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技史
- 格式:doc
- 大小:186.00 KB
- 文档页数:63
1840—1895中国军事科技落后的过程回顾作者:沈原来源:《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04期1842年8月,鸦片战争以中国俯首称臣、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而告结束,其时,英国在军事科技水平上并未对清军形成显著的代差优势,鸦片战争更多是一支组织周密、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击败了一支昏聩无能的军队。
但19世纪中叶,蒸汽铁甲船、后膛枪炮等彻底改变世界战争面貌的技术发明已经萌芽,经过50余年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以近代军事科技武装起来的英美列强军队已经由量变到质变,成为一支与清军截然不同的新型军队。
从1840-1895年的55年,正是中国从地大物博的世界强国沦落到人见人欺的贫弱落后国家最关键的时间段。
本文通过舰船技术、轻武器技术和火炮技术的比较,勾勒出清帝国“日薄西山”的历史轨迹。
1 舰船技术对比:铁甲战舰成为世界霸主世界:蒸汽铁甲舰船蓬勃发展19世纪前期至中叶,是世界舰船技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蒸汽机作为舰船的新型动力装置,成为舰船技术取得突破的先导。
早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就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用蒸汽作动力的舰船“克莱蒙特”号;1827年,英国皇家海军首先将蒸汽机装在军舰上。
但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主要还是以风帆为动力。
早期蒸汽船之所以无法取代风帆战舰有两个原因,一是早期蒸汽机体积庞大、功率密度低;二是推进装置为位于船体两侧的明轮,通过明轮叶片转动拨水来推动船前进,它结构笨重、推进效率低、易损坏且抗风浪能力差,同时占用三分之一左右的舷侧位置,会挤占战舰舷侧的大量炮位,影响战舰的作战能力。
但随后螺旋桨装置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1829年,奥地利人约瑟夫·莱塞尔发明了可实用于船舶的螺旋桨,即在舰船尾部设置推进螺旋桨,通过推进轴与船用蒸汽机直接相连,以驱动螺旋桨转动,从而推动军舰前进,螺旋桨推进装置使得蒸汽机能够装置于舰船吃水以下的舱室,同时蒸汽船的推进效率显著提高。
秦朝的战争技术古代军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秦朝的战争技术:古代军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在古代中国历史长河中,秦朝的战争技术被视为军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典范。
秦朝统一六国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其军事力量的强大正是秦朝独特的战争技术所致。
本文将就秦朝在战争技术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进行探讨。
一、兵器的改进与创新1. 兵器制造秦朝在兵器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为了提高战争的效率和军事力量的统一性,秦朝制定了统一的兵器制造标准,并建立了专门的兵器制造工坊。
这些工坊推动了兵器的大规模生产,为秦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充足的装备。
2. 铁器的广泛应用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应用铁器的朝代。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军大量采用铁制武器和铁制防具。
与之相比,其他六国的军队依然主要以青铜器为主。
铁制武器的优点在于硬度和耐用性更高,能够为秦军在战场上取得优势。
二、军事组织与管理的改革1. 兵员编制与选拔秦朝对军队的组织和管理进行了深入改革。
根据《兵法》的规定,秦朝设立了各级军官,并制定了统一的军队编制标准。
同时,秦朝实行了严格的选拔制度,使军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2. 优化军事管理体制秦朝进一步健全了军事管理体制。
在战时,秦军实行严格的纪律要求,建立了复杂而高效的指挥系统。
此外,秦朝还设置了后勤补给机构,为军队提供了及时的补给。
这些管理体制的创新,为秦军在战场上取得了重要的优势。
三、军事战术的改革与创新1. 重视攻坚战术在战争中,秦朝特别注重攻坚战术的运用。
秦军在攻城战中采用了多种进攻手段,例如云梯、攻城车等。
这些战术的使用有效地提高了秦军攻城战的胜率,加速了战争的进程。
2. 突袭和奇袭战术秦朝还创新了突袭和奇袭战术。
秦王政令严明,对于突袭和奇袭战术看重有加。
秦军经常利用地形和时间,不断给敌军以突然袭击,以扰乱对方的军事部署。
突袭和奇袭战术的运用使秦军在战场上始终保持了一定的优势。
总结:秦朝的战争技术是古代军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的典范。
军事科技的发展班级:七班作者:张颉军事科技代表国家的科技水平,随着人类从石器时代逐渐走向科技时代,军事科技也在不断的提高。
中国也是如此,经过历代王朝与皇帝百姓,从冷兵器逐渐走向枪炮等热兵器。
只是,科技的发展更在于封建时期的君王。
那么,在我们了解历史等过程中,去探索科技的发展。
古代君王好征战,几乎每位君王都有一手好武艺,以至于每位士兵都会用剑,矛,刀等近战兵器。
铁器时代的君王,人人都是精通十八般武艺,带兵抗匈奴,杀倭寇,保家卫国。
到了明清时代,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世界逐渐从铁器时代走向蒸汽时代,军事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进。
但满清皇帝好虚荣,心胸狭隘,故称为“满清骑射得天下”。
到后来,他们得天下了吗?倒是各国来瓜分满清天下。
难道中国没有聪明人,没有识天下者?魏源奋发图强,编写《海国图志》;严复鼓吹变法,议述《天演论》;康有为等人与光绪帝发起“戊戌变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大祖国。
而闭关锁国的的封建观念是中国远离科学,知识分子不敢创新,只会战战兢兢从事考据。
而日本,《海国图志》促成了“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更是使日本军事发展迅猛。
清统治者的保守、不思变革、对新生事物的冷漠真是无以复加,这与当时西方国家与日本求新、求变、对新生事物的渴求,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后来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也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五年计划”,注重外交,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注重发展防军事力量,同时也诞生了许多英雄儿女: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在各位先辈们不断努力下,六十至七十中期年代,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卫星,核潜艇,各种导弹,坦克装甲车,战机,军舰造船,潜艇,雷达,电子设备,机械治造,石油,冶金,等军事工业装备体系完成了自已自足,极大的提高了国家国际地位。
建立了完整的以机械化战争为主的军事装备体系,海陆空潜快为主的装备,当时主要是打人民战争地面战争。
近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时代的变迁,军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
从最早的冷兵器到现代的高科技武器,军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充满曲折的历程。
而这一历程中,各种科技手段的渐进式解密和应用,成为军事科技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这也为现代军事科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军事技术的演进之路。
一、枪炮时代中国历史上枪炮出现的年代比西方要早很多,但科技的短板和局限性,使中国始终没有形成领先于世界的军事技术发展。
直到开启近代进程,西方工业化以及科技创新的快速推进,让西方的军事技术超越了中国几百年的传统兵器。
其中火炮和步枪成为这个时代最典型的军事标识。
十八世纪时,科学家朝思暮想能制造一种真正能够掌控军事战场的武器。
到了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进一步改进了枪械,用热力学和力学原理,创造了新型的提高水准的枪和炮,加上了鹰枪、海军狙击枪和蒸气船等现代武器,成为近代军事技术的标志。
二、装甲车和航空技术的普及二十世纪初,世界各国的军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装甲车和军用飞行器掀起了军事革命。
随着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问世,人们开始探索利用空中力量来进行军事行动的方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装甲车和轰炸机的密集使用成为这次战争的标志。
加上战斗机的诞生,再到对轰炸机和装甲车的进一步改进,使得二战时的空中力量已经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武器之一。
三、军事雷达和卫星通信二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情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军事技术创新也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
当时较大改进的军事手段主要包括高压电技术、齿轮传动技术、雷达、卫星通信技术等方面。
这些技术对当时的军队力量和战斗综合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雷达业界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卫星通信技术已在沙漠飞行器、导弹霸主等方面有了姓名。
四、网络化战争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战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词。
网络化战争的核心在于能够真正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能力,将信息化、网络化下硬件和软件融合的成果,制定和执行等全方位嵌入到战争中去。
战争对军事科技的推动战争是一种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它也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催生了许多军事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战争对军事科技的推动,并对历史上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火药的发明战争对科技的推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而火药的发明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火药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和流程。
通过火药的使用,人类创造了火炮、火箭等强大的破坏性武器,对城市和军事设施产生了极大的杀伤力。
火药的出现推动了火器的发展,使得战争方式由传统的刀兵格斗逐渐转变为以火力为主的远距离攻击。
二、航空技术的进步战争的需求也催生了航空技术的进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首次被广泛运用于战场上,成为重要的侦查和空中攻击工具。
为了提高飞机的性能和战斗能力,工程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推动了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不仅能承担军事任务,还在民航、运输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无人军事技术的兴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军事技术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战争的需求驱动了无人军事技术的兴起,为军队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和能力。
无人机、自动化武器系统等无人军事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战斗效率,还降低了军队的人力风险。
尤其是在反恐和反叛乱作战中,无人军事技术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四、信息技术的突破信息技术在战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战争规模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革。
网络攻防、电子战、情报采集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军事行动和战争决策的效率,还增强了对敌方情报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信息技术的突破,为战争的制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
五、核武器的威慑力战争对军事科技推动的典型案例之一是核武器的出现。
核武器的研发和使用,改变了战争中的平衡和策略。
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和威慑力,使得大国之间的战争风险显著降低。
为了在核威慑的压力下保持军事优势,各国纷纷进行核军备竞赛,加速了核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一、导言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军事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发展,从兵器、防御工事以及军事战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兵器2.1 刀剑兵器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发展得以体现在其刀剑兵器的制造上。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刀剑的冶铸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宝剑、短剑、宝刀等各式各样的兵器。
其中,宝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刀纹而闻名于世。
2.2 弓弩古代的弓弩是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代表。
中国的弓箭制造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相当成熟,而到了秦汉时期,弓弩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成为当时战场上无可匹敌的远程武器。
汉武帝时期,边防要塞上配置了大批弩箭手,使得中国军队在边防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军事优势。
三、防御工事3.1 城墙中国古代的城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大规模防御工事之一,也是古代军事科技的杰作之一。
从早期的土城、木墙,到后来的砖石城墙,中国古代的城墙在设计和建造上经过了数百年的改进与完善。
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城墙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是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更是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杰出代表。
3.2 城堡古代的城堡是中国军事科技的又一奇迹。
多层、固若金汤的城堡结构,不仅能提供高度防御能力,还能让守军从城堡内部对敌军进行有效的反击。
中国古代的城堡分布在各个要地,起到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四、军事战略4.1 兵法中国古代兵书是中国军事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崛起。
这些兵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军事经验和智慧,成为后世军事家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4.2 军事思想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为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儒家、道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在军事上的应用,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孙膑、吴起为代表的军事家,开创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
五、结论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以其独特性和创造性成就了煌煌军事历史,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朝的军事科技与战争策略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在军事科技和战争策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周朝的军事科技与战争策略,进一步了解这个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军事科技的发展在周朝时期,军事科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周朝的兵器制造水平大大提高。
在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后,周朝开始使用铁质的兵器,相较于以前的青铜兵器更加坚固耐用,这无疑增强了周朝的军事实力。
此外,周朝还在战车的制造方面进行了改进,战车成为重要的装备之一,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攻击力。
其次,周朝在军事工程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为了加强边防和防御,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城墙和营垒,以保护国家的安全。
周朝的工程师还在河流修筑了一些堤坝、渠道等水利工程,这不仅方便了军队的运输,还改善了军队的生活条件。
最后,周朝在军事通信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创新。
他们采用了火炬传信的方式,通过在山顶上点燃火炬传递消息,实现了远距离的通信。
这种方式不受地势限制,为周朝的军队提供了快捷、高效的通信手段。
二、战争策略的演进周朝在战争策略上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首先,周朝试图通过巩固国内统治来确保战争的胜利。
他们实施了封建制度,设立了诸侯国,加强了对下属国家的控制。
这使得周朝能够动员更多的资源和兵力,为战争做好准备。
其次,周朝注重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
他们通过婚姻联姻和签订条约等方式,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使得周朝能够获得外援或者避免多个国家同时进攻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此外,周朝还注重了战争计划和指挥的合理安排。
他们提出了“兵贵神速”的观点,即迅速行动可以使敌人无法做出有效的应对。
周朝还设立了将领和军队等级制度,实行严格的军事纪律,通过训练和演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周朝军事科技与战争策略的影响周朝的军事科技和战争策略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周朝的军事科技进步为后世军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铁器的使用以及战车的改进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对中国古代军事科技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军事科技史》教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摘要:当前,部分学员受到社会思潮、网络传媒的影响,缺乏军事科技素养,对高技术装备不够关注,从而制约着在信息化条件下“能打仗,打胜仗”的实现。
《军事科技史》立足科技强军的战略高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固定化模式,采用了紧贴学员实际、紧扣历史史实、紧跟时代前沿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部分学员由于受到当今网络信息及其他大众传媒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关注的东西大都集中在一些低俗娱乐方面的东西,而对当代军事科技的变革发展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这对于在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武器装备创新不断的新军事变革浪潮下建设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为了培养和造就“能打仗、打胜仗”的合格军人,在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下,我们开设了一门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选修课程――《军事科技史》。
为了切实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员热爱军事科技的兴趣、培养造就学员的军事科技素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紧贴学员实际、紧扣历史史实、紧跟时代前沿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紧贴学员实际,用名人名言激发学员热爱军事科技、投身国防建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每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学时较短的选修课而言。
同时,当前深受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影响的90后学员,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
针对学员的这一现状,为了在第一堂课就把他们牢牢地吸引到课程教学中来,笔者根据学员年轻而富于激情的特点,采取了用胡思远教授的一段话来激发学员学习兴趣:“一个军人如果不明白当代与未来最前沿的军事技术与武器装备,他也可能凭自己的勇敢与忠诚为自己的国家努力一生,但如果整个军队不知道这些知识,那么这个民族将永远无法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悲剧。
伟大的将军我们并不缺少,但是,伟大的技术观念我们并不多有。
让我们的技术眼光和技术思维首先走在敌人的前面,我们才能真正有希望战胜未来的敌人。
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发展历史
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
下面是该体系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初期发展(1950年代-1970年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国防工业建设非常落后。
为了满足国防需求,中国开始引进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和设备。
这一时期,中国着重发展航空航天、导弹、核武器和军工等方面的科技工业。
2. 独立创新(1980年代-199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198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成功了自己的卫星和导弹技术,并推动了航空工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决定实施提高军事科技实力的“两弹一星”(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计划。
3. 集成创新(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进一步发展。
中国成立了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以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集成发展。
同时,中国加大了投资和研发力度,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创新和应用。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逐渐实现了从跟随者到追赶者的转变。
4. 军民融合(2010年至今):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将军事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中国军事科技的水平和效益,同时也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经历了从初期发展到独立创新,再到集成创新和军民融合的历程。
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突破和成果,并正在成为国际军事科技领域的重要力量。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兵器与军事科技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宋元明清时期是军事科技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兵器精良的时代。
这些时期的兵器与军事科技,既体现了时代特征,又反映了军事技术的进步。
本文将从兵器的类型、制造工艺、应用与影响等方面阐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兵器与军事科技。
唐代,是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
唐代的兵器种类繁多,包括弓箭、刀剑、战斧、铠甲等。
其中,军事科技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弓弩技术上。
唐时期,弓弩装备成为了主力兵器,其威力可与当时的火器媲美。
唐代的弓弩制造工艺相当精湛,弓身选用精良的材料制作,弓臂拉力巨大,箭簇锋利而坚固。
通过大规模运用弓弩,唐朝士兵在战场上战无不胜。
宋代,是中国兵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宋代的铁制兵器达到了高度发展,刀剑、铠甲等装备成为了宋军士兵的主要武器。
特别是宋代的刀剑制造工艺,以刀剑匠人的精湛手艺闻名于世。
宋代的剑锻造技术日臻完善,刀刃坚硬锋利,剑身轻巧灵活。
宋军士兵通过拿捏剑的重心,运用剑法灵活多变,成为敌人的噩梦。
此外,宋代还发明了投石车等攻城器械,使宋军在围攻城池方面占据了优势。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兵器与军事科技也有了新的突破。
元代在军事技术上引进了蒙古和西亚的战马骑术,加强了骑兵的战斗力。
元代发明了飞火箭,这是一种通过火药推进的火箭武器,威力极大。
元代的火药技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火炮开始进入战场,成为决战的利器。
此外,元代还改良了箭矢,研制出了毒箭与爆炸箭,提高了箭矢的杀伤力。
明代是中国军事科技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明代的冷兵器以火器为主,通过火药技术的发展,明军在战场上展示了强大的火力。
明代的火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火炮的制造工艺不断改进,火炮浇注成型,威力更加强大。
此外,明代还发明了连环炮,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的军事科技不仅体现在兵器上,还体现在防御工事的建设上。
明代修筑了一系列雄伟壮丽的边防城垣,如万里长城和山海关等,这些城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建筑。
军事科技史History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开课编号:0211Y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学时/学分:20/1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内容从古代到近现代军事装备及技术的基本状况和演变过程,历史上军事科学技术对战争以及国家安全的影响。
第一部分古代冷兵器一、中国二、外国第二部分火器出现时期一、火药二、火器的出现三、西方火器的发展第三部分现代武器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一、火炮二、战舰三、轻武器四、坦克五、军用飞机六、核武器与导弹第四部分新军事科技变革的挑战主讲教师:刘二中美国科学社会史课程编号:0212Y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课时/学分:10/0.5主要内容美国无疑仍是当今世界的科技最强国,特别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可以说是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
以前不久刚刚度过百年纪念的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学奖为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里,90位获奖科学家分布在欧、美、亚三大洲的16个国家,但其中来自美国的获奖者有50名之多,占此时期全部获奖者的60%!所以,探究美国科技持续强盛的原因,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美国的科学事业不是在真空中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下,经过相应的历史时期发展而来的。
所以,要探究美国科学发展的奥秘,就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其社会背景以及相应的社会系统进行一番分析和梳理,研究和探询其内在的联系。
美国的科学社会史是个十分繁纷复杂的过程,本课程试图从一些主要的线索,例如政府、企业、民间社团、大学等与科学的关系入手,理出某些有意义的主题,说明美国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鉴于国内目前还没有类似的课程,所以本课程的内容属于创新性的。
全部课程分为5讲,课内讲授与课外阅读时间的比例约为1:2。
参考文献Robert V. Bruce,The Launching of Modern American Science, 1846-1876,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87.A. K. Mann,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The Marriage of Science &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0.Daniel J. Kevles, The Physicists,the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Modern Americ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教师简介王大明1、南亚科学之光,物理,第23卷(1994)第8期。
2、关于科学进步问题的三个层次,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12卷(1994)第3期。
3、小的是现实的,科技日报,1994年5月9日第三版。
4、拉曼——土生土长的印度科学家,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6卷(1994)第1期。
5、中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三十年的回顾,科技导报,1994年第3期。
6、大科学时代的小社会学——对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的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0卷(1994)第8期。
7、中国物理学的先驱:吴有训,载《吴有训百年诞辰纪念集》,1997年8、中国的科技奖励政策,载《世纪之交的中国科学技术》,孙小礼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9、吴有训,载《中国科学院早期领导人物传》,余志华主编,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年。
10、二十世纪美国科学大厦的建筑工程师——万尼瓦尔·布什,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4卷(2002)第6期。
11、走向开放的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第18卷(2002)第12期。
12、转变主体驱动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2003年第6期。
13、“美国的大众传媒与科技传播”,载《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第4期14、科学帅才K.T.康普顿,物理,2004年第1期。
公民与国家:政治哲学导论Citizens and the Stat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to Political Philosophy开课编号:0213Y 所属学科:哲学学时/学分:10/0.5教学内容简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政治动物。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政治是一张与生俱来而又无从摆脱的大网。
在形形色色的政治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关系到对自身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理解,也关系到人类应该怎样去构想和建设更好的政治制度。
本课程将围绕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一番哲学探讨,着重分析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超级爱国主义、政治犬儒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以求对这一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有较为深入、精确和细致的理解,并领略分析性的政治哲学思考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本课程无意于宣扬和灌输任何特定的政治理念和信条,而是侧重于从哲学的视角对重要的政治概念和学说进行严格而细致的辨析和论证,以启迪和培养学生对政治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批判性和建设性的理性思考与探讨的倾向和习惯。
教材或参考书Gerald MacCallum:Political Philosoph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Stephen Nathanson: Should We Consent to Be Governed?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Belmont, CA: Wadsworth, 2001.决策与理性Decision and Rationality开课编号:0214Y 所属学科:哲学学时/学分:20/1教学内容简介相对于世界而言,人具有两重身份。
作为认知者去理解世界,作为行动者(agent)去改变世界。
行为来自于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构成了他的生活,所有的人的选择构成了我们的社会。
正如认识一样,人的选择也是建基于理性的基础上的。
行为中的理性形式,是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实践推理(Practical Reasonning)理论研究的对象。
本课程介绍近年来实践推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体决策、互动情况下的决策和集体决策的基本概念框架,也包括日常决策中常见的一些推理谬误。
本课程是人工智能、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的哲学基础课程。
孔子思想研究Introduction to Confucian Thought课程编号:0215Y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课时/学分:20/1教学目的和要求:第一章“仁”学1、说“仁”;2、释“仁”;3、里“仁”;4、处“仁”;5、不“仁”;第二章“孝”道1、有子对孝的价值定位;2、孝的理念及其实践;3、《论语》对孝的表述;4、孝之内涵;5、孝的社会实践;6、孝之天经地义;7、《孝经》论孝;第三章“学”旨1、“学”之与人生匡正;2、“学”之与人生幸福;3、“学”之哲理;第四章“言”析1、切入点及意义;2、“巧言令色”分析;3、“巧言令色”之因;4、“巧言令色”应对;第五章“省”身1、省身说之背景概略;2、吾日三省吾身详解;3、省身说的内容;4、正视省身;第六章“和”解1、《论语》中“和”之学说;2、“和”之含义及其分析;3、“和”的客观性;4、“和”的非保守性;西方建筑史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课程编号:0216Y 课程属性:公共选修课课时/学分:20/1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非艺术类专业研究生的公共选修课,以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为序,使学生了解建筑艺术的发展线索,建筑流派的演变,著名的建筑大师,他们的作品及艺术思潮,从而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解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修养。
内容提要:第一章:建筑的萌芽建筑概论,西方原始建筑。
第二章:古希腊建筑爱琴文明时期的建筑,古风时期的建筑,古典时期的建筑,希腊化时期的建筑。
第三章:古罗马建筑公共世俗建筑,神庙建筑,凯旋门。
第四章:中世纪建筑拜占庭建筑,东正教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
第五章: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欧洲其它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第六章:巴洛克及罗可可建筑意大利的巴洛克,欧洲其它国家的巴洛克建筑,罗可可建筑——装饰的艺术。
第七章: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
第八章:欧洲建筑中的复古风希腊复兴建筑,罗马复兴建筑,哥特复兴建筑,折衷主义建筑。
第九章:现代主义建筑的萌芽科技发展对建筑的影响,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第十章:现代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现代建筑流派,现代建筑大师。
第十一章:后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思潮,后现代建筑大师及他们的作品。
第十二章: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城市规划当代建筑思潮,城市规划的理论及类型。
主要参考书:1.Всеобщая история искусств.Москва, 1960.2.Соловьев Н.К Очерки по истории интерьера. Москва, 2001г.3.乔纳森·格兰西,《建筑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4.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9。
科学与人文讲座Lectures on Science and Humanities开课编号:0217Y 所属学科:哲学学时/学分:20/1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探讨和研究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深层关系,包括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意义,两种文化的分离和对立,科学与人文主义,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架起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一系列问题。
教材或参考书《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孟建伟著,待出版。
主讲教师孟建伟男,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行政学院、杭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兼职教授。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4年5-9月)。
曾获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次,其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995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获2002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参与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应邀为国防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技术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佛山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绍兴文理学院、中央办公厅电子科技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国高校自然辩证法教师提高班、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中科院长春光机电所、中科院创新文化研讨会年会、北京和外省市厅局级、处级领导干部班、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班等做过80余场专题演讲,并被吉林大学、天津大学等多所大学列入“名人名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