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对”、“副”、“双”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8.98 KB
- 文档页数:2
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分析作者:李家璇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6期[摘要] 在言语表达中,汉语的量词,可以准确地表现和区分事物的各种细微特征。
然而量词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其中尤以近义量词“对、双、副”为代表。
本文对其从字义溯源、搭配描写、语义分析、认知原理等诸方面作了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力求对其有一个全面、充分、明晰的认识,能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 量词;“对、双、副”;特征;描写;分析一、量词“对、双、副”的语义溯源量词在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又叫做单位词,认为“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由此可见,量词本身的特征也必然是要和与其搭配的实词所指代的事物的特征相吻合的。
那么对这三个词作为量词的起源进行一番探究就很有必要了。
1、对在《说文解字》中对“对”的解释为“应无方也”。
徐锴注:“有问则对,非一方也。
”可见对的本义就是回答的意思。
又《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郑玄笺:“对,答也。
”也就是说要回答者配合提问者,这样才叫对,所以对也就引申出相配,配对的意思。
继续引申,也就有了成对的“配偶”的意思。
因为一问一答是相互依存而又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用“对”这个量词所称量的事物往往具有相互独立但又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概念范畴之内的特性。
因而成“对”的东西往往具有既对立又统一,在一个共同的范畴里互相配合的关系。
2、双“双”是由“雙”字的简化而来的。
在《说文解字》中,雙的意思是两只鸟:“雙,鳥二枚也。
从雔,又持之。
”“雙,鸟之短尾总名也。
”那么很显然,“双”这个词的量词词义是由其名词词义发展而来的。
它的名词词义应该有两个相关,一个是“鸟”的相关,另一个则是“二枚”的相关。
由于其本义有鸟的相关,后来就发展出与有生命的,身体的东西的相关了。
而从“二枚”的相关来看,它表示的意思是单纯的“两个”,但这两个事物肯定是同形同质而且对称的,但它们并不相互依存,失去其中一个,并不影响另一个的存在和功能的发挥。
留学生使用量词“对”和“双”的偏误分析作者:王世赟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5期王世赟内容摘要:量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因为量词“双”、“对”语义相近,所以留学生在习得量词的过程中极容易把二者混淆。
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对”和“双”属于外国学习者学在初级阶段学习的量词。
关于“对”和“双”这组量词都有表示双数的意思,但其使用规则有着细微的差别,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时常常出现疑问和偏误。
本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现象,分析了这组量词的偏误类型和原因,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量词对双偏误汉语中的量词在日常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对于母语里没有量词和有着种种差异的外国学习者,量词就成了的难点,也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本文选择了“对、双”这一组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在交际中“对”和“双”作为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的常用词被广泛地应用。
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语料库角度针对“对、双”这一组量词进行对比分析和偏误研究,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更加准确、清晰的了解这两个量词,了解其偏误和其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预警式教学,从而在教学中更加有把握,学生能够准确习得。
一.量词“对”和“双”的对比分析(一)相同点:1.两者所要阐述的对象都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的倍数,例如“一双袜子”、“一对耳环”,都是两个;2.“双”和“对”的使用对象具有对称性。
如果“双”和“对”的使用对象根本不相似也不对称,比如:一点也不像的两个“椅子”,那就不能说成“一对椅子”,用“一对”所描述的两个对象都应该有着非常相似;3.“双”和“对”都能称量一部分人和动物的器官或肢体,如“眼睛”、“手”、“腿”、“翅膀”等;都能用来修饰眼睛的神态或鉴别事物的能力,如“一双忧郁的眼神”等;都能称量一部分亲属称谓语或关系,如“儿女”“姐妹”等。
(二)不同点:1.无生命体搭配使用时用“双”。
量词“双”“副”“对”的探究作者:何倩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6期[摘要] 在汉语中,要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时,除了成语或某些特殊用法外,一般不把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而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加一个量词。
“数词+量词”构成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一个特殊的子系统——数量词系统。
因为量词的种类繁多,因此留学生在学习量词时会遇到种种困难。
本文结合留学生的偏误,将汉语与泰语某些语法特征进行对比,重点探讨量词“双”、“副”、“对”的用法和区别。
[关键词] 量词;“双”;“副”;“对”;偏误;泰语量词的用法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者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本文所要说的“双”、“副”、“对”是属于名量词的专用量词。
汉语量词的丰富使用可以准确地表示出事物的行征,但同时也会增加留学生学习和区别的难度。
一、量词“对”、“双”、“副”的起源通过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理解到,现代汉语很多的词都发生了演变,即“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者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因此我们需要从“对”、“双”、“副”的形体演变出发研究。
1、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双”的解释为:用于成对的东西。
这个解释过于笼统,而且难以与“对”、“副”区分开来。
追溯到古代汉语,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的本义作出了具体的阐述。
从汉字的本义出发,我们可以更好的对“双”从字体、意义上进行区分。
《说文解字》:“雙,鳥二枚也。
”,也就是說双的本义就是指两只鸟。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量词“双”第一个重点是:所指对象必须是两个。
由“两只鸟”可以推测出“双”的另外一个内涵意义:它所表示的事物一定是与有生命的事物或者从属事物的东西有关,而且两事物必须相同或者是从属关系。
比方“一双手”、“一双鞋”、“一双袜子”。
在这两个例子中,“手”是有生命的事物,而“鞋”则是从属有生命事物的东西。
无论是“一双手”、“一双鞋”、还是“一双袜子”,两者之间都是相同的两事物。
汉语量词“双”与“对”比较使用探析摘要:“对”和“双”是汉语中常用量词,汉语语法教学中对这两个量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譬如:一双儿女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不可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说成是一双夫妻等等。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讨论,探析量词“双”与“对”的使用。
关键词:对;双;量词;语义分析在一堂语文教学模拟课上,学生试讲量词的用法,谈到量词:双和对。
在讲解时列举了如下例子:一双鞋一双手套一双袜子,一双眼睛,一双筷子,一对花瓶,一对镯子,一对柜子。
然后总结“双”与“对”都是专用量词和集合量词,意义相近,可互释,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量词的解释:双:用于成对的东西。
对:双。
这时问题出现,在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双和对虽意义相近,但在使用时并不是都可以互换的,例如:一双儿女却不能说成一对儿女,一对镯子绝不可以说成是一双镯子,一对夫妻不可以说成是一双夫妻,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探微量词“对”与“双”的使用。
一.“对”、“双”的语义源流《汉语史稿》载:“绝大多数的量词都起源于名词或动词,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这就使得量词所称量的事物的特征要与量词本身的特征相一致。
“对”和“双”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早,且使用较广。
古时其用法迥异,后来由动词虚化为量词时才具近义性。
1.对从词源看,对有匹配配偶之意,但“对”在古代常做动词用,相当于英语中的REPLY(回答):(1)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听言则对,诵言如醉。
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2)公问族於众仲。
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对”还有个常用意义是指“面对,对面”:(3)公辞,宾西面坐奠于阶西。
东面对,西面做取之。
《说文解字》:“对,应无方也。
从羋,从口,从寸。
对,或从土。
”“应无方”是指问什么答什么,或者是谁问答谁,也就是徐锴说的“有问则对,非一方也”③。
依许慎、徐锴之说,“回答”就是“对”的本义,如:君前奏对。
量词“双、副、对”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作者:王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3期内容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量词是学习的难点。
量词“双、对、副”使用十分相似但又有不同,为了留学生更好地了将这些量词应用到交际中去,需要对量词本身的来源、认知特色、搭配习惯进行梳理,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表达的实际和交际的侧重点进行正确得体的选择。
关键词:量词对外汉语教学对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量词是学习的难点。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又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包含了很多难区分易混淆的近义量词,如何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理解这些量词,如何有效提升量词的教学效果,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近义量词“双、对、副”使用十分相似但又有不同,如何选择适当的量词,就必须要了解这些量词认知发展脉络、搭配习惯等。
1.量词“双、副、对”的语义溯源双,在《说文解字》中属于“雔部”,写为“雙”,是个会意字,“雙,隹二枚也。
”双在最初的本义中就与禽鸟有关,是名词,《方言》中有“飞鸟曰双。
”后引申为集合量词,义为“两个,一对”。
[1]其禽加于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委其余。
(《礼记》)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
(《国语》)言其临至时,常有双凫从东南飞来。
(《风俗通义》)两山俱起,象双阙。
(《史记》)对,本义为“应答”,是动词,《说文解字》中认为“从丵从口从寸。
对,对或从士。
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为言,多非诚对,故去其口以从士也。
”后引申为名词“对偶、对偶的词句、对联”等,后来又引申为集合量词,义为“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作为集合量词,大致在隋唐时期开始使用。
皇帝亦见,喜不自升(胜),遂赐衾虎锦彩罗纨,金银器物,美人一对。
(《敦煌变文》)应如天竺难陀寺,一对狻猊相枕眠。
(《全唐诗》)一对高人谈,稍忘俗吏卑。
(《东坡文集》)刘元普便自聚起匠役人工,在庄厅上抬取一对灵枢,到坟茔上来。
量词的用法和例子量词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用来表示数量、计量或者具体的度量单位。
量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比较固定,通常跟在数词之后,用来说明数词所表示的名词的数量或者种类。
在汉语中,有很多种不同的量词,每个量词都有自己独特的用法和范围,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汉语中常见的量词及其用法和例子。
一、数量词1. 个(gè)用法:用于表示抽象和具体的事物数量。
例子:一个苹果、两个老师、三个月、四个小时。
2. 条(tiáo)用法:用于长形物品、条状的动物或者事物。
例子:一条河、两条裤子、三条鱼、四条狗尾巴。
3. 张(zhāng)用法:用于纸张、桌椅、床等平面状物体。
例子:一张纸、两张桌子、三张床、四张椅子。
4. 块(kuài)用法:用于块状的物体,特指不规则形状或者大块物体。
例子:一块石头、两块蛋糕、三块巧克力、四块黄油。
5. 辆(liàng)用法:用于交通工具,特指汽车、自行车等。
例子:一辆汽车、两辆自行车、三辆电动车、四辆摩托车。
6. 根(gēn)用法:用于形状细长的物体。
例子:一根香蕉、两根面条、三根铅笔、四根鱼刺。
用法:用于一些包装好的东西。
例子:一包牛奶、两包饼干、三包面粉、四包糖。
8. 步(bù)用法:用于计算步行的次数。
例子:一步路、两步跳、三步踏、四步迈。
9. 只(zhī)用法:用于表示单个的动物、植物或物体。
例子:一只猫、两只鸟、三只老虎、四只苹果。
10. 支(zhī)用法:用于形状细长、笔直的物体。
例子:一支笔、两支火柴、三支队伍、四支烟。
二、容量词1. 瓶(píng)用法:用于计量装有液体或颗粒状物体的瓶子。
例子:一瓶水、两瓶酱油、三瓶牛奶、四瓶饮料。
2. 碗(wǎn)用法:用于计量装有食物的碗。
例子:一碗米饭、两碗面条、三碗粥、四碗汤。
3. 斤(jīn)用法:用于计量重物。
例子:一斤苹果、两斤面粉、三斤鸡蛋、四斤猪肉。
4. 升(shēng)用法:用于计量液体。
量词“双”、“副”、“对”的语义语用比较吴莹莹【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16)1【摘要】文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比分析三个量词“双”、“副”、“对”的异同,通过语料分析总结与其搭配名词的语义特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说明解释这三个量词的共同点和细微差异。
“双”由名词发展而来,主要称量与肢体或器官相关的事物;“副”由动词“分”发展而来,有“合二为一”之义,主要强调事物的整体功能与不可拆分性,可以指称两个或多个事物;“对”由动词“问答”发展而来,强调对称存在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与相匹配性。
%In Chinese quantifiers “shuang双” “fu副” “dui对”all can be used to refer to a pair of things, is often confused by foreign learners.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comm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quantifiers from the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aspects, and summarized the collocation with nouns, u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three words ’ commons and differences.“Shuang” is developed by a noun, the main weighing things associated with limbs or organs; “Fu” is developed by a verb, have a mean of unity,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things and integral sex, and can refer to two or more things; “Dui” is developed by the verb "question and answer", emphasized the unity of opposites which is symmetric and match. In use to mas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hree usages of the quantifier.【总页数】7页(P53-59)【作者】吴莹莹【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 225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1【相关文献】1.量词"对""双""副"的认知语义分析 [J], 张亚冰2.从搭配角度看量词"对、双、副"的语义特征 [J], 罗菲3.苗语“量词”跨方言比较研究视点之一——中部方言量词语义特征考察 [J], 贺又宁;胥奇4.量词“顿”的语法、语义、语用考察 [J], 庄宇5.同族群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以“对、双、副”为例 [J], 张艺玮;梁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