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13.71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丰碑》教学反思一、《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
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
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
《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
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
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
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
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二、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
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mdash;mdash;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
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
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
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
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
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
《丰碑》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
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
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心情;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
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时间二课时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教具多媒体、录音带一、揭题导入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5课《丰碑》。
(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
2024年丰碑教学反思总结范本一、引言____年是丰碑教学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一家以教育为核心的机构,丰碑教学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培养优秀的人才。
然而,在这一年里,我们也面临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通过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我们希望总结出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二、挑战与机遇____年,教育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冲击,线下教学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线上教学成为了主流。
另一方面,教育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在这个大背景下,丰碑教学面临了包括师资培训、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然而,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线上教学的普及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也给我们一个机会,来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教师队伍建设在____年,丰碑教学加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师资培训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通过开展教学案例分享和研讨会等形式,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得到了加强,相互之间也产生了更多的学习动力。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师资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需求。
其次,在师资选拔方面,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师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不仅仅看重过去的经验和成绩。
四、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____年,丰碑教学积极推进了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采取了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然而,我们也认识到,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有时并不理想,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的教学策略。
对于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以找到最适合我们学生的模式。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在____年,丰碑教学加强了对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关注。
语文教学反思谈丰碑一文教学中突出的特点9篇谈丰碑一文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1一、导入定向,引起需求;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碑”(板书碑),但你有没有见过“丰碑”?(板书:丰碑)生:没有。
师:丰碑与一般的碑不一样,只有高高地耸立的碑,才称得上是丰碑。
(生齐读《丰碑》课题)师: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丰碑是指谁?你从哪和句话里看出?(生读课文)师:我请个同学先说。
生:课文里的丰碑是指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
生:这丰碑是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变成的。
师:不是变成的,是位冻僵的老战士被大雪覆盖发以后,才隆起的座碑。
这并不是用石头砌成的,那么你能说它是高高地耸立吗?(不能)(评:破题入手,创设诱因,直奔中心,在“碑”-“丰碑”-“谁是丰碑”-“为什么称丰碑”的教学思路中,由表及里,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师:对啊!那为什么课文的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意思,就得好好读课文。
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再读课文。
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
先读一、二、三节,你想想这三节主要讲什么?生:写当时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这是一个恶劣的环境?生:我从“冰天雪地、飞雪、冰坨、狂风”看出来的。
师: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怎样?生:可以看出当时很冷。
师:冷到什么程度?生:把水都冻成冰坨了。
师:“冰坨”就是一整块的冰块。
再加上狂风呢?狂风还嗥叫呢?生:冷极了。
师:在第一节中“装备”指什么?生:“装备”是指生产上、军需上必需的东西。
师:这支红军队伍的装备具体指什么?生:部队所需的枪支弹药、棉衣、食物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的图像,说说你怎样理解“装备很差”。
生:战士们戴着单帽,穿着单鞋。
生:战士们吃的少,穿的也单薄。
生:战士们的武器弹药也不足。
师:连狂风都要征服这支队伍,可见其装备太差了。
(手指屏幕)这支队伍在挺进。
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
顶着鹅毛大雪,一步一步艰难的前进,前进的途中出现了什么困难?生:有“伤号”是已经出现的困难。
丰碑教学设计及反思丰碑教学设计及反思导读:《丰碑》一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表现了这位红军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
那么在《丰碑》一课中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呢?以下便是我的一点肤浅的认识。
《丰碑》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内容: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第十册第8课《丰碑》二、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他们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将在本节课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内心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恶劣、思索、依靠、塑像”等词语。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丰碑教学反思回顾《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
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
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需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
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
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
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丰碑教学反思回顾(二)《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
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
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
丰碑教学反思回顾丰碑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合作等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运用了丰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反思和回顾。
下面是我对此的一些总结和体会。
首先,丰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丰碑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学生写作技巧时,我结合了实际的写作任务,让学生亲身去实践,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丰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丰碑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被要求记住知识点,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学生数学问题时,我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本质。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能够更加从容自如地解决。
再次,丰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丰碑教学中,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探究。
每个小组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和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教授学生英语口语时,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练习对话,互相矫正语音和语法错误,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丰碑教学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自主学习空间。
在丰碑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任务,而是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学生科学实验时,我给予学生一定的实验自由度,让他们根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去设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并且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丰碑教学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丰碑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并且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丰碑》课后反思一、教材分析《丰碑》一文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名军需处长被酷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文章采纳欲扬先抑的写法,赞扬了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课文通过描述军长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侧面衬托表现要紧人物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时,我力戒琐碎的情节分析,抓住重点,即课文中描述军长的语句,和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的句子,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领会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取得和谐的进展。
二、教学假想(一)抓住重点,感悟品质我从“军长开始担忧队伍是不是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又坚信成功必然属于这支队伍”导入课文后,先引导学生从一、2自然段中找军队面临的庞大困难,体会军长的担忧是很有道理的。
再读文,画出描述军长的语句,读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批注在句子隔壁。
通过对军长的描述,体会军长的心理转变,再参军长什么缘故动气、愤怒?他看到了什么?直接进入第七自然段的学习。
军需处长冻僵时什么缘故会表现得那样镇定、安详?他是什么人?他掌管着整个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体会到军需处长是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死的要挟留给自己。
多好的战士啊,何等伟大的战士啊,何等高贵的精神啊!现在,我采纳朗读法,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让学生朗诵第七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精神。
最后,明白得晶莹的丰碑。
(二)琢磨体会,突出品质“侧面描述”是本文的要紧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描述军长的神态、动作的转变,衬托出军需处长的高贵精神和高大形象。
教学时,抓住军长神态的三次转变,启发讨论:“军长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描述,表现了军长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试探讨论,体会到这些神态描述既表现了军长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又表现了军长对红军战士深深的爱。
当得知这位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军长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动作的描述,表现了将军内心的庞大震动。
《丰碑》教学设计及反思「两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浓烈。
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但由于他们过着幸福优越的生活,对红军长征的艰难险恶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我将在本节课通过抓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的语句来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体会、感悟,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让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物高贵品质,激发学生内心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恶劣、思索、依靠、塑像”等词语。
2、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献身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穿着及将军的神态的描写,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导质疑1.背景引入,介绍长征:同学们,在七十多年前,为了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北上抗日,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丰碑》。
(板书课题:丰碑)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是丰碑?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丰碑》教学反思一、《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
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
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
《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
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
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
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
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二、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
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
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
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
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
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
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
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
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丰碑》电子教案教学设计与反思探究《丰碑》是一部以建国70周年为背景的革命题材电视剧,以铁路建设工地为背景,讲述了一批铁路工人为完成国家重大项目,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
本电子教案旨在通过对《丰碑》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丰碑》的故事背景和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革命英雄的品质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观影分析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2.教学内容:•第一集:国家重大工程铁路建设开工仪式,革命烈士后代董玉峰重回工地;•第二集:工地上出现纠纷,董玉峰带领工人团结一心,顶住挑战;•第三集:工程受阻,建设者们面临重重困难,不屈不挠地奋斗到底;•第四集:工程圆满完成,铁路正式通车,英雄的光辉形象永存。
3.教学方法:•导入教学:通过简短的导读引入《丰碑》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电影欣赏:每集播放后,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剧中角色,演绎剧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革命英雄的品质和精神,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课堂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内容,反思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激发他们的正能量。
4.教学步骤:•导入:播放《丰碑》片头片尾曲,简要介绍电视剧的背景和主题;•欣赏:播放第一集,引导学生观看,然后展开讨论,探讨主要情节;•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剧中人物的生活和奋斗;•小组讨论:展开关于革命英雄的品质和精神的讨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课堂反思:让学生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反思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提出问题和建议。
二、反思探究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丰碑》教案设计及反思宜阳县三乡镇可乐湾小学裴东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2、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第八至第十三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神态的变化中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课件1(出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艰难在雪山爬行的画面,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
2、师(满怀激情):1934年,为了躲避蒋介石的围剿,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以他们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将要走进我们的视野的就是其中的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
(生齐读课题)二、紧扣题目、品读感悟。
1、军需处长是谁?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呢?(负责军队各方面所需用品的干部)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做好批注,疑问之处,标出你的疑问,感动之处,写下你的感动。
3、有什么问题吗?好,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一起来解决,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红军过雪山时的视频——)“丰碑”是什么意思?文章写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在课文中“丰碑”指什么?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的?(生找出第13自然段)4、课件2(大屏幕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下面出示重点句: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欲望。
5、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读这个句子。
6、引导质疑:此时的你最想弄明白什么?(学生问题预设: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丰碑?为什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品读“丰碑”内涵。
7、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其实这些答案就在课文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你一定会弄清楚的。
2024年丰碑教学反思总结模版敬爱的教育工作者、亲爱的同事们:2024年是丰碑教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回首过去,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年里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可以发现其中的不足和反思,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和个人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里,我对2024年的丰碑教学进行一些总结与反思,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首先,2024年丰碑教学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和多元评价等方法,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些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教材的解读和分析,主动融入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增加了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其次,2024年的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我们通过定期参加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了专业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和有序。
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2024年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还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互动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表现出了兴趣的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价。
虽然我们引入了多元评价方法,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了解仍然有待完善。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学生学习档案和跟踪系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22丰碑_苏版《丰碑》一文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红军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现我就自己的教学作一小结,以便今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成功之处: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要紧采纳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走进两个要紧人物,军需处长和将军。
在深入学习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后,提炼中心,明白得中心,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明白得,思路比较明晰简洁。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
这节课正是在如此思想的指导下,第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这支队伍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课文大意,然后再让学生自主交流感受深刻的地点,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情感的变化,这堂课处处从学生实际动身,使学生听说读写都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段进行咀嚼品味。
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截了当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确实是文章的重点。
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第七段抓“冷静、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4、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差不多上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进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采纳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略读、扫瞄、扫读、跳读、猜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不足之处: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
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小孩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刻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显现了不该显现的错误。
丰碑反思总结(精选20篇)丰碑反思总结篇1《丰碑》是鄂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讲述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的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一、情境导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开课伊始,我先以出示红军过雪山的一段录相。
一边播放录相,我一边口述情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号战士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看得出,学生的表情是凝重的,有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寒颤,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行军的艰难,红军战士要战胜困难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
并让学生站在红军战士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此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为下文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以疑促思,把握课文的基调。
看完录相,我一个问题抛出来: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寻答案。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引导学生体会这反问的妙用,并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以突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我再质疑:为什么刚才将军还疑虑重重,这会儿却变得信心十足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自然就将学生引入到文中去找寻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就知道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军需处长。
丰碑反思总结篇2在本学期的师徒结对活动中,我作为徒弟执教了这一课。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个体验的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更要强调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丰碑3教案及反思小语第十册22课丰碑(第二课时)一.导入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连续来学习第22课《丰碑》。
齐读课题。
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坟山的墓碑、西海的抗日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哪些是“丰碑”?你们敢不敢用简笔画的形式把“丰碑”画出来?(画在课文插图老战士下方)(巡察,指名同学上台板画)2.这篇课文“丰碑”指的是谁?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用“”把它划出来。
晶莹是什么意思?哪些词可以跟晶莹搭配?指导同学用“晶莹”造句。
谁能围绕这句话来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导读提示。
速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并从中找到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的老战士。
(灯片出示)写在课堂练习本上,鼓舞同学多填。
在此还要检测同学的预习状况。
2.品词。
A。
冷静、安祥。
老战士的神态非常冷静、非常安祥。
“怎样理解“冷静”和“安祥”呢?老师给你们列了个自学提纲,试一试自己去履行它,好吗?出示灯片:默读,履行下列自学提纲:⑴“冷静”和“安祥”的意思是什么?能用什么方法来解这两个词?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老战士的神态非常冷静、非常安祥?)(右手……;左手……;……坐着)没有挣扎、没有苦痛、死得自然,所以他的神态显得……。
⑶老战士为什么死时神态非常冷静、非常安祥?(四人小组争论)(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劝慰,所以……)(自己把全部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履行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巡察参加争论。
点明中心:毫不利己,特地利人。
(4)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还可以想象他在做什么?(打招呼、鼓劲加油、指着成功的前方)培育同学的想象力量。
引导同学把这好像放在一起谈吗?(好像……,也好像……,还好像……更好像……)再次点明中心:毫不利己,特地利人。
(5)出示灯片:“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
丰碑教学反思
丰碑教学反思范文
《丰碑》一文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红军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现我就自己的教学作一小结,以便今后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的题目“丰碑”入手,直奔中心,抓住“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中心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课文内容,重点讲读第七、十二自然段,并以这两段为中心,带动其它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简洁,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使其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弄清了学生认识的底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军需处长究竟为什么会被冻死,这到底表现了军需处长怎样的精神”,使其认识准确化、深刻化;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和战士们情感的变化,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深刻影响,使其认识全面
化;最后让学生完整表述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其认识条理化,这样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意识。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
如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亮点。
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并以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为经,以各段重点词句为纬构建本课的`训练场,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这样可以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
还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均得以较好的训练。
4、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
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
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
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读出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
朗读八至十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斥责、威严的口气。
读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识增强了。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师问生答”或“填压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军需处长为什么为冻死”,“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文中重点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画,并同桌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变浓了。
二、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
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孩
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
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
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3、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气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今后要朝“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