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5-海外汉学研究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拨
- 格式:doc
- 大小:24.03 KB
- 文档页数:5
海外中小学面向汉语教学的中华文化课程分析马燕华【摘要】文章以课程论关于学习经验选取和学习经验组织方式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等方面讨论了6门面向汉语教学的中华文化课程.这6门课程已经在海外中小学成功开设,文章对其进行分析并归纳了共同特征,同时也提出了值得讨论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建议.【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年(卷),期】2015(013)006【总页数】9页(P7-15)【关键词】海外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华文化课程【作者】马燕华【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5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化的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夏征农主编.辞海[S].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765.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历来受到语言本体研究者、文化现象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受到语言教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人们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广泛的阐释、论述,成果丰富。
在语言教学领域已达成的共识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对外语学习必然产生影响,了解目的语文化对目的语学习有积极影响,等等。
但由于文化的外延太宽,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几乎无所不在其中,因此,人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论述,文化对语言学习影响的研究,也失之宽泛。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以往关于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关系的研究,也呈现出“四多两少”现象:宏观论述多、理论阐释多、问卷调查多、碎片化研究多;为教学服务的中华文化系统研究少、对已开设的面向外国人的中华文化课程分析少。
1980年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相继研制发布了7套标志性教学大纲。
简要分析这7套大纲,也能发现相对词汇、语法、语言功能以及汉字研究来说,中华文化的研究比较薄弱。
论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张晴1 臧瑞瑞2(1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重庆;2深圳市宝安区观澜第二中学 广东 深圳)【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文化负迁移现象。
中国大学生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中文的影响,他们富有创造,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判断和认同。
当目的语与母语的心理文化距离相距甚远时,会产生来自汉语的负向迁移,表现为母语习惯的迁移、文化习惯的迁移和思维方式的迁移等。
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的掌握目的语,最终达到减少甚至消除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负迁移 二语习得【Abstract】 Negative cultural transfer occurs in all p r ocess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 on and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he p r ocess of student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 on(S LA)in Chinese colleges have been al w ays undertaking the great influence of Chi2 nese culture,in the mean ti m e,they are full of creativity,and depend on their intrinsic knowledge t o infer,judge and identify lan2 guage phenomenon and gra mmar phenomen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hen the target language is far fr om the p sychol ogical culture of the native language,that will generate negative transfer fr om native language habit and the way of thinking,etc.we should make a clear distincti on bet w een the t w o cultures,and master the target language,then finally try t o get rid of the negative cultural transfer.【Key words】 I ntercultural communicati on;negative cultural transfer;S LA; 文化负迁移几乎体现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的所有过程中。
当代文化市场视域下境外文化商品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及应对当代文化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境外文化商品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品,他们的思想也开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境外文化商品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文化市场下境外文化商品的存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境外文化商品,如电影、音乐、服装、食品等,这些商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中国,例如线上购物平台、进口商店等。
这些商品往往具有丰富多彩、新颖独特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注意。
在大学校园中,许多学生对来自境外的文化商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尝试、消费。
境外文化商品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是一个客观现象。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也变得更加频繁和快捷。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境外文化商品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受到境外文化的启发,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到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思想产生一定的改变。
同时也存在一些境外文化商品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入侵,例如一些消极、低俗的文化产品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丧失节操、过度消费、不良行为等问题。
大学生应该理性对待境外文化商品对自己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是学习知识、培养意识的重要阶段,他们应该能够在接触境外文化商品时,理性、审慎地对待。
他们需要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避免盲目崇拜、盲目模仿。
大学生还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因为境外文化商品的诱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他们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根脉和传统文化的珍贵性,正确对待和处理境外文化商品对思想的影响。
大学生应该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文化品味,健康地对待境外文化商品。
在面对境外文化商品时,大学生应该能够理性地选择、消费。
他们应该具备正确的消费观念,明白贪图享受和追求时尚的盲目消费并非明智之举。
国外关于传统文化自信的研究国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日本、新加坡、韩国最为突出。
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现在有许多研究孔孟思想的学会和研究所。
他们把研究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现代化结合了起来。
1987年,日本文部省资助了一项《东亚比较研究》的大型研究计划。
在第一次会上,项目负责人、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岛岭雄说:“应在新的现代化论的框架中,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的有效性。
”为了把经济搞上去,日本许多思想家企业家主张用儒家伦理精神激励人们。
日本著名的伦理研究所创始人凡山敏雄在会员必读的《人类幸福之路》一书中,就引用了不少中国传统美德的语录。
他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语录激励人们不要怕苦难。
用《史记》中的“得时难而失之易”的话,教诲人们爱惜人生,爱惜今日。
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近代经济的最高指导者”的涩泽荣一,他一生按孔子《论语》精神倡导和实践的企业精神,在日本影响很大。
在他所著的被誉为“商务圣经”的《论语与算盘》一书中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打算盘是利,《论语》是道德”,主张义利合一,不可分离。
成立于1970年的日本松下电器商学院,处处以儒家经典为学习内容。
该院的研修目标就是《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竭尽全力地实践商业道德,至诚无欺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实现尽善尽美的目标而努力。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沟口雄三在去年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说:“现在,人类面临着利己主义还是共生主义问题。
这正是儒学再次崛起的契机,因为儒学才是关注人类最根本问题的思想。
儒学的共生主义正体现在达己必先达人的精神中。
”在新加坡,从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
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就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
海外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反思、引言中国文化,亦叫中华文化、华夏文化或华夏文明,是中国56 个民族文化的总称。
她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是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反映。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文化》是指作为对外汉语 教学及华文教育的一门独立的课程, 区别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
这是一门学生更进步接触与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课程。
语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其学习对于中国人尚且充满挑战, 外国人的中国文化教学, 则要以采取浅层即体验型的感性灌输为 主。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从晦涩难懂的文化理论课中走出来, 更好地在感性上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二、教学探索一)汉语长期班《中国文化》必修课2011-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 根据校华文教育专业部的安排, 笔者担任华文 D 班必修课《中国文化》的教学。
D 班学生是学习 过一年半汉语的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层次为中级下学期, 国文化》 可以说是他们进入中国社会、 加深对中国认识的一门必 修课。
总的来说, 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到学生的欢迎。
华盛顿图书馆上有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 ?蒙台梭利的格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课程还单独被列入国际汉而对于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 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之途的真谛,许多事实充分告诉我们: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针对生本教学原则,笔者进行如下教学设计动手做”:将中国文化这一意象转化为具体的活动性的教学,分专题教学:地理、历史、民俗、民族、书法、绘画、剪纸、文学、科技、音乐、中医中药、中华武术在进行“中国书法”、“中国画”、“中国剪纸”这些部分内容的学习时,笔者特地准备了毛笔、墨水、宣纸、颜料、剪刀等材料,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
其中,写毛笔字用时为2 次课(4 节),比预计的时间长。
这一届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可以深入讲解比如中国文学和科技部分的内容。
学期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但给予指导,考试内容与最后一课的“中国文化知识擂台赛”相承,难度适中偏易,目的是让学生能学有所获。
加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维度及向度研究——基于高校实践探索的视角作者:陈涛岳爱武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收稿日期:2021-08-13作者简介:陈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教授;岳爱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校海外文化交流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2021JSJYDJ01006)研究成果。
陈涛岳爱武摘要: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统筹推进“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和加强海外统战工作意义深远。
新时代高校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对此,高校应从理念、载体、方法、受众等维度树立差异化传播理念、建立多元化传播载体、创新传播话语体系、做好海外受众群体分类,并以塑造传播品牌融合多元传播媒介、提升传播技巧、打造高素质传播队伍等为着力点,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
关键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高校实践;统战工作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21)04-00063-06多维高效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加强我国与世界沟通交流,增强理解互信,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当今时代,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全球内卷化日趋严重,给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互信理解制造了巨大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渠道和有效性亟待加强。
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位一体”职能的高校,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
本文分析了高校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从维度和向度两个方面探索高校开展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实践路径,以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效果。
一、加强高校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是新时代提出的新命题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当代文化市场视域下境外文化商品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及应对【摘要】当代文化市场日益全球化,境外文化商品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境外文化商品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和渗透,引发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抵抗。
大学生在面对境外文化商品时,往往面临接受与拒绝的抉择,需要借助批判性思维做出正确选择。
为了有效应对境外文化商品的入侵,大学生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心,培养独立的文化认同建构。
大学生思想受境外文化商品影响的复杂性需要引起重视,同时重视培养大学生对境外文化商品的批判性思维,加强文化自信心,才能更好地抵御境外文化商品对思想的入侵。
【关键词】当代文化市场、境外文化商品、大学生、思想入侵、文化认同、抵抗、接受与拒绝、抉择、策略、文化认同建构、复杂性、批判性思维、文化自信心。
1. 引言1.1 当代文化市场视域下境外文化商品对大学生思想的入侵及应对当代文化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境外文化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境外文化商品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入侵。
面对这种入侵,大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应对,如何确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如何抵制不良影响。
在当代社会,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对于新事物更加开放和接纳。
他们对于境外文化商品的接受程度较高,但也面临着境外文化商品对其思想的塑造与影响。
大学生需要对境外文化商品持有合理的态度,既要借鉴其优点,又要谨防其消极影响。
在这个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抗拒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要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坚守自己的文化底线,同时也要拥有对境外文化商品的辨识能力,避免盲目跟风。
面对境外文化商品的入侵,大学生更要注重自身的文化自信,发扬传统文化,形成批判性思维,不被外来文化轻易左右。
大学生应该在应对境外文化商品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理性,要学会借鉴合理的外来文化,同时保持自信心,坚守本土文化,融会贯通,实现自身文化认同的建构。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6/2019“一带一路乃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研究任泽雨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发展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广阔的传播平台与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不仅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更是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客观需要,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坚持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助力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传播策略作者简介:任泽雨,渤海大学艺术学院(邮政编码121000)中图分类号:G122: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359(2019)06—0064—0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坚持文化自信,将文化“走出去”,才能为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海外传播,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更是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客观需要。
(-)“一带一路”发展的容观需要“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推进了政治互信、经济交融的伟大实践,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软实力的象征,影响着中国的综合国力。
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E这些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凝结着中华民族情感的价值观念,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其中的精华部分成为了中华民族守护与传承的文化基因。
这些文化基因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人类解决共同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指导与方向。
海外汉学研究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拨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华夏儿女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尽管历经时代变迁、世事变化,但却始终根植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阶段推行专业教育或者是职业教育,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逐渐下降,对诗歌、小说、戏剧这些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都不能知之甚详,即使有些大学生具备较好的文化知识,但却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
21世纪的今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就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传统文化的交流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开篇就曾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文化研究理应具有兼收并蓄的世界眼光和开阔胸襟,在当今全球化的研究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不再是一个凝固封闭的知识体系,它已经进入世界文化的研究视阈,这种变化为我国当前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一般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联系起来,学生大多感觉生硬无趣,如何让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文化教育焕发活力和张力,如何丰富学生贫瘠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如何改善当前或已僵化的传统文化教学,或许海外汉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可以对我们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1.2课题界定: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
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
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
它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深度;它还可以作为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来启发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角度从而构建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实践上,它可以使国人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就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而言,通过对海外汉学的研究可以让师生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时心怀当代意识,不废西学,让学生建立一种他者的视野,在中西方文学比较的学习中,更客观、全面、正确的认知“自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并且能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的基础上,广泛的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普遍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现代化素质。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格外重视,与其相关的著作、文献也很多。
从研究主体上来说,有权威的单位、专家、企业、农村、学校;从研究的范围来看,覆盖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而关于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术成果也层出不穷。
这部分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如柳治微先生、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朱汉民编著的《中国文化导论》。
除此之外还有大学里面的传统文化概论,如钟明善老师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
二是专门研究传统文化某一学派的著作。
如滕贞甫的《儒学笔记》、吴兆基编译的《周易》、杨国荣的《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等。
三是对某一细节的研究。
如黄平主编的《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刘志基著《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等。
四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点的著作,如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合著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杜维明编著的《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这些研究都是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和阐释,很少从涉及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知识的产生和思想的流动己经打破了固定的疆域,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进入世界文化的舞台,标志着中国自身的学问己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学术分支。
笔者对汉学研究著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检索,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2年,世界范围内约出版了36400余种中国主题的外文著作,共涉及59个语种、88个国家(赵穥,2014:3,《改革开放以来英文海外汉学研究著作出版研究》)。
如此看来,要想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国内的研究者们必须熟悉海外汉学研究的成果,掌握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因此,国内加强海外汉学的研究己经成为当今推动中国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的了解、对海外汉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对当今的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也有着不小的作用。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需要拓宽视野,在潜心深入研讨文献典籍和钻研理论本身的同时,眼光还应投射和关注海外学者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从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中发现可资挖掘参考的东西,近些年来这已成了学界人士开始注重的层面。
与此同时,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也需要从凝固封闭走向融会贯通。
通过探讨海外汉学研究方法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拨作用,不但能够系统地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国的传播影响,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还可为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更为开阔的视角,因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必然会遇到三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而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解决这三大矛盾,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文化的时代性与继承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的一元性与二元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开放包容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其次,面对我们当前或已僵化的传统文化教学,如何调整、激活它,从海外汉学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出一些答案。
此外,还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对海外汉学成果的研究,除了上述所言有利于足进我们本土学者对新方法、新理论运用方面的借鉴之外,还有助于我们保持对文学、文化间误读的警醒,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在跨文化、跨语境下的汉学研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文化的“过滤”与“变异”,大学生如何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们,也应成为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点之一。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课题理论依据: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文化交流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不管是研究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抑或是研究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双向的研究无疑都将会为中外的文化艺术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和灵感启示。
对于前者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20世纪80年代后尤甚;而对于后者,我们做的却远远不够。
中国文学和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源远流长,材料极为丰富,同时也对其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能够系统地整理中国文学文化在外国的传播影响,不仅可以了解我们自身,继而弘扬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也起到了破除欧洲中心论的作用,从而能够用公正公允的立场来研究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
海外汉学的研究以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为基本,运用“文本细读”和“形象阐释”实现“去殖民”、“去帝国”和“去典范”的意义。
这对全球背景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2.2研究目标:在认真研读汉学家文本,尤其是西方汉学家的著作与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课题将深入分析海外汉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和范式,同时关注海外学者对中国文论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课题立足比较研究,运用文献检索、文本阐释、现象描述、个案剖析、比较分析等方法,期望能揭示出海外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多种路径,探索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文论言说与中国本土文论言说在思维模式、视角、理念、方法、范式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当前高等文化教育的启示,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3研究内容:本课题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回顾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对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
引入海外汉学的研究方法,对当前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拨作用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几点构想。
鉴于目前国内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尝试以海外汉学研究作为切入点,在大量阅读国内外学者在相关研究著述的基础上,运用文本细读、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吉川幸次郎(日本)、宇文所安(美国)、浦安迪(美国)、顾彬(德国)等著名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阐释,归纳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新问题的提出”以及“对旧问题的新回答”,重点探究其研究方法对中国本土文化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对当前中国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4研究假设: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阶段推行专业教育或者是职业教育,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狭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逐渐下降,专业的过早、过细的划分,社会急于培养在某一方面的有用之才,而忽略了人的整体培养和丰富化的精神。
此时,大学生更像是一个专业化的工具,而非一个完整的人。
所以,虽然大学生拥有知识、技术,但作为人的素质是不够的、面是特别狭窄的。
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尤其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大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程度来看,大学生的文化积累普遍很低。
从大学生的重视程度来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不够重视。
以荆楚理工学院为例,笔者采访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发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仅停留在休闲娱乐的层次上,而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在面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问题上,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小学或初中的认知水平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发展、新趋势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隐形”的,因为从荆楚理工学院选修课的选修率上来看,学生们尤其偏爱“比较文学”课程或“异域之眼”下中国古典文化研究,这说明,学生并不是不热衷于自身的文化,而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出了问题,如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即从整体上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探讨,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他者”的研究眼光就尤为重要,从异域之眼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许多国人看不到的现象,在当今全球化的研究背景下,一种民族的文化品质在本民族之外的文化镜照下反而能够更加澄明、通透,从这一点上来看,海外的眼光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