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儿歌的儿童画
- 格式:doc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28
幼儿园儿歌配插画教案【篇一:绘画、折纸、墙饰、故事插画面试题目】面试题目1、《小熊的新帽子》故事配画。
直接进行演示,先画画然后介绍画,然后说一下活动设计,最后进行反思。
2、故事配插画:《小白鹅》然后做两个活动3、儿歌插画《片片树叶像蝴蝶》秋风吹,树叶摇,红叶黄叶掉下来,红树叶,黄树叶,片片吹来像蝴蝶。
同时针对3-4岁的幼儿再想三种活动,说出其中两种。
4、儿歌插画《春天的朋友》,孩子问蝴蝶:你是春天吗?蝴蝶回答说:“是呀,我是会飞的春天。
孩子问风儿说:“你是春天吗?风儿回答说:是呀,我是轻轻吹的春天。
孩子找到了很多春天的朋友,回到了妈妈的身边,在温暖的春天里睡着了。
5、儿歌配画《握握手》春天握着夏天的手,夏天握着秋天的手,秋天握着冬天的手,我们一起握握手,大家都是好朋友。
要求:配插画,回答两个问题,设计两个活动。
6、儿歌配画《摇篮》:根据其中一句画一幅插画,体现童趣然后组织两个活动。
7. 画妈妈8. 绘画:好朋友9. 绘画:大马路上的汽车10. 画画:我的爸爸,表达对爸爸的爱11. 绘画:好朋友12. 绘画:《我的老师》,引导幼儿说出我爱老师的情感13. 绘画:《冬天的雪景》14绘画:《圆形的世界》画出四种不同的圆15 元宵节的墙饰,要求现场绘制一副墙饰作品(绘画类型不限),回答问题:如何通过你的墙饰让幼儿表达闹元宵的快乐情感?16墙饰:儿童六一节17三八妇女节墙饰,当场绘制墙饰18国庆节墙饰,要求当场画出国庆节墙饰。
并让孩子表达对祖国的爱19.迎新年墙饰,要求:1)现场绘制一副墙饰作品(绘画类型不限)2)回答问题:如何通过你的墙饰让幼儿表达迎新年的快乐情感?20 墙饰《天天新闻》21墙饰《我爱妈妈》22 折纸:《小瓢虫》要有两个游戏23折纸:《企鹅》24.折纸:《小乌龟》根据折纸作品模拟的乌龟讲故事《小乌龟找爷爷》25.折纸:《长颈鹿》26折纸:《麻雀》27折纸:任意折三个不同造型的折纸介绍名字,能体现它们的基本特征;具体讲解其中一种折纸的做法,再选择一样介绍玩法(没有折纸步骤图)28、折纸《小鸡》要求按步骤图折小鸡并且想出还可以变哪两个小动物,这适合哪个年龄段。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儿歌的含义,并能够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儿歌中的形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 让学生通过美术活动,感受到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美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儿歌中的形象,并能够用色彩、线条等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有特色的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适合儿童的儿歌,并打印出歌词。
2. 准备一些画笔、颜料、纸张等绘画工具。
3. 准备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供学生参考学习。
4. 提前了解学生的基础美术能力,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阶段:通过欣赏儿歌图片,了解儿歌含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授课程阶段:分步骤讲解儿歌变画的方法,并给予学生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同时展示学生作品,给予评价和鼓励。
3. 课堂小结阶段: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要点,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延伸阶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美术课程中,如儿童画、手工制作等。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或展览活动,展示学生的美术成果。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根据儿歌的内容,用画笔表现出相应的画面,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2. 培养学生倾听和解读儿歌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在合作完成创作的过程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儿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注重画面布局和细节表现。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出与儿歌内容相关的独特画面,同时引导学生们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颜色和型号的画笔,以及绘画材料(如颜料、纸张等)。
2. 选取一首适合变画的儿歌,制作相应的PPT或视频,便于学生理解儿歌内容。
简笔画儿歌——树
1、柳树
梯形画上树枝桠,几个半圆树上画。
枝桠飘起长头发,头发长出小芽芽。
2、柳树
矮矮胖胖大树干,头发长长真好看。
此树常在水边立,微风一吹舞翩迁。
3、柳树
大柳树,长的慢,矮矮树干几道弯。
大树头,真好看,绿绿头发长又软。
4、小树
一个树干仨枝桠,像把叉子长又大,
绕着枝桠跑一圈,一棵小树画出来。
5、松树
一座小山尖又尖,几座小山叠罗汉。
下面加个小框框,一棵松树画出来。
6、棕榈树
一种小树真奇怪,浑身绕满线圈圈。
头顶几个大蒲扇,呼呼啦啦摇起来。
一年级童谣儿歌手抄报模板
一、标题。
“童谣儿歌乐园”
二、板块划分与内容。
(一)经典童谣。
-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
跑得快,跑得快,
一只没有眼睛,
一只没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 旁边画两只简单的老虎形象,一只老虎眼睛画个叉,一只老虎尾巴画个叉。
-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空放光明,
好像千万小眼睛。
- 在旁边画一些小星星。
(二)儿歌推荐。
- 门前大桥下,
游过一群鸭,
快来快来数一数,
二四六七八。
嘎嘎嘎嘎,
真呀真多呀,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数不清到底多少鸭。
赶鸭老爷爷,
胡子白花花,
唱呀唱着家乡戏,
还会说笑话。
小孩,小孩,
快快上学校,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别考个鸭蛋抱回家。
- 画一座桥,桥下画一群鸭子和一个老爷爷。
(三)童谣儿歌的意义。
1. 帮助我们学习语言。
- 童谣和儿歌有着简单又有趣的语言。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就像一个个语言小宝藏。
里面的字、词、句都很容易理解,我们在念诵的时候,就能够不知不觉地学会很多新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呢。
2. 充满欢乐。
(四)我最喜欢的童谣儿歌(可以留出空白让小朋友自己写)
1. 这里画一个简单的麦克风图案,表示这是自己演唱或者讲述最喜欢的童谣儿歌的地方。
手抄报整体可以用彩色铅笔或者水彩笔进行装饰,比如用波浪线划分板块,在空白处画上小花、气球等可爱的元素。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李小云一、教材分析儿歌是少年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童谣,许多同学也许早就积累了许多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儿歌。
本课引导同学们将生活中喜爱的儿歌画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画,让同学们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想象力,按照儿歌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绘画,同时增强同学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将对文字的感受融入绘画表现中。
“拔萝卜”是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内容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同小异的版本。
课本选取了中国水墨动画的创始人特伟的年画作品《拔萝卜》,三幅画面像动画片一样,分别以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向人们诠释了“拔萝卜”的情景。
六个身着中国特色服装的小孩子表情认真,使足了劲在一起“拔萝卜”,终于将又大又红的萝卜拔出来啦,一个个喜笑颜开,好不高兴。
仔细欣赏,每个孩子在每幅画中的表情各异,形态不一,充分体现了孩子们“拔萝卜”时的快乐心情,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孩子们不但能够感受到儿歌欢快的节奏,还能从生动有趣的画面中激发他们学习语言、进行绘画创作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除此之外,课本中配合儿歌选登了五幅分别用水溶性画笔、水粉颜料和油画棒创作的儿歌绘画作品。
一方面通过不同的儿歌拓展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期望借此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媒材去辅助创作,以达到更好的创作效果。
这五首儿歌分别是:《小蝌蚪》小蝌蚪,水里游,细细的尾巴,大大的头。
《小瓢虫》小瓢虫,真美丽,身上穿件花花衣。
数数它有几颗星?一二三四五六七。
《拜年》黄鼠狼,黄鼠狼,十冬腊月拜年忙。
拜年忙,拜哪个?去拜公鸡喔喔喔,去拜母鸡咯咯咯。
不带年糕不带枣,带了牙齿和脚爪。
《春天》春天到了暖洋洋,柳树穿上绿衣裳,草儿遍地长,花儿齐开放,农民伯伯春耕忙。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本课和第9 课《蜻蜓飞飞》、第10课《画出你的想象》、第15课《我和马儿在一起》、第16 课《风来了》分别从观察、想象和联想等侧面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儿歌变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画。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所选的儿歌内容进行配画,画面自由、大胆,色彩和谐,构图合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儿歌、给儿歌配画,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构图,画面主体突出,色彩和谐,画面完整。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儿歌构思画面。
三、教学策略本课和第九课《蜻蜓飞飞》、第十五课《我和马儿在一起》、第十六课《风来了》分别从观察、想象和联想等侧面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可以视为一个丰富“造型表现”的小单元。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带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
儿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
课本中选取了中国水墨动画创始人特伟的年画作品《拔萝卜》,三幅画面像动画片一样,分别以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向人们诠释了儿歌中“拔萝卜”的情景。
学生不但能感受到儿歌欢快的节奏,还能从生动有趣的画面中激发他们学习语言、进行绘画创作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本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儿歌的意境,有创意即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儿歌,课前应该让学生收集一些儿歌,有些是他们知道的有些是不知道的,课堂上学生一起朗读,并想象其中的画面,接着再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促进他们想象力的提升。
针对学生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通过学生喜欢的儿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儿歌配画的方法步骤。
本课的教学策略是:激趣──探究──演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