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论文自然论文:清初王维接受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3
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姓名:写作时间:联系方式:目录目录 (1)一、人生经历 (3)二、前期时代背景和诗歌创作 (4)(一)自豪自信、乐观进取 (5)(二)关心现实、抨击黑暗 (7)二、后期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 (9)(一)生活上半官半隐 (10)(二)思想上崇佛好道 (12)【内容摘要】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影响与其诗歌创作。
前期他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和人生态度。
这时期的创作主要是游侠诗和边塞诗。
这些诗笔力雄厚,情调激昂,风格豪放,意境雄浑,无论写人还是写景都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后期因政治挫折和妻子去世,生活上半官半隐,思想上崇佛好道,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巨大变化。
这一时期他大力写作山水田园诗。
并创造出诗情与画意、乐感、禅趣高度统一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心路历程;影响;诗歌风格论王维心路历程对其诗歌的影响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
其诗歌创作于其心路历程相应。
王维一生中最大的那次变故,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
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基本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生活状况和人生历程,显示出鲜明的艺术风格。
在思想上,他一方面积极进取,入世立功。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信佛参禅,流露出空静自然的性情。
前者使他写出或丹心报国、或仗义游侠、或讽喻现实的豪迈诗章;后者使他在较为闲适的生活中独辟蹊径表现自然,写出一些或空灵秀美、或壮丽多彩的山水诗篇。
当然,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诗中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人生经历王维(701-761),字摩诘,人称诗佛,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出于官宦世家,高祖、曾祖、父亲都曾任司马,祖父也做过一个协律郎的小官。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学生姓名邓恩情入学时间2001年9月学号0109295专业汉语言文学试点电大(分校)重庆电大江北分校鱼嘴高中教学班指导教师夏泽安重庆广播电视大学2006 年10月30日论文目录1、选题意见 (3)2、任务书 (4)3、提纲 (5)4、论文指导进度 (6)5、论文正文……………………………………………………….7—166、参考资料目录 (17)选题意见论文题目: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选题意见: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中,都包含有理性的愉悦与感性的满足的成分,诗人正是通过这二者的结合,获得解脱与自由,从而使生命得以超越的。
因此,在王维那里,无论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都包涵有生命体验之内涵。
19世纪中叶,美国思想家梭罗为了体验自己真实无误的生命,曾告别城市,来到森林湖畔,寻求与大自然最亲密的结合。
他认为人应该回归大自然,才是最高的善与美。
我们认为,人的生命源泉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生命,人虽然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人也毕竟是大自然的产物,和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一样,在本体上是相同的。
即无论天地也好,自然也好,人类也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前赤壁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不断变化而又实无有变,这就是宇宙自然中一切事物的法则。
因此,人要体验自己的生命本真,必须与大自然有最深层的和谐契合。
王维之所以在发掘自然美与表现自然美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就是因为他在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
入谷仙介的《王维研究》入谷仙介的《王维研究》一王维的家世入谷仙介从王维家谱中,看出王维的父祖辈官位都不高,据此而得知王维是成长在「小官僚出身的士族家庭」之中的。
虽说古人认为王维「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岁寒堂诗话》),然而王维并非如人们想象的是个天生的富贵公子,他是成长于一个有潜力、但当时不算显赫的阶级之中。
这一点可能会影响他的性格。
而王维的籍贯,《旧唐书》写道:「太原祁人。
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
」说王维是太原祁人,父亲名叫王处廉,退休时官做到汾州司马(汾州副州长),全家搬到蒲州,因此他们家后来算是河东人。
这一段叙述看似平凡无奇,然而入谷仙介认为「蒲州因位于潼关之外而被视为天子膝下,又是连接长安、洛阳两都的中介,受这些都会的风气影响,又作为唐朝的发祥地和北方的边防重镇,连经首都长安和朝廷重地太原的要地,在当时相当繁荣。
」因此,王维家族从祁县搬往蒲州,表示他们是个「积极靠拢中央政权及官方文化的家族」。
以现代台湾的角度想,就好比原来住在中南部的王家,因为家长王处廉工作调到台北,遂全家搬到台北去,以便未来更有发展。
王维的家谱主要是靠着王维那身为宰相的弟弟王缙,才得以保存下来。
唐代对宰相的家谱总会尽量保留,然宰相王缙,他的家谱却只从他的高祖父──赵州司马王儒贤开始记起。
王维、王缙兄弟的父祖们:从高祖父王儒贤、曾祖父王知节、祖父王冑、父亲王处廉,有三代官只做到司马,司马只是「从五品下」到「正六品下」的官,不算高官。
对于这个历史事实,入谷仙介解释道:「王儒贤和他的后嗣四人中,有三人官只做到州司马,也是因为受家族地位所限,面对一道难以攻破的门第之墙,而从山区的祁县举家迁移到稍靠近首都的繁华地蒲州,应该是出于靠拢中央集权的愿望」。
家族地位、门第,这在唐朝初年尚是一个残存的社会问题。
初唐时,真正的大家族,威望能盖过皇室。
拥有胡人血统的皇室李家,为了在大家族面前抬得起头来,将自己的血统向上攀缘到老子李耳。
东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本土所固有的文化学说相融合,特别是融入大量的道家思想中的一些相近因素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学”。
佛学认为,最高境界即是“涅槃”,“空寂”,《心地观经》里说:“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正是这种空寂的佛学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了当时士大夫的意识领域,并逐步渗透进入了他们的审美观念与创作之中。
正如元好问所说:“禅是诗家切玉刀”,苏轼也在《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中写道:“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
”这足以说明苏轼也是以参禅的态度来谈诗的。
然而就是在如此众多的以“佛学”为宗的创作诗人之中,盛唐诗人王维唯以其心灵深处的梵音脱颖而出,为我们唱出了一首首“冲淡”、“空灵”的佛歌。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成长于中级官僚世家。
打小就聪慧过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音律书画,二十一岁的时候考取了进士,后来因为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罢免。
直至张九龄出任宰相以后,才得其提拔,再次出仕,任右拾遗等职。
可是世事多舛,张九龄不幸被奸人所害,遭罢官,王维的仕途也就跟着再一次下滑。
消极的情绪就是在此时慢慢滋生开来,大约在其四十岁起,他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倒也怡然自得,“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故几年之后,理所当然地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此外,王维当时正处于在盛唐时期,南禅宗在那个时期已确立起了核心地位,成为了禅宗的统领,所以,王维与禅的关系自然和南禅宗的迅速发展是有很大关联的。
再加上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村,志求宁静”,在这位温柔敦厚、喜诵经奉佛的母亲的影响下,禅宗思想从小便滋养着王维早慧的心灵。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显得是那样的心理平和,境界清幽,更令世人称赞的是冲淡之中透着浓浓的禅味,至此,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和王维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诗选家殷璠在其《河岳英灵集》中就指出:“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
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摘要:王维19岁取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作为一个诗人,他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空灵幽邈,耐人寻味。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和诗境的美妙意向,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正文:王维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留下来的诗作有400多篇首。
他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论文讨论的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其语言特色1。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分为两期。
前期所作的山水诗不多,大部分作于中年之后。
前后期诗作的思想内容呈现显著不同。
王维早年得意,充满着建功立业的志向,表现在山水诗上则是选取壮丽的河山来加以描绘,用以寄托他的雄心壮志。
如《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白日为之寒,森沈华阴城.昔闻乾坤闭,造化生巨灵。
右足踏方止,左手推削成.天地忽开拆,大河注东溟。
遂为两峙岳,雄雄镇秦京。
大君包覆载,至德被群生.上帝伫昭告,金天思奉迎.人祗望车久,何独禅云亭。
”诗人用神来之笔,写华岳与天相接的雄伟气势,又以河神巨星描写华山峻峭五峰的形成,充满了奇妙的想象。
体现了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反映了盛唐的时代风貌和诗人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
王维后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此时的山水诗,则多描绘山石草木溪流,百姓的生活,同时间接表达了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倦。
如《渭川田家》中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在这一背景下,牛羊徐徐村归,老人拄着拐杖,正站在柴门外迎候放牧归来的孙子……是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2.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十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音和动静,用细腻的文字写出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无天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研究论文系别:文学院专业级别:06级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学生姓名:***授课教师:浅析王维晚年的佛诗摘要:唐代诗人王维晚年时写下了大量的集山水风景与禅宗哲理于一体的诗篇, 不仅为他博得了“诗佛”的美誉,而且引起了无数后代文人的共鸣和极度推崇;不仅在唐朝文坛上占有极大的分量,更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论文拟通过安史之乱后、即王维进入晚年时他的佛诗的风格进行具体的论述,并进一步探索促使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对王维晚年的佛诗能够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
关键词:王维佛诗超然避世佛学虽然源出印度,但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化推炼,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禅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而延伸至生活和文学的领域,这种影响在王维的身上表现尤其突出。
王维幼年时即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信奉佛学。
据说他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维摩诘进入室中,所以让他名维,而把他的字取为摩诘。
正因如此,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并且“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①。
但这时的信奉只是一种基于环境熏陶而形成的爱好,而没有成为一种主动追求的信仰。
并且由于前期的仕途相对而言比较顺畅,自身多才多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二十一岁即中进士,也可以说是少年得意。
此后虽然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受了牵连而谪为济州司仓参军,但不久就受到当时宰相张延龄的提拔,任右适宜,监察御史,吏部郎中,一直作到殿中传御史。
所以他在这一时期虽然对社会上的不合理显现表示了不满,但仍旧保持着对开明政治的热情。
因此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虽然也有禅宗哲理,但是基本上还是以积极的色调为主。
比如较能代表他前期创作风格的《观猎》,其中描写野外景致时的“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②两句。
仔细品味时固然也有佛家空旷寂寞的味道,但丝毫不缺一个大国文人所特有的气魄。
再如他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中华书局,1975年版。
师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王云娟日期:二0一一年十月目录(1)容提要 (3)(2)关键词 (3)(3)总论 (4)(4)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 (5)(5)王维的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 (7)(6)王维的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9)(7)结论 (11)(8)参考文献 (11)容提要: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山水田园诗意境高远,宁静之极,边塞诗明朗清丽,有豪迈之气,闺怨、赠友诗,深沉真挚,委婉动人。
笔者以为,王维不同题材的诗歌作品,虽然艺术风格不尽一致,但究其根底还是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色,即诗歌的“和谐美”。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达到儒释道三家结合所倡导的“和”的境界的诗人,王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诗歌艺术风格王维和谐美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王云娟王维(699-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原籍祁县,后迁至蒲州(今省永济),晚年他居住在蓝田辋川别墅。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但是他在唐诗的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王维在青少年时期就富有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提升为右拾遗。
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
二十四年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研究王维范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宗匠”,同时作为画家,他又开创了中国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享有“南宗之祖”的盛誉。
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
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
诗辩》)基本言中了王维以虚求实,以动求静,物我交融的境界构思特征。
以虚求实。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山静居画论》)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十分耐人寻味。
而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表现在“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
王维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上。
他从大处落笔,浩渺的江水与天地之起浮动,山色若有若无,甚至写出了南国空气的湿润和光线的柔和,这恰象一幅水墨“渲淡”的山水画一样,清淡得不加饰绘,善意创造谐美,完整的意境。
以动求静。
王维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常常独树一帜,就是舍弃了片面,孤立地去写寂静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动意和音响去相反相成地写空廓与寂静,使诗中静谧的意象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画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如“落日照秋草”、“渺渺孤烟起,草草远树齐”,不难看出诗人极注意自然界的“动”物对他创造的“静”极相得益彰之妙。
《鸟呜涧》:“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
浅议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摘要:王维的诗都善于将主观的情与客观的境融合统一,既含蓄蕴藉,极富“言外之意”,又传神优美,具有自然之美。
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和谐与空灵意境,使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也成就了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本文主要考察了王维的几首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从中来剖析和品味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为方便论述,现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按田园诗的意境美、山水诗的意境美、以及山水田园诗整体观照的意境美分别表述。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59-02美学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表现。
”人人都能看到世间万事万物。
能把它呈现出来的才是大师。
”王维就是这样一位大师。
美在他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中。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
他的山水田园诗,语言清新凝炼、含蓄生动;作物精细、状写传神,色彩鲜明如画,故最能代表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歌咏自然界的山水田园。
王维诗中镜花水月般空灵意境的创造,除了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他独特的才艺气质密不可分。
王维不仅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因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以诗人的气质入诗,以画家的气质入诗。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的山水诗意境优美而意味隽永。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诗的意境美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王维的《田园乐》一诗: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在王维笔下,这首诗简直像一幅萧疏清淡的水墨画。
从渲染的氛围来看,毫无城市喧嚣繁华的景象,只有稀稀落落的村庄。
王维论文自然论文:清初王维接受研究摘要:在众多唐代著名诗人中,对王维的接受经历了曲折和复杂的历史变迁,这或许是因为王维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诗乐画共通的艺术才情。
本文通过梳理唐、宋、元、明的社会思潮以及分析王维接受的思想脉络。
从清初的王夫之对王维诗歌“自然”品评的接受出发,指出王维及其诗歌接受在清除的转变——逐渐摆脱单纯的以儒家诗论品评的思想观念。
通过分析,试图对清初王维接受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从而推进王维接受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王维;王夫之;接受;清初;自然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画家,多才多艺,在当时文坛就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后也受到历代文论家和诗画家的广泛关注以及众多读者的青睐。
王维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思想上的复杂性造成了后人接受王维的多样性。
有关王维诗歌及其历史地位的评价,历朝历代都有其侧重点,各个历史时期也对王维褒贬不一,争议不断。
然而,在王维接受方面的研究,目前学界做的还比较薄弱。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搜检后,发现关于王维的接受研究论文不足十篇,从王夫之的诗学角度去探究王维接受状况,也很少有人做此类工作。
本文通过梳理王维的历史接受梗概,从社会思想背景出发,通过探究王夫之对王维诗歌的评价来窥探清初王维接受的端倪。
一、王夫之以前的王维接受概要王维的名声在盛唐和中唐应该是取得了最大的反响,有时候甚至比李白杜甫的地位还高。
当时就有“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之美誉。
唐玄宗天宝年间编辑的《河岳英灵集》,王维被列为三十五位“河岳英灵”之冠。
唐代宗下令编辑王维诗,从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王维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此时王维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有以下原因,第一,主要是统治者的爱好和大力提倡。
或许唐肃宗看了王维的那首《凝碧诗》对王维的格外宽恕就是最好的见证吧;第二,社会的接受左右着文学的走向和兴衰。
安史之乱以后,人们对统一的政治权威的藐视,信仰迷惘,心态失落甚至颓废。
自唐代宗开始,虽然在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出现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中兴”时期,但是,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
正是这样一种迷惘的社会气氛,恰好给王维诗的流传提供了较为丰厚的土壤;第三,学术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诗风的变化。
从思想背景上讲,由于唐代自始至终缺乏绝对权威,没有定于一尊的官方意识形态,儒道释三家互相抗衡、也互相消解,致使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和自由。
很多诗人、诗论家在思想行为上又不为儒学一家所限单纯以儒教为依据,而又兼佛、道。
因而士人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行为开放浪漫,思想作风并不狭隘,没有以儒家的那种学品与人品并重的观点论诗,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从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里面可以看到。
正是上述造就了王维诗歌风靡一时。
然而到了宋金元时期,对王维的评价就日趋下降,各种观点也趋于复杂。
争论的核心问题当推王维给叛军安禄山当给事中一职。
所以到了宋金元的这个时期,王维的诗歌几乎很少问津。
对王维推崇主要表现在对王维“画家”的这一身份的重新确认,如黄庭坚诗云:“丹青王右丞,诗句妙九州岛”。
[1]张彦远谈到:“王维……有高致,信佛理……清源寺壁上《辋川》,笔力雄壮……余曾见破墨山水,笔迹劲爽”,[2]而诗作论述的较少,甚至对王维的评价也颇有微辞。
不过也有相关诗歌论述,如我们熟知的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等等这样的说法。
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宋金元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分析,最值得关注的是北宋的诗文运动、南宋的抗金复国、元代的民族矛盾,以及理学思想的兴盛等等。
这些社会背景,使得诗人和诗论家们要求诗歌继承儒家文艺思想的传统,对社会现实起到积极的讽喻教化作用。
王维诗的“用于世”、“明教化”方面明显不足。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说:“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3]这种诗风显然与社会所要求的那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风格相聚甚远;第二,王维因在安禄山麾下做伪官,这成为宋金元文人诟骂的主要方面,加之宋金元时期的儒学在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整个时代特别注重人物的气节品德。
宋人罗大经说:“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其重在此,则其轻在彼。
”[4]以上观之,王维“身陷囹圄”被人责难就自然可以理解了。
上述两点主要是从社会背景和个人品格气节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维本人以及其诗歌特点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思想、诗学评论主流都不相符,所以在接受上遭到忽视是不可避免的。
二、明末清初诗论思想特点明清王维接受的主要思想根基较为相似,都是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思想和学术背景下共同影响发展的。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则倾向于宋儒开创的“新儒学”为代表的思想观念。
当然,文学创作与品评也同样受到这种历史思潮的影响。
因此唐诗接受也产生了变化,标举韵律分析作诗之法的选本增多,明清更多则对王维律绝的分析以及对诗歌风格的归纳。
而以雅正为标准的评诗倾向,使得王维没有成为研究的重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王维的接受如宋金元一样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明清是中国学术、思想、文化的大总结时代。
文化上,虽然奉行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体系,但在一些学术和诗论中,也出现多样化的思想萌芽和“话语”自由。
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它们所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倾向,对于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美学思想是严重的冲击。
袁宏道提出了“情随境变,字逐情生”的命题,直接对抗儒家的道统美学观。
这一方面说明了明清诗风的逐渐转变,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儒家美学、诗学思想的冲击。
清初在诗学品评上继承了明代的某些特点,钱锺书说:“清初诗家如天生、竹垞、翁山,手眼多承七子,即亭林、海村亦无不然。
毛西河扬言薄七子,而仍未脱彀中。
匪特渔洋为‘清秀鱼鳞’。
世人以为七子光焰至牧斋而僭者,失之未考耳”(《谈艺录》)。
[5]这说明清初的诗学仍受到明代的影响,尤其是重“情”,重情感的自由表达,以及多元化的诗学观念的萌发。
明清对王维也有少量论述,比如明人高棅的《品汇》里面称王维是“五绝正宗,七绝羽翼”,胡应麟《诗数》“右承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
‘建礼高秋夜’、‘楚塞三湘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
‘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百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也”。
[6]以及清代人宋长白的《柳亭诗话》谈到“王摩诘诗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又曰: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羣疎,刘晌作右丞传曰:‘维兄弟俱奉佛,日饭十数名僧以元谈为乐。
岂凝碧池后有戒心而然耶?’然读其全集,超悟非凡,自是夙慧所钟,非晚年论定也。
”[7]这种说法当然与明代人都差不多,都认为王维诗律诗工丽闲澹,做人较为冲淡。
值得一提的是清人赵殿成所笺注的《王右丞集笺注》较为客观的评价了王维的诗歌作品。
然而上述的评价毕竟只是少数,很多诗论家评价也不是很客观。
王夫之对王维的接受及其评价有不同于其它人之处,下面我们通过王夫之及其它的著作来管窥一二。
三、王夫之的王维接受状况(一)王夫之思想及其背景王夫之参加过明的科举考试,敦厚,儒孝,尚教化说,又精佛理,明亡以授弟子为业,后又隐居瑶乡,四十年不闻声名。
王夫之思想的一个特点就是大胆总结与奋力创新。
他的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都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
他在“观生居”住处,曾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作为自己楹联,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
另外,王夫之的思想体系中积极地吸收了佛学思想,他还把佛教加以改造,从而统一了“名”与“实”的这两种范畴。
在文艺诗学方面,主要有《诗释》《夕堂永日绪论》《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诗广传》,却没有《宋诗评选》。
这里我们可以略微看出它的文学观。
总体来讲,王夫之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佛学和道家思想。
在《诗释》的一开篇就写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
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
”[8]可见王氏论诗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还是从儒家的诗文教化观念出发的。
然而当我们从《诗释》的整体观点出发就可以发现王氏的变革精神,“故艺苑之士,不原本于《三百篇》之律度,则为刻木之桃李;释经之儒,不证合于汉、魏、唐、宋之正变,抑为株守之兔罝。
陶冶性情,别有风旨”。
[9]王氏在开篇对于王通续《春秋》的辩解,认为诗经也不一定都是圣贤的美言美行,其内容也未必非常纯粹,后人所续的未必比前人差。
就此一点,鲜明的体现出了王氏敢于批判敢于变革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王夫之个人对于王维的态度。
从王夫之的个人经历看,顺治三年(1646)清军南下,王氏与好友管嗣裘等在衡山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
失败后奔赴广东肇庆,经瞿式耜推荐任南明永历政权的行人司行人。
此后几年王氏一直过着逃遁漂泊的日子。
顺治十四年(1657)才带着妻儿回到衡阳,隐居在石船山麓潜心治学、辛勤笔撰。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青年的王夫之是具有抗清救国的巨大热情和勇气,也亲身践行了儒家所倡导的“士”基本要求。
但是我们可以从《唐诗评选》中看出,王氏并没有因为王维违反了儒家所倡导的“忠义”观点而对王维的个人品德议论纷纷。
而以一些新的观点或者说不同于前人的态度来接受王维、评价王维的作品。
这充分体现出了王维接受在清初的嬗变,他不同于以往,过于教条的依照儒家“以人论诗”的作品人格必须统一的美学观念,而是更为理性、公平的处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这一点有很强的民主色彩,充分反映了清初诗学变化的风格特征与较为宽松的思想背景。
王夫之的《唐诗评选》中选王维诗如下:乐府歌行《答张五弟》《榆林郡歌》;五言古诗《渭川田家》《终南别业》《西施咏》《自大散以还深林密竹瞪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五言律诗《终南山》《观猎》《从歧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同崔员外秋宵寓直》《过香积寺》《使至塞上》《送平淡然判官》《山居秋螟》《惘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送梓州李使君》《登裴秀才迪小台》《山居即事》;五言排律《送李太守赴上》《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饮应制》《过沈居士山居哭之》;七言律诗《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和太常主簿温泉寓目》《救赐百官樱桃》《出塞作》。
从选诗的分布来看,选杜甫较多,选王维的诗则对王维的五七律和五言排律比较重视,却没有选《惘川集》中的最有艺术特色的诗。
我们可以发现王夫之跟明代的诗选家有所不同,明代诗选家主要侧重王维的五绝和七绝的选录,比如高棅在《唐诗品汇》中选择王维五言绝句25首,七言绝句12首。
而王夫之在此则充分认识到王维律诗的成就,这也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清初诗学家思想的一个转变。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末清初之际的王维并非被那个时代的是人所摒弃,王维的诗歌也有他被人们认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