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逐渐增加,高校体育场馆的使用需求也日益增长。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设施利用率低、资源分配不合理、管理混乱等。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建议。
一、背景分析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投入不断增加。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已经成为了学校重要的教学、科研和学生活动场所。
由于高校体育场馆所处的环境和管理条件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使得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老化,使用率不高,管理混乱等。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二、问题分析1.设施利用率低目前,一些高校体育场馆的设施利用率并不高,尤其是在学校节假日或者学生课余时间,很多体育场馆都处于空闲状态。
这不仅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更使得高校体育场馆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2.资源分配不合理在一些高校中,体育场馆的资源分配和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一些体育场馆资源被部分人员占用,而另一部分人员则没有获得合理的使用权。
这样不仅影响了高校师生的体育活动,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管理混乱由于一些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混乱,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无法有效保障高校师生的体育活动。
三、对策建议1.加强设施利用率管理高校可以通过调整场馆开放时间、加强设施设备的维护和更新等措施,提高体育场馆的设施利用率,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
可以适当开放给社会公众使用,提高效益。
2.优化资源分配高校可以根据师生的体育需求,合理分配和利用体育场馆资源。
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合理原则,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和不合理占用现象的出现。
3.健全管理制度和规范高校体育场馆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权限。
2012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1,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9期)Total No .289收稿日期:2011—10—21作者简介:刘小辉(197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周彤(1967—),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业大学,助理研究员,学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关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管理的研究刘小辉1,周彤2(1、2.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部分。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大部分都处于“以体育教学为主,以创收为辅”的状态,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应走出一条与社会营业性场馆不同的道路,既符合国家对学校产业管理的要求,又能够达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目的。
本文分析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从体育场馆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经营效益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经营;管理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87—02据2005年我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所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可使用的体育场地约为850080个,其中65.6%的场馆分布在教育系统,约有558044个,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占全国体育场馆的3.4%,约有28902个,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教育系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为了缓解人们日益增强的健身需求与运动场馆稀缺的矛盾,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与2006年8月6日,在上海市虹桥宾馆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
会议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场馆资源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物质保证,更是把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与利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相关问题。
在背景介绍了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存在的问题,研究意义在于提升体育场馆管理效率,研究目的是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接着在分析了现状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现状,探索了综合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讨论了人才培养与推广、技术应用与互联网+、资源整合与共享等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在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新时代、人才培养、技术应用、互联网+、资源整合、共享经济、现状分析、管理模式探索、引言、正文、结论、总结成果、展望未来、建议和对策。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体育场馆是高校体育教学、科研和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体育事业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存在管理方式陈旧、运行效率低下、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亟需探索新的综合管理模式,以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如何将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应用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科研、竞赛和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能够提升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壮大和多元化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改革可以促进体育产业与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索和思考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问题。
一、改革思路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职能不再仅仅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场所,更应该成为服务社会的公共体育设施。
我们需要对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要加强高校体育场馆与地方社会体育单位的合作。
高校体育场馆具有较好的场地设施和人才资源,可以与地方社会体育单位进行合作,共同举办赛事和培训班。
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
要注重培养高校体育场馆的商业经营能力。
高校体育场馆的商业运营能力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高校体育场馆应该培养专业的运动场馆管理人才,提高商业经营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和培训班等活动,增加体育场馆的运营收入。
要注重高校体育场馆的文化塑造。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体育场馆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布置体育场馆环境、举办体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增强体育场馆的文化吸引力。
二、管理体制在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的综合管理模式中,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不可或缺的。
在管理体制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建立专业化的场馆管理团队。
高校体育场馆的规模和需求日益增加,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进行管理。
该团队应由经验丰富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组成,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管理方法,提供高效的管理服务。
建立科学的运营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机制应该是科学合理的,既要兼顾场馆的经济效益,又要满足社会的体育需求。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场馆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场馆的运营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和激励。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展开研究,分析了其概述、运营模式、关键问题、管理策略和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结论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启示。
本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概述、模式分析、关键问题、策略研究、案例分析、总结、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体育运营管理研究背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高校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营管理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当前,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与师生的体育健康、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密切相关。
深入研究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问题,探讨其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对于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将围绕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2 研究意义高校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设施利用率低、管理效率低、经费管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功能发挥和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开展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对于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水平、改善场馆利用效率、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可以为高校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指导,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可以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重要性在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高校体育场馆作为重要的体育设施,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身体、释放压力的场所,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高校体育场馆在承办各类体育比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当前社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方面,更体现在提高高校形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
建立科学高效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满足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已成为高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作用,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2 体育场馆综合管理的现状在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体育场馆综合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传统管理模式下,体育场馆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往往出现人员和场地的使用冲突,导致场馆资源的浪费。
传统管理模式下,场馆维护和设备更新不及时,给场馆的运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传统管理模式下,场馆的安全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和风险。
2. 正文2.1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当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管理体系相对单一,缺乏整体性规划和统一统筹。
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信息沟通不畅和资源浪费。
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学生预约场馆需要填写多份表格、提交多次申请,耗费时间和精力。
设备设施维护不到位,导致设施老化、损坏增多,影响场馆使用体验。
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管理不规范、混乱的情况,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纠纷。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行,也制约了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和体验感。
关于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水平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需要积极探索和思考,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提高运营效率,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体育场馆服务。
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是基于当前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现实情况的分析。
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增加,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和校园体育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传统的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的体育健身活动,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运营效益,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和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理念与特点1. 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应当将传统的体育器材租借和场馆预约服务与现代科技应用相结合,引入专业健身教练、体育比赛组织等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师生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2. 效益化的运营模式: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应当以市场化运营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3. 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引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提高场馆管理水平。
4. 系统化的运营流程: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营流程和管理机制,包括场馆使用规定、设备维护保养、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确保场馆的正常运营和管理。
针对新时代高校体育场馆综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实践与推广:1. 着眼于需求,深化服务理念:通过调研和分析,更好地了解师生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与互动,不断改进服务内容,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4. 健全安全管理,防范安全隐患:加强场馆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安全检查,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确保场馆的安全运营。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优化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于高校来说,体育事业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中,体育场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举办体育比赛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对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进行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改善设施设备、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是优化运营管理的重要途径。
当前,不少高校的体育场馆在部分时间段内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较低,这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场馆的经济效益。
高校可以通过开放更多的时间段,扩大场馆的利用范围,例如向社会开放、引入外部体育赛事等,增加场馆的使用频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引导和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丰富体育场馆的使用场景。
可以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健身操课程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也能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二、改善设施设备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直接关系到运营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应当注重对体育场馆的设施设备进行完善和改善,以提高场馆的使用性和吸引力。
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引进更加先进、多样化的设施设备,例如新型健身器材、多功能体育场地等,提供更好的体育锻炼条件,增加场馆的吸引力。
高校还应当加强对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设施设备的完好使用。
加大对设施设备的维修投入,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换代,保证体育场馆能够长时间稳定地为师生和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
三、提升管理服务质量管理服务质量是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核心。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流程,完善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和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还要关注场馆的卫生环境、安全保障等方面,确保场馆的运营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保障师生和社会的利益。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研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一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在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和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营高校体育场馆,需要研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运营策略。
首先,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应该注重设施维护和安全保障。
运动场馆的设施包括各种运动场地、健身房、更衣室、洗浴设施等。
良好的设施维护和更新是保证场馆操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高校应该建立定期检修设备的制度,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并及时修复和更新老化设施。
此外,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师生在场馆内安全,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安装监控设备、设置消防通道等。
其次,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应该注重用户需求和服务质量。
作为学生的福利设施,高校体育场馆应该能够满足学生的健康需求。
为此,高校可以开展针对学生的体育健康调查,了解他们的运动偏好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和运动项目,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运动。
此外,高校体育场馆还应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包括舒适的场馆氛围、热情周到的服务人员、便捷的设施使用流程等,以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第三,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还应注重财务管理和市场推广。
高校体育场馆虽然是以学生为主要用户群体,但也可以通过开放给社会公众进行健身活动等方式获取收入。
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明确运营成本和收入的核算方法、精确掌握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合理制定场馆使用费用等。
同时,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和活动,通过市场推广增加用户数量和提高市场份额。
此外,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还需要注重人员管理与培训。
高校应拥有一支专业的运营团队,包括管理人员、教练员和服务人员。
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运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协助高校实施各项运营策略并提供专业指导。
高校还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在运营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基于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管理与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作者:陈曦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2期
摘要:现如今,高校体育场不仅是学生运动,体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全民运动,对社会进行有偿开放的重要场馆。
因此,学校对体育场多元化的管理和供给侧改革高度重视。
体育场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高校通过对体育场场所性质的层次分析,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总结出五大影响体育馆管理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方案。
关键词:体育馆;多元化管理;供给侧改革;层次分析;定位
前言:随着全民运动的兴起,高校体育场不仅是老师教学的场所,学生运动的基地,更是全民运动的重要场地[1]。
因此,本文重点分析,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的定位,以及在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并提出体育场馆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供给侧改革路径的具体方法。
通过改进,给学生和全民体育爱好者一个更好的运动体验,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高校体育场的定位
2016年,我国明确提出了《全民健身计划》,这就意味着高校的体育场馆不仅要对学生开放,也要对部分体育爱好者进行社会开放[2]。
但是考虑到我国高校体育馆设施和产生的维护费用,长期以来靠国家单一投资的情况,一旦免费对社会开放,必将造成一部分健身器材的损毁,产生超负荷的过度消费。
因此提出,通过合理的收费来减少高校体育馆超负荷的压力。
2.高校体育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馆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经营模式:即传统模式,专业化模式,混合式管理模式和承包式管理模式。
通过对我校随机抽取的500名学生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专业化管理模式,教师很难做到一边抓学生学习质量,一边抓场馆的管理情况,学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对于承包制的管理模式,由于经营者大多以赚钱为目的,不考虑学生的使用感受。
因此,场馆体育设施陈旧老化,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学生们提出,混合的管理模式,要明显的优于其他三种管理模式。
一方面,专业的管理人员,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师对接中,没有及时沟通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专心的给学生上课,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上课体验。
3.高校体育场面向社会开放的需求
为了相应国家全民计划的号召,高校体育场面向社会开放,是本次侧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3]。
改革不仅要适应全面健康发展的趋势,更要通过改革贯彻落实我国体育场所不够用的主要矛盾。
因此,为了不影响高校学生的正常体育设施使用,我校提出合理性收费这一政策。
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家对体育设施的单一投资。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因免费使用体育场所,造成的人员压力问题。
4.高校体育场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为了更好的完善高校体育场的管理,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我校提出对体育场的管理权限进行了如下划分:传统模式下的管理,教师很难做到教学和管理相结合,因此改为由专业的体育场馆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教师只负责专业的教学内容。
专业化的教学管理,主要的缺点在于教学和管理是分离的,除我国的专业体育院校,普通院校并不适合这样的管理模式,因此应有具体的交接人员进行衔接沟通。
综上所述,混合的管理模式,对比其他的管理模式而言,更加适合高校的管理,可以完美的处理好有偿服务和经营的关系。
5.高校体育场侧改革的路径
我校应该实施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把以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的理念进行更新。
在学生使用体育场设施频率不高的时候,对体育场进行有偿的社会开放,让更多的居民得到更好的体验[4]。
也可以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的管理模式和具体执行措施,对学校体育馆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同时,学校可以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明确标出使用设施的具体收费情况和时间要求,确保使用者可以放心的使用体育设施器材。
收费的标准应该提交给当地的有关部门进行核查,并对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士提高无偿的使用服务。
最后,对体育场的使用要有明确的规范,进行风险责任制划分。
由于体育场对外开放,人员比较杂,所以学校可在体育场按监控,一方面,可以通过监控观察人员的流通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避免不应发生的纠纷,为纠纷提供有效的依据。
监控不仅可以观察体育馆中的人员情况,同时也可以观察体育馆外的车辆情况,避免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结论:为了相应国家号召,尽早实现全民健身计划。
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校对于体育场的定位。
并通过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现阶段高校体育场管理中存在的多个管理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面向社会开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我校完善了管理制度,增加了教师队伍。
改变了原来的管理思路,并通过总结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加适应本校的管理制度。
对高校对外开放体育馆的,可能带来的人员压力,设施损坏等相关问题,制定了合理的收费标准,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收费标准的具体内容。
最后,我校在体院场馆内,馆外均安装了监控设施,通过对馆内的基本情况的查看,及时做出了相应的人员调整。
并派有专业的教师,对管外的车辆进行合理的监控。
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实施,我校提高了管理效率,有效的实现了高校管理中的平衡發展。
2018年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文重点课题: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路径研究-以皖东地区高校为例(编号2018SK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爱春.合肥市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机制探索——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95-96.
[2]葛吉生,邓以华.驻青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作模式与供给侧改革路径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03):64-69.
[3]葛吉生,高全.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管理与供给侧改革[J].东方论坛,2017(04):107-112.
[4]王惠,林致诚.福建省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机制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04):78-82.
(作者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