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必考题)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测试卷(包含答案解析)(5)一、选择题1.102×125等于()A. 100×125+2B. 100×125+2×125C. 100×125×22.下面算式中,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是()。
A. 25×(8+10)=25×8+10B. 25×(8+10)=25×8×10C. 25×(8+10)=25×8+25×10D. 25×(8+10)=25×8+10×83.25×(8+4)=()A. 25×8×25×4B. 25×8+25×4C. 25×8+44.25×13×4=13×(25×4)=1300,这里运用了()。
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5.与87×101的计算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 87×100+1B. 87×100-1C. 87×100+87D. 87×100×16.与49×99的计算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 49×100+49B. 49×100-49C. 49×100-997.与算式125×16的计算结果不相等的式子是()。
A. 125×(8+8)B. 128×8×2C. 125×8+125×28.下列算法中正确的是()。
A. 25×44×3=25×4+40×3B. 125×(3×8)=(125×8)×3C. 12×97=12×100-39.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好题》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测试卷(含答案解析)(6)一、选择题1.25×13×4=13×(25×4)=1300,这里运用了()。
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2.529+267+71+○,○里填()时计算最简便。
A. 29B. 133C. 71D. 104 3.76×98+2×76=76×100,这是运用( )进行计算的。
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分配律4.61×24 61×4×6,里应该填( )。
A. >B. =C. <5.下面没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是()。
A. a×4×25=a×(4×25)B. 4×35×25=4×25×35C. 56×125=7×(8×125)6.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研究平均数问题时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B. 我们在研究小数的意义时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C. 28+374+26 此题进行简便运算,我们头脑里可以想a-b-c=a-(b+c)这一运算律7.小明在计算56×(△+3)时,把算式抄成56×△+3,这样计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差了()A. 56B. 165C. 168D. 1718.和56×(19+28)相等的算式是()A. 56×19+28B. 56×(19+28)C. 56×19+56×289.下面算式中,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是()A. (80+4)×25=80+4×25B. (80+4)×25=80×25+4×25C. 80×25×4=25×4×8010.25×23+25×76+25=25×(23+76+1)应用的是()A. 加法结合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分配律11.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检测卷(包含答案解析)(3)一、选择题1.下面算式中,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是()。
A. 25×(8+10)=25×8+10B. 25×(8+10)=25×8×10C. 25×(8+10)=25×8+25×10D. 25×(8+10)=25×8+10×82.与87×101的计算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 87×100+1B. 87×100-1C. 87×100+87D. 87×100×1 3.529+267+71+○,○里填()时计算最简便。
A. 29B. 133C. 71D. 1044.32×99 32×100-1,里面应该填()。
A. >B. <C. =5.35×25×4=35×(25×4),这是根据()A. 乘法分配律B. 乘法交换律C. 乘法结合律6.下面的算式中,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是()。
A. (80+650)×2=80+650×2B. 13×75+13×45=13×(75+45)C. 5×(19×60)=5×19×5×60D. 20+96+80=(20+9)+(6+80)7.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研究平均数问题时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B. 我们在研究小数的意义时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C. 28+374+26 此题进行简便运算,我们头脑里可以想a-b-c=a-(b+c)这一运算律8.4×6×25=6×(4×25 )运用了()。
A. 乘法分配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9.计算102×75=100×75+2×75,运用了()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分配律10.和56×(19+28)相等的算式是()A. 56×19+28B. 56×(19+28)C. 56×19+56×2811.下面得数不相等的一组是()。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本文将对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试卷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学习建议。
一、引言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是“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试卷旨在评估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和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试卷分析1、试卷难度整体而言,这份试卷难度适中,涵盖了“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试卷中有较为基础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也有一些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的题目。
然而,就题目难度而言,大部分题目都紧扣教材,没有过于复杂或超纲的题目。
2、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试卷来看,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掌握得相对较好,如分数的加减法、通分、约分等。
但在涉及较复杂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有所下降,如第30题“计算下列各题:5/8+3/4-2/3”正确率仅为60%。
这表明学生对较复杂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还需要加强理解和练习。
3、解题思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清晰度。
如在解决第15题“一个西瓜切成了8块,小猫吃了其中的1块,那么小猫吃到的部分占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运用分数的概念,将1块西瓜转化为整个西瓜的1/8。
三、结论与建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掌握较好,但在处理较复杂的分数加减法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建议:1、加强分数加减法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充分练习基本题型,熟悉运算法则。
2、针对较复杂的分数加减法题目,教师在课堂上可进行专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3、鼓励学生多做实际应用题,如“分蛋糕”、“配饮料”等,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加减法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1本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加法的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公式:a+b=b+a2.加法的结合律:先加前两个数,或者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字母公式:(a+b)+c=a+(b+c)3.减法的性质:①一个数同时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另外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②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同时加上一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另外两个数的差。
字母表示:a-b+c=a-(b-c)题目类型一:加法的交换律例题1.填空。
387+425=()+ 387 525+()=137+ 525300+600=()+()()+65=()+35甲数+乙数=()+()偶数+()=奇数+()答案:387+425=( 425 )+ 387 525+( 137 )=137+ 525 300+600=( 600 )+( 300 )( 35 )+65=( 65 )+35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练习1.连线。
56+68 150+75+25150+25+75 50+BB+50 68+56A+B+100 A+100+B答案: 56+68 150+75+25150+25+75 50+BB+50 68+56A+B+100 A+100+B例题2.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卷(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0分)1、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B.(1,1)C.(7,1)D.(3,3)2、数对(8,2)和(5,2)表示的位置是()A.同一行B.同一列C.同一点3、如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B.(4,5)C.(5,4)D.(3,3)4、如图,如果将三角形ABC向右平移5格为三角形A′B′C′,则点C′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A.(3,9)B.(8,4)C.(7,1)5、在体育课上,小明、小强、小刚三名同学分别按顺序站在同一排的前三位,体育老师命令:“小刚与小明交换位置,再与小强交换位置.”那么站在第一位的是()A.小明B.小强C.小刚D.无法确定6、小军在班级的座位可以用数对(5,4)来表示,他的前面是小丽,小丽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
A.(5,3)B.(5,5)C.(4,4)D.(4,3)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10分)1、小蚂蚁原来的位置是(1,2),它向右爬行了5格,它的现在位置是(1,7)2、在同一方格图上,数对(4,8)和(8,8)表示的位置是同一列。
()3、把点A(5,5)向下平移4个格,平移后的点A’用数对表示为(5,1)。
4、数对(5,6)和(6,5)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5、用数对(7,7)来表示位置,两个7表示的含义是一样的。
()6、事发地在中国海监巡航编队的东北方。
()三、填空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下图中小屋上的两点A,D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A________,D________。
2、小远家在学校北偏西30°方向400m处,则学校在小远家________偏___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m处。
3、有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其中三个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分别是A(2,5),B(0,1),C (4,1),那么D点用数对表示是(________)。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试卷分析1、学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如;填空题第3题;选择题第2、3、5题;计算角度的两道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正确答题;看得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角的概念;分析这些原因;主要是学生在三年级时对角的认识的知识没有延伸的现在对角的个数、角度的大小的理解上。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太少如;第5题:“把一张长方形纸折起来的图形;求其中的一个角”这些题错误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时教师不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不知道怎样猜想;其实只要动手实践一下就能够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但是学生往往没有这样的习惯;因此不知道其中的窍门。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够如;填空题第3题;是用角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按老教材的要求属于思考题;是“超纲”题;如果用新理念来看;此种问题正是需要我们加强研究的;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正是需要我们加强的。
钟面有12等份;一个圆周是360度;那么一个钟点就是30度;所以只要计算出有几个钟点就可以了;然后动手画一画表示的时间。
三、改进措施:从统计数据情况来看;这次测试的结果不太理想。
但这并不是坏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反思;从现在做起;从自身改进;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会有较快、较大的提高。
结合本次测试情况;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1、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好自主探究与落实课时目标的关系我们要认识到接受式教学方法;仅从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简单而且实用;特别是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确实是挺有效的;但从促进学生主动、持续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积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渗透。
2、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一是要注意根据内容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探索性比较强的内容才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过程;探索性不强的内容就不要走过场;搞形式。
第三单元知识检测卷(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15.9-(5.9+6)=()A. 4B. 13.7C. 0.44D. 262.0.74+0.12+0.88=()A. 10.2B. 5.4C. 1.74D. 03.在下面的算式中,与201×98的结果相等的是()。
A. 200×98+1B. 200×98+98C. 201×100-2D. 200×200+1-24.用简便方法计算()39×5×2=A. 1000B. 270C. 390D. 3705.用简便方法计算,选出正确答案.=()A. 1B. 0C. 2D.6.32×25×125=(4×25)×(8×125)运用了()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分配律D.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二、判断题7.判断对错.3.75×2.1+7.9×3.75=3.75×(2.1+7.9)=3.75×10=37.58.6×(8-6)=6×8-6×69.2.53×99=2.53×100-2.53,运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10.判断正误.65×12=65×2×6.11.93+29+57运用加法结合律后的式子是29+(93+57)。
三、填空题12.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125×48=________13.用简便方法计算.34×(100-2)=________14.填上适当的数。
①(25+________)×40=________×40+7×________②8×(15+125)=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45×5+52×5=(45+________)×________④101×78-78=(________-________)×7815.用简便方法计算8×9×5×100=________16.运用加法、乘法的结合律,填上合适的数.(256+78)+________=256+(________+222)17.用字母式子表示下面的运算定律。
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面算式中,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是()。
A. 25×(8+10)=25×8+10B. 25×(8+10)=25×8×10C. 25×(8+10)=25×8+25×10D. 25×(8+10)=25×8+10×82.下面没有运用乘法结合律的是()。
A. 2×(5×23)=(2×5)×23B. 4×35×25=4×25×35C. 56×125=7×(8×125)3.25×13×4=13×(25×4)=1300,这里运用了()。
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4.与63×101的计算结果相等的式子是()A. 63×100+63B. 63×100+1C. 63×100×15.76×99+76=76×(99+1)运用了()。
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加法分配律D. 乘法分配律6.与49×99的计算结果相等的式子是()。
A. 49×100+49B. 49×100-49C. 49×100-997.用简便方法计算365+251+49+235=(365+235)+(251+49),运用了()。
A. 加法结合律B. 加法交换律C. 加法分配律D.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8.32×99 32×100-1,里面应该填()。
A. >B. <C. =9.下面的算式中,正确运用运算定律的是()。
A. (80+650)×2=80+650×2B. 13×75+13×45=13×(75+45)C. 5×(19×60)=5×19×5×60D. 20+96+80=(20+9)+(6+80)10.小明在计算56×(△+3)时,把算式抄成56×△+3,这样计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差了()A. 56B. 165C. 168D. 171 11.在计算101×75时,用简便方法计算正确的方法是()A. 100×75×1B. 100×75﹣1×75C. 100×75+1×7512.计算102×75=100×75+2×75,运用了()A. 乘法交换律B. 乘法结合律C. 乘法分配律二、填空题13.72×65+28×65=(________+________)×65是应用________。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这张试卷的基本题占90%以上,难度适中,绝大部分是学生应该达到且能达到的水平。
考查的知识点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学的内容。
试卷共有五大题:一、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
二、判断题,考察学生用运算定律判断等式是否相等。
三、计算题,包括口算,竖式计算和用简便方法计算。
四、选择题考察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掌握和运用,五、解决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卷面上看,学生的书写认真,卷面整洁,乱涂乱抹现象极少,说明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
此次考试,从总体上看,学生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1.分数统计分析
2.在试卷上存在的问题:
(1)填空题:本题面广,主要考察学生运算定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灵活处理问题。
错的较多的题是第2、6小题。
两题错误都是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分不清题,造成错误。
(2)判断题,个别学生审题不细,有错误。
(3)计算题,口算基本正确,也有极个别学生出现几题错误。
用简便方法计算。
此题得分还好,但有学生不能做到细心的计算。
失分严重的是计算题576-135+224-65,学生符号好弄错,最后结果错误。
(4)选择题,学生正确率较高,失分极少。
(5)解决问题。
共5题,其中第1,2,3学生做得很好。
第4题,少数学生综合算式没有在减法加括号,出现错误。
第5题,学生分析不到位,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设计出最佳购票方案,其他学生全错,失分较多。
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从这几方面加以改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尽量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
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注重练习的质量,不要盲目追求练习的数量。
2、学生课本基础知识还要加强训练。
3、课堂效果有待提高。
有些题目,在复习时已经讲过,但是类似的题目学生还不能正确处理,证明课堂效果不佳,学生的注意力不够。
当然也证明强化训练不够。
4、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决问题关键。
基础训练讲究一个“严”字,态度严肃,教风严谨,要求严格。
5、数学教学重在提高能力。
教学中要关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应用意识,学会从实际问题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和数据,研究其数量关系不断提高数学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