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97
中国古代哲学概论首先,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思想多元,出现了诸多哲学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儒学、道教、墨家、法家和名家等。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儒家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强调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君主有责任为人民谋福祉。
代表性的儒家思想家有孔子、孟子。
道教是中国古代独特而丰富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以道为中心,追求自然、柔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觉悟,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道教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墨家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提倡以兼爱为核心的无差别亲人之道,反对阶级剥削和战争。
墨子号称“兼爱非攻”的思想,以兼愛主義為核心,主张以兼爱、非攻的道德来实现和谐社会。
法家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哲学学派,主张法治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强调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名家则侧重批判和辩论,主张言辞的艺术和技巧,追求辩证的思维和逻辑推理。
名家注重辩论的演讲和外交智谋,倡导战国时期的政治辩论,代表人物有荀子、公孙龙等。
以上学派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曾经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传统。
在这些学派和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具有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追求自由平静等特点。
这些思想和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1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
2 儒家主张通过对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扬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3 儒家的政治思想传统是德治的传统,它寻求由个人的完善,达成社会的完善,由成熟的个人,组成成熟的社会。
4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属于现实的精神。
二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1 道家认为,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出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2 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3 道家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不是指放纵形骸的情欲。
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三谈谈中国哲学关于创造变化、与时俱进的观念?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创进不息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
无论对我们民族来说,还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
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道家万物与我为一,佛家普度众生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
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四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一般来说,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方式,辩证思维方式强调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
儒家中比较推崇的“名辩”;墨家在分析思维上有光辉的成就,严格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479)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第十四章清代的理学批判中国哲学的发展自进入清代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日趋于消沉,但是仍出现了一些具有独立思想倾向的哲学家,颜渊和戴震便是其中的代表。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
颜元青少年时期的成长道路颇不平坦,家庭的不断变故使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这反倒磨砺了他读书求学的志向。
年轻时的颜元兴趣广泛,曾学神仙方术,又读史、学医和习武.。
一生不仕,以教书、行医为业。
24岁时自号“思古人”,名其书斋曰“思古斋”,以陆王之学为孔孟正传。
两年后又“幡然改制”,转向程朱。
34岁时养祖母病逝,颜元代父居丧,一一按《朱子家礼》的要求尽哀,几近饿死,痛感其不合人情。
次年改“思古斋”为“习斋”,并以此为号。
颜元的学术道路也相应发生转折,由怀疑《家礼》而逐步走上了批判程朱理学的道路。
45岁时得李塨为弟子,二人共同创立了注重习学、习行的颜李学派。
康熙三十五年(1696),62岁的颜元应邀主教肥乡漳南书院,书院的学科设置十分齐全,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
颜元的著作,主要有《四存编》(《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和文集《习斋记余》等。
戴震(1724~1777),字东原,休宁隆阜(今属安徽屯溪)人。
戴震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后一位著名的代表,也是乾嘉汉学的开创者之一。
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色。
戴震年少时就勤学好问,养成了一种不迷信权威,爱好刨根究底的良好品性。
他10岁入私塾就学,老师讲朱熹的《大学章句》,当讲到“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时,戴震不解,想要明白这是如何知道的。
老师答曰:“此先儒朱子所注云尔。
”接着问:“子朱子何时人也?”再答:“南宋。
”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也?”再答:“东周。
”又问:“周去宋几何时矣?”再答:“几二千年矣。
”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老师无以为答①。
第十四章中国传统哲学——道家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子、列子、杨朱等。
主要著作除《老子》《庄子》外,还有《管子》的《心术》《白心》《内业》等。
老子骑青牛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难点 重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 了解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掌握道家的基本思想 理解先秦道家的地位以及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理解掌握老子的思想教学目的先秦道家的地位道家思想的基本构成道家的基本思想道家的影响教学内容老子学派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列子学派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出道家著作共37种,993篇。
可以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等班固庄子学派老子(约前604 —约前531),与孔子(前551 前 479 )生活在相同时期,是道家思想奠基者。
战国人称他老聃。
其籍贯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曾在洛阳做周王朝老子标准像的史官。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姓李氏名耳。
又说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
司马迁明代画像他曾经与孔子相遇,孔子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知识,现在洛阳还有一个问礼巷,就是反映孔子和老子会面的这一段历史。
孔子问礼图据说老子西游出散关(函谷关)时,应关尹(关令尹喜)请求,写下五千言《老子》,即《道德经》。
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
老子西游出散关⏹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孔孟之道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了。
创始人孔子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巨星。
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
“儒”最早是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如巫、史、祝、卜等。
春秋战国,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人逐渐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称为“君子儒”。
有的替人办理丧葬祭礼,称为“小人儒”。
孔子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甚大,“儒”逐渐成为空门弟子的专称,有孔子创立的学说也就成为了“儒学”。
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为一尊,以后成为指导中国社会达几千年的主导思想。
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六魏晋玄学七宋明理学八清代朴学内容提要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层把握。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
在3000多年哲学发展史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学的经典是六经。
原始儒学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宇宙永不停息地变化流转,人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全面发挥人的秉赋与潜能,其“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都是讲积极创造的生命精神。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既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和崇高的道德价值。
儒家的理想是通过推广仁爱精神,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天人合一之境。
总之,儒家精神是一种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有利于人们以超越的精神完成日常的事业。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论著《老子》文约义丰,《庄子》恢诡谲奇,两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艺术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最终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发生的根本原理。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道德经十四章的真实感悟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第十四章讨论了人与道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道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个人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对《道德经》第十四章进行解读和感悟。
1. 道的本质与特点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老子提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段话传达了道的本质和特点。
1.1 不可见道是无形无物、不可见的。
它超越了我们日常所能感知到的世界,超越了形式和表象。
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道,只能通过心灵和内心去感受它。
1.2 不可闻同样地,道也是无声无息、不可闻的。
它超越了语言和声音,无法用言语来准确描述或定义。
我们只能通过静心聆听、沉浸于内心深处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1.3 微妙难捉道是微妙而难以捉摸的。
它不可被抓住、不可被控制。
我们若过于追求捕捉和掌握道,反而会使它远离我们。
只有心灵平静、内心安宁时,我们才能感受到道的微妙和存在。
2. 人与道《道德经》第十四章还提到了人与道之间的关系。
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表达了人与道之间本质上的联系。
2.1 同出一源人与道虽然在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是同出一源的。
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这个世界,都具有生命力和智慧。
而道是包容万物、贯穿一切的存在,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
因此,我们与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2 异名同谓之玄尽管人和道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实际上都指向了同一个东西——玄妙深奥的真理。
无论是追求者还是追求对象,在通往真理的路上都会遭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
只有通过内心的领悟和体验,我们才能逐渐接近真理,领悟到道的存在。
3. 实践与体验《道德经》第十四章还强调了通过实践和体验来感知道的重要性。
老子说:“渐之若存,往之若亡。
”这句话表达了通过实际行动来感知道的意义。
3.1 渐之若存渐进而保持对道的感知。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炼,逐渐增长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哲学分析正在加载中国古代哲学史学家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钱穆先生曾改引此句,作“国家不幸哲人幸”,认为此句用来形容中国古代哲人的处境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观中国学术发展史,汉唐盛世,人文学术的主要成就都在文学方面,而衰乱之世,哲学的成就会更加突出。
无论是“古史剧变之会”的先秦,还是“适逢二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近世,大抵如此。
钱穆先生作如是评,是说得通的。
说到“中国哲学”,这个词总是使人疑惑,中国真的有所谓“爱智之学”吗?换言之,中国古代“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人们,他们难道属于那种以闲暇为前提,爱好自然奥秘,追求知识,以知识本身为惟一目的的“哲学家”吗?“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对于我们沟通中西学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产生出新的问题:以“哲学”的眼光,是读懂、理解以及欣赏中国哲人创作的最恰当方式吗?当我们说“中国有哲学”时,哲学在此究竟何指呢?也许,我们尚可把作为西方文化全球化后果的“哲学”一词,用来指称人类思想在“轴心时代”从宗教母体中“突破”出来的思想形态。
我们在泛指以古希腊、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文化后果的意义上,把“哲学”当做一个共名来使用。
然而当我们按照一些西方哲学史家所强调的,把“哲学”当做古希腊独特的突破成果时,把中国思想称为“哲学”很可能并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突破成果,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
使命中国古代哲人,脱胎于巫史。
经过“绝地天通”、“武王克商”和“怨天尤人”等几个历史具体事件,天命神学的信仰体系逐步动摇,直至崩溃。
作为中国哲学开端的几个标志性事件,叔兴论“阴阳”“吉凶”,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史墨论“陪贰”,都是周天子或诸候国君的史官、大夫们解释自然或社会现象。
在这里,旧式的巫史一变而为新式的哲人,最容易给出宗教神学解释的巫史们,却抛弃了依赖卜筮的专业手段,不再诉诸鬼神天帝,而是试图用理性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宣告了中国文化从宗教母体中的突破,宣告了中国哲学-思想这一崭新文化样式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