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盐的性质 》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
盐的化学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盐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盐的化学性质,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盐的化学性质;(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盐的概念和分类;(2)盐的化学性质。
2. 教学难点:(1)盐的化学性质的微观解释;(2)如何运用盐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试管架、试管刷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银、氢氧化钠、稀盐酸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盐制品,如食盐、白糖、酱油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盐,今天我们要学习盐的化学性质。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盐的概念和分类;(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与讲解:(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盐的化学性质;(2)教师讲解盐的化学性质的微观解释。
5. 应用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食盐为什么能防腐?(2)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盐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2. 调查生活中盐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描述盐的概念和分类;(2)能够运用盐的化学性质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并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2)能够运用实验结果,总结盐的化学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化学实验感兴趣,具有好奇心;(2)勇于探究,积极思考,表现出科学的探究精神。
《盐的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盐的定义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性质与用途3.运用盐的性质判断具体物质之间是否能反应,对于能进行的反应可以推断出可能出现的反应现象;能根据现象推断参与反应的物质;能利用特征反应对物质进行简单的鉴别、检验和区分。
能力目标1.通过对金属、金属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相互反应规律的探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解决物质鉴别、检验及区分的方法,认识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方法,并能运用初步形成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判断,不断地揭示矛盾和解决矛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通过对物质成分的实验鉴别,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和处理教材分析:《课标》和教材中关于盐的化学性质都是模糊的,零散的。
《课标》中从“常见的物质”角度只提出“了解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化学反应类型的角度只提出“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重点:盐的化学性质难点:金属、金属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相互反应规律及运用三、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金属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性质、化学反应类型等,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
2、学习方法方面:在初中研究过CO2与水反应、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酸与碱的性质,已经体验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实验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四、教学策略:1,通过学生实验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2,以本节课内出现的方程式为载体,复习盐与复分解反应的有关概念。
五:教学准备:1,实验准备:药品:无色酚酞,稀HCl,NaOH溶液,NaCl溶液,硫酸铜溶液,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镁溶液,分组实验2,多媒体课件:《盐的复习.ppt》教学反思“有思则明,明则通,通则能应变”。
盐的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将知识系统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几种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前面学习金属的时候讲过金属其中的一个化学性质就是可以和某些盐反应,还有酸和碱反应可以生成盐,那么盐这类物质是什么呢,又包括哪些,有什么性质呢?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通常指食盐,而化学中的盐,是指一类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不仅仅是指食盐。
二、复习预习1.复习酸碱中和反应。
2.预习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三、知识讲解考点2:粗盐提纯考点3:盐的化学性质1.盐(可溶)+ 金属1 →金属2 + 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 酸→新盐+ 新酸(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盐+ 碱→新盐+ 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 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考点4:酸、碱、盐的溶解性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微溶或不溶。
3.盐:钾盐、钠盐、硝酸盐、铵盐都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 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四、例题精析【例题1】【题干】下列物质中,全部是盐类的一组是()A.食盐、高锰酸钾、苏打、干冰B.硫酸铜、纯碱、碳铵、亚硝酸钠C.碳酸钙、烧碱、碳酸钠、食醋D.氯化钡、硫酸、熟石灰、过氧化氢【答案】B【解析】化学中盐的定义是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A中干冰属于氧化物;C中食醋属于酸;D中只有氯化钡是盐,硫酸是酸,熟石灰是碱,过氧化氢是氧化物。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盐的化学性质教案素材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盐的定义和分类;2. 了解盐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酸、碱、盐的反应;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盐的化学性质实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盐的化学性质;2. 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描述盐的化学反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材料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盐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盐的化学性质,包括与酸、碱、盐的反应。
3. 实验演示:进行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如盐与酸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盐与盐的反应。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盐的化学性质,并思考这些性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盐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讲解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如盐与酸的反应、盐与碱的反应、盐与盐的反应。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回答盐的定义和分类;2. 学生能够描述盐的化学性质,如与酸、碱、盐的反应;3. 学生能够书写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4. 学生能够运用盐的化学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拓展1. 盐的化学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2. 盐的其他有趣性质和实验现象;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