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二十世纪的艺术流派
- 格式:pdf
- 大小:223.12 KB
- 文档页数:5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艺术风格,它强调将内心感受与情绪直接表达在作品中,以追求个体情感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表现主义的出现对于艺术界影响深远,它不仅在绘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渗透到了戏剧、电影、文学及音乐等艺术领域。
在绘画中,表现主义表现为一种具有夸张、扭曲和狂野风格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采用鲜明而激烈的色彩、强烈的笔触和夸张的构图来表达情感和心理状态。
舒尔曼的《善恶》、莫克的《吶喊》等作品成为了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作。
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是通过夸张和扭曲的形象来探索人类内心的焦虑、痛苦和孤独。
这种艺术风格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关注。
表现主义也在戏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威鲁伯娜成风尚》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戏剧,它尝试通过夸张和扭曲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和个体心理的冲突。
表现主义戏剧的舞台设计以简约和黑暗为主,通过舞台化的效果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表演者的表演方式也常常是夸张和狂热的,以突出角色的情感状态和内心挣扎。
在电影领域,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章。
德国导演弗里茨·朗的《德拉库拉》和罗伯特·魏纳的《卡利古拉》是两部非常著名的表现主义电影。
这些电影运用了夸张的摄影技术、疯狂的场景设计和阴森的氛围来表现人类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是黑白摄影和非现实的场景设计,这些元素营造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认知。
除了绘画、戏剧和电影,表现主义也广泛影响了文学和音乐领域。
在文学中,表现主义通过生动的描述、夸张的形象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则通过不寻常的音色和半音阶的使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状态。
总的来说,表现主义是一种极具个性和情感的艺术风格。
它通过夸张的形式和狂热的表现手法来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主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野兽派(Fauvism)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的画派。
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
1905年一群以亨利?马蒂斯为首的年轻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自己的形象简单,色彩鲜艳大胆的作品,震惊了画坛,人们惊呼“这简直是野兽~”从此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野兽派。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野兽派的先驱,他鼓励他的学生们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画法,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作画,马蒂斯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和安德烈?德朗都是莫罗的学生,他们吸收非洲、玻利尼西亚和中、南美洲的原始艺术表现手段,以横扫千军的笔力和大胆的构图模式,将朱红、翠绿、天蓝和嫩黄等惊人的不和谐颜色糅合起来,使色彩达到一种新的烈度。
野兽派将梵高和高更的画法更推向极端,用生硬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颜色变成画面的主题,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关系。
野兽派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画家组织派别,只是一批有同样试验的年轻画家,但野兽派的寿命不长,其他画家有许多放弃了这种画法,但亨利?马蒂斯一直坚持,他活了85岁,将野兽派的画法延续了下来。
他偏爱用二维平涂的方法作画,但由于微妙地运用色彩高光,不管怎样平涂,还是表现出三维的效果来。
他的画受到塞尚很大的影响,对于他来说,主题物体是次要的,线条、色彩和形状都游离到主题之外,这种过度简化的形式使他将他的感受可以表达为一个宁静而超然的形式世界。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西方艺术流派(6):立体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展开全文六、二十世纪立体主义。
1908年产生于法国,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着力表现有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人们以立体主义这一称呼来给毕加索、布拉克、格里斯和莱热在1907年到1914年期间的艺术探索性创作命名。
野兽主义。
1905年产生于法国松散的美术社团。
野兽主义画派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同时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
马蒂斯是野兽主义的领袖。
表现主义。
注重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揭示,不拘泥于视觉特征的真实。
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
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
维也纳分离派。
是在奥地利新艺术运动中产生的著名的艺术家组织。
1897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故自称分离派。
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
代表人物有克里姆特、席勒、霍夫曼等。
超现实主义画派。
1924年产生于法国。
由法国作家布雷东发起。
在巴黎先后发表两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画派。
认为“下意识的领域”,如梦境、幻觉、本能等是创作的源泉,主张从潜意识的思想实际中求得“超现实”。
作品主要描写潜意识领域的矛盾现象,把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真实与幻觉统一起来,具有恐怖、离奇、怪诞的特点。
代表人物有米罗、达利、马格利特、唐吉等。
达达主义。
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艺术流派。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巴洛克”这个词的起源充满了模糊性和复杂性,一般认为“巴洛克”可能是从葡萄牙文“barroco”衍生出来的,原意指大而不规则的珍珠。
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使用“巴洛克”这个词来概括17世纪欧洲艺术时候,它被用来区分和标志一个艺术时代。
也代表着从16世纪矫饰主义之后18世纪洛可可之前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
巴洛克是一种反对宗教改革、随着天主教运动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艺术,巴洛克首先产生于旧教中心罗马,随后传遍了欧洲及美洲部分地区。
由于矫饰主义发展而来的巴洛克艺术可以表达出他们内心对宗教的炽热和生命的赞颂,以及满足他们的政治野心和王权荣耀。
一般来说,巴洛克的风格特征是喜好用扭曲多变的缠绕线条,创造出繁复的装饰和堆砌之美,以求强烈的律动感。
黑暗写实主义(卡拉瓦乔主义)卡拉瓦乔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锋人物,他的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光影处理富有舞台照明般的喜剧效果,用光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一种光线集中的室内光效应,深色阴影使图像的阐释具有戏剧性及选择性。
他的独特风格被其后许多画家继承。
这种聚光形成物象边线明确的明暗处理画风也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首先卡拉瓦乔颠覆了理想美学传统,画面中充满了怪异的具有颓废色彩的男性,使人们无法获得确定的意义。
他以罗马街头最低下的衣着破烂肮脏的男女作为圣徒和英雄的模特儿,采用时装及现实背景,嘲弄着理想与崇高,制造了一种破坏气氛。
基督和圣徒都成了粗俗的下等人,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进入神圣的殿堂,画中的人物因而被嘲讽为“粗野的自然人”。
模特儿充满了平民特征以及圣经文本注入到世俗生活的倾向,对欧洲绘画传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其次,他的绘画强调人体体积的力度特征。
画中的人物几乎是真人等大,通常被置于画面的最前端,已强光照射,人物姿态似乎要超越画面。
戏剧因素始终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以一种“不体面的、色情的东西”挑战道德传统,无情地戏弄人们的眼睛。
西班牙波德格涅斯风格十七世纪西班牙风行的绘画风格。
立体主义名词解释立体主义是一种艺术流派,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主要由毕加索、勒杜、梅蒂斯和布拉克等艺术家创立和发展。
立体主义的名词解释如下:1. 立体主义:Cubism立体主义是将物体的三维形式呈现为几何平面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与传统的透视绘画不同,试图捕捉物体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视角,并将其抽象化、分解化。
立体主义的特点是将物体分解为多个平面和几何形状,呈现出多个角度和视角的综合性。
2. 形式扭曲:Form distortion立体主义艺术家经常使用形式扭曲来表达物体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们通过扭曲和分解物体的形状,将它们展示为由多个几何形状构成的碎片,以展示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映射。
3. 同时性:Simultaneity立体主义试图通过同时性传达物体的多个视角。
它将物体从一个单一的视角中解放出来,将多个视角同时呈现在画布上。
这种同时性的呈现使观众可以看到物体的多个层面和角度,体验到物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
4. 分析性立体主义:Analytical Cubism分析性立体主义是立体主义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以毕加索和勒杜为主要代表。
这种形式强调了物体的几何分解和分析,以呈现出物体的多个视角和观察点。
艺术家通过将物体分解为基本的几何形状和平面来展示物体的不同部分。
5. 合成立体主义:Synthetic Cubism合成立体主义是立体主义艺术的后期阶段,以毕加索和梅蒂斯为主要代表。
这种形式采用了更多的装饰性元素,添加了碎片化的形式和纹理,以及平面构成的元素,如贴画和文字。
艺术家通过组合不同的材料和技巧,使画面更加复杂和丰富。
6. 立体主义革命:Cubist Revolution立体主义被称为一场艺术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和透视规则。
它开创了新的艺术领域,为后来的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打下了基础。
立体主义的革命性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艺术家对物体的看法和表达方式,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自由性。
立体主义通过创新的绘画方式和表现手法,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使观众能够以全新的视角来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流派现代主义美术是指20世纪以来,在欧美各国相继出现的、与西方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总称,是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各种主义的抽象派、超级现实主义等。
这些统称为现代派的许多流派,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却是风行一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1. 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已经呈现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的面貌,现代化进程是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过去那种人和人相互面对的关系变成了通过书面契约就可以确定彼此的关系,人与社会也疏离了、陌生了,个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依靠的心境。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丰富的物资生活冲击了宗教信仰,导致精神危机,孤独、焦虑、迷茫、绝望,乃至悲观厌世、纵情深色,成为流行的社会心理。
同时,随着资源、资本竞争的加剧,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与此同时,俄国成功地举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动摇了人们固有的理想,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及自身的重新审视,以致给传统的重客观、重理性的文化思潮蒙上了虚幻的色彩。
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之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新的革命,他们彻底改变了牛顿式的三维、机械的宇宙观;魏勒·卡尔·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通过对物质微粒运动状况的描述,宣告了经典力学的破产;场物理学革命则打破了客观世界固定连续的图景;格式塔的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从绝对的、静止的观点变为相对的、变化的观点,物质和精神难于绝对的区分,主体和客体密切相关,因果关系并非能力……所有这些都强化了人们对传统与理性的怀疑。
绘画的流派与风格
绘画的流派与风格是艺术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发展与审美观念。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风格特点:现实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法国,主张以准确观察为基础,表现普通民众以及他们的日常现实生活。
印象派:起源于1860年代的法国,以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着重于展现光影的改变而否定轮廓。
野兽派:20世纪崛起的画派,以色彩大胆鲜艳,笔法率直奔放著称。
新艺术:20世纪初盛行的艺术运动,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以有活力、波浪形、婀娜的流动的线条著称。
表现主义:自20世纪初从德国兴起,与法国的野兽派几乎同时出现,着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尤其是恐惧,焦虑等负面情感。
立体主义: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艺术流派,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布拉克,将事物还原成一个个立方体来表现。
野兽派(Fauvism)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的画派。
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
1905年一群以亨利·马蒂斯为首的年轻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自己的形象简单,色彩鲜艳大胆的作品,震惊了画坛,人们惊呼“这简直是野兽!”从此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野兽派。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野兽派的先驱,他鼓励他的学生们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画法,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作画,马蒂斯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和安德烈·德朗都是莫罗的学生,他们吸收非洲、玻利尼西亚和中、南美洲的原始艺术表现手段,以横扫千军的笔力和大胆的构图模式,将朱红、翠绿、天蓝和嫩黄等惊人的不和谐颜色糅合起来,使色彩达到一种新的烈度。
野兽派将梵高和高更的画法更推向极端,用生硬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颜色变成画面的主题,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关系。
野兽派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画家组织派别,只是一批有同样试验的年轻画家,但野兽派的寿命不长,其他画家有许多放弃了这种画法,但亨利·马蒂斯一直坚持,他活了85岁,将野兽派的画法延续了下来。
他偏爱用二维平涂的方法作画,但由于微妙地运用色彩高光,不管怎样平涂,还是表现出三维的效果来。
他的画受到塞尚很大的影响,对于他来说,主题物体是次要的,线条、色彩和形状都游离到主题之外,这种过度简化的形式使他将他的感受可以表达为一个宁静而超然的形式世界。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1、野兽派:也称“野兽主义”,20世纪初产生在法国的一个现代画派,它的名字来源于评论家对马蒂斯等人在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展出的作品的嘲讽,说他们“像一群野兽一样凶猛地包围着一件古典风格的作品”。
此画派特点是根据画家主观表现的需要,自由的运用色彩和对形体加以变形、夸张,大胆打破了原来的绘画传统和常规。
他们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对抗学院派美术,继承印象派后期的新视觉和技法,采取简单概括的变形夸张、线条质朴简练、以粗放的笔触并列地使用红、黄、青、绿的原色对比,大胆追求个性解放。
这种激烈的心情表现是导源于凡·高的作品。
但在绘画是独立于对象、依赖色彩和形状的一种造型秩序,却继承了塞尚的绘画观点。
野兽派运动发展至1908年达到高峰,以后这些画家便分别转到立体派或其它画派的创作活动中,到了1910年便销声匿迹了。
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芒克、德兰、马尔盖、勃拉克、莫迪里亚尼等。
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54 年,法国马蒂斯的艺术风格是单纯、简洁、清晰,以线和色块构成艺术形象。
在这幅画中仅用三种色彩,即红色人体、绿色地面和蓝色天空。
整个画面便是由这三种在量感和分布上平衡、和谐的色彩,与构成人物的富有节奏、韵律的线条浑成一体,从而生发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马蒂斯的色彩和线条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和谐、同时并进,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尽管马蒂斯声称他作画并不关心形象的含义,只关注色彩、线条和构图的美学意义,但在这幅舞蹈中通过对人体动势的描绘,仍然表达出对人生欢乐的赞颂。
表现派:也称“表现主义”,是20世纪,1905年至1920年以德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艺术运动,后流行于西方。
表现主义反对客观地再现现实和自然,追求自我和心灵的主观表现,反对机械文明,向往原始性,以最简单化、变形和强烈的色彩、线条和泼辣奔放笔触表达作者的感受、幻觉和激情,画面使人感到刺激和不安。
在表现主义作品中是找不到严谨、深入、细腻、柔和、恬静的作风的。
二十世纪的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所谓西方现代派美术,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
19世纪后半期~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美术印象主义作为绘画流派出现于法国。
,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 ,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
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野兽主义1905年产生于法国的美术流派。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中,以马蒂斯为首。
作为一种绘画潮流,野兽主义认真追随V.凡高、P.高更等人所开创的艺术道路,竭力反对传统的模仿自然的写实主义,突出强调主观感受,注重采用变形、大色块和粗拙的线条相结合的夸张表现手法,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趣味,力图创造一种“单纯、宁静、均衡、和谐”的美学境界。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蒂斯、A.德兰、杜飞、M.de弗拉曼克等。
野兽主义没有任何宣言和纲领,且存在仅有二、三年时间,但在西方20世纪早期的美术运动中却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20世纪首次艺术革命。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探源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之一,其中大多数作品和思想都是基于19世纪后期一种叫做印象派的艺术形式,而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学术活动,其发展至今仍然影响着21世纪的后现代美术。
本文主要从发展脉络和理论二个方面来探源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
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当时兴起的印象派的多种水彩画方式,使人们更加重视自然事物本身的可感知精细,而不是仅仅用几何体去表达。
20世纪,各国的艺术家和评论家都从印象派的思想中品味到一种审美,融合以物质外形、内在价值、空间本质以及运动动态之表现,以全新的复杂线条、形态和空间表现,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感受。
因此,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正式成形。
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的理论源于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博士。
他的图形学理论以及三维度认知理论,从独特的视角探究对对象周围环境的认知方法,提出了构建空间时,要同时考虑客观现实物体外观与内在价值,同时又重视空间最基本的层面,如洞穴空间、单线空间、三角空间等形态;以及自然形态和运动之间的衍生因素。
哈佛大学家具设计教授亚当·内森,在他的新室内设计概念理论中,强调了室内设计的多功能性,使空间本身随着室内活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的发展影响了21世纪的许多艺术形式,而在20世纪末,该流派也发展出了一系列后现代艺术流派,如装置艺术、变形派、抽象表现主义等,同时汲取了二十世纪立体主义的概念,以及对空间和内在价值的追求。
总之,20世纪立体主义流派是对视觉审美和空间本质变形表现方式的革新,向艺术家和观众提供了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形式,并为21世纪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构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