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高一必修2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5
《肥水之战》教案《肥水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技巧;2、领会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二、教学步骤:1、诵读课文;2、复习旧知;3、疏通课文;4、梳理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诵读课文(二)复习旧知1、《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媲美。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
它已成为为官从政者案头必备的教科书,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上宝典。
古往今来,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2、司马光: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淝水之战》教案语文版必修2教学目的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二、积累文言词语;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
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
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一、检查、总结作业(一)通假字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二)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名词作动词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3、栅淮以遏秦兵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5、使不得上6、时方与客围棋使动用法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意动用法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三)特殊句式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二、分析人物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第 12 课淝水之战3. 联合历史背景,剖析学习目标 1. 累积文言基础知识。
2. 初步认识淝水之战的基本状况。
开战两方输赢的主客观原由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色。
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2)兖州()..(3)郧城 ()(4)左衽 ()..(5)硖石 ()(6)趣洛涧()..(7)勍敌 ()(8)怃然()..(9)蹙而杀之 ()(10)麾兵()..(11)重以饥冻 ()(12)壶飧 ()..(13)豚髀 ()(14)屐齿()...答案 (1)y è(2)Y ǎn (3)Y ún (4)rèn (5)xiá (6)q ū (7)q ínɡ (8)w ǔ (9)c ù(10)hu ī (11)ch ónɡ (12)s ūn (13)t ún b ì (14)j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说以下加点词的含义(1) 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授与官职(2)攻克(3)带领 (4) 凑近,此处可翻译为“集合”(5) 捕捉 (6)无,没有(7) 趁便(8)争夺(9)用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以下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已”通“以”,表界线(2) “画”通“划”,计划,谋略(3) “闲”通“娴”,熟悉(4) “阙”通“缺”,缺乏(5) “陈”通“阵”,军队的队列,军阵3.写出以下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方,表示序次。
第12课淝水之战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3.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谢安与苻坚的性格特点。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左仆射.( ) (2)兖.州( )(3)郧.城( ) (4)左衽.( )(5)硖.石( ) (6)趣.洛涧( )(7)勍.敌( ) (8)怃.然( )(9)蹙.而杀之( ) (10)麾.兵( )(11)重.以饥冻( ) (12)壶飧.( )(13)豚髀..( ) (14)屐.齿( )答案(1)yè(2)Yǎn(3)Yún(4)rèn(5)xiá(6)qū(7)qínɡ(8)wǔ(9)cù(10)huī(11)chónɡ(12)sūn(13)tún bì(14)jī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慕容垂拔.郧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引.轻骑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兼道就.融于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蔑.不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复取.寿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觉屐齿之.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授予官职(2)攻占(3)率领(4)靠近,此处可翻译为“汇合”(5)捕获(6)无,没有(7)趁机(8)夺取(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陈策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闲军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兵甲无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已”通“以”,表界限(2)“画”通“划”,计划,谋略(3)“闲”通“娴”,熟习(4)“阙”通“缺”,缺少(5)“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可先为起第.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前缀,用在整数的数词的前面,表示次序。
一.课文解读《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本文详细记叙了这场战争的过程,较为客观的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审慎者,得天时、地利、人和,则胜;骄狂者,失天时,地利、人和,则败。
这既是供青少年学习文言的语体范本,更是让青少年了解历史,懂得战争,积累见识,增强智慧,摒弃致命弱点,培育担大任综合素养的极好的精神大补。
这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容易成为亮点。
写大战争,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点,重在揭示本质,这需要剪裁上的大手笔。
本文剪裁上的精巧在于三详三略。
详前秦而略东晋,明显了前秦出兵东晋的盲目性与危机性,也就暗揭了战争胜负的必然性和真实性;向战前谋略的过程,略具体的战争实况,谋略决定发展的必然,实况只是谋略的验证而已。
此其二;详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忘影响战争的偶然因素,如秦大败逃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幻觉,略带上几笔用心非凡。
因为必然导致偶然,偶然促成必然,二者互补凸显战败的根由,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启发性。
这些是指导学生学会剪裁大手笔,提高作文驾驭能力的极好范例。
本文文字优美而质朴,简洁而晓畅,注解也较为详略。
但对于刚进高中的同学来说,也有忽略或避开的词句成为他们学习的疑难,如“其”的副词用法用义(高考多考),部分名词动用,复杂省略等。
早已成为成语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还有谢安折屐的经典细节,要通过改编故事或是小品表演形式,熟记熟用。
带有文化常识性的古今异义词,需要学生重点积累。
二.教学设计以下两种教学设计,可以兼收互补,仅供酌取参考。
教学设计一(基础级)实施设想本文篇幅较长、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文字疏解难度较大。
对于基础一般的高一同学,须严格要求他们对照注释,认真预习,梳通大意。
然后理出战争发展线索(起始、转化、结局),找出关键人物的得失,据此总结胜败之因,说说认识体会,评评艺术特色,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中,循序渐进地学活学实。
第12课淝水之战本课话题——纳谏一、从课本中积累“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
”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有多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善于纳谏,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
权利,让秦王苻坚戴上了有色眼镜,失去客观看待自己与事物的能力,听不进那些真正正确的意见。
可见,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
善于纳谏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
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从生活中积累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
”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
“他听十遍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央视春晚举办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
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
三、从历史中积累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
韩国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秦王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第12课《淝水之战》教案
《淝水之战》教案
教学目的
一、结合历史材料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二、积累文言词语;
三、分析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引导分析战争胜败的主客观原因。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交战双方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这句诗,大家一定还记得,这里的“王”指的是王导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和谢安陈郡谢氏,此二人都是晋代的名相。
谢安是当时的美男子,他的小儿子谢琰,从小就“美风姿”,琰的第三个儿子谢混长大后“风华江左第一”,是那个时期江南第一美男子,诗也写的好。
清华大学的校名“清华”二字就出自他的诗句“水木湛清华”。
因而谢家的后代被称为“芝兰玉树”,这个成语后用做对别人子弟的美称。
谢安不仅仅是风姿俊郎,他还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让我们通过课文更多的了解他。
二、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重点掌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负责编纂,书名意思:“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旨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三、诵读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学生讨论,写出前秦和东晋交战双方的人物表。
(教师可以制作powerpoint,如下图所示,逐项单击显示,以便学生更深入了解课文)四、布置作业
整理本课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总结作业
(一)通假字
1.年二十已下“已”通“以”
2.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通“娴”,熟悉,精通
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阙”通“缺”,缺少
4.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通“趋”,奔向
5.秦军逼水而陈“陈”通“阵”,列阵
(二)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
名词作动词
2、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
3、栅淮以遏秦兵
4、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
5、使不得上
6、时方与客围棋
使动用法
7、若败其前锋使……失败
8、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
9、击成,大破之使……失败
意动用法
10、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把……视为讨厌和痛苦的事
(三)特殊句式
1、非汝,谁与成之宾语前置
2、士卒死者万五千人定语后置
3、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状语后置
4、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被动句
5、马倒,为晋兵所杀被动句
二、分析人物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提到,淝水之战,前秦兵马声势浩大,令东晋朝廷吓破了胆。
宰相谢安更是以逃避的姿态来躲避现实。
谢玄来找他下命令,他就说已经有了别的安排。
后来再找他,他干脆跑到山里面去游山玩水了。
1.谢安真的是因为害怕而逃避现实吗?你如何看待谢安出游山墅,围棋别墅的做法?
教师明确:不是害怕。
谢安围棋别墅,外示镇定。
正是如此,才稳定住了东晋君臣上下的心,而北府兵的士气也十分高涨.这对当时来说,是最正确的做法了。
2.结合课文中甲段和补充的二篇文言文语段,你认为谢安是什么样的人?
【甲】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
谢玄,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申。
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别墅。
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补充文言语段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
谢太傅盘桓①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八》
注释:①盘桓:滞留不进的样子,这里指隐居。
【丙】惮其旷远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②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
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③。
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
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二十九》
注释:②祚:皇位,国统。
③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诗句。
教师明确:谢安:行事镇定自若,举重若轻。
①大兵压境时“夷然”答曰,既而“寂然”。
②诸将急迫时,出游山墅,聚朋围棋,游至夜还。
③闻捷报,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谢太傅盘桓东山、惮其旷远,是谢安年轻时的事。
这里面,“如果这样惊慌,那就回不去了”,于此可以知道谢安的器量,足以镇服朝廷内外。
难道惊慌就能解决问题?难道偏要沿阵以待,举国上下如临大敌?那样就能打败苻坚?谢安一生都是推崇老庄的,举重若轻,是他一贯的作法。
而想一想,这做法是很正确的,甚至对现代人做事来说,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拓展探究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这场战争以符坚的强盛始,而又以符坚的失败止。
有人认为以前秦强大的军事力量,苻坚的失败是偶然,也有人认为苻坚的失败是必然的,你认为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原因还是必然结果?
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原因。
1.符坚,性格决定命运。
符坚有善良、脆弱的一面。
但性格中更突出的是狂妄、专断,不听重臣,不得人心。
从苻坚的轻信用人看,用人之时已经埋下了失败祸根。
这是战争失败的必然因素。
①误用鲜卑族,羌族首领慕容垂、姚苌。
这些被压迫的异族分子时刻都在伺机反抗,夺的苻坚的江山。
②任用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为度支尚书,朱序人在前秦心在东晋。
在淝水决战苻坚“少却”时,故意发布“秦兵打败了”的错误信息,引发秦兵退乱,乘机反抗苻坚。
③征用“良家子”即汉族富裕子弟参战也是一误,一来他们吃不了苦,不善作战;二来他们不愿与东晋汉人同胞作战。
故此,只要有机会便逃,毫无战斗力。
2.偶发因素未尝不是致命要害
①八公山草木皆兵。
洛涧一战,苻坚损兵折将本已伤了锐气,然而八公山触“木”惊“心”,使他陷入极度恐慌之中,他的自负自信开始被自恐瓦解,变得更加狂噪。
所以,当决战时刻东晋布下圈套,诸将皆看出不可信,而他却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根本看不出,听不进,作出急于取胜的错误决定。
八公山上草木在特定情况下,给苻坚的心里打击直接影响他后面的决策。
②风声鹤唳丧胆气。
在突然撤退,主帅被杀,晋兵紧逼的非常时刻,恐怖的风声与凄厉的鹤鸣所形成的环境压力,对早已极度惊恐的前秦逃兵来说,具有催命的心理威慑,客观上加剧了前秦的败亡。
③误导瓦解军心。
苻坚撤兵旨在让晋军过河至半时,猛力扑杀,一举歼之。
前方刚撤,朱序便陈后大喊“秦兵打败了!”在众兵不知真相的关键时刻,如此误导,牵一发而动全身,立马动摇了秦兵之心,瓦解了斗志,打乱了全局。
这么多的偶然因素同时产生也是偶然因素。
必然带出偶然,偶然导致必然。
战争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有可能导致盘皆输。
四、总结
题淝水之战
谢家玉树安东晋,外和内稳解国难。
英雄梦断新平寺,前秦末路淝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