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统计学原理》课程课程一体化方案

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统计学原理是为广播电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应该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掌握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分析提供基本的数量分析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统计学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3)根据本课程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特点,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把学科理论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际数据的分析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使用本课多

种媒体教材。在学习中应有重点、有选择地使用好本课的教学材料。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具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统计方案的设计、资料搜集及整理、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分析、动态分析等。

本课共设十章,分别为统计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等。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按照统计学科及统计工作的逻辑关系顺序展开的,在阐述了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基本指标的概念、计算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第六章、第十章不做具体的教学要求。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统计总论

1.了解统计的涵义,掌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

2.重点掌握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标志、标志表现、变量、变量值、统计指标等基本概念及相互联系和区别,在具体实例中确定这几个基本范畴。

3 .了解统计的三大基本职能,了解国家统计的任务、组织和管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

1.了解统计调查的意义和要求;了解统计调查担负提供统计资料的任务。

2.掌握统计调查方案所包括的具体内容;掌握统计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及填报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调查项目的确定;掌握调查时期和调查时限的区别。

3.了解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概念、划分依据及应用条件;掌握普查的特点和形式;重点掌握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优点和组织形式。

第三章:统计整理

1.了解统计整理在统计研究中起承前启后的地位。

2.掌握统计分组的概念、分组标志的概念及选择依据,掌握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重点掌握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的区别;重点掌握组距的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和组中值的计算。

3.掌握统计分布的概念、种类、分配数列的组成要素;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及其作用。

4.掌握统计表的种类;了解统计表的编制并能运用。

第四章:综合指标

1.了解总量指标的含义及其分类;重点掌握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2.了解相对指标的概念和分类;重点掌握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计算,掌握结构相对指标的计算和涵义,掌握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及计算;了解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算。

3.掌握平均指标的含义、特点和作用;重点掌握加权算数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应用条件和具体运算,掌握理解权数的选择和影响平均数大小的因素。

4.掌握变异指标的概念及其种类;重点掌握标准差、变异系数的计算和应用。

第五章:抽样估计

1.掌握抽样推断的意义、特点和内容;掌握全及总体和样本总体、全及指标和抽样指标、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等概念及区别。

2.掌握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涵义及相互关系,重点掌握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

3.了解点估计的意义;重点掌握区间估计的两套模式的应用(包括均值估计和成数估计)。

4.了解抽样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其类型;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必要抽样单位数的计算。

第六章:假设检验

1.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及其基本思路。

2.了解显箸性水平及其在假设检验中的作用。

3.了解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方法。

4.了解两类错误的关系及检验功效的衡量。

5.了解符号检验与秩和检验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相关分析

1.掌握相关的概念及分类,了解相关分析的主要内容。

2.了解相关图表的编制和意义;重点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

3.了解回归分析的意义,重点掌握简单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并用最小平方法求解直线回归方程:Yc=a+bX,掌握回归系数b的涵义;了解估计标准误。

第八章:指数分析

1.了解指数的意义,掌握指数的分类。

2.重点掌握用综合指数法编制总指数的方法、公式和具体应用;重点掌握算数平均数指数、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公式及其具体计算;掌握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的关系。

3.了解现实中几种经济指数的意义及其计算。

4.重点掌握指数体系内容及因素分析(包括总量指标因素分析和平均指标因素分析)。

5.了解指数数列的意义及编制。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1.了解动态数列的意义和分类,掌握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区别。

2.了解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的含义,重点掌握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各种计算公式及应用条件。

3.掌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含义,重点掌握发展(增长)速度、平均发展(增长)速度、增长量、平均增长量的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掌握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与定基发展速度,累积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的关系。

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1.了解统计综合分析的概念、作用、特点及其一般步骤。

2.了解什么是统计比较,统计比较的基本规则以及国际统计比较方法。

3.了解统计综合评价的一般程序,主要方法以及综合国力中的应用。

三、课程教学媒体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主教材、辅导教材(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课件等

1.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章末有对本章重难点内容的小结,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辅导教材主要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过程进行详细的示范,同时配有大量的不同题型的练习,用以强化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本课程的文字主教材为黄良文、陈仁恩主编的《统计学原理》(修订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版。学习指导书为熊应进等主编的《新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有录象教材、录音教材和VCD光盘

录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之一。电视课以模块式讲授为主,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在讲述课程内容的同时,对如何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了指导。该录象教材共29讲,由厦门大学陈仁恩教授和中央电大熊应进副教授主讲,国家统计局电教中心录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发行。

各地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收看。可在辅导课前或课间播放,也可由学生自行播放等。

VCD光盘是配合录象教材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各单元内容的总结、解答重难点及典型例题的讲解。VCD光盘全套8盘,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发行。

3.其他教材

统计学原理CAI课件是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日常练习为重点,每一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提示做题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错题,计算机自动记录到拾遗补缺中,学生可进行查阅和强化练习。此外,在课件的重点、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课程重点、难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由中央电大与甘肃电大联合开发。

4.网上教学资源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充分利用电大在线()发布的网上教学资源,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进度、课程学习重难点指导、具体案例分析,同时推出网上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教学信息发布及反馈、电子邮件答疑等静态和动态的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密切注意学生需求,及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特点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性欠缺的遗憾。同时也鼓励学生与教师联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条件成熟的地方可考虑开设热线咨询电话、网上教学辅导,回答学生提问,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渠道,等等。

5.直播课堂

为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提高统

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收看直播课堂的,其内容包括各章节重、难点解答、学习方法及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思路的提示、期末复习要求。

教学进度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