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
- 格式:docx
- 大小:14.87 KB
- 文档页数:5
淀粉的液化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淀粉的液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合适的条件下淀粉液化的最佳状态。
实验原理淀粉的液化是指将淀粉颗粒分散在水中,并通过加热和机械搅拌,使淀粉颗粒发生溶胀、变软的过程。
液化的最终目的是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的糊精,以便后续的糖化和发酵过程。
液化过程中的主要化学反应是淀粉颗粒的溶液化,即淀粉分子链的断裂和胶化。
液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温度、酸度、淀粉浓度和搅拌速度等。
合适的液化条件可以提高淀粉的溶解度和胶化程度,从而提高糊精的产率和质量。
实验步骤与结果1. 准备材料:淀粉溶液、电热板、玻璃棒、PH试纸等;2. 将淀粉溶液倒入锅中,加热至80;3. 在加热的同时,缓慢搅拌淀粉溶液;4. 测量溶液的PH值,记录下来;5. 观察淀粉溶液的状态,如是否变稠;6. 继续加热和搅拌,直至淀粉液化完全。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记录了不同液化条件下淀粉的状态和溶液的PH值,如下表所示:条件淀粉状态溶液PH值80、pH5 未液化,浆糊状态 4.885、pH6 部分液化 5.290、pH7 完全液化 5.595、pH8 过度液化 5.8数据分析与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液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0和中性(pH7)环境。
在这种条件下,淀粉的液化程度最高,溶液的PH值也相对稳定。
在实验中观察到,低温下淀粉无法完全液化,形成浆糊状态;高温下淀粉液化过度,导致溶液黏稠度降低。
这说明温度是控制淀粉液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PH值也对液化效果有影响。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会抑制淀粉的液化,而近中性的环境有利于淀粉分子链的断裂和胶化。
因此,控制液化过程中的酸碱度十分关键。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液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90和中性(pH7)环境;2. 温度是影响淀粉液化效果的重要因素;3. 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会抑制淀粉的液化,近中性的环境有利于淀粉的溶解和胶化。
实验改进为了进一步探究淀粉的液化过程,可在后续实验中进行以下改进:1. 考察不同酸度对淀粉液化效果的影响;2. 考察不同淀粉浓度对液化效果的影响;3. 探究其他因素(如搅拌速度)对淀粉液化的影响。
实验:淀粉的酶解糖化介绍本实验旨在研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糖化反应。
糖化是一种将淀粉分解为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见,比如食物的消化过程就包含了糖化反应。
通过观察酶解淀粉的速度和糖化产物的形成,我们可以了解酶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探索糖化反应的特性。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淀粉溶液、酶溶液、反应、水浴等。
2. 实验组织:将不同浓度的淀粉溶液分别加入到不同的反应中。
3. 添加酶溶液:将相同浓度的酶溶液分别加入到之前加入淀粉溶液的反应中。
4. 反应过程观察:将反应放入预先设定好的温度的水浴中,开始观察淀粉酶解糖化的过程。
记录每个时间点的颜色变化、淀粉的消失和糖化产物的形成情况。
5. 数据记录和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记录每个时间点的实验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6.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讨论和解释。
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化学试剂和酶溶液。
- 淀粉溶液的浓度和酶溶液的浓度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尽量避免误差的产生。
-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清洁,以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了酶解糖化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淀粉逐渐消失,糖化产物逐渐形成。
实验结果表明酶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速淀粉分解成糖的过程。
酶解糖化反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的淀粉和酶溶液会对反应速度产生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糖化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研究酶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如果有引用的内容,请在此处列出参考文献,格式按照需要进行调整)。
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酶法水解淀粉制备水解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还原糖的化学测定和比色测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1设备25升罐(可用本院25升发酵罐代替);装料按20升计,采用小型板框过滤机压滤,烘箱;水桶,量筒。
2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糖度计,滴定管,电炉,白瓷板,三角瓶,阿贝折光仪,比重瓶,计。
3实验主要原料:玉米淀粉,高温液化酶和糖化酶。
三、实验原理、过程和方法1、主要过程:通过双酶法制糖,从玉米淀粉原料出发,经配料,糊化,液化和糖化,过滤,制备成淀粉水解糖。
本实验所得到的糖液,可用于下一批酵母发酵实验。
2、配料:称重,按照20升有效体积,配制30淀%粉乳。
取样烘干至恒重,测定淀粉中的水分含量。
3、糊化和液化糊化原理:将淀粉乳加热,淀粉颗粒膨胀,由于颗粒的膨胀,晶体结构消失,变成糊状液体,淀粉不再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不同的淀粉的糊化温度不同。
如玉米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为62℃.,0中点温度为67℃,终结温度为72℃。
糊化分为:预糊化(吸水),糊化(体积膨胀)。
糊化过程中,要防止淀粉的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
液化原理: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到一定的糊精和低聚糖程度,粘度大大降低,流动性增加。
液化方法分:酸法、酶酸法、酶法等。
以生产工艺不同又分为间歇法,半连续和连续式;液化设备有:管式、罐式、喷射式。
加酶方法有: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
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或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二次加酶法。
间歇液化法工艺流程:配制的淀粉乳,值,加入氯化钙(对固形物),加入液化酶加酶量根据酶制剂厂商的要求,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保温,再加热至℃,并维持,以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值:一%碘反应呈棕红色:最好在液化后,再升温至℃,保持一,以凝聚蛋白质,改进过滤。
4、糖化糖化理论: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水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111.。
液化技术(2007/06/07 20:17)(引用地址:未提供)目录:淀粉若继续加热,糊化的淀粉溶解于水中。
2、淀粉糊的重要性质——老化淀粉的老化实际上是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氢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复结晶过程。
在制糖过程中,淀粉酶很难进入老化淀粉的结晶区,淀粉很难液化,更谈不上进一步糖化。
为此需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控制糊化淀粉的老化。
(1)淀粉的成分对老化的影响直链淀粉易老化,支链淀粉难老化。
对于天然淀粉分子太大不易老化,分子太小可以用淀粉糊的糊丝长度来表示。
老化程度可以通过冷却时结成的凝胶体强度来表示。
表(二)淀粉糊老化程度比较由上表可以看出,小麦、玉米淀粉液化困难等现象,都是由于淀粉糊易老化的影响。
(2)液化程度对老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DE值越小,越易老化。
因此在分段液化时,一段液化DE值不宜太小,以免造成淀粉糊老化,影响后道的过滤等等。
(3)酸碱度对老化的影响一般来说,碱性条件下,有抑制老化的作用。
(4)温度及加热方式对老化的影响在高温(大于60℃)条件下,淀粉糊不易老化;而在2-4℃条件下,极易老化。
快速升温及快速降温,淀粉糊不易老化。
(5)淀粉糊浓度对老化的影响浓度过高,淀粉糊极易老化。
二、液化的方法与选择液化有许多方法,效果不一,这里将逐一介绍并加以讨论。
并且针对不同原料,不同的生产条件(如蒸汽压力高低),液化液不同的用途,推荐好的液化方法,以获得最佳液化效果和糖化结果。
1、液化方法(1)液化方法的分类液化分类方法很多,以水解动力不同可分为酸法、酸酶法、酶法及机械液化法;以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间歇式、半连续式和连续式;以设备不同可分为管式、罐式、喷射式;以加酶方式不同可分为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液化法;以酶制剂耐温性不同可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中温酶与高温酶混合法;以原料精粗分淀粉质原料直接液化法与精制淀粉液化法等等。
每一种方法又可分为几小类方法,并且各分类方法又存在交叉现象。
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酶解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2.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发酵过程中,因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成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成为淀粉水解糖。
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包括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
实验室常采用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酶解法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第二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上成为糖化。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该方法也称为双酶法。
1.酶解法液化原理淀粉的酶解法液化是以α-淀粉酶作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所以α-淀粉酶也称内切淀粉酶。
淀粉受到α-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色反应发生以下变化:蓝色→紫色→红色→浅红色→不显色(即显碘原色)。
酶解法液化因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法和连续法;液化设备分为管式、罐式和喷射式;加酶方法包括一次加酶法、二次加酶法和三次加酶法;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及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一次加酶法。
2.酶解法糖化原理淀粉的酶解法糖化是以糖化酶为催化剂,该酶从非还原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依次分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或α-1,6-糖苷键,由于是从链的一端逐渐一个个地切断为葡萄糖,所以糖化酶也成为外切淀粉酶。
淀粉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有水的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111.1%(C 6H 10O 5)n +H 2O →nC 6H 12O 616218180淀粉糖化实际收率的计算公式:淀粉糖化实际收率=100%×(%)×g g/L ×L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投入淀粉量()糖液葡萄糖含量()糖液量(淀粉转化率是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探讨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试验报告文章标题:深度探讨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试验报告摘要: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试验报告。
通过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该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过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总结,以便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主题。
本文将包含试验报告的具体内容、个人观点和理解,以及按照知识文章格式进行撰写的序号标注。
1. 引言液化糖化是玉米淀粉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工业中均有广泛应用。
研究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对其后续工艺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 试验方法为了评估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我们采用了一系列标准化的化学分析方法和实验操作。
收集玉米淀粉样品,并按照特定比例配制成淀粉浆。
在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加入液化酶进行液化反应,随后进行可视化观察和化学分析。
还对糖化程度进行了测定,包括总糖含量、葡萄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等。
3. 试验结果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具体数据和结果。
通过化学分析和实验操作,我们测定了液化糖化后的玉米淀粉样品中的各项关键参数,并得出了液化糖化程度的评价。
具体数据如下:- 总糖含量:X%- 葡萄糖含量:Y%- 还原糖含量:Z%4. 讨论分析根据试验结果的数据和相关理论知识,我们对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
液化糖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玉米淀粉的后续加工利用和产品性质。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糖化程度的要求进行操作控制,以达到理想的产品质量和产量。
对液化糖化程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评估,对于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5.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次试验报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玉米淀粉的液化糖化程度,并对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操作条件和液化酶种类对玉米淀粉液化糖化程度的影响,以期获得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指导。
精心整理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酶解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2.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发酵过程中,因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成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成为淀粉水解糖。
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包括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
实验室常采用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酶解法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第二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上成为糖化。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该方法也称为双酶法。
1.酶解法液化原理淀粉的酶解法液化是以α-淀粉酶作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所以α-淀粉酶也称内切淀粉酶。
淀粉受到α-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色反应发生以下变化:蓝色→紫色→红色→浅红色→不显色(即显碘原色)。
酶解法液化因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法和连续法;液化设备分为管式、罐式和喷射式;加酶方法包括一次加酶法、二次加酶法和三次加酶法;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及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一次加酶法。
2.酶解法糖化原理淀粉的酶解法糖化是以糖化酶为催化剂,该酶从非还原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依次分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或α-1,6-糖苷键,由于是从链的一端逐渐一个个地切断为葡萄糖,所以糖化酶也成为外切淀粉酶。
淀粉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有水的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111.1%(C 6H 10O 5)n +H 2O →nC 6H 12O 616218180淀粉糖化实际收率的计算公式:淀粉糖化实际收率=100%×(%)×g g/L ×L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投入淀粉量()糖液葡萄糖含量()糖液量(淀粉转化率是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实验:淀粉的酶解糖化引言淀粉是一种常见的多糖物质,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并是人类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之一。
淀粉的主要成分是α-葡聚糖,由大量的葡萄糖分子组成。
淀粉的酶解糖化是利用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糖类物质的过程。
本实验旨在探究淀粉的酶解糖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淀粉溶液- 淀粉酶溶液- 盐酸- 碘液- 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滴管等实验器材2.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浓度不同的淀粉溶液。
2.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入适量淀粉酶溶液。
3. 反应一定时间后,使用碘液测试淀粉消失的程度。
4. 记录下淀粉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并观察淀粉酶对淀粉的酶解糖化效果。
5. 重复实验,对比不同条件下淀粉酶的效果差异。
结果与讨论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淀粉溶液在加入淀粉酶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淀粉逐渐被酶解糖化。
使用碘液可以检测淀粉的变化,当淀粉完全转化为糖类物质时,碘液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记录反应时间,我们可以比较不同条件下淀粉酶的酶解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淀粉酶的酶解效果受到温度的影响。
在较高的温度下,酶解速度明显加快,淀粉的酶解时间缩短。
然而,过高的温度可能会使酶变性而影响酶解效果。
因此,在进行淀粉酶的酶解糖化实验时,选择适宜的温度非常重要。
另外,淀粉酶的浓度也会影响酶解效率。
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的淀粉酶溶液,评估其对淀粉的酶解效果。
通常情况下,较高浓度的酶溶液会有更好的酶解效果,但过高的酶浓度可能造成浪费,因此需要根据需求进行适当的酶浓度选择。
综上所述,淀粉的酶解糖化是一个受温度和淀粉酶浓度影响的过程。
通过本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淀粉的酶解糖化机制,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温度对淀粉酶的酶解效果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酶解效率。
2. 淀粉酶的浓度也会影响酶解效率,适当的酶浓度可以获得更好的酶解结果。
参考文献[1] Smith, G. J., & Kadla, J. F. (2003). Enzymatic Starch Sizing: n and n. In Aqueous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pp. 257-280). Springer, Boston, MA.[2] Okeke, B. C., & Edokwe, E. S. (2014). n of α-amylase n by Aspergillus niger SD-13 under ___, 26(2), 154-163.。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淀粉糖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淀粉糖化实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淀粉在酶的作用下糖化的效果。
4. 掌握还原糖的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由大量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
在淀粉糖化过程中,淀粉首先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糊精和低聚糖,这一过程称为液化。
随后,在糖化酶的作用下,糊精和低聚糖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这一过程称为糖化。
实验中常用的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糖化酶。
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将淀粉分解成糊精和低聚糖;糖化酶作用于糊精和低聚糖的α-1,4-糖苷键,将它们分解成葡萄糖。
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等。
在实验中,通过检测还原糖的含量来评价淀粉糖化的效果。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恒温水浴锅、锥形瓶、滴定管、移液管、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等。
2. 试剂:淀粉、α-淀粉酶、糖化酶、葡萄糖标准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锌溶液、苯酚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淀粉溶液:称取一定量的淀粉,用蒸馏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
2. 预处理淀粉溶液:将淀粉溶液在60℃下加热处理30分钟,以消除淀粉溶液中的杂质。
3. 液化:向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的α-淀粉酶,调节pH值至最适值,在恒温水浴锅中反应一定时间,使淀粉液化。
4. 糖化:向液化后的淀粉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糖化酶,调节pH值至最适值,在恒温水浴锅中反应一定时间,使淀粉糖化。
5. 还原糖的检测:取一定量的糖化液,按照还原糖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液化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到,淀粉溶液在α-淀粉酶的作用下,逐渐由透明变为浑浊,说明淀粉已发生液化。
2. 糖化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到,液化后的淀粉溶液在糖化酶的作用下,浑浊度逐渐降低,说明淀粉已发生糖化。
3. 还原糖的检测:通过检测还原糖的含量,可以评价淀粉糖化的效果。
综合性实验玉米淀粉液化、糖化及酒精发酵1 实验目的及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用酶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淀粉水解糖酒精发酵方法。
掌握粗淀粉含量和还原糖、酒精含量的化学测定方法。
2 实验原理发酵过程中,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因此,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称为淀粉水解糖。
发酵生产中,淀粉水解糖液的质量,与生产菌的生长速度及产物的积累直接相关。
可以用来制备淀粉水解糖的原料主要有薯类(木薯、甘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米淀粉等,根据原料淀粉的性质及采用的水解催化剂的不同,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可分为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
实验室中常采用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酶解法制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l 步是利用α-淀粉酶将淀粉液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第2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在生产上称为糖化。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也称为双酶水解法。
利用酒精酵母将可酵糖转化为酒精的过程称为发酵。
2.1 酶法液化原理淀粉的酶法液化是以α-淀粉酶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所以也称内切淀粉酶。
淀粉受到α-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色反应发生如下变化:蓝→紫→红→浅红→不显色(即碘原色)。
酶法液化以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和连续式;液化设备有:管式、罐式、喷射式。
加酶方法有: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
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或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中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二次加酶法。
2.2 酶法糖化原理淀粉的糖化是以糖化酶为催化剂,该酶从非还原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顺次分解淀粉的α-1,4糖苷键或α-1,6糖苷键。
淀粉糖制作过程及质量标准玉米淀粉含量高,营养价值可观。
通过一些列操作课转制成淀粉糖,易于保存,和食用吸收。
以下是玉米淀粉糖的制作简要:1、淀粉的液化、糖化及转化。
(1)主要原材料玉米(2325,-6.00,-0.26%)淀粉:水分14% 纯度92%淀粉酶:无锡酶制剂厂产品,76580 活力2000单位/克糖化酶:用天津工微所3912-12菌种,自备。
酶活力一般在400单位/毫升异构酶:酶活达180单位/毫升左右(2)操作和条件按淀粉与水为1比1.3的配比调浆,用40%NaOH调pH6.0~6.2 ,然后加入淀粉酶。
加量为10单位/克淀粉。
打入糖化罐后用直接蒸汽加热至90~93℃,保温液化到碘液反应呈棕红色为止。
冷却到53~54℃,用工业HC1调pH4.5~5.0,加入糖化酶液,加量为100单位/克淀粉,保温糖化至DE值97以上,100℃杀酶10分钟,降温至65~68℃然后用NaOH 调pH7.0~7.2,加入异构酶发酵液,加酶量为35单位/克葡萄糖。
转化率达42%以上时终止转化,然后进行净化处理。
糖化及转化采用间歇搅拌。
2.糖液的净化及浓缩(1)转化后乘热用板框压滤机过滤。
压力2~3公斤/厘米2,滤布为涤纶帆布。
(2)脱色过滤“三化一罐”工艺的糖液色泽较浅,因此,活性炭用量为1%(对100%糖)。
脱色温度60~65℃,pH为5左右,时间30-40分钟。
趁热过滤,压力1~2公斤/厘米2。
(3)离子交换:采用阳(732),阴(717)的顺序实行糖液交换。
用柠檬酸糖液pH 为6左右。
交换比为1:3-4(对糖)。
(4)浓缩:浓缩对糖的色泽影响较大,因果糖在高温下易焦化,因此,浓缩温度一般控制在60℃左右。
真空度620毫米汞柱。
浓缩到75%(固形物)时,即为成品。
玉米淀粉的液化与糖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酶法水解淀粉制备水解糖的原理及方法。
2、掌握还原糖的化学测定和比色测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1设备25升罐(可用本院25升发酵罐代替);装料按20升计,采用小型板框过滤机压滤,烘箱;水桶,量筒。
2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糖度计,滴定管,电炉,白瓷板,三角瓶,阿贝折光仪,比重瓶,pH计。
3实验主要原料:玉米淀粉,高温液化酶和糖化酶。
三、实验原理、过程和方法1、主要过程:通过双酶法制糖,从玉米淀粉原料出发,经配料,糊化,液化和糖化,过滤,制备成淀粉水解糖。
本实验所得到的糖液,可用于下一批酵母发酵实验。
2、配料:称重,按照20升有效体积,配制30%淀粉乳。
取样烘干至恒重,测定淀粉中的水分含量。
3、糊化和液化糊化原理:将淀粉乳加热,淀粉颗粒膨胀,由于颗粒的膨胀,晶体结构消失,变成糊状液体,淀粉不再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不同的淀粉的糊化温度不同。
如玉米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为62.0℃,中点温度为67℃,终结温度为72℃。
糊化分为:预糊化(吸水),糊化(体积膨胀)。
糊化过程中,要防止淀粉的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
液化原理: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糊化淀粉水解到一定的糊精和低聚糖程度,粘度大大降低,流动性增加。
液化方法分:酸法、酶酸法、酶法等。
以生产工艺不同又分为间歇法,半连续和连续式;液化设备有:管式、罐式、喷射式。
加酶方法有:一次加酶、二次加酶、三次加酶。
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或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二次加酶法。
间歇液化法工艺流程:配制30%的淀粉乳,PH 值6.5,加入氯化钙(对固形物0.2%),加入液化酶(加酶量根据酶制剂厂商的要求),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72℃,保温15min ,再加热至90℃,并维持30min ,以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DE 值:15—18%)。
一、实验名称糖化反应详解实验二、实验目的1. 理解糖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2. 掌握糖化反应的实验方法,包括底物选择、催化剂种类、反应条件等。
3. 通过实验观察糖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影响糖化反应的因素。
三、实验原理糖化反应是指糖类在酶或酸、碱等催化剂的作用下,水解生成低聚糖或单糖的过程。
糖化反应在食品、医药、生物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主要研究淀粉糖化反应,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淀粉的糖化过程。
四、实验用品1. 试剂:淀粉、葡萄糖、硫酸、氢氧化钠、碘液、斐林试剂等。
2. 仪器:烧杯、试管、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pH计、旋光仪等。
五、实验步骤1. 淀粉糖化反应实验(1)取一定量的淀粉溶解于水中,配成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
(2)将淀粉溶液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硫酸,搅拌均匀,使溶液pH值达到4.5左右。
(3)将烧杯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60℃,保持一定时间,使淀粉发生糖化反应。
(4)反应结束后,用氢氧化钠中和溶液,使pH值达到7左右。
(5)用碘液检测反应前后淀粉的存在情况,观察颜色变化。
(6)用旋光仪检测反应前后葡萄糖的含量,计算糖化率。
2. 影响糖化反应的因素实验(1)底物浓度对糖化反应的影响:配制不同浓度的淀粉溶液,分别进行糖化反应,比较糖化率的变化。
(2)催化剂种类对糖化反应的影响:分别使用硫酸、酶等催化剂进行糖化反应,比较糖化率的变化。
(3)反应温度对糖化反应的影响:在一定的pH值下,改变反应温度,比较糖化率的变化。
(4)反应时间对糖化反应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反应时间,比较糖化率的变化。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淀粉糖化反应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到,反应前淀粉溶液呈蓝色,反应后颜色逐渐变浅,最终变为无色。
旋光仪检测结果显示,反应后葡萄糖含量明显增加,说明淀粉发生了糖化反应。
2. 影响糖化反应的因素实验(1)底物浓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糖化率逐渐提高,但超过一定浓度后,糖化率基本不变。
淀粉液化及糖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酶解法从淀粉原料到水解糖的制备原理及方法;
2.掌握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发酵过程中,因有些微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淀粉,当以淀粉为原料时,必须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才能供发酵使用。
一般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成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成为淀粉水解糖。
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包括酸解法、酸酶结合法和酶解法。
实验室常采用酶解法制备淀粉水解糖。
酶解法是指利用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
酶解法葡萄糖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利用a -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及低聚糖,使淀粉的可溶性增加,这个过程称为液化;第二步是利用糖化酶将糊精或低聚糖进一步水解,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生产上成为糖化。
淀粉的液化和糖化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故该方法也称为双酶法。
1.酶解法液化原理
淀粉的酶解法液化是以a -淀粉酶作为催化剂,该酶作用于淀粉的 a -1,4-糖苷键,从内部随机地水解淀粉,从而迅速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及少量麦芽糖,所以a -淀粉酶也称内切淀粉酶。
淀粉受到a -淀粉酶的作用后,其碘色反应发生以下变化:蓝色- 紫色T红色T浅红色T不显色(即显碘原色)。
酶解法液化因生产工艺不同分为间歇法、半连续法和连续法;液化设备分为管式、罐式和喷射式;加酶方法包括一次加酶法、二次加酶法和三次加酶法;根据酶制剂的耐温性分为中温酶法、高温酶法及中温酶和高温酶混合法。
本实验采用:高温酶法,间歇式,罐式,一次加酶法
2.酶解法糖化原理
淀粉的酶解法糖化是以糖化酶为催化剂,该酶从非还原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依次分 解淀粉的a -
1,4-糖苷键或a -1,6-糖苷键,由于是从链的一端逐渐一个个地切断为 葡萄糖,所以糖化酶也成
为外切淀粉酶。
淀粉糖化的理论收率:因为在糖化过程中有水的参与反应,故糖化的理论收率为
111.1%
(C e H o O) n +HS nC 6H2Q
16218180
淀粉糖化实际收率的计算公式:
糖液量(L ) X 糖液葡萄糖含量(g/L ) 投
入淀粉量(g ) X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
淀粉转化率是指100份淀粉中有多少份淀粉被转化为葡萄糖。
淀粉转化率的计算:
淀粉转化率= 糖液量(L ) X 糖液葡萄糖含量(g/L )
x100
%
投入淀粉量(g ) X 原料中纯淀粉含量(%) X 1.11
糖化液中还原糖(以葡萄糖计)占干物质的百分比,称为 DE 值。
用DE 直表示淀粉
水解的程度或糖化程度。
DE 值的计算公式:
还原糖含量用3,5-二硝基水杨酸(DSN 比色法测定,表示方法:g 葡萄糖/100mL 糖
干物质含量用阿贝折光仪测定,表示方法:g 干物质/100mL 糖液。
本实验采用淀粉 干重替代(即原料中纯淀粉含量为100%)。
糖化时间与糖化酶用量的关系见表 1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X100%
DE
值=还原糖含!
X 100%
1.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烘箱、滴定管、酸度计、电炉、离心机、白瓷板、烧杯、
试管等。
2.试剂
玉米淀粉、a -淀粉酶、糖化酶、PH试纸、盐酸、葡萄糖溶液、DNS式剂、无水酒精等。
磷酸-柠檬酸缓冲液(PH6.0):称取磷酸氢二钠(NaHPO 12HQ) 45.23g,柠檬酸
(G H8O • H20 8.07g,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1000mL配好后应以酸度计调整PH值为
6.0。
原碘液(存储液):称取0.5g碘和5.0g碘化钾,研磨,溶于少量蒸馏水中,然后
定容至100mL储存于棕色瓶中备用。
稀碘液(工作液):取1m/L原碘液用蒸馏水稀释100倍(当天制备)。
反应终止液:0.1mol/L硫酸。
四、实验方法
1.淀粉的液化
配置30%勺淀粉乳(按照0.1L配制)两份,调节PH值至6.5,加入氯化钙(固形物0.2%,钙离子的存在可以保持a -淀粉酶在水解过程中保持活力和稳定性),加入a - 淀粉酶(12~20U/g 淀粉);在剧烈搅拌下,先加热至72 C,保温15min;再加热至90C,并维持30min,中间不停止搅拌,以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DE值15~18% ;
取小样检测碘色反应呈棕红色;液化反应后,再升温至100~120C,保持5~8min,
以凝聚蛋白质;以6000r/min离心5min得到上清液。
2.淀粉的糖化
迅速将上述上清液用盐酸将PH调至4.2~4.5,同时迅速降温至60 C ;然后加入糖化酶(酶活力为10000U的酶液0.5mL),于60C保温1~2h;当用无水酒精检验无糊精存在时,将溶液PH值调至4.8~5.0,同时,将溶液加热至80C,保温20min;然后将溶液温度降至60~70C,以
6000r/min离心5min即得到糖上清液;量取该糖液体
积,取样分析还原糖含量(测定方法参见附录“葡萄糖含量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相关内容)。
五、实验结果
1.在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基础上完成下表,计算淀粉转化率。
(1)葡萄糖含量测定
①吸光度测定
②标准曲线绘制
③葡萄糖含量计算
(2)淀粉转化率测定
六、实验思考
1.分析糖化酶用量对糖化效果的影响?
2.淀粉液化过程中几个保温过程有何作用?
附录1:葡萄糖含量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一、实验原理
本实验是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试剂与还原糖溶液共热后被还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在一定范围内还原糖的含量和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的程度成一定比例关系,故可用于比色测定。
葡萄糖与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540nm波长下有最大吸收峰,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
二、实验方法
1.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6支大试管,分别编号0~5,按下表1加入各种试剂。
将各试管中溶液振荡均匀后,在沸水浴中准确煮沸5mi n,将试管取出迅速用冷
水冷却至室温,加入蒸馏水15mL摇匀。
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作为空白调零,测定其他试管内溶液的吸光度。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的测定
将发酵液5ml,以5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1mL置于试管中,加入DNS
试剂3m,振荡混匀后,在沸水浴中准确煮沸5min,取出迅速用冷水冷却至室温,加入蒸馏水
15m,摇匀。
在540nm波长下,用0号试管作为空白调零,测定其他试管内溶液的吸光度。
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绘制的标准曲线,求出样品中葡萄糖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