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视频要求及评价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微课评分标准
微课评分标准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
1. 内容完整性:评估微课的内容是否全面,包含重要的知识点和必要的补充材料,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2. 内容清晰度:评估微课讲解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点。
3. 创新思维:评估微课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包括在教学方法、案例分析等方面是否有新意。
4. 互动性和参与度:评估微课的互动性和学习者的参与度,包括是否提供了互动环节和讨论板块,是否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参与。
5. 教学效果:评估微课对学习者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帮助学习者提升知识水平和技能。
6. 视频质量:评估微课视频的画质和音质,是否清晰流畅,保证学习者的良好观看体验。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微课评分标准,具体评分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进行调整。
另外,评分还可以根据微课的难易程度、时长和学习者背景等进行综合考量。
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微课名称、教师XX等信息。
视频格式:统一为MP4格式,高清像素为1080×720,标清像素为720×576,总大小不超过100MB。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请参照相应学习任务单模板!“微课〞评价标准一级指指标说明二级指标标主要针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进选题简明行讲授、演算、分析、推理、答疑等教学选题。
〔5分〕选题设尽量“小〔微〕而精〞,建议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计而不是抽象、广泛的面。
(10分)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设计合理题或内容进展针对性设计,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5分〕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问题。
科学正确教学内容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
〔10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逻辑清晰(20分)规律,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10分〕了易懂。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作品必须包含微课构造完整视频,还应该包括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辅〔5分〕助扩展资料〔可选〕: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以便于其他用户借鉴与使用。
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作品规微教案要围绕所选主题进展设计,要突出重点,X注重实效;技术标准(15分)微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合理难度〔5分〕等级的主观、客观习题;微课件设计要形象直观、层次清楚;简单明了,教学辅助效果好;微反思应在微课拍摄制作完毕后进展观摩和分析、力求客观真实、有理有据、富有启发性。
语言标准语言标注,声音洪亮、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5分〕力。
构思新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效形式新颖课堂教学模式,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教授类、解果〔10分〕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其他类;录制(40分)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科普微视频评分细则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视频作为一种快速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媒体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科普微视频,作为微视频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递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科普教育意义。
为了规范科普微视频的制作和评分,本文制定了科普微视频评分细则,以便对科普微视频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比较,以提高科普微视频的质量和观看体验。
2. 内容要求科普微视频的内容应当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以下是对科普微视频内容的具体要求:•科学性:科普微视频的内容应当基于科学事实和真实的研究成果,不得夸大事实或误导观众。
•知识性:科普微视频应当能够向观众传递新颖、有趣且有意义的科学知识,帮助观众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趣味性:科普微视频应当采用生动有趣的表现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观看体验。
3. 制作要求科普微视频的制作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脚本编写、影像拍摄、剪辑编辑等。
以下是对科普微视频制作的具体要求:•脚本编写:科普微视频的脚本应当结构合理,内容清晰,符合科学原理,能够满足视频时长的限制。
•影像拍摄:科普微视频的影像应当清晰、稳定,色彩鲜艳,能够直观地展现科学实验、现象或原理。
•剪辑编辑:科普微视频的剪辑应当流畅、精确,能够保持视频的连贯性,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4. 观看体验科普微视频的观看体验对于传达科学知识的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科普微视频观看体验的具体要求:•音效:科普微视频的音效应当清晰、适度,能够增加视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字幕:科普微视频的字幕应当准确、清晰,与视频内容配合,方便观众理解和吸收知识。
•时长:科普微视频的时长应当适中,不宜过长,以保持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
5. 分数评定为了对科普微视频进行评分,本文规定了以下评分细则:•内容:根据科普微视频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对内容进行评分,最高得分为10分。
•制作:根据科普微视频的脚本、影像和剪辑等制作要求进行评分,最高得分为10分。
附件4基础教育微课制作技术要求微课在制作方式上,包括数码设备拍摄、录屏软件录制、多媒体软件制作类型、混合方式制作。
一、内容标准:1.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在5至8分钟,不超过10分钟,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
2.本次统一制作的微课不需要片头和片尾,上报时提供相关信息,统一添加。
3.精心设计讲课脚本,讲解精炼、路径合理,重点突出4.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5.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6.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7.可以包含相应的扩展学习资源,如: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自测题,微课范例的源文件、微课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微课内容相关的其他学习资料等。
8.在同一课程中,各讲之间要有整体性,内容容量和时间长短基本一致,技术参数统一。
二、技术标准:从目前来看,微课基本上分摄像拍摄类、屏幕录制类和其他软件类四种,对于四类常见的微课制作方法,对应的要求如下:(一摄像部分技术要求(包括数码录制和录播室录制1.视频压缩采用H.264格式编码,视频格式为MP4及fLV格式。
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的最高码率不高于2000Kbps,最低码率不得低于1024Kbps。
3.视频质量要求图像稳定、对焦清晰、构图合理、镜头运用恰当。
4.视频分辨率:分辨率一般为设定为720*576、1280*720;5.在同一课程中,各讲的视频分辨率应统一,不得标清和高清混用。
6.视频帧率为25帧/秒,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7.声音采用双声道,要求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
解说声与背景音乐无明显比例失调。
(二录屏部分技术要求1.录屏的分辨率一般采用1024*768或1280*720。
请事先调整分辨率,不要高分辨率录制,低分辨率输出。
同时,尽量不要出现特殊的分辨率。
2.如果要用视频混合制作,建议采用与视频分辨率最接近的分辨率,使得合成后效果最好。
3.录制PPT时,请将PPT事先调整为适合长宽比(1024*768录制时,用4:3;1280*720录制时,用录制时不留黑边。
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微课名称、教师姓名等信息。
视频格式:统一为MP4格式,高清像素为1080 X 720,标清
像素为720X 576,总大小不超过100MB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请参照相应学习任务单模板!
“微课”评价标准
v1.0可编辑可修改
结构完整(5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作品必须包含微课视频,还应该包括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辅助扩展资料(可选):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以便于其他用户借鉴与使用。
技术规范(5分)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
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
步;
微教案要围绕所选主题进行设计,要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微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合理难度
等级的主观、客观习题;
微课件设计要形象直观、层次分明;简单明了,
教学辅助效果好;
微反思应在微课拍摄制作完毕后进行观摩和分析、力求客观真实、有理有据、富有启发性。
语言规范
(5分)
语言标注,声音洪亮、有节奏感,语言富有感染力。
形式新颖(10 分)构思新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类型包括但不限于:教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其他类;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
作品规
范
(15 分)
教学效
果(40 分)
v1.0可编辑可修改。
中小学精品课制作要求一、质量要求精品课以微课形式呈现,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和必要的实验演示,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坚持正确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尊重教育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在意识形态、民族宗教、领土国界等关键问题上不能有偏差。
(二)确保科学严谨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2023年秋季学期前最新修订的教材,保证学科知识内容和授课语言的科学准确,保证情境素材的真实性、适切性和权威性。
(三)突出课堂实效体现学科教学改革方向,充分考虑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特点,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注重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和综合育人功能。
(四)注重制作规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完整、教学资源充足、摄制技术规范,语言、文字、符号、单位等使用要符合规范,精品课(除外语课程外)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有任何广告。
(五)保证内容原创精品课必须是教师本人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典型教学成果,不得冒名顶替,严禁抄袭,引用资料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二、精品课制作要求精品课内容应为教育部审定的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教材中的具体一课(节)所含知识(可选择的课程以平台公布的课程节点为准)。
一课(节)如有多个课时,需分别制作多个微课,最多不超过3个课时。
每课时微课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课件、作业练习等,如有实验内容,可提供实验视频。
2023年最新相关模板需从基础教育精品课云平台首页下载。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中小学劳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列入省级“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范围。
(一)、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应采用“教师讲解+多媒体大屏”的形式,适当呈现授课教师画面,增强教学的交互性和画面的可视性。
单个微课视频时长:小学10-15分钟、中学15-20分钟。
微课视频应包含片头,时长不超过5秒,文字信息包括:教材版本、学科、年级、课名、主讲教师等信息。
录制环境安静无噪音,光照充足均匀,教师语言规范,声音响亮。
附件微课视频制作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音视频文件压缩格式要求等基本技术规范。
若采用录屏软件等方式进行录制,相关视频比例、采样和压缩要求参照执行。
本要求仅作为组织拍摄的技术参考,参与者可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拍摄和制作。
一、录制要求(一)课程时长每门课程总时长10分钟以内。
(二)录制场地录制场地可以是课堂、演播室或礼堂等场地。
录制现场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整洁,避免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
(三)课程形式成片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可采用多机位拍摄(2机位以上),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后期制作设备:使用相应的非线性编辑系统。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应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
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与后期制作统筹策划,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二、后期制作要求(一)片头片头不超过5秒,应包括:课程名称、单位名称、主讲教师姓名等信息。
课程名称应具体详细,与教材标识相一致,例如:“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
(二)技术指标1.视频信号源(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性能稳定,无失步现象,CTL同步控制信号必须连续:图像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
(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
(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多机拍摄的镜头衔接处无明显色差。
(4)视频电平:视频全讯号幅度为1Ⅴp-p,最大不超过1.1Ⅴp-p。
其中,消隐电平为0V时,白电平幅度0.7Ⅴp-p,同步信号-0.3V,色同步信号幅度0.3Vp-p(以消隐线上下对称),全片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