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6.2《维护人格尊严》情境探究型教案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6.50 KB
- 文档页数:12
2024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6.2《维护人格尊严》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维护人格尊严”,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人格尊严的含义、人格尊严权的保护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对于人格尊严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过人格尊严受到侵犯的情况,但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还不够明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深入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保护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掌握人格尊严权的保护方法,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他人,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掌握人格尊严权的保护方法,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保护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案例: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用于情景模拟活动的道具,如道具牌、法律宣传资料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与人格尊严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格尊严的含义,引发学生对人格尊严的关注。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格尊严权受到侵犯的情况,引导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保护方法。
《维护人格尊严》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维护人格尊严》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人格尊严》是初二《思想品德》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题《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而学习《维护人格尊严》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这为后面《保护个人隐私》的学习做了铺垫。
处于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能判断哪些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案例,学会保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2.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二、学情分析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人格尊严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尚有部分初中学生的文明素养不高,也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时会发生自己的言行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不自知的情况,当事人还以为自己仅仅是在开玩笑。
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是违法的,因此要教育初中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及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学时可以采用图示法、信息收集法、材料法等方法展示案例,用最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1)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的图片、故事等素材。
《维护人格尊严》情境探究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了解公民享有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具体内容;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3、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
(二)能力目标1、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2、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2、能自觉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3、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人格尊严权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他人或自己的人格尊严。
2、学生的需要:学会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展示:三张图片。
请学生对比找出三张图片的共同点:图片主人公的脸部都采取虚化处理。
说明即使对于违法犯罪分子,我国法律也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展示:为索赔一元钱打官司值得吗?(材料)学生讨论回答。
其实,人格尊严应该是无价的,在很多情况下,维护人格尊严比赔偿多少钱更重要。
展示:在美国的中国女孩当众撕碎十万美元支票(材料)(二)新课探讨和反馈(引导学生看课本P37)所以,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
人格尊严权主要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理解情况)展示:五个案例请学生讨论回答。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6.1《维护人身权利》情境探究型教学设计(粤教版)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的人身权利”,而6.1节《维护人身权利》是该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人身权利的概念、内容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对人身权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忽视自己的人身权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人身权利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身权利的概念和内容,知道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四. 教学重难点1.人身权利的概念和内容。
2.如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人身权利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讨论。
2.准备情境模拟道具,用于实践操作。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法律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人身权利的概念和内容,让学生了解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在不同情境下,如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维护人身权利的经验。
5.拓展(5分钟)设置情境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人身权利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身权利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6. 2维护人格尊严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人格尊严的内容和重要性,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强个人修养,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研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法律要求和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识与能力: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能判断哪些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案例,学会保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教学难点:1、人格尊严的理解;2、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一课时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一、自学提纲(一)什么是人格尊严权?它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的权利。
在法制社会中,公民基于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等。
侵犯公民的这些权利,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肖像权。
肖像是指描绘具体人物形象的和,它是公民身体特有的缩影或真实写照。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2)名誉权。
名誉就是一个人的,是社会成员对某个公民的、、等方面的评价。
公民的名誉代表公民的人格尊严。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3)荣誉权。
荣誉是国家、社会、组织授予公民的一种或。
如“劳动模X”、“三好学生”等,属于一种。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荣誉权,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
(4)某某权。
公民的某某是区别于其他公民的或,一般情况下,还包括公民的、、等。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某某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某某,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
(二)为什么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特殊保护?1.人格尊严权是未成年人的之一。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其精神健康将受到巨大的损伤。
2019-2020学年八年级政治下册 6.2 维护人格尊严教案粤教版
判断。
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是否侵犯公民的肖像权?为什么?
学生分析情境一:
他爸
某摄影中心未经顾客同意,擅自将顾客照片剪成多块,供人们作为有奖拼图游戏我国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的保护,下列属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是
剥夺别人的“三好学生”称号
当以上的侵权事例发生的时
、伟人传递给我们……
、人格尊严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肖像权、姓名权等,使学生很容易对其认识只限于书生之间的玩笑话,如称某同学为
了我和妈妈,这
》剧组告上了法庭,因其
查,个别同学知道了这件事生,在背后议论纷纷,指指点点,他的好朋友也因此将。
维护人格尊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与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能够有针对性地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哪些权。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视频、阅读材料中感受尊严,尝试辨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格尊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学会爱与尊重自己和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深入体味道德高尚之人能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四、课时安排:2—3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女工:“我提的不是裤腰带,是尊严”》【师】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一样,都是至高无上的。
什么是人格尊严权?怎样去维护人格尊严?【新课教学】一、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师】乞丐有尊严吗?【生】出示乞丐犀利哥的事例【师】当事人及家人的感受如何?【生】生气、愤怒材料:作家和乞丐有一次,作家屠格涅夫走在街上,一位乞丐向他讨钱,然而他掏遍了所有的口袋,竟没找到一分钱,于是他无可奈何地对乞丐说:“兄弟,对不起,实在是没有钱了。
”正当他感到很无奈的时候,那位乞丐却说:“先生,您叫我‘兄弟’,您让我和您站在一条线上,这比给我金钱还叫我荣幸一万倍呢。
”【师】乞丐为什么感到荣幸?【生】他受到了尊重【师】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权利?【生】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一)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活动:猜一猜他们是谁?见课件情境一: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师】你的姓名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吗?【生】【师】你除了使用过这个姓名之外,有没有使用过其他名字?【生】法律导航:姓名:公民区别于其他公民的称号或代号,其包括公民的曾用名、别名、笔名等。
维护人格尊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与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能够有针对性地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的哪些权。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视频、阅读材料中感受尊严,尝试辨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格尊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学会爱与尊重自己和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深入体味道德高尚之人能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讲授四、课时安排:2—3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女工:“我提的不是裤腰带,是尊严”》【师】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命、人的自由一样,都是至高无上的。
什么是人格尊严权?怎样去维护人格尊严?【新课教学】一、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利人格尊严权,是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师】乞丐有尊严吗?【生】出示乞丐犀利哥的事例【师】当事人及家人的感受如何?【生】生气、愤怒材料:作家和乞丐有一次,作家屠格涅夫走在街上,一位乞丐向他讨钱,然而他掏遍了所有的口袋,竟没找到一分钱,于是他无可奈何地对乞丐说:“兄弟,对不起,实在是没有钱了。
”正当他感到很无奈的时候,那位乞丐却说:“先生,您叫我‘兄弟’,您让我和您站在一条线上,这比给我金钱还叫我荣幸一万倍呢。
”【师】乞丐为什么感到荣幸?【生】他受到了尊重【师】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权利?【生】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一)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活动:猜一猜他们是谁?见课件情境一: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师】你的姓名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吗?【生】【师】你除了使用过这个姓名之外,有没有使用过其他名字?【生】法律导航:姓名:公民区别于其他公民的称号或代号,其包括公民的曾用名、别名、笔名等。
2024春粤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6.2《维护人格尊严》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6.2《维护人格尊严》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概念,认识到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人格尊严。
但部分学生对人格尊严的认识尚不全面,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侵犯人格尊严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维护人格尊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概念,知道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道德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格尊严的概念、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法治教育法:结合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3.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
4.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方便学生查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格尊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人格尊严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及后果。
6.2 维护人格尊严(共二课时)【教材分析】重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难点:人格尊严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觉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人格尊严权的认知较差,对发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件,中学生甚至不懂得判断是否侵犯他人或自己的人格尊严。
2、学生的需要:学会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质。
【综合设计思路】(一)课前准备:教师:1、根据教材的需要收集案例、材料,并制成课件。
2、编制小品《为什么会这样》3、认真学习有关人格尊严的法律条文,收集法律依据。
学生:1、寻找发生在身边的有关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2、查找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新闻前后"①新闻评析:对此,你有何看法?内容:广州一家韩国公司女老板,为了惩罚迟到的中方雇员,竟令中方雇员向她集体下跪,以满足她的虐待淫威心理。
②新闻后续:此刻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内容:大多数中方雇员为了一份有限的薪水,做出了牺牲人格的尊严和民族气节而向恶人下跪的选择。
这当中,只有一名从河南来的打工青年,毅然做出了辞职不跪的义举,令韩国女老板目瞪口呆,淫威之心顿减。
这位河南打工青年的行动受到了所有知情者的高度称赞。
很快,另一家中国公司破格录用了这位铮铮硬骨的男子汉。
小结:这不仅是给这位外国女老板的威慑,而且也是对国家尊严的维护,他自己人格尊严维护。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对比,引发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振动,从而为下文在法律上认识人格尊严打下基础。
2、引入课题:维护人格尊严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师: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权利?(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隐私权……)图片展示补充说明(宪法的规定,增加了学生维权的信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格尊严权了解的要求。
《维护人格尊严》情境探究型教案
(建议配套“《维护人格尊严》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维护人格尊严》是初二《思想品德》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课题《维护人身权利》,了解了法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而学习《维护人格尊严》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这为后面《保护个人隐私》的学习做了铺垫。
处于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构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内容,区分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的具体内容;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判断侵犯公民人格尊严中哪些权利;了解未成年人人格尊严受保护的法律规定,学会保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充分发扬合作精神,学会互换角色,体验当自己的人格受到伤害的时候,自己该怎样通过正确的渠道去维护自己人格尊严不受到侵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人格尊严的内容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这些权利与每个公民生活息息相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也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中学生能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逐步扩展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个人修养,自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培养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维护好自己的人格尊严。
因为学生的人格尊严的权利意识淡薄,对于人格尊严的理解不够全面,也有可能偏激的去进行维护而没有考虑结果。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维护人格尊严。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人格尊严”是比较抽象的,以及上述的八年级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人格尊严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尚有部分初中学生的文明素养不高,也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时会发生自己的言行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而不自知的情况,当事人还以为自己仅仅是在开玩笑。
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是违法的,因此要教育初中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及自己的人格尊严,形成和发展尊重人格尊严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了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亲身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多媒体教学。
制作课件给学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讨论、归纳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整堂课后的所想所感进行讨论、归纳,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由于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借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准备:搜集与人格尊严有关的相关案例。
(2)教师准备:搜集人格尊严受侵犯及维护人格尊严的典型案例,并整理归类,根据教学需要,制成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当堂达标
1、单项选择题:
备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奥运会冠军刘翔诉《精品购物指南》报社等单位侵犯其肖像权一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
法院判令《精品购物指南》报社在《精品购物指南》上向刘翔公开赔礼道歉,赔偿刘翔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
这说明()
A.任何侵权行为都要受刑事处罚
B.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
C.任何人都不得使用他人的肖像
D.公民隐私权受法律保护
2、探究活动题: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都存在着损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现象。
八年级一班的同学准备组织开展与此有关的教育活动,现请你参与:
(1)请你列举我国哪些法律对保护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作了相应的规定?(至少两部)
(2)请你列举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损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3)为了减少损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侵权事件,请你向有关方面写一份建议书。
(请从三个方面写出你所建议的内容即可)
八、教学评价
成功之处
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广泛参与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实现三维目标的内化。
本课的教学不仅满足于学生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与掌握,更对学生渗透“自尊与他尊”的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举了一些真实的事情和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与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
并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在尊重他人方面的不妥行为,分析这些行为的不妥之处,共同探讨改进之法。
同时加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课前组织学生多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课后进行实践性、拓展性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存在的问题
内容多时间紧,对课堂时间把控要求较高。
当堂达标答案:
1、B
分析:本题以社会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公民肖像权的有关知识。
《精品购物指南》报社侵犯刘翔肖像权,经法院判决而受到处罚,说明公民的肖像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害。
因此,正确答案B。
只有犯罪行为才会受到刑事处罚,A错误,不应入选。
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
如果经过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也是法律所允许的,C不符题意,亦不应入选。
材料中的案例没有涉及公民隐私权,D不符合题意。
2、(1)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
(2)损害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①人们对待未成年人往往不像对待成年人那么注意礼貌和尊重;②有些家长和成年人在公共场合随意议论孩子的过错和辱骂孩子;③有些学校和教师歧视、辱骂甚至体罚学生。
(3)建议内容:家长要关心、体贴、爱护子女,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侵犯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等各项权利;老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依法自律;学生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要运用法律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