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森林:以多年生高大木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科学。
森林生态学:研究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群落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的关键因子。
Sheford耐性定律:美国生态学家V.E.Sheford指出,生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如果其中一个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该物种就会灭亡。
生态幅: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
适应: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它是自然条件的结果。
适应性:生物适应环境的程度。
三基点温度:最低、最高、最适温度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区,属于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出生率:单位时间种群出生的个体与初始个体数之比。
死亡率:单位时间种群死亡的个体与初始个体数之比。
空间格局:种群个体在空间的散布形式,受种群特性、种群关系、环境条件的影响。
年龄结构:种群内不同年龄个体的分布情况。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反映了种群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时刻的数量剖面。
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表征同生群随时间进程,在其一生不同年龄阶段中的生死动态。
存活曲线:借助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
一种,年龄结构为横坐标,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
年龄的平均生命期望的百分离差,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生物入侵: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扩展到一个新地区,在新地区,其后代可繁殖,扩散开持续维持下去的现象。
生态位: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协同进化:捕食者或猎物的没一点进步都会作为一种选择压力促进对方发生变化。
它感作用(异株克生):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群落:某一特定空间或环境下,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组合。
一、寒温带针叶林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海拔变化于300~1100m。
地形相对平缓,呈丘陵状台地。
气候严寒,夏季短促,生长季仅90~100天,降水多集中7~8月,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0℃以下。
地带性植被以兴安落叶松组成的明亮针叶林为主。
群落学结构特征简单,多形成落叶松纯林。
兴安落叶松林内混生有白桦、樟子松等。
但樟子松数量很少,仅在西北部干燥阳坡或山顶形成小面积的樟子松纯林。
兴安落叶松林受到干扰可被白桦、山杨更替;在东南边缘分布有较多的蒙古栎,西北的边缘海拔600m左右亦偶见蒙古栎的散生植株;此外还分布有黑桦、红皮云杉、臭冷杉等。
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该带位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等地。
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地形,海拔400~600 m,长白山地势高峻,海拔500~1000 m,最高峰2691 m。
气候冬长夏短,生长期约125~150天,年降水量500~800 mm,由南向北递减。
地带性植被是以红松为主构成的温带针阔混交林(阔叶红松林),此外混交的树种有红皮云杉、臭冷杉、紫椴、黄桦、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沙松、紫杉、千金榆等。
灌木树种较繁多,常形成茂密的灌木层。
由于人类大规模采伐干扰,阔叶红松原始林往往逆行演替形成次生的落叶阔叶林,组成树种有蒙古栎、白桦、山杨等。
此外野生动物资源和药用植物丰富,如东北虎、熊、鹿等和人参、刺五加等。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带包括:辽东胶东半岛丘陵松栎林区、冀北山地松栎林区和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松栎林区。
地形属低山丘陵,西部高东部低,由山地、丘陵到平原,海拔一般为1000 m以下,少数主峰近3000 m。
气候夏热多雨,冬季晴燥,春季风沙盛行,年均气温10~16℃,年降水量500~1000 mm。
本带森林资源少而分散,一般以栎类、油松、侧柏构成的次生林为主。
辽东胶东半岛以赤松、辽东栎、麻栎为优势树种;冀北山地主要树种有桦木、山杨、油松、栎类,海拔1600~2300 m分布有华北落叶松、云杉,往下为油松纯林或松栎混交林;吕梁山、太行山海拔1600 m 以上主要分布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混交林或桦木、山杨次生林;冀北山地和黄土高原山地的低山地带由多种栎类、油松、侧柏等组成的幼龄次生林。
1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间接或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 驯化:在环境定向压力下,生物的生态幅的变化。
3 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4 生态适应:生物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者生理特征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5 太阳常数:当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时在垂直于太阳光线的表面伤的总能量。
6 树种耐阴性:指其忍耐蔽阴的能力,即在林冠蔽阴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7 根围:指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受根影响的土壤范围。
8 生物富集:指生物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者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9种群: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和遗传特征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0 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水平上的现象。
11 生态对策:指种群为了适应环境,实现最大限度的生存和繁衍,在生活史动态上所采取的适应对策。
12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及营养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3 投影盖度:植物体垂直投影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14 频度: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15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合,它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他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它们与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16 群落的稳定性:指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物种间相互组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内外干扰下回复原平衡能力状态的能力。
17 趋同适应(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的现象。
生态学概述:1、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
因此,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一门科学。
森林生态学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
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地形、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因子与森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人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方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研究森林生态系统。
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方法2、研究任务:森林生态学揭示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3、森林生态学的发展森林生态学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生态学方面的知识。
我国在周朝的《诗经》里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
“山有枢、险有榆”。
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管子—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
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人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
丹麦人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生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诞生。
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木耐阴性的理论。
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方法,研究森林群落和立地条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森林⽣态学..⽣态学概述:1、定义:⽣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是以树⽊和其它⽊本植物为主体的⼀种⽣物群落。
因此,森林⽣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门科学。
森林⽣态学主要内容⼀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
内容⼤致包括三个⽅⾯。
1.研究树⽊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之间的相互作⽤。
主要研究光、温度、⽔分、⼤⽓、地形、⼟壤等因⼦的⽣态学意义;⽣态因⼦与森林的作⽤⽅式和作⽤⼒⼤⼩;树⽊个体对环境因⼦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境的反作⽤⼒;估价森林对⼈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研究森林⽣态系统。
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物与⽆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法2、研究任务:森林⽣态学揭⽰森林的发⽣、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态学的主要任务。
3、森林⽣态学的发展森林⽣态学是从⼈们⽣活和⽣产实际的需要⽽逐渐发展起来的。
⼈类为了⽣存,需要了解⼤⾃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态学⽅⾯的知识。
我国在周朝的《诗经》⾥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
“⼭有枢、险有榆”。
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壤的关系。
《管⼦—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
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
丹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态学的诞⽣。
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耐阴性的理论。
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法,研究森林群落和⽴地条件相互作⽤的基本原理。
森林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森林是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一种生物群落。
因此,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的结构、功能、动态、分布等规律,研究森林如何改变环境和维护环境质量的一门科学。
森林生态学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森林环境和森林群落。
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树木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光、温度、水分、大气、地形、土壤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生态因子与森林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力大小;树木个体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和耐性;森林对环境的反作用力;估价森林对人类的效益。
2.研究森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分类原则和方法;研究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
3.研究森林生态系统。
把森林植物群落和它所在的周围环境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研究系统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制约和因果关系,系统内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系统内自动调节的机制和稳定性,介绍系统模型和方法研究任务,森林生态学揭示森林的发生、发展、演替的原理和规律,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造林、营林和防治环境污染的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习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三、森林生态学的发展森林生态学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类为了生存, 需要了解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和识别它周围的动物和植物,这就要具备生态学方面的知识。
我国在周朝的《诗经》里就记载了很多植物的种类。
“山有枢、险有榆”。
西周的禹贡,记载了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管子—地员篇 ) ) ( 公元前约2 00年)把植物分布的垂直带写得很清楚。
在欧洲19 世纪中期,德国人洪德堡( A`Humboldt)对世界植物的分布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创始植物地理学。
丹麦人瓦尔明(E.Warming )著有“植物生态学”(1895 ),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诞生。
随后法国、德国的林学家相继论述林木耐阴性的理论。
本世纪初,借助实验的方法,研究森林群落和立地条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森林的区划讲解
森林是植物的家园,植物在森林是有一定的分布规律的,常见的森林分区可以分为三类:植被区带、树丛区带、林草群落。
首先,植被区带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树丛区带和林草群落,而重要的是,每一种植
物有自己的位置,栽植植物时要有两种以上植物,使各种植物能够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
从而容许,植物的充分发展。
其次,树丛区带是树的聚集的地方,它可以保护植物不受破坏,也能提供充足的空间。
树丛区带可以有不同的等级,就是幼林、成林、乔林,也就是说有不同高度、宽度和组织
形式的树木,这将影响植物的自然发展。
最后,林草群落是林间小草或青草的群落,它们也有着不同的等级,比如芽苗型、幼
苗型、成苗型、青草型等,各种植物有着不同的株型,林草在林地种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植物提供均衡的的植物环境、空气、湿度、营养以及生息的空间等。
综上所述,森林的分区是森林存在的重要基础,各种植物的分布规律、群落的组成以
及森林的生态系统,都是基于森林的分区。
森林的分区可以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促进森
林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发挥森林的最大价值,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第十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可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
而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分布遵循一定规律。
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在一定气候、土壤条件下形成的。
依据不同气候特征和相应的森林群落,可划分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和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等主要类型。
其中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滨海木本植物群落,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成为最复杂而多样的生态系统之一。
10.1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10.1.1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地球上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不同的生态因素组合的结果,并为森林群落提供多样的生活条件。
因此,任何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都是与它们所存在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联系,其中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各式各样的类型及其分布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不难理解,作为各种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产物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分布也必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这就是说,一方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有一定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分布,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又都有与它相适应的地理空间位置。
森林植被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和土壤,它应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所以,地球上气候带、土壤带和森林植被带是相互平行和彼此对应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而不同的土壤类型,其理化性质不同,适生的植被、树种也不同。
充分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性,对于林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10.1.1.1 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森林植被的地理分布,既有与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表现为广域的(地带性)水平分布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也有与地方性(地域性)的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相适应,表现为地域性的分布规律。
由生物气候条件决定而发育的土壤上生长着不同的森林植物类型,这种木本植物类型所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是广域(广大空间)分布的森林生态系统,称为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有的板根可达数米,增强了对巨大树冠的支持力量。
(3)攀援根:像常春藤、络石、凌霄等植物的茎细长柔弱,不能直立,生出不定根。
这些根顶端扁平,有的成为吸盘状,以固着在其他树干、石山或墙壁表面,而攀援上升,有攀援吸附作用,故称攀援根。
(4)附生根:在热带森林中,像兰科、天南星科植物生有附生根。
附贴在木本植物的树皮上,并从树皮缝隙内吸收蓄存的水分,这种根的外表形成根被,由多层厚壁死细胞组成,可以贮存雨水、露水供内部组织用,干旱时根被失水而为空气所充满。
附生根内部的细胞往往含有叶绿素,有一定的光合作用能力。
(5)呼吸根:分布于沼泽地区或海岸低处的一些植物;例如水龙、红树、落羽松等。
在它们的根系中,有一部分根向上生长,露出地面,成为呼吸根。
呼吸根外有呼吸孔,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有利于通气和贮存气体,以适应土壤中缺气的情况,维持植物的正常生活。
还有海桑、水龙等植物。
关于茎花现象产生的两种说法:其一认为这是原始的性状,说明了热带雨林乔木植物的古老性;其二认为是对昆虫授粉的一种适应,因为乔木太高,蜂类和蝶类飞不上去。
分布:典型热带雨林的分布与赤道带相当,围绕着赤道两侧的有限范围内,基本上成带状分布。
全球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三个区: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热带雨林和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区。
其中以美洲热带雨林区最大,印度-马来亚热带雨林区次之。
(2)季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有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地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
年雨量约1500mm,全年有明显的干湿季,干季内降水量明显低于蒸发量。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不及热带雨林丰富,单位面积上的种数比雨林少,但植株的密度较大;树木高度不及热带雨林,群落结构较雨林简单。
这与生境的干燥程度有关。
季节变化明显,旱季时部分或全部落叶,植物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一次开花结实的植物占大多数。
高位芽植物约占60-70%,其中落叶成分占一定比例。
热带雨林中特有的兰科、蕨类和木本附生植物很少。
分布区:不连续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其中以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我国的季雨林有热带雨林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3)红树林由所谓的“红树植物”所组成的群落。
其中主要是红树科和马鞭草科的常绿灌木、灌木状小乔木和不高的乔木。
主要分布在热带(可超热带)海滩上,属于发育在特殊生态条件下的常绿木本植物群落。
土壤:海滨盐土,含盐量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红树林由于受特殊生态条件的影响,种类组成相当贫乏。
群落的外貌在分布中心与其边缘有明显的差异,在赤道附近地区的红树林常较高大,而离赤道较远的红树林常成灌丛状。
红树林都是盐土植物,枝叶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呼吸根,以适应风浪和潮水的冲击与土壤通气不良。
具有特殊的“胎生”的生殖方式,即种子在离开母体前,就在树上萌发,长出粗壮的胚轴,到一定时即下落插入液泥中声速固定长成幼苗。
因此可不受土壤盐分浓度过高的影响,也是它能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的重要原因。
分布:南可达南纬44°,北可达北纬32°。
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浙江省沿岸有人工栽培的红树林。
(4)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savannah)。
是一种热带型的旱生草本群落。
我国西南和华南的局部地方一些主要江河的山地峡谷以及海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类似稀树草原(无典型)植被。
2亚热带植被: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竹林(1)常绿阔叶林:分布区气候特点: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0℃积温在5000℃以上,年雨量超过1000mm,夏季雨量充沛,冬季降水虽少,但无明显旱季,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都较湿润。
群落的基本特点: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组成较丰富,并常有明显的建群种。
叶片的排列方向与太阳光垂直(故又有照叶林之称),同一植株的叶有阳生叶和阴生叶之分。
林冠平整,林相整齐,色彩比较一致,常年以暗绿色为主。
群落内部结构比较简单,乔木1-2层或3层,其下有明显的灌木和草本层,分层清晰。
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顶极群落中也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
缺乏扁茎大藤本,而以木质或草质的为主;附生植物多为地衣、苔藓,被子植物极少,乔木无板根及茎花现象。
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内,广泛分布着各种裸子植物构成的针叶林,在生态以及群落外貌结构上,它们均与常绿阔叶林相似,性质也不同于寒温性针叶林,而属于暖温性。
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内,广泛分布着许多珍贵的孑遗植物,如水杉、水松、银杏、珙桐、银杉等。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的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长江流域、朝鲜、日本、美国的佛罗里达、南美的智利、阿根廷、巴西以及大洋洲和非洲东南部等。
(2)常绿硬叶林:分布区气候特点: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即地中海式气候下发育出来的植被类型。
群落的基本特点:乔、灌木叶片常绿,具有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特征。
一种情况是叶片不大、坚硬,有发达的机械组织,并有茸毛,不具光泽,呈灰绿色,气孔深陷,叶片排列与光线成锐角;另一种情况是叶子退化缩小,往往成刺,茎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体有刺,大多数情况下开花鲜艳,黄色为主;很多植物能分泌挥发油,加上花香,使群落具有特殊香味。
由于冬季温和和多雨,芽有较少的芽鳞或无芽鳞,许多植物能以休眠状态渡过炎热干燥的夏季。
分布:在世界上有三个基本分布区,即欧洲地中海沿岸,美洲的加利福尼亚和大洋洲的西南及东部,此外非洲南部、南美洲的智利也有少量分布。
我国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其中以金沙江峡谷两侧为其分布中心,大部分生长在山地阳坡各石灰岩基质上,主要由常绿栎属树种组成,耐寒耐干,群落结构简单,多为纯林。
(3)竹林:竹林是由竹类植物构成的单优群落,生活型比较特殊,有地下茎(竹鞭)和地上茎(竹杆)之分。
在全世界分布面积不大,但相当广泛,从热带的赤道两边到温带都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亚洲,亚洲可能是竹类植物发生和分布的中心;其次为拉丁美洲和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欧洲仅有少量栽培。
我国南起海南,北到黄河流域,东至台湾,西达西藏都有分布,而长江以南中亚热带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河谷和丘陵分布很广,生长也旺盛。
3温带植被: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原(1)落叶阔叶林:由于冬季落地,夏季绿叶,故又称夏绿林分布区气候特点: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或季风气候下,一般有4-6个月的生长季节和适宜降水,冬季3-4个月,年降水量500-1000mm,主要在生长季降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中生植物发育茂盛,阔叶质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通常无茸毛,鲜绿色。
由于冬季寒冷,树干均有厚的树皮,冬芽有鳞片,有时还受到树脂保护。
层次结构简单清晰,通常乔木只有1-2层,由一个或几个树种组成,树冠基本在同一高度。
乔木层下有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
与常绿阔叶林相比,群落季相非常明显。
生活型谱中,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藤本植物以草质和半木质为主,附生植物以苔藓、地衣为主。
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中欧,亚洲东部能南半球的部分地区。
(2)针叶林:是寒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泛称泰加林。
一般夏季温和,冬季严寒,与落叶阔叶林分布区相比,大陆性气候明显,夏季更短,冬季更长,年降水量为300-600mm,大部分在夏季降落。
群落的基本特征:一般由松杉类植物组成,乔木叶子缩小,具耐寒耐旱结构,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松属和落叶松属等植物组成。
建群种不同,外貌差异显著,容易识别。
由云杉属、冷杉属组成的森林,树冠圆锥形,郁闭度高,林内阴暗,因此又称阴暗针叶林,而松属、落叶松属组成的森林,树冠圆形或稀疏,林内透光度大,因此又称明亮针叶林。
结构简单,乔木层常由单一树种构成,林下一般有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
分布:几乎全部分布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和低纬度亚高山地区也常有分布。
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
(3)草原:草原是指生长在黑钙土或栗钙土上,以多年生低温旱生的丛生禾草占优势的草本植物群落。
可分为三种类型:草甸草原、干草原和荒漠草原。
4寒带植被:茎原(冻原):是一种以极地或极地高山灌丛、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占优势,层次不多的草本植被类型。
5隐域植被和泛域植被:以上介绍的植被类型,其分布是与地球表面相应的气候带联系在一起的,称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隐域植被:是可以在几个地带遇见或任何地带遇见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发育几乎不取决于地带性优势气候条件,因此是属于非地带性植被。
例如:沼泽、沙生植被、盐生植被和水生植被等。
泛域植被:是由于特殊的生存条件,而超越了自己地带分布范围进入邻近地带形成一岛状的植被。
例如,在一个温暖带的成带植被,由于温暖的局部气候变化,也经常出现在较冷带的南坡;相反,一个较冷带的成带植被,能重复出现在较暖的邻带的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