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35757
- 格式:pdf
- 大小:893.45 KB
- 文档页数:4
•••••••••••••••••克己复礼的内涵克己复礼的内涵克己复礼,汉语成语,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并改掉习性上的缺点,从而做回内心有敬、外在有让的自己。
出自《论语·颜渊》。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克己复礼的内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三个主要支撑点:复礼,为仁,君子。
孔子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的了解;周礼权威的重新树立,始于日常琐事之间,更在于对“礼之本”的自觉。
“为仁”是对礼的补充与深入,涉及为仁的基础、为仁的方法、为仁的作用。
“君子”人格涉及好德、重义、谦让、博学、笃实等诸多方面,既为儒者提供了修身目标与路径,也使复礼、为仁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孔子;复礼;为仁;君子。
作者简介:周山,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
一、克己复礼: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礼,在老聃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末位,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礼,仅仅处于“乱”的前沿;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是乱的开始。
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列在最前沿,因此而构成以“礼义”亦即“仁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成为儒家的旗帜、儒学的灵魂。
春秋末期,礼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
有史可查的夏、商两朝,礼似乎还处于祭神时的器物与程序仪式的规定阶段;到了周代,除了从祭神的仪式规定转入人世间的人际关系的规范及其以规范治理国家社会;祭神的仪式,也便从礼之中剥离开来,成为一项专业内容。
礼的作用,也便从祭神转变为“序民”、“整民”,即成为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
在鲁国学者左丘明主编的《左传》中,明确表达了这一个思想:“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夫礼,所以整民也。
” 经国家,定社稷,主要是整治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序民、整民,便是对人民的统治。
礼的工具性作用,说得明明白白。
礼节的繁琐,也到了极致。
周朝制礼的代表人物,是封地于鲁的周公旦。
然而到了春秋末期、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礼已经崩溃。
《克己复礼》PPT课件•克己复礼概述•克己:自我约束与提升•复礼:恢复传统礼仪文化•克己复礼在当代社会的实践意义•克己复礼的实践方法与途径•总结与展望克己复礼概述01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内涵恢复周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循礼制,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30201定义与内涵03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克己复礼的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思想最早由孔子提出,他认为只有通过克己复礼,才能恢复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02儒家思想的核心克己复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被历代儒家学者所推崇和发扬。
历史渊源克己复礼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遵循社会规范的重要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秩序维护通过克己复礼的实践,个人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水平,成为更好的人。
道德修养提升克己复礼的思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和谐社会构建现实意义克己:自我约束与提升0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公共利益为重。
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不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
培养公正、廉洁的品质,拒绝贪污腐败和不正之风。
克制私欲,追求公义追求真理和知识,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
勤奋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坚持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和传统观念,勇于探索和创新。
严谨治学,求真务实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轻易放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不断追求自我超越和进步。
勤奋工作,尽职尽责,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效率。
勤勉力行,自强不息复礼:恢复传统礼仪文化03尊重传统,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礼仪,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
国学克己复礼全文《国学之克己复礼》嘿,说到国学里的“克己复礼”,我可真有不少话想说呢。
我先给大伙解释解释啥叫“克己复礼”。
简单来说呢,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这礼啊,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礼貌那么简单,在以前那可是包含了各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之类的一整套东西。
我就讲讲我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儿吧。
我有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叫小李。
这小李啊,是个超级游戏迷,只要一沾上游戏,那就跟换了个人似的。
有一次,我们一群人约好了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就是去社区帮忙打扫卫生,给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整理整理花园啥的。
这活动可是提前好久就定好了的,大家都很期待。
可是到了活动那天,小李呢,他前一晚打游戏打到了凌晨,早上起不来。
我们给他打电话,他迷迷糊糊地说:“哎呀,我太困了,这游戏玩得正带劲呢,我就不去了啊。
”当时我们都有点生气,你说这算怎么回事儿啊。
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私欲啊,他想玩游戏的这个欲望占了上风,就把答应好的事情给抛到脑后了,这就不符合“克己复礼”。
在古代,那些君子可不会这样。
就像孔子他老人家,那可是“克己复礼”的典范。
孔子一生都在推行他的学说,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克制自己的各种杂念,坚持自己心中的礼。
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就是想让大家都能按照礼的规范来生活。
虽然他有时候也会饿肚子,也会遇到不理解他的人,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再看看我们现代社会,其实“克己复礼”也很有意义。
就像在公共场合,咱们得克制自己那些不文明的行为。
比如说在图书馆,就不能大声喧哗。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图书馆找资料,有个小伙子,一进去就开始打电话,声音还特别大。
周围的人都皱着眉头看他,可他就像没看见一样,还在那哇啦哇啦地说个不停。
这时候管理员走过去提醒他,他还很不耐烦,说:“我就说几句怎么了。
”这就是没有克己啊,没有意识到在图书馆这样的地方是有行为规范的,也就是没有遵循礼。
咱们再回到小李的事儿上。
后来我们活动结束后,小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克己复礼知行合一克己复礼·知行合一公司价值观学习1学习一: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在《论语·颜渊》中,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念头)使自己的行为回复于礼上,哪一天(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了,天下就达到了仁了。
解读:我们对孔子的这段话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何谓“复礼”我们前面讨论过《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的涵义”,知道“义以为质”中的“义”是“礼”的质,是“礼”的唯一标准。
所以,“复礼”的意思是要求我们的行为要回复到礼之质“义”上,按公义、公理来办事。
2.“克己”的对象是谁“克己”的己字应该是对天下每一个人说的,每一个人都作到“克己”,则“天下归仁”就顺理成章了。
另一种理解,“克己”是专指居上位的当政者,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思想理论,当政者“克己”作示范,老百姓跟着也“克已”,当每一个人都作到了“克己”,人们的行为都回复到公义上了,则当然“天下归仁”。
3.“克己”含有“自省、自责、自讼”之意在《论语.里仁》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关于“自省、自责、自讼”曾子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责精神,孔子就曾感慨地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公冶长》)4.“克己”的内容“自戒”关于“克己”的“自戒”内容。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辨惑”时,讲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修自戒。
他说:“一朝之忿。
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是强调遇事戒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