哒(用表示亲吻的拟声词表达喜爱之情)。
4.动漫语言
这类网络流行语常常借用动漫界流行的词汇表达现实中的情况,例如宅男、脑补、泪奔。
5.特殊风格的文“体”
这类网络流行语指的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而风行的各种特殊风格的文“体”,包括舌尖体、及腰体、元芳体、咆哮体等。
6.来自网络事件的词
这类网络流行语指的是通过一个网络流行事件,迅速被人熟知并推广开来的流行语。
例如打酱油、神马都是浮云。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并不局限于以上所列,并且通常是多种语言特点并存的情况。
例如“……,有木有!!!”既是咆哮体,又有谐音的特点。
五、语言特点和传播时间长短的关系
通过分析2007至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笔者发现能够长久传播的流行语在语言学特征上有一定的共性,即表示新生事物的新词语、旧词新用和可派生结构的词语更容易传播得更久。
2007至2010年的网络用语截止到笔者截稿日期在百度中搜索所获得的条目结果如下(按由多到少排序):
2007:有才52,100,000;这社会,真黑2,080,000;茶水,你发炎了1,980,000;不上天涯,你就落伍了771,000;做人不能太CCTV了676,000;让老百姓说话,天不会塌下来331,000;党啊,人民考验你的时候到了293,000;谁叫你不幸生在中国289,000;有冤屈,找天涯14,600;铊,你该现形了吧10,100。
2008:做俯卧撑16,200,000;囧5,730,000;山寨5,010,000;宅男4,350,000;霹雳3,470,000;雷人2,980,000;打酱油1,760,000;很黄很暴力449,000;槑328,000;做人不要太CNN90,500;叉腰肌78,700。
2009:钓鱼14,100,000;蚁族11,600,000;低碳7,920,000;纠结5,900,000;秒杀5,880,000;被就业5,220,000;蜗居2,680,000;躲猫猫730,000;不差钱687,000;裸(裸婚、裸退、裸官)602,000、744,000、259,000;
2010:二代100,000,000;控75,100,000;穿越58,300,000;给力29,800,000;拼爹17,300,000;达人14,400,000;围脖9,810,000;围观5,020,000;神马都是浮云4,970,000;帝1,120,000。
其中粗体字体的用语使用频率仍然较高。
通过对比使用频率高、低的用语的语言特征,笔者发现具有以下语言特点的用语容易留存下来:
一是表示新生事物或新词。
上表中的新词有:囧、槑、蚁族、低碳、秒杀、被就业、蜗居、不差钱、裸婚(裸官、裸退)、二代、控、穿越、给力、拼爹、达人、神马、帝,共17个,其中仍继续传播的13个,比例高达76.5%。
二是旧词新义利奇在《语义学》中阐述了七类意义,包括逻辑意义或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感情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位意义(利奇1987:13)。
“在讨论内涵的时候,我实际上谈的是人们在使用或听到一个词语时,这个词语使人所联想到的‘真实世界’中的经验。
”因此,“内涵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利奇1987:17)2008年至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有了新的内涵意义的用语有:“这社会,真黑!”、做俯卧撑、山寨、雷人(雷到)、打酱油、钓鱼、纠结、围观,其中加粗的用语使用频率高,比例为75%。
旧词出新意使这个词语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更容易被复制、传播。
有学者从模因论角度分析网络用语的传播,把网络流行语传播的过程描述为“模因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张国、姜微:109),而旧词出新意让这种传输更加容易,因为一个词本身已经为人熟知,当它出现新的涵义时,更容易让人们接受。
三是词语结构可派生。
研究对象中可派生的词语结构有:山寨、宅*、*族、被*、裸*、*二代、*控、*帝、很*很*、做人不要太*,其中使用频度仍较高的比例为80%。
其中“裸*”表示“裸婚、裸退、裸官”三个词语的使用频度总和,这三个词语单个来看使用频度似乎不高,但“裸*”作为一个可派生的结构,其使用频度还是较高的。
由于构词方式可以派生出更多的词语,这个词语的曝光率便大大提高了,这就为该词的继续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比之下,“很*很*”也是可派生的结构,但它不是二字词语,而且用法比较拖沓繁琐,不具有简洁的特点,因而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消失。
六、结论
通过研究2007-2010年各大媒体评出的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本文发现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对它的传播有重大影响。
通过研究这二者的关系,本文发现表示新生事物、旧词新用、词语结构可派生的词语传播时间较长,其中不乏现今仍继续流行的网络用语。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有限,对语言特点和传播时长关系的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一是当前流行的网络用语是否也按照这一规律流行或消失,仍有待时间的验证;二是表示新生事物、旧词新用、词语结构可派生的词语传播时间较长的原因,仍需要从社会学、传媒学等较低进一步研究才能真正解答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瑞霞.2013年汉语网络新词造词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4(1)
[2]张洁彤.网络语中的隐喻现象[J].广角镜,2014,12(36)
[3]马丹丹、马军峰.论网络潮语的生成方式、来源及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5(21)
[4]张国、姜微.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5]周海霞、李宗菊.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网络用语的翻译方法[J].才智,2015(17)
[6]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李瑞华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