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315.27 KB
- 文档页数:6
一、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一)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分析。
汪桥、史贤华(2014)认为金融机构放贷多数以大额为主要特点,相对而言农民借贷数额往往太小,农村金融机构面向农民的借贷额和民间借贷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对农民收入产生重大影响。
潘义勇(2014)从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来探解决农村主导形式问题与如何提高农民的信用度和降低农村信贷风险问题。
丁志国、张洋、覃朝晖(2016)定性的分析了农村金融该怎样促进经济发展,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
张冬冬(2017)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方面效率不高,大大降低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从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方面给予了建议。
(二)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张丽娜、王静(2014)通过采用1980~2008年的样本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赵洪丹、朱显平(2015)实证检验了1952~1977年、1978~1993年和1994~2012年三个不同的市场化进程阶段的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且作用力不断增强。
张乐、黄斌全、曹静(2016)从制度约束的角度出发定量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状况,利用1996~2011年间30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效果不显著。
魏雪燕(2016)选用河南省1985~2014年间的数据利用VAR 模型分析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在农村经济增长中起到显著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二、农村金融支持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一)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王云(2013)通过对中国中部地区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结构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Economides N. C. Himmelberg(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业务基础上的新兴业务。
以传统业务为切入点有助于顺利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夯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步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5]。
Kirsty Best (2015)的研究表明,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发展中国家建构网络金融提供了广泛的认知,其建构了覆盖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条件和发展形势,这也是本文研究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类别进行划分的重要依据[6]。
其认为,互联网金融涵盖电子银行、电子支付、电子贸易、网络借贷等不同领域,其总体发展规模是互联网金融的体量。
Andrew Crockett (2017)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况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物理网点应将支付结算功能过渡为营销服务,推动业务转型,将用户体验管理和交易成本控制作为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7]。
同时,应当优化远程协助业务的发展,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硬件建设水平。
Chester Brown(2017)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应当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和产业特点,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才的储备水平,重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提高互联网金融各主体对人才的吸纳水平,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推动互联网金融人才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理论功底,使得人才兼备金融实操经验和互联网意识,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8]。
Muneer M.Abbad (2016)《约旦网上银行》中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有效协调传统支付模式与购买模式和当前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之间的鸿沟。
推动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将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建构成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型,提高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水平,建立客户潜力管理机制,提高对客户潜力的挖掘水平。
2.国内研究现状第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方面。
姜颖(2016)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了研究,将农村金融工具划分为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等类别的基础上,诠释了农村金融工具的功能。
一、引言金融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1.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王宏伟(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Copula函数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能够有效评估金融资产组合的风险。
张丽丽(2019)研究了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能够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创新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例如,李明(2017)分析了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赵婷婷(2018)探讨了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指出金融科技将推动金融业转型升级。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监管的理论、实践及其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刘强(2016)分析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张勇(2017)研究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认为金融监管应与金融创新相协调。
4.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是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陈文(2015)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黄丽娟(2016)研究了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指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5.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金融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国际金融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如王思宇(2014)分析了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提出了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文献综述范文格式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文献综述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只要是有小农经济和小农场、而且传统村庄还存在的国家,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是,都有农村综合建设的客观过程,但前提是资金的应用名剋有诸多阻碍,而且配套的农村金融服务也是农村综合建设的重要基础。
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泰国的农业与农业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即肖恩单位等是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典范,其10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二、研究目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市场效率的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和推动越来越明显,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使得金融在经济中逐步处于核心地位。
农村金融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金融动员和金融资源配置,因而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繁荣兴旺的重要保证。
对于农村金融来讲,农业网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金融是农村金融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建设新农村是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制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要素配置制度,无疑将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个焦点。
三、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融资的研究文献尚未见到,但有关于农业融资方面的研究文献。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有由三个金融形式构成,即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商业性金融。
欧洲对合作金融的研究较早,至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学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农村商业性金融以及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
XX和XX通过对农村专门金融机构的和银行的访问,分析了英国和爱尔兰农户的外援资金提供者的情况,讨论了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极其随后的商业化。
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民营化:一个文献综述'「内容提要」本综述主要围绕农村金融与乡镇企业改制之间关系这一中心,描述分析了在当前农村金融的下乡镇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目前已有的实证研究,对已经改制的乡镇企业做出改制绩效评价,对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从农村金融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镇企业/民营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多地区出现了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对乡镇企业的民营化,大量原来由政府所有的企业被以各种形式出售和转包给个人,这就是所谓的乡镇企业改制,也即指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经营体制的改善(支兆华,2001;张军、冯曲,2000)。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山东诸城、广东顺德和苏南等地区进行的改制。
目前的乡镇企业改制已经转向主要以产权制度为重点的改革,尤其江浙两省乡镇企业的转制已从以“股”为主的阶段转到以“卖”为主的阶段(秦晖,1998)。
关于乡镇企业改制研究的已有文献,主要集中在有关改革的描述和各方主体的讨论,如邹宜民等(1999);有关股份问题的讨论,如韩俊等(1997)和范从来等(2001);有关经营者的地位问题,如谭秋成(1999);有关转制原因的解释,如张军等(2000)、支兆华(2001)和姜长云(2000b )等。
一般认为,乡镇企业转制的根本原因,是乡镇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各行利益调整和再分配的结果,是他们相互之间利益矛盾妥协折中的产物。
其中,以乡村政府和企业经营者为主导的乡镇企业核心层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利益分割,对于产权改革路径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除此以外,秦晖的(1997,1998)是一篇有关乡镇企业转制的非常详实而又有深度的研究。
上述文献在研究乡镇企业改制问题时,或多或少都提到当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影响乡镇企业改制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乡镇企业的融资问题。
特别是冯曲(2000)的研究从资金筹集机制这一角度,将乡镇企业改制视为制度变迁动力学的一个上佳案例,剖析了资金筹集机制间接推动乡镇企业改制的机制。
农村金融相关研究综述对学术界关于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相关进展和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主要从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户借贷行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农村金融抑制与深化、农村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期盼对农村金融的进一步综合研究有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为金融协调提供启示。
标签:农村金融;农户借贷;金融制度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对农村金融的研究可以以世界银行的综合研究报告为代表(2002,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报告中将农村金融的目标定位在两个方面,即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报告还对农村金融市场低效运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不当(如明显的城市倾斜政策)、法律和监管体系不够健全以及市场失败(Beasley,1994)。
该报告总结了1992年提出的农村金融业绩评估的分析框架,其标准包括覆盖面和持续性两个方面,其中持续性以补贴依赖指数来表示。
并且以此衡量标准对三个成功的农村金融机构即泰国的农业与农业合作社银行(BAAC)、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部(BRI—UD)和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从制度方面看,国外对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表1 国外农村金融制度比较国家农村金融制度特点美国复合信用型模式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织体系上:合作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
法国国家控制式金融模式农村金融形成了由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和农业保险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并运行的,受到政府的管理和控制。
日本政策性金融与合作金融并存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主要是农协系统。
印度多层次金融机构合作并存具有鲜明的多层次性,各金融机构之间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
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印度储备银行(主要负责监管和协调)、印度商业银行(国有以及私人)、地区农村银行、合作银行(或合作社)、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等。
文献综述题目:关于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村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增收和就业问题,需要资金支持,这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农村金融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要求,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微型金融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对我国微型金融发展的不足及据此提出的发展我国微型金融服务与支持体系的基本思路与措施做一综述。
关键词:微型金融;小额信贷;反贫困;发展中国家1微型金融概述1.1微型金融定义谭险峰(2010)认为微型金融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微型金融针对的目标群体是低收入人群和微型企业;其次,微型金融提供的贷款额度较小;最后,微型金融提供的服务包含了小额信贷、保险等内涵丰富的业务。
[1]李波(2009)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所谓微型金融是指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贷款、储蓄、保险及货币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其核心是微型信贷,即对没有收入来源的借款者提供无抵押贷款。
[2]1.2微型金融主要类型陈明(2009)指出,由于我国的农村微型金融的性质主要侧重于公益性,突出扶贫和惠农,所以这里主要介绍我国公益性的农村微型金融类型的运作情况。
从资金的运作方式上来说,我国农村微型金融主要包括小额信贷、社区发展基金、贫困地区村级互助资金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形成的互助资金等等。
[3]范弘雨(2009)指出,微型金融是为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储蓄和其他基本的金融服务。
其基本含义是: 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尤其是要为目前金融体系并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有效服务,除上述类型外还包括微型保险等。
[4]2微型金融的发展2.1微型金融发展历史顾建强(2009)指出,微型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它以不同于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为那些排除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小企业、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小额贷款、储蓄、保险、汇款等业务。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参考文献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和普惠性的特点,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
传统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了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村信用贷款、农业保险、农村电商金融等,满足了农民群众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为农村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电商平台、移动支付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二、创新性的金融模式和技术手段农村金融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金融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模式,如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农村金融合作社等,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
同时,农村金融也引入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例如,通过农村金融信息化平台,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对农户的快速准确评估和信用风险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三、普惠性的金融服务随着农村金融发展的深入推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农村金融发展基金、提供贴息政策等措施,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红利。
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拓宽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通过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发展移动金融等方式,使得农村金融服务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化。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创新性和普惠性的特点。
未来,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农村金融创新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金融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推动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外农村金融研究的理论综述篇一:农村金融体系完善文献综述专业文献综述目名院业级号建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综述曹青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金融09231309428潘辉职称副教授2019年4月14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题姓学专班学指导教师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综述曹青指导老师:潘辉摘要:农村金融体系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运行和发展。
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
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农村资金、满足新金融需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5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系统也有较大发展,但现在农村的金融资金还不够庞大,不足以支撑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制的对策,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新农村建设金融支农’:’,,,,,,,56’-,’从理论内容上讲,农村金融体系应该包括一系列内涵丰富的金融组织形式和服务品种,如银行信贷、结算、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理财等;从地域上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县及县以下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活动。
因此,综合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内容和地域界定,农村金融体系范畴是指,在县及县以下由若干银行业金融机构或活动组成的为农村经济发展融通资金的金融组织体系(李保颖,20194)。
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与金融体系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把储蓄者和投资者根据环境、基于自身偏好所分散做出的分散化金融决策加总为社会集中的金融决策,从而使现代化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主要功能包括转移经济资源、聚集和分配资源、便利清算和支付、风险管理、提供信息和激励功能(张微娜,肖诗顺,2019)。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作者:王天琦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第02期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资金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本文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概括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梳理,以反映其最新进展,把握其动态,为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参照平台。
关键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民间借贷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2-000-02一、选题意义及运用(一)政治上,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号召,助推三农改革重大突破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三农”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重要机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并不牢固,农村的凋敝也越来越严重,农民的问题更是百病缠身。
所以,当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的时刻,不难发现公报的内容已经为破解“三农”问题带来新的希望,或许这将成为破解整个“三农”问题的契机。
因为公报已经从产权明晰的角度上分析了农民的财产权利,更是将土地流转的可能性进行了系列分析,而这些都是对“三农”问题而言命运攸关的核心问题。
本文在深入研究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基础上,理解全会公报精神,关注三农问题,用专业知识,助推三农改革。
(二)经济上,积极探索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案,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实际问题目前,通过金融机构存贷差,农村的大量资金向城市流动,资本要素更多地向大中城市集中,农村金融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对金融机构把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对资本要素进入农村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大力扶持发展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促进城乡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金融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以及结论与展望等方面,探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
文献综述随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竞争状况、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其中,国内学者陈军等人(2018)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充分竞争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国外学者Kpodar等人(2019)则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认为风险管理是农村金融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类型也变得日益多元化。
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业务范围涵盖了存款、贷款、保险、理财等多个领域。
然而,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存在一些痛点,如金融服务覆盖面不广、金融产品不够丰富等。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政策方面,政府的金融政策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扶持农村金融机构、优惠贷款政策等。
经济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增加了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
科技方面,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为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金融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互联网+农业金融成为了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模式之一,许多金融机构通过开发线上农业金融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此外,农村土地金融和农村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模式也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推行,这对于盘活农村资产、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与展望本文从文献综述、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进行了全面研究。
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解决农业问题是重中之重,因此“三农”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个部门或局部的问题而是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局战略部署的重要问题。
“三农”经济在我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三农”被忽视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虽然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多次下调农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意在扶持“三农”融资,但是小农业经济转型中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问题仍然是三农经济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多年来,学界围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首先从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出发,指出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现状,并已经有学者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
其次从内在与外在两面着手,分析“三农”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
最后对构建农村多元化金融体系给出建议。
二、农村金融供求现状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地区经济主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方式,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
学界在讨论“三农”经济组织融资问题时,通常以农村金融的需求与供给作为研究的起点。
因此,多年来学者们持续、广泛的关注着农村金融的供求问题。
汴静(2010)通过深入地考察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总量、信贷用调结构、信贷额度机构和信贷期限结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整体供求处于失衡状态,另外他还指出失衡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制约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财政支农的作用,加剧城乡发展的不均衡。
为解决供求失衡的矛盾,学者们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
王玉靓(2013)认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农业的生产流程、技术含量和资金回收速度与其他行业相比独具特点;在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对农村信贷产品给予特别规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出农村信贷产品同时并未设计相应的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情况下,按照统一的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使得融资手续过于复杂不符合“三农”经济的实际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