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5导体与绝缘体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2.知道容易导电的物质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3.初步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
4.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步骤、整理实验记录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勇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
2.认识到形成安全用电意识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对电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区分不同材料中的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电路检测器、橡皮、塑料棒、铅笔芯、粉笔、木片、卫生纸、布、动物皮毛、玻璃、铝片、铁片、铜片、回形针、烧杯、水其他:卡纸、纸片【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师:今天我们将进行《导体与绝缘体》的学习,在课堂的开始,老师首先为同学们展示一个未连接完成的电路,请问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它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并且让小灯泡发光呢?(学生上台操作)师:为什么这样做连接可以让小灯泡发光呢?生:因为这样做连接电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师:那么老师现在将导线剪断,请问你们有什么方法让小灯泡重新发光吗?生:把导线重新接上。
师:很好,把导线重新接上以后,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可以重新发光。
那如果老师现在有个新的要求,不将导线重新接起来,而是在其中接入一个元件让小灯泡发光,请问可以接入什么呢?生:可以接入一根导线。
师:请你上来操作一下。
(学生上台操作)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刚刚在电路中接入了一根导线,请问这根导线这时候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么?生:起到了导电的作用。
师:这也就说明了导线容易......?生:导电。
二.交流讨论,设计实验让学生猜想橡皮擦是否导电,并引导学生学生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利用电路检测器和橡皮设计实验。
(8分钟)师:(接上句)导线是容易导电的物质,那么请问橡皮擦是否容易导电呢?(引发学生议论)师:认为橡皮擦能导电的同学请举手?认为橡皮擦不导电的同学请举手。
第6课导体和绝缘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材P33~3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3.提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哪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一元硬币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橡皮、木质铅笔、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羽毛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你们对物体导电性的预测与实际的检测结果相吗?(预设:大多数相同,只有铅笔芯和羽毛预测错误。
)你们检测的结果都一样吗?(预设:一样。
)4.讲解:我们通常将那些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将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金属通常是导体,非金属则多是绝缘体。
铅笔芯是由石墨制成的,也是一种导体。
5.追问:在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预设:回形针、钥匙、导线、铁钉、金属纽扣、长尾夹、铅笔芯、铝片和一元硬币是导体,橡皮、木质铅、粉笔、塑料尺、干树枝、玻璃片、吸管、透明胶带、陶瓷勺、泡沫块和羽毛是绝缘体。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列举身边容易电流通过的物体和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了解学生对物体导电性的初始认知;再通过检测并拓.提问:(教学提示:示教材P35各种电器元件的图片。
)这些物品的哪些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哪些部分是用绝缘体材料制成的?(预设:电池盒、灯座、开关和插头的金属部分是用导体材料制成的,电池盒、灯座、开关的塑料部分和插头上的橡胶部分是用绝缘材料制成的。
)2.追问:为什么这样选用材料?(预设: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绝缘体还可以防人们触电。
)3.讲解: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环境下,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提示:出示安全提示资料,给学生普及安全用电知识。
《导体与绝缘体》深圳市向西小学黄兰青【教材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其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先通过游戏明确人体是导电的,明确科学规范的使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
再通过引导学生对12种常见材料进行科学规范的检测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并整理出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第二部分寻找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进行安全教育。
【学生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电,利用电的世界里,四年级学生对于电是有一定认识的。
如:家用电器都必须使用电才能工作,我们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电源等等。
但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本课将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并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生活中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多种材料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
2.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能完成相关的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2.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1.认识导体与绝缘体。
2.用科学的方法检测区分待测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器材准备】分组器材: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塑料片、一角硬币、橡皮擦、铁钉、铜丝、纸片、铅笔芯、布、木片、干泥土、自来水、蜡烛等不同材质的待测材料。
教师演示:电子画、电路检测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题课师:(出示电子画)天黑了,家家户户都开灯了,小丽家也不例外,咦?灯怎么不亮了,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电路吧!(展示电路)提问:现在电路怎么了?(预设:断路了)缺少导线,怎样才能使灯亮起来呢?可以用其他物体代替吗?以下两种材料,你会用哪一种?(出示铁片和塑料片)为什么要用铁片?(预设:铁片是导体,塑料片是不导电的。
初中物理——导体与绝缘体基础知识总结基础知识
说明1 本知识点的重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
说明2 本知识点的难点是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
说明3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两者的区别,知道二者并无绝对界限。
说明4 本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是电流的形成。
说明5 本知识点主要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异同,它是研究电学重要的知识点。
核心知识
规则1: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规则2:导体和绝缘体的用途
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电线芯线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是导体,容易导电;电线芯线外面包上一层橡胶或塑料,因为它们是绝缘体,能够防止漏电
规则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
表示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可见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当条
件改变时就可能导电。
例如,玻璃是相当好的绝缘体,但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
规则4:导体和绝缘体的机理
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束缚在原子的范围之内,不能自由移动,也就是说,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相反,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电荷能从导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的地方,所以导体容易导电。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导体与绝缘体》二、实验器材自制电路检测器、金属棒、木棍、橡皮、铅笔芯、泥土、自来水、新鲜的树枝、身边常见材料。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利用自制装置能较好的对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活树枝进行导电与否的检测,并且声光显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添实验趣味性。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废旧电器材料,制作半导体振荡电路,控制偏置电阻,给三级管基极信号,使它导通与截止,推动喇叭发声,发光二极管闪亮。
五、实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2、知道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活树枝容易导电,是导体。
科学探究:1、引领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小组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完成探究活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确有关检测的方法,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通过活动,学生将学会与人合作,并认识到规范操作和安全用电是很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物质不断改进与探索,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电学相关的基础知识。
在这一课的活动中,将引领学生通过探究,认识物质按照导电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导体和绝缘体,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的作用,更能理解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二)利用自制的装置检测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活树枝都是导体。
(三)寻找教室里的电器设备,让学生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同样重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七、实验教学过程(一)利用教材中的方法检测常见材料的导电性。
(二)应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检测非金属的铅笔芯(石墨)、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活树枝都是导体。
(三)检测记录比对,发现人体、大地、自然界的水、活树枝都是导体。
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有关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能够传导电的物体被称为电的导体,不能传导电的物体称为电的绝缘体,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
一、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1、什么是导体,人是导体吗?能够传导电的物体被称为电的导体。
例如,铜、铝、铁、金、银等金属都是导体;普通的水、潮湿的土地与潮湿木材也是导体;人的身体含有大量液体,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满水,所以人体也是导体。
2、什么是绝缘体?不能传导电的物体称为电的绝缘体。
例如,玻璃、橡胶、塑料、陶瓷等都是绝缘体。
人们利用导体传送电,利用绝缘体来控制电,不让电乱跑,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3、导体与绝缘体的比较1)、并不是能导电的物体就叫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就叫绝缘体。
2)、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
例如,干燥的木头是绝缘体,但潮湿的木头就成了导体。
3)、不同材料的导体,其导电性能有差异。
家庭中的电线应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铜芯线,一般不要采用导电性能差的铝芯线。
4)、人体是导体,因此不能随便触摸带电体。
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导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导体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物质微粒,称为载流子。
在外电场作用下,载流子作定向运动,形成了明显的电流。
绝缘体电的绝缘体又称为电介质。
它们的电阻率极高,约为108~10τΩ·m,比金属的电阻率大1014倍以上。
4、导体与绝缘体的口诀能够传电是导体,不能传电绝缘体。
人的身体是导体,不能接触带电体。
条件发生改变时,绝缘体会变导体。
二、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导体和绝缘体:a。
导体: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Conductor)。
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b。
绝缘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Insulator),例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纯水,干燥的纸,干燥的木棒,干燥的空气等都是绝缘体。
科学《导体和绝缘体》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导体和绝缘体》。
一、说教材《导体和绝缘体》是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的第6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
在这一课中,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
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质。
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将探究物体导电性能,教学内容主要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来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以及一些安全用电事项。
二、说学情四年级学生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者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做出书面计划。
在实际过程中,如果让他们完成独立的计划,稍有困难,本节课在引导学生做完整实验计划。
四年级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判断甚至想象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学生甚至只会凭借经验不加实验地将导体和绝缘体分类,因为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实证意识的培养,每一种检测都要达到两次以上。
四年级学生合作分工意识还不够强,本节课会继续在小组分工提供帮助策略。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做成的物体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做成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在实验中学习与别人合作。
2.在检测中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教学难点:使用电路检测器规范地来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