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测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16.20 KB
- 文档页数:3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1000字1. 《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该诗描写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请简要分析其意境所表达的主题。
2. 诗人在《水调歌头》中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鲜明。
请举出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对比,并简述其效果。
3. 苏轼的《水调歌头》选用了特殊的词调,与之前的传统诗歌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词调的特点,并探究其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4. 《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至今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结合诗句,探讨其意义,并阐述其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
5. 在《水调歌头》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与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有何异同?请结合实例作一对比分析。
6.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宋词之祖”,影响至今。
请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其为后世诗词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7. 读完《水调歌头》,你有哪些感悟和体会?请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作一篇心得体会。
8. 《水调歌头》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请分析诗句中的时代元素,并探究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9.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意境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请举例说明这种意象表现手法,并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10. 《水调歌头》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一生的代表诗篇。
请结合诗句和个人见解,探讨苏轼晚年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
11.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和无常变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表达方式显得淋漓尽致。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请通过阅读《水调歌头》,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巩固练习】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
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1)琼楼()(2)绮户()(3)婵娟()(4)宫阙()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何似在人间()(2)千里共婵娟()(3)把酒问青天()(4)低绮户()(5)乘风归去()(6)弄清影()4.翻译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________?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6.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0.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1.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
水调歌头练习题
引言:
《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
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
宝之一。
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现在我们来进行一
些《水调歌头》的练习题,以加深对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一、《水调歌头》的主题
1. 《水调歌头》主要表现了哪些主题?
2. 通过《水调歌头》,苏轼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二、《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
1. 《水调歌头》采用了怎样的艺术结构?这种结构对于表达主
题有何影响?
2. 《水调歌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3. 《水调歌头》的意象丰富而独特,这些意象与主题之间有着
怎样的联系?
三、《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
1. 苏轼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和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2. 苏轼为什么写了《水调歌头》?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四、《水调歌头》的影响与意义
1. 《水调歌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2. 《水调歌头》在当代有什么样的意义?它对我们有何启示?
结论:
通过对《水调歌头》的练习题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也可以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古代文学的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只有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细致品味和研究,我们才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水调歌头》的练习,一起探索这一千年经典的魅力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⑵下阕: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上阕:下阕: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检测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的祝愿,道出千载离人之思,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两句是2.《水调歌头》中作者将眼光放开去,将人与月、古与今都纳入视野心胸,而对人事自然产生达观之想的句子是。
初一水调歌头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属于______体。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
3. 《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向往。
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起舞弄清影”来描绘______的景象。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水调歌头》中的内容?A. 举杯邀明月B. 但愿人长久C. 江水流春去欲尽D. 把酒问青天2. 《水调歌头》中的“起舞弄清影”一句,所描绘的是:A. 诗人自己B. 月亮C. 嫦娥D. 影子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四、阅读理解题阅读《水调歌头》全文,回答问题:1. 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的?2. 诗人在诗中提到“我欲乘风归去”,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五、写作题1. 以“中秋夜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中秋节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一、填空题1. 词2. 月亮3. 团圆4. 月亮二、选择题1. C2. A三、简答题1. 《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四、阅读理解题1. 苏轼在诗中通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向往。
2. 诗人在诗中提到“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五、写作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创作。
)。
水调歌头练习题一、填空题1.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其词牌名为______。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对______的向往。
3. 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4. 《水调歌头》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词人对______的思念之情。
二、选择题1. 《水调歌头》的词牌名来源于()A. 李白的《将进酒》B. 杜甫的《登高》C.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D. 苏轼本人的创作2. 下列哪项不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内容?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一词在古代常用来指代()A. 美丽的女子B. 明亮的月亮C. 远方的亲人D. 优美的风景三、简答题1. 请简述苏轼《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 请解释《水调歌头》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词的意境。
四、论述题1. 论述苏轼《水调歌头》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现代文化中有哪些影响?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五、翻译题1. 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翻译成英文。
2. 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成英文。
六、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水调歌头》的节选,回答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 这段词中“明月”象征着什么?2. “把酒问青天”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 “我欲乘风归去”与“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间表达了怎样的矛盾?七、创意写作题1. 以《水调歌头》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表达你对月亮的感悟。
2. 假如你是苏轼的朋友,你会如何回应他在《水调歌头》中的情感表达?写一封信给苏轼,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
《水调歌头》选择题及答案选择题: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解析】B上阕是把酒问月。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A没有“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4、下列关于《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页 1 第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 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 分)答:(1) 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 抒发人生感慨) ,富有哲理;(2) 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 情怀乐观而旷达;(4) 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 语言如行云流水。
(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 分。
) 第1 页(3) 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 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 ——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怎比得上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时间作词的情形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⑵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情感: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导语:练习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拓展有关课外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下面是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附答案),欢迎过来练习和了解。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评析]:这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的。
那时,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十分苦闷,于是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全篇上阕写景(望月),下阕议论、抒情(怀人),天上人间虚实并述,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1、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并答题①词的上片问天 ; 下片问月 ;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②词中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人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对下列诗歌理解正确的项是: (全对)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
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
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
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
水调歌头苏轼练习题1、对这首词赏有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有误的一项是( 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中,上天为什么说“归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
上片末两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两片之间的过渡句,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简“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的表达效果。
(2分)“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5、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又恐、一个是何似。
(2分)6、指出下面词语或所表达的情感。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7、本词有一端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
水调歌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水调歌头》的叙述错误的是:A.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
B. 这首词写了作者忧愁国事和家庭不幸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水调歌头》一词中的“水调”的意思是指江水的蓝和白。
D. 《水调歌头》运用了丰富的意境描写和写实手法,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享受。
答案:C2. 下列关于《水调歌头》的解读错误的是:A. 词中作者以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深沉的忧愁情感。
B. 词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
C. 词中描述了蓝色江水和白色浪花,与作者心中的忧愁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D. 词中的“洪泽湖阔,何时见不平之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答案:A二、简答题1. 试述《水调歌头》中的主题及情感表达方式。
答案:《水调歌头》的主题是忧国忧民,表达了作者苏轼对社会变迁和个人遭遇的忧愁之情。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反衬自己的苦闷心情,作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他运用丰富的意境描写和写实手法,通过对蓝色江水、白色浪花、山川河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悲壮、忧伤的氛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艺术享受。
2. 结合词中的描写,请简要概括《水调歌头》中的意象。
答案:《水调歌头》中的意象主要有江水、浪花、山川和河流。
词中的蓝色江水和白色浪花代表了美好而富有活力的自然景象,与作者内心的忧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山川和河流则象征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人遭遇,通过描绘这些意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变迁的忧虑以及个人遭遇的痛苦情感。
三、论述题论述《水调歌头》对后世的影响及其艺术价值。
《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首先,从文学上看,《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达能力,成为中国古代词赋的典范之一。
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意境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丙辰()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一个干支纪年法中的年份,请解释其含义。
2. 达旦()在此诗中指的是什么时间段?3. 琼楼玉宇()在诗中指的是哪里?请结合诗句解释其寓意。
4. 朱阁()在古代建筑中指的是什么?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 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什么?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析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请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
3. 请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描写作用。
4. 请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阐述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5. 请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了怎样的愿望。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默写并解析:“明月几时有?_______问青天。
”中空缺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2. 请默写并解析:“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是何年。
”中空缺部分的意义和作用。
3. 请默写并解析:“我欲_______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中空缺部分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4. 请默写并解析:“转朱阁,低_______,照无眠。
”中空缺部分在诗中的意象描绘。
5. 请默写并解析:“但愿人长久,_______共婵娟。
”中空缺部分的象征意义。
四、内容理解与概括(10分)请详细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容,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主要的情感和思想,并说明这些情感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出来的。
五、描写手法分析(10分)请从诗中挑选至少两种描写手法,详细分析它们是如何运用于诗句中,以及这些描写手法对塑造诗歌意境和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历年
中考题(附答案)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以下是几道历年中考考题,可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1. 以下哪一个不是本文第一段描写景象的词语?(),识记题。
A. 暑气蒸腾
B. 金色田野
C. 残照无声落
D. 云霞澹荡
答案:C
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中“黄鹤楼”“扬州”的作用是什么?(),分析题。
A. 描述故人背景。
B. 衬托故人遭遇。
C. 点明故人下落。
D. 烘托故人离别之情。
答案:D
3.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怆然”一词表达的情感是(),判断题。
A. 懊恼
B. 悲伤
C. 愤怒
D. 欣喜
答案:B
4. 词中描写桃花的诗句是(),辨析题。
A. 桃花坞里桃花庵
B. 手把花锄出池塘
C. 梨花院落溶溶月
D. 芙蓉出水莲出泥
答案:B
5. 整篇词文的写作主题是(),分析题。
A. 思乡之情
B. 吊古伤今
C. 忧国忧民
D. 吉祥如意
答案:A
以上是历年中考考题,希望同学们在备考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有针对性地掌握这篇词的核心内容。
水调歌头练习题(打印版)# 水调歌头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水调歌头》中的名句,其作者是______。
2. 《水调歌头》是一首______(填词牌名)。
3.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他对______的感慨。
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提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一词原意指的是______。
5. 《水调歌头》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水调歌头》的作者是以下哪位诗人?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维2. “水调歌头”是以下哪种文学形式?A. 诗B. 词C. 赋D. 曲3. 下面哪一项不是《水调歌头》中所表达的情感?A. 思乡B. 悲欢C. 离别D. 愤怒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是指?A. 月亮B. 星星C. 太阳D. 云彩5. 《水调歌头》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下一句是?A.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2. 请解释《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含义。
3. 《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 请谈谈你对《水调歌头》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的理解。
##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水调歌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2. 以《水调歌头》为例,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 五、翻译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成英文。
2. 请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翻译成英文。
## 六、附加题(10分)1. 请根据《水调歌头》的意境,创作一首现代诗歌,不少于20行。
《水调歌头》苏轼精品练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主旨】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二、选择题: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检测习题诗外音:“笔端无意,人寄悲欢”。
“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读天下美文,做少年雅士”。
反复涵咏诗歌里蕴藉的深厚意韵,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让它溶入我们的生命和灵魂。
使我们的笔端也能流淌出些许诗情画意,给我们的人生增添几多美丽飘逸。
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
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中秋咏月诗·综合能力测试积累运用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2.这首词,向来被以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以为这首词为何会获取这样高的评论?3.以下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神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和祝愿,从头至尾洋溢着乐观向上、踊跃奋进的情绪。
B. “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想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仿佛是对月有恼恨之意,实际上是写亲人不可以聚会的难过。
C. “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古往今来,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归纳,很有真理意味。
D.全词情形交融,境界豪迈阔大,描绘虚实联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拥有激烈的艺术感染力。
4.说说你对“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发了“乘风回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欢。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慨分别转为对离人的祝愿。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聚是一种自然常理。
C. “希望人长远,千里共婵娟”,表示情义的相通不受时空隔断,这是对全部经受分别之苦的人们的祝愿。
D.全词以“明月”贯串,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神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和祝愿,从头至尾洋溢着乐观向上、踊跃奋进的情绪。
B“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想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仿佛是对月有恼恨之意,实际上是写亲人不可以聚会的难过。
C“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古往今来,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归纳,很有真理意味。
D全诗情形交融,境界豪迈阔大,描绘虚实联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拥有激烈的艺术。
水调歌头苏轼测试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班级:姓名:
一、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选择题: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解析】B上阕是把酒问月。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A没有“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三、简答题:
1、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答:(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
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