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咨询案例报告
- 格式:pdf
- 大小:349.84 KB
- 文档页数:5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诊治来访者情况:刘某,男,二十五岁.本人不愿意求治,也拒绝承认自己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后在心理医生的耐心说服下他自述了自己的情况。
“当我十八岁时,我是高中三年级学生.我的学习成绩相当好。
平常,我虽然常与人交往,也很喜欢与同学交谈,但我总觉得他们嫉妒我的才能,总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我,他们也常常否定对我的嫉妒,但我觉得他们说的不是真话,是在为自己辩解.有的人因此不主动亲近我,这说明了什么呢?还不是嫉妒我的才能。
还有,那时我爱顶撞班主任,我觉得他的想法经常是错误的,反而说我是错的,你看多可笑。
我一向我行我索,说话办事全凭个人意愿,因为我具有比他们更强的能力和智慧。
当然,有时结果不理想,但那并不是因为我的能力存在什么问题,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我才不管别人的喜怒哀乐。
我认为我在他们的眼中属于人见人恨那种人。
他们也一定认为我思想简单,最好欺负。
后来我就懒得与他们交往了,我更乐于自己独处。
但我对别人的怀疑却丝毫没有减少。
“在读书时,我对任何人、包括班里任何同学,甚至自己的父亲,不管他们做什么事,说什么话,我都从心里怀疑。
我为什么要信任他们呢?如果信任他们,说不定哪天他们就会利用我的信任加害于我。
这不是,最近我就被人利用了,可以说是毫无理由的,我被调离机关去一个下属公司当了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为什么要调离我?我断定有人搞鬼,他们肯定嫉妒我的才干,我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我觉得领导这样对我实在是很不公平。
机关领导说我一直搞不好同事关系,给我安排工作我的异议总是很多。
我为什么要理那些人呢2 我已给上级部门写信,直述了我所蒙受的耻辱,并且直述了我对那个领导的看法,我非把他搞垮不可。
我女朋友还不让我这样做呢!她劝我算了,我不听,她就说我有病,我有什么问题,我看是她变心了。
我一直都注意到,她每次来单位,对我的那位领导的眼睛都很特殊。
如果他们俩真有什么,我就更是与他们没完。
”分析诊断:从刘某的自述,以及心理医生与刘某的交谈中,都明显感觉到,刘某敏感多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经常感到自己被人轻视,受到别人的攻击。
引言概述: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为长期持久的不合理的怀疑、猜疑和偏见,导致个体与周围人和环境产生冲突和隔阂。
本文通过对一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症状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增进对该障碍的理解和有效干预。
正文内容:一、症状表现:1.偏执性思维模式:疑心重、多疑:患者对他人的意图和动机产生不合理的猜测和负面解读;坚持己见、固执:患者对自己的观点坚持不懈,不愿接受他人的异议;敏感易怒:患者对于他人的批评或指责极度敏感,并过度反应。
2.社交障碍:疏离感:患者与他人保持距离,避免亲密关系和互信;冷漠行为:患者缺乏对他人的兴趣和同情心,表现出冷漠和冷淡的态度;避免争吵:患者为避免争执和冲突,倾向于回避社交场合。
3.关注细节和perfectionism:强调完美:患者追求完美主义,对细节要求极高,容易陷入琐碎的事务中;过度关注细节:患者对细节过度关注,经常批评别人的不完美。
二、病因分析:1.遗传因素:偏执型人格障碍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家族病史是发展该疾病的重要因素。
2.环境因素:不良的童年经历如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暴力或女童性侵等,也与偏执型人格障碍发生有关。
3.心理因素:个体内心深处的焦虑、不安、自卑等情绪可能促进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发展。
三、诊断和评估:1.临床观察:医生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观察其言行举止,了解其症状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
2.量表评估:使用偏执人格障碍相关的评估工具如PDQ4+、SCIDII等评估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程度。
3.家庭史和个人史的了解:通过与患者及其家人沟通,了解其个人和家庭背景,以增进对疾病起因的理解。
四、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有助于帮助患者认识到其扭曲的思维模式,并培养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2.药物治疗:药物如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等,可以减轻患者症状的严重性,改善其情绪和心理状态。
人格方面问题行为的案例
人格方面问题行为的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
王先生是一个中年男性,他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历了严重的情绪波动和人际交往困难。
他常常感到自己被周围的人所忽视和排斥,对别人的言行过度敏感,经常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或对他不怀好意。
他经常与人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导致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他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怀疑,常常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失去了自信心。
通过进一步评估和诊断,医生认为王先生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种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猜疑、敏感、敌对、易怒等症状,并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王先生的行为给他的家人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干预。
针对王先生的情况,医生制定了一系列治疗方案,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等。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医生帮助王先生认识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通过认知重构技术来改变他的负性思维模式。
在药物治疗中,医生为王先生开了一些抗抑郁药物来改善他的情绪症状。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王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的情绪稳定下来,人际关系也有所改善。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有类似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偏执性精神病案例患者简介:患者张某,男,30岁,因家人发现其行为异常,情绪不稳定,对周围人产生怀疑和敌意,于某年某月入院治疗。
患者自述近期情绪波动大,对周围人产生疑虑,认为自己受到了陷害和迫害,拒绝接受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
病史回顾:患者既往体健,无长期慢性疾病史,无过敏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外伤史。
患者自述曾在某年某月某地遭受过一次人际关系冲突,导致其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和敌意情绪,之后情绪波动明显,对周围人产生了疑虑和怀疑,认为自己受到了陷害和迫害。
临床表现:患者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对周围人产生疑虑和敌意,拒绝接受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甚至对家人和医护人员产生攻击性行为。
患者自述认为自己受到了陷害和迫害,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行为举止异常,言语紧张,思维内容固执,拒绝改变自己的想法。
诊断与治疗:经过临床精神科医生的详细询问和评估,患者被诊断为偏执性精神病。
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通过药物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减轻其对周围环境的敌意和疑虑,同时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改变其固执的思维方式,增强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信任感。
预后与护理: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情绪逐渐稳定,对周围人和环境的敌意和疑虑逐渐减轻,开始接受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帮助和关心。
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预后良好,但仍需长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以防止病情复发。
结语:偏执性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表现出对周围人和环境的极度不信任和敌意,对治疗和护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和细心护理,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以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介绍,能够增加对偏执性精神病的了解,提高对此类患者的关爱和护理水平。
一例偏执性人格障碍问题咨询案例报告一个长期处于病休离职状态的46岁公务员,经测验和会谈后确诊为因偏执性人格障碍导致的轻度抑郁。
经过四次咨询,并通过家人和本人的配合,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家庭疗法。
逐步建立起求助者的自信心,增强了其社会适应能力,能感到生活的快乐,并开始积极面对困难,充满希望地开始生活。
标签:心理咨询;偏执性人格障碍;案例报告一、资料整理一般资料:求助者:曲某,男46岁,公务员身份长期病休,妻子做家政服务。
女儿即将研究生毕业。
求助者主诉:心情不好,内心烦躁、苦闷,爱发脾气,睡不好觉,老有做什么事都后悔的感觉。
最近2个月来,经常睡到半夜就醒来,唉声叹气觉得生活太累,怎么也不能开心。
回想做过的事都是一无所获。
妻子为了家用现在做家政服务,感到自己很没用。
白天我到处走,晚上睡不着觉。
有时有轻生的念头,觉得别人都不帮自己,内心很痛苦,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妻子主诉:她和丈夫是高中同学,结婚后生有一女,女儿刚出生丈夫决定上大学,并考上某大学。
但一年半后接到学校紧急电报,说丈夫本人用刀自杀,但后经抢救并无大碍。
从此,家里没人敢提这件事刺激他的神经。
毕业后回到某局工作,开始因他是大学生很受重视,很快被提拔为科长,但是由于丈夫上班时间打麻将被人告,领导抓个现行,被处分后分到农村一个小所工作。
因为不能接受这样的打击,决定办理病休,在家经商。
先后在家乡开书店、古玩店,但都以失败告终。
后为了陪女儿上大学,偕妻子来到女儿的大学附近,租房。
承包过一段学生食堂,因太辛苦又不赚钱就不干了。
找一个地方打更,又因晚上睡不好觉,糖尿病的身体又受不了不干了,卖掉老家的房子在大连贷款买了个房子,看房价上涨有利可图决定卖掉。
房价继续上涨,无能力再购房,现在又后悔了。
折腾这么多年,身心疲惫,亲朋好友的好言相劝他都觉得是讽刺,是看不起他的表现。
丈夫最近连苦中作乐的幽默都没有了,每天都像有心事似的,白天不知到哪去了,晚上不睡或半夜就醒了。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怀疑、敌意和偏执的特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介绍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症状、影响以及治疗方法。
小明,30岁,是一名企业职员。
他的同事描述他为一个十分固执的人,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总是持怀疑态度。
他经常认为同事们在背后议论他,企图陷害他。
在工作中,他总是过分强调细节,对同事提出的建议总是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是出于不良动机。
他对自己的观点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看法。
在生活中,他总是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不友善,经常因此产生冲突和矛盾。
这个案例中的小明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他的行为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度怀疑和敌意,对待事情过分强调细节,且固执己见。
这些特征影响了他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使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感到不适。
偏执型人格障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工作中,他们常常因为对同事的怀疑和敌意而导致与同事产生矛盾,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
在生活中,他们的过分怀疑和敌意也会导致与家人、朋友产生矛盾,使他们的社交圈子变得狭窄。
针对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治疗。
心理治疗是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偏执思维,学会放下对他人的过度怀疑和敌意,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药物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除了专业治疗外,患者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逐渐摆脱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困扰。
总的来说,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患者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并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
只有这样,患者才能逐渐摆脱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困扰,重新融入正常的社交和工作中。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分析------12一、案例介绍有一位刚升入高中读书的男生,18岁。
前半学期由于同学间尚互不认识,由老师指定他暂任班长。
半学期后由于与同学关系不和,被撤换班长之职。
于是,该生就疑心是某同学在老师那里搞他的鬼,嫉妒他的才干,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对班长撤换一事耿耿于怀,愤愤不平,认为同学与老师这样对他不公平,指责他们,埋怨他们,后常与同学、老师为此发生冲突,有时还状告校长和家长那里,并要求恢复他的班长之职,否则扬言要上告、要伺机报复。
大家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总是不等人家把话说完,就急于申辩,始终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是恶意、敌意。
这样无理取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日益恶化,到高中毕业时,仍无根本性的变化,他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正。
经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二、案例分析偏执型人格障碍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想彻底矫治好几乎是不太可能,任何形式的疗法都是收效甚微的。
其原因是患者与心理医生不肯好好配合,患者总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患病,医生是在胡说,因此,总是用不信任的眼光看医生,怀疑医生、拒绝与医生合作,使得医生无法介入治疗。
可见,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不宜拖迟,应该抓住患病初期的有效调节。
调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条。
(1)要自觉地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
父母、教师对青少年患者不要轻易地责备、侮辱、彼此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要经常进行沟通和交往,减少或避免不良刺激。
一旦争吵起来,周围人要尽快散开,不要去凑热闹,更不要去争辩,但大家可以齐声有力批评,使其收敛。
而患者此时也要尽量警告自己不要吵架。
使自己尽快离开,以免闹个不休。
如果患者能自觉地把自己长期置身于这样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中,那么,其异常的人格就会逐渐得到好转,甚至可以有较大的改善。
因为,在这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患者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减少敏感多疑。
(2)学会自我暗示调节法来逐渐消除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
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P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特点是持续的、广泛的怀疑和不信任他人的意图,但并不表现为明显的妄想或幻觉。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心理问题。
小明,30岁,是一名公司职员。
他的同事都觉得他很难相处,因为他总是对别人持怀疑态度,经常怀疑别人对他的意图。
比如,他总是认为同事故意不告诉他工作安排,或者故意隐瞒重要信息。
他对同事的言行举止总是过分解读,认为别人在暗中阴谋对付他。
他对同事的态度也很冷漠,很少主动和别人交流,总是怀疑别人的动机。
而且,一旦有人触犯了他的底线,他就会变得极其敌对和报复心理。
在生活中,小明总是保持警惕,认为周围的人都在阴谋中。
他不相信别人,也不愿意与别人合作。
他总是独来独往,不愿意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在工作中,他很难与同事合作,因为他总是怀疑别人的动机,不愿意相信别人。
这导致他在团队中的地位很低,同事们也很少与他交往,觉得和他相处很吃力。
在家庭中,小明对家人也是持怀疑态度。
他总是认为家人有意隐瞒他的信息,或者在他背后说他的坏话。
他对家人的态度也很冷淡,不愿意与家人交流,也不愿意接受家人的帮助。
这导致他与家人的关系很紧张,家人也很难与他沟通。
小明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
他总是活在恐惧和怀疑中,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也给他自己带来了很多痛苦。
因此,他急需接受心理治疗,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和影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总是活在恐惧和怀疑中,给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带来了很多困扰。
因此,及早发现并接受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变态心理学案例报告班级:11级应用心理姓名:学号:一例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报告案例:某男,已婚,系同一条街的街坊,约50岁,离异。
个人成长史:自小与四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姐姐在16岁时因病死亡)由母亲抚养长大。
母亲脾气较怪,稍有不满,就会发脾气责怪打她的子女。
其父亲与母亲感情不和,年轻时,常年与其母亲分居,且不抚养子女,将工资用来养活一个寡妇及其孩子。
后来得知父亲养活了别人,找父亲说理,被父亲关在小黑屋,不给吃喝,险些丧命,后被看不下去的邻居搭救。
案例描述:后来结婚成家后,心重,敏感多疑,每每看见妻子与异性接触,就怀疑妻子与别的诸多男人有不正当关系,甚至害怕“狗男女”要一起害自己,时常会打骂妻子。
他悄悄跟踪妻子,并反复盘问,多次要求妻子不可以与异性接触。
后妻子与其离婚,并带走孩子。
他不轻易相信任何人,看见邻居家的孩子在向自己家门口扔树叶,便怀疑小孩是受邻居唆使要谋害自己,并为此与邻居大骂。
有时在看见小狗便溺,也破口大骂,指责狗的主人居心叵测,多次险些与狗主人打架。
常与别人激烈争执与自身毫无关系的事,与别人意见相左时,总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仿佛自己是伟人、智者。
夸耀自己的字体(事实上不怎么样),认为自己很有才华,很有本事,感到社会对自己不公。
与别人(父母、妻子、孩子等)争吵后,挑剔别人的种种错误,从不认为自己有错。
对本案例的身心状况评估:不知情的外人看来与常人无异,思维逻辑、智力等正常;社会功能部分受损,能挣到工资过活,但是无法与人保持持久友好、正常关系;具有与一般人相异的情感表现,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自幼的经历使得他人格方面有缺陷,不完善。
性格敏感、多疑、不信任人。
CCMD-3偏执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1)其症状标准:广泛、稳定、长期的与常人偏离,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异常偏离。
①心胸十分狭窄,对遭遇过度敏感,多疑;②感觉被迫害,且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③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④过分自我中心,过于自负,一直将错推给别人,坚持认为自己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自己永远都正确;⑤易激动,过分警惕,抱有敌意;⑥脱离实际的好争辩;符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