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
- 格式:pdf
- 大小:126.23 KB
- 文档页数:2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中介语简介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 (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
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1972)。
中介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干扰作用一、中介语定义及特点中介语(Interlanguage, 简称IL)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 1969 年首次提出. 现在又被译为过渡语、中间语、中继语、语际语等。
它是指学习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创建的内在语言体系或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构建的相互关联的语言体系。
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不断接受和理解新的语音、语法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
并不断对其进行系统的预测调整,通过归纳和推论产生中介语。
中介语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Native Language)和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具有独立性,并兼有两者的特点。
综合国内外近来的研究,中介语有如下一些特征:1.独立性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既不同于母语, 又区别于外语, 也不能单纯的把它地看作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
中介语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这些规则常常被学习者用来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2.阶段性中介语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这个体系在不断被新知识渗透的同时,修正原有知识,逐渐接近目的语。
3.动态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中介语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由于新的语言规则有及强的扩展能力,它们处于不断的组合和变化中,因此中介语随着学习者的努力和交际需要而不断变化,由简而繁,由低而高,逐渐离开母语而接近目的语。
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一、概述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 vivian cook 提出多语能力的概念(multi-competence),即语言学习者大脑中并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能力。
而早在 cook 提出多语能力之前,ulrich weinreich 就在 languages in contact 一书中提出任一语言都会对相并存的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之为干扰或效应。
在干扰影响提出后,关于母语对二语影响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语言迁移(transfer)等二语习得理论不断出现。
一直到 21 世纪初,以 cook 为主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
cook 指出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有三种形式:积极效应,消极效应和中间效应。
通过研究二语对母语的逆反效应,可以有助于多语学习者更好的习得和提高多语运用能力。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在习得顺序、习得环境、习得动机等很多方面就是存有差异的,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二者也存有共性,语言研究者在对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研究上也存有理论优劣。
(一)母语习得母语就是指语言习得者从长大起至已经开始碰触并习得的第一语言。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母语在大脑中习得过程就是:语言提振-语言神经反应-语言加强-构成语言习惯,也就是说,母语习得就是指语言习得者根据特定语言符号或音源对大脑语言神经的提振能收到适当的语言反应。
从行为主义观点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依靠语言源的输出提振和语言神经的稀释输入,但是母语习得者在最初输入的不是输出语言的全部,有的只输入10%,并且则表示抽象概念、感情的体验就是无法轻易提振语言神经。
所以行为主义指出母语习得在大脑中只是以语言神经的稀释和输入理论就是存有局限性的。
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语法天生主义学家指出,每个学习者都天生具有一套语言习得机制(lad),在这套机制里语言习得者遵从着母语的广泛语法法则回去健全母语习得。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形成一种处于自己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中间语,被称为中介语。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主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它是学习者用来表达意思和沟通的工具。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介语的形成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由于其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许多差异,无法完全按照目标语的规则来进行表达。
这就导致了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形成了一种中介语。
中介语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的形成是学习者在多次实践中通过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介语理论说明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母语对其习得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学习者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形成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
这就要求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中介语使用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指出了学习者的发展过程。
学习者的中介语是一种逐渐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
学习者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会通过不断试错、归纳总结等方式逐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意识和策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中,通过反思和修正来提高自己的中介语能力。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中介语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已经基本形成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直接教学法,直接教授目标语的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那些中介语系统仍在形成中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情境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目标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对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具有启示作用。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中介语系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中介语系统。
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中介语作为学习者自身构建的一种语言系统,具有动态性和过渡性,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中介语往往会出现石化现象,这对于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有一定的限制。
基于此,本文综合分析以往研究,重点讨论了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这一概念及其成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促进二语习得者的学习。
关键词:二语习得;中介语石化现象;教学启示1972年Selinker发表了一篇题为Interlanguage的文章。
他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与学习者的母语相区别,又与目标语不同。
当今中介语研究已经有四十年多的历史了,其研究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中介语具有石化性、目的性、阶段性等特征,本文围绕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展开论述,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考察,进一步阐述中介语石化现象界定、产生原因以及给教学带来的启发。
1、中介语石化现象1996年Selinker重申“石化现象”的定义:“语言石化现象表现为外语学习者中介语的某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及系统性知识倾向于固定,而这些知识并不受学习者年龄和目的语学习量等因素影响。
”1.1定义Selinker 认为,中介语石化是指二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活动、规则和次数体系日益固化和定型的过程。
无论是成年学习者还是儿童学习者,都有可能发生石化现象。
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学习者在进一步熟练掌握该语言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直到最后,呈现出止步不前的瓶颈状态。
此时,这门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已经定型了,学习者对材料的概念性理解将难以获得进一步的提高,石化是语言学习中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停滞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多个语言层面,如我们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常见的“中国式英语”现象,初学者可能会根据汉语思维说出“I very thank you”这种既不像汉语也不像英语的语言。
第三节中介语一、中介语研究概说(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学者L•Selinker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Interlanguage"(中介语)这一术语。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因此从学习过程来说,它同学习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低层次的中介语将不断消失,而高层次的中介语将会出现。
它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汉姆莱(Hammerly)曾用图形象地表示出了中介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系(1975)如下图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中介语不是两种语言的直接混合,实质上它是不同心理过程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混合"。
Ellis(1994)认为中介语的形成是-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中介语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语言规则(阴影不重合部分),同时它还具有与母语和目的语相似的规则(阴影重合部分)。
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是从零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话靠近的渐变过程。
它随着第二语言新知识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W•Nemser(l971)把此系统称之为"渐近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
他认为学习者的这一系统是从零知识(zero knowledge)沿着一连续体(continuum)逐渐接近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能力(native speaker competence)。
他认为,"大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都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一位置,因此中介语不应被看作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它是处在不断修正,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的。
"(二)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1.中介语的产生及形成模式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才产生的。
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理论述评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论文从中介语的发展历程入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内容包括中介语的来源和产生模式,中介语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国内外有关的理论探讨和汉语中介语的研究等。
论文在确立了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研究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研究的局限性。
标签: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石化目的语近年,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基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学者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师怎样教学”转为“学习者怎样学习”,重点研究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把学习者放到首位,而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教学法。
中介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因此,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了理论解释。
一、中介语的提出及发展(一)中介语的提出英国语言学家塞林格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中首先使用“中介语”一词。
1972年,在其论文《中介语》中,详细地解释了“中介语”这一概念,从而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用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从各个方面对中介语进行了描述和解释,如科德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学习者独有语言”“中继能力”,奈姆塞尔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等。
然而,使用最多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研究的发展1.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时间上划分,国外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一般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1)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因无法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与学习,受到了众多语言学家的批判。
在这个背景下,以学习的主体和客体为研究重点的中介语理论出现了,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代表学者及研究成果如下:1)科德的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中介语石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遇到一些难于突破的语言问题。
这些问题使学习者语言能力仿佛处在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很难像初学者那样稳步提高,进一步发展。
这种现象就是外语学习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二语习得领域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原因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尝试性建议。
一、中介语理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指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某一特定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
中介语的语言体系具有独立性。
这种语言体系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而是二者之间的过渡语,并具有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特征。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习得二语时创造性使用的一种语言,学习者利用已有的母语和目的语的有关知识不断对现有中介语体系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这一体系循序渐进地向目的语靠拢,无限接近于目标语言,但完全意义上的到达目的语是不可能的。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过渡性、可变性、创造性、渗透性、反复性及石化性等特点。
其中系统性和过渡性是中介语的重要特点,而石化性是最受学习者和语言学家关注的特点,也是最让大家感到迷惑的特点。
二、石化现象的涵义Selinker(1972)提出中介语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语言石化”的概念,用以描述语言学习的停滞现象。
自从Selinker提出石化的概念以来,语言研究者不断的从各种角度对它做出了解释。
Selinker和Lamendella(1978)把它看作是控制中介语表面运用的潜在机制,学习者的中介语在还没有达到目的语的模式的时候就永久停止了,而且这一现象会发生在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和语境,与学习者的年龄和受到的指导无关。
第四讲: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MLchiglishm other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母语的干扰: Transfer (迁移)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 --by Schunman (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 S .D.Krashen (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 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 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by Selinker TL target language一、 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 .GTM (语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中,源于欧洲 (西欧), (18 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 1872 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1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由Selinger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
它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Selinger 对中介语的定义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二是指所有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中,二语能力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戴炜栋、蔡龙权,2001)。
前者是指某一学习个体的、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中介语语言(an inter-language),后者是指所有二语习得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也称“中介语连续体”。
中介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学习者的目标语。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存在着很多与中介语相关的问题,以及中介语的僵化现象,而民族预科学生同样不能例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未进入大学而补习基础知识或提高语言能力。
预科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衔接作用。
本文拟通过中介语的相关理论,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民族预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更好的进行预科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2中介语的特性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应当遵循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转引自周红云,2003)。
Anderson(1980:223-256)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它需要三个阶段:①陈述性阶段,②联结阶段,③自动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