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战时动员3 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动员(三)
- 格式:pdf
- 大小:271.06 KB
- 文档页数:4
战备动员工作计划范文大全一、工作计划的背景和意义战备动员工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应对紧急情况和战争的重要保障。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加强战备动员工作,提高战备能力,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好战备动员工作计划,加强战备动员工作,提高战备能力,是当前任务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和任务1.目标:提高战备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2.任务(1)加强相关法规制度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战备工作的认识;(2)加强战备设施和装备的建设,提高国家的战备能力;(3)加强人才储备,提高国家的人员动员能力;(4)加强战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战备意识。
三、工作计划1.学习和宣传相关法规制度(1)组织开展各级干部职工的法规制度学习活动,确保全面掌握相关法规制度内容;(2)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战备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和意识;(3)加强对战备法规制度的宣传,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战备工作。
2.加强战备设施和装备的建设(1)加强战备设施的建设,提高国家的战备能力;(2)加强战备装备的更新和改进,提高国家的战备能力;(3)组织对战备设施和装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3.加强人才储备(1)加强对各类战备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高国家的人员动员能力;(2)建立完善的人才储备机制,确保战备人才的储备和使用;(3)加强对战备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战备意识和能力。
4.加强战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1)组织开展各类战备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战备意识;(2)加强对战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和意识;(3)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战备知识,提高其参与战备工作的积极性。
四、组织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战备动员工作,把战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2)加强战备动员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国防动员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为了确保战争的快速胜利,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共征召预备役人员224528人,征用了国内22家航空公司的47架民航飞机和31架宽体运输机,50艘大型商船和19艘预备役海运船,租用了70多颗商业卫星,和国防部签订物资供应商有3.5万家,与之相关的企业高达15万家。
人类从古至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可以说动员与战争相伴相随的,战争离不开动员的支持。
那么,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内容有哪些?一、国防动员的含义及主要特点(一)国防动员的含义国防,就是国家防务的简称。
动员一词,就其字面含义而言,可以解释为:“动”即发动、控制、支配与运用,“员”即人力、物力及一切能量代表的单元,所以,动员的含义就是为达成某种目的,将一切能量单元,有计划地组织运用,使其发挥最大效能。
由此可见,国防动员是指国家为应对紧急突发事件、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紧急措施。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几点:国防动员的行为主体是国家。
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必须由国家统一发号施令。
各级政府应按照国家的统一号令,组织实施本级的国防动员活动。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擅自组织实施国防动员活动。
国防动员的对象是国防潜力资源。
国防动员的对象是一切能够为应付战争或应对危机国家安全的突发事件服务的国防潜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等。
国防动员的实质是国防潜力的调度和转化。
国防潜力平时通常是“静态”和“散在”的,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各行各业之中。
动员就是把这些“静态”和“散在”的力量有效地组织起来,变成服务于战争或应付其他危机的动态和集中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不断调控的动态过程。
(二)现代国防动员的主要特征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规模大,范围广,突然性强,破坏性大,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以及高技术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战争更加残酷,人员伤亡、物资消耗巨大。
朝鲜战争与建国初期我国东南沿海防卫战略的转换关键字:朝鲜战争,建国,初期,东南,沿海,防卫,战略,转换[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03)05-0034-09建国初期,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和主要任务是解放台湾,这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也是维护东南沿海安全的战略举措。
但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的武装干涉,使中国不能不对国家安全战略和东南沿海的防卫战略进行重大的调整。
一朝鲜战争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2天后的6月27日,杜鲁门总统即下令出动海军、空军援助韩国军队,同时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宣布台湾中立化。
6月30日,又决定向朝鲜派出地面部队(注:神谷不二:《朝鲜战争——中美对抗的原形》,中央公论社1966年版,第36~39页。
)。
中国政府则于6月28日即发表声明,严正谴责美国对朝鲜半岛的侵略和对台湾海峡的军事干涉。
双方在政治外交上的对立进一步加剧。
远东形势的变化使中共中央领导人认为,美军对朝鲜和台湾的侵略在东北和东南两个战略方向上构成对新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都是需要认真对付的。
但鉴于我们尚不具备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反击外来干涉和军事威胁的物质力量,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只能暂时改变解放台湾的战略部署,将主要的军事力量转向东北方向,支援朝鲜人民抗美救国。
而且美国的军事介入不仅使美、蒋的海空军力量大大超过解放军的海空力量,也使国际上对台湾的支持大为增加,加大了我军武力解放台湾的难度。
中共中央在内部指示中承认:我们还没有与美国现代化的海空军进行海上较量的可能(注:青石:《1950年解放台湾计划搁浅的幕后》,《百年潮》1997年第1期。
),并于30日决定暂时停止解放台湾的军事战备工作。
但是否需要就朝鲜战争做出反应,应采取何种政策,尚在严密地观察和缜密的思考之中,所以直到7月上旬仍未就是否介入朝鲜战争做出任何重大的决定(注:朱建荣:《毛泽东的朝鲜战争》,岩波书店1991年版,第77~80页。
盐城东台的新四军海防团弶港地处黄海边,在盐城东台市境内,是黄海沿线四大渔港之一,同时她也是一个红色港湾,1941年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就在这里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武器简陋、人员匮乏的恶劣条件下,新四军凭着斗志昂扬、不屈不挠的铁军精神一路劈波斩浪,谱写出一段又一段传奇,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的诞生1941年2月,新四军一师开进东台沿海一带后,日、伪军即尾随而来,在北边大丰的潘丿,西边东台的安丰,南边海安的角斜、李堡等集镇摆下了重兵。
同年7月,日军还出动了两个师团和伪军共五六万人,对我苏中、苏北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发动“清乡”,并建立据点,将我抗日根据地分割成许多小块。
我军三面受敌,形势非常危急,军需运输十分困难,西边的弶港镇便成了海上对外通联的唯一大门。
因此,从海上突围、开辟海上航线,掌握海上主动权,建立海上敌后抗日根据地,确保新四军能从海上自由进退,事关重大。
随着苏中根据地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掌握沿海斗争的主动权变得日益突出。
为了粉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摆脱背靠黄海作战的不利局面,1941年初,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决定组建专门的海防力量。
最初是以苏中军区后勤机关一部和山炮连、警卫分队为基础,组建一个海防大队,主要负责控制苏中根据地沿海的港口,并力求深入近海开展对敌斗争。
1941年8月,我苏中、苏北军区领导决定以在苏中地区掌控的弶港为中心,建立一支海上部队--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
同年9月,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苏中军区党委决定再抽调3个警卫连,连同原来的海防大队,正式组建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发展基础只是一支不到200人的队伍。
团部则设在弶港小学的老校区旧址“韩公祠”内。
弶港作为新中国海上武装力量的诞生地、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地”,已载入中国海军史。
韩公祠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
现在,韩公祠作为盐城市重点革命遗址,正在恢复重建当中。
战备是指为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或军事突发事件而在平时进行的准备和戒备。
我军战备等级是部队战备程度的区分,全军战备等级分为四级战备、三级战备、二级战备、一级战备。
一、四级战备即国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我国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有可能对我国安全和稳定带来较大影响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
部队的主要工作:进行战备教育和战备检查;调整值班、执勤力量;加强战备值班和情况研究,严密掌握情况;保持通信顺畅;严格边境管理;加强巡逻警戒。
二、三级战备即局势紧张。
周边地区出现重大异常,有可能对我国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
部队的主要工作:进行战备动员;加强战备值班和通信保障,值班部队(分队)能随时执行作战任务;密切注视敌人动向,及时掌握情况;停止休假、疗养、探亲、转业和退伍。
控制人员外出,做好收拢部队的准备,召回外出人员;启封、检修、补充武器装备器材和战备物资;必要时启封一线阵地工事;修订战备方案;进行临战训练,开展后勤、装备等各级保障工作。
三、二级战备即局势恶化,对我国已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
部队的主要工作:深入进行战备动员;战备值班人员严守岗位,指挥通信顺畅,严密掌握敌人动向,查明敌人企图;收拢部队;发放战备物资,抓紧落实后勤、装备等各种保障;抢修武器装备;完成应急扩编各项推备,重要方向的边防部队,按战时编制齐装满员;抢修工事、设置障碍;做好疏散部队人员、兵器、装备的准备;调整修订作战方案;抓紧临战训练;留守机构展开工作。
四、一级战备即局势崩溃,针对我国的战争征候十分明显时,部队所处的战备状态。
部队的主要工作:进入临战战备动员;战备值班人员昼夜坐班,无线电指挥网全时收听,保障不间断指挥;运用各种侦察手段,严密监视敌人动向,进行应急扩编,战备预备队和军区战备值班部队,按战时编制满员,所需装备补充能力优先保障;完成阵地配系;落实各项保障;部队人员、兵器、装备疏散隐蔽伪装;留守机构组织人员向预定地区疏散;完善行动方案,完成一切临战准备,部队处于待命状态。
备战备荒作者:刘慧鑫张春锋来源:《档案天地》2013年第04期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腹背受敌的严峻国际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全国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战备活动,历史上称为“全国大备战”。
这次战备,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指导方针,整个国家建设以“准备打仗”为中心,国防和军队建设由和平时期转入临战状态。
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
以这一战略方针为基础,后来毛泽东又根据时事情况加以补充完善,最终概括完整的口号为“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个口号后来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连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
备战备荒,由毛泽东首次提出,周恩来总结概括,后再次经毛泽东亲自阐述后,于1964年作为毛主席语录在我国大江南北广泛传播,成为妇孺皆知的一项全民防御口号。
这一战略口号使全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出现了举国备战、全民皆兵的景象。
腹背受敌的国际环境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谓是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国家安全环境持续恶化,战争危险客观存在,要求新中国领导人必须加强反侵略战争准备。
内忧外患。
内忧——美帝国主义多方支持国民党特务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游击走廊”,不仅如此,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不断地进行军事骚扰,叫嚣反攻大陆;外患——帝国主义加速了对新中国实施战略包围的进程,世界两大军事阵营都对新中国虎视眈眈。
东西南北,四面楚歌。
在东面——一方面,我方尚未和侵略我国长达八年之久的日本恢复邦交正常化。
另一方面,美帝国主义在大力支持台湾当局加紧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武装袭扰和破坏的同时,美国第七舰队和驻日本、菲律宾等国以及台湾地区的美军,每年都要在太平洋上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联合军事演习,并密谋策划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武装攻击,明目张胆地向中国炫耀武力。
五敌4个军在我国沿海抗击美军登陆之作战预案(一)敌23军在广东沿海之防卫作战计划与部队编成(二)23军在白云山以东之龙眼洞固守阵地(三)敌自杀性武器在我国沿海之分布(四)敌13军(指挥第6军)在沪、杭之作战计划与部队(五)敌43军在山东之抗登陆方案及兵力部署(1945年6月中旬)中国派遣军根据6月4日的大连会议精神,6月10日在南京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
会上,传达了大连会议精神,研究了贯彻执行的方法。
按照派遣军沿海的防卫作战计划,驻广州的第23军,驻杭州的第6军,驻上海的第13军,驻济南的43军司令部,先后修改和制定出其当面的防卫作战计划。
这4个军的计划内容为:(一)敌23军在广东沿海之防卫作战计划与部队编成图8-7敌23军在广东珠江口两侧抗击美军登陆部署图第23军作战要纲(根据美、英军、中央军同时从陆、海两方面进攻而制定)第一,作战方针(一)军收缩已往的作战面,保持机动性,进行独立持久作战,摧毁美、英军、中央军的进攻企图,以确保广州、香港要地。
第二,作战指导大纲其一,第一期作战(二)对在宝安以东地区上陆的美、英大部队,以独立混成第23旅团、香港防卫队、第129师团、第104师团,用猛烈地战斗行动,阻止其上陆,并使其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
对上陆的美、英军,在攻势状况特有利的情况下进行。
对美、英军由宝安附近及大亚湾上陆后,向香港附近攻击,以切断广东、香港两要地的企图,要严加防备。
(三)第104师团,留步兵约3个大队于海丰的西北地区,同时将主力配备于惠州附近的既设阵地,准备对大亚湾上陆的美、英军及东江正面的中央军发起机动攻势。
(四)第129师团要成为香港防卫队及104师团的枢轴,阻止美,英军在大亚湾正面登陆的企图。
(五)香港防卫队以既设阵地为依托,构成香港要地之复廓阵地。
(六)在其它正面,极力阻止敌军,特别是对中央军,应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势,以摧毁其企图于萌芽状态。
(七)对汕头、雷州半岛之部队,撤向广州的时机,要根据战略价值和形势而定。
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调整背后的大历史作者:黄迎旭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02期从建国之初的“备战整军”,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到60年代末期的“要准备打仗”,再到80年代的“积极防御”,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数度发生重大调整。
这些重大调整的背后,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波澜壮阔的大历史。
“备战整军”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国家安全形势的估计是乐观的。
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军事建设置于服从地位。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发展遭遇重大挫折,国家安全形势也趋于紧张。
首先是台湾蒋介石集团以为有了可乘之机,蠢蠢欲动。
在此期间,印度也企图借中国内政外交出现的困难局面,实现自己的领土野心。
1962年2月,中央军委召开常委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讲话,提出“整军备战”方针,后来,毛泽东将此方针改为“备战整军”。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紧急战备指示,军队立即开展战备动员,进行应急战备训练,调运战备物资,加强战场建设,全军迅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虽然蒋介石反攻大陆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中印边界紧张局势也得以缓解,但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在总体上却更趋紧张、更趋复杂。
1964年8月5日,美国借口所谓美舰受到攻击的“北部湾事件”,开始对越南实施轰炸。
我国坚定地支持越南抗美,实行了长达12年的大规模无偿军事援助。
在大力支持越南抗美的同时,我国提升了战争戒备程度,以防美国恼羞成怒,把战火烧到我国。
在加强提防美国的同时,我国把防备苏联也提到了议程。
1965年5月间,中央军委召开全军作战会议,会议明确提出:打与不打,要放在打的准备上面;美国和苏联是否会联合起来侵略中国,要准备苏联参战;打不打原子弹,要放在打原子弹的准备上面;迟打还是早打,要准备早打。
以后,这个方针逐渐被表述为“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
“要准备打仗”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苏联迅速加强了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