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 格式:pptx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28
【课题】八下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范围及划分的依据2.在图中指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说说自己对家乡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
【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首先,我们看看下列几幅图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教师引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从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到麦浪滚滚的华北平原,从牛羊成群的内蒙古高原到浩瀚无垠的新疆沙漠、戈壁滩,祖国大地姿态万千,风光无限。
【教学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一、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学生观察图片,结合日常所见所闻试着说出图中的四个地区:依次是西北地区、华北平原、南方地区、内蒙古高原。
仔细阅读教学目标,快速浏览本节内容。
图片直观性强,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同时体会祖国大地的姿态万千。
1.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3. 试着评价家乡的自然地理环境。
合作探究观察分析:1、四大分区的地理界线是如何确定的?(在下面的图中找出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对应起来)读图分析,找出找出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与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界线作一比较。
组内交流,学生代表回答观察的结果:秦岭-淮河一线基本与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基本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一致;青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基本与一二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学会读图是学好地理的关键,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以及分层设色地形图,都是以往所学,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增强知识的联系性。
【课题】八下第五章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说出它们的分界线,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说出它们的分界线,了解区域划分的依据。
(重点)2.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重点)【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诱思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2四大区域的界线和主导因素秦岭—淮河(气候)400毫米(夏季风)昆—祁—横(地形地势)3.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秦结合上面几幅图片,观察下面所示红色分界线,说明其地理意义?这些分界线大致都经过哪里?教师结合学生就知及个人的经历【当堂达标】约15分钟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_(山脉)、______(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_____mm 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______和______地势阶梯分界线一致。
4.秦岭主要位于 ( )A .河南省 B .山东省 C .山西省 D .陕西省 5.“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作为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南北方的界线 B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C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界线 D .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界线6.“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作为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B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C .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界线 D .400mm 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7.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一线北侧的是( ) A .河南 B .山西 C .湖北 D .四川8.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地势高低C .交通条件D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 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 .纬度位置B .地形因素C .气候条件D .海陆位置 10.青藏地区与其他三区域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A .地形因素B .纬度位置C .交通条件D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11. (1)图中A 是北方地区,B 是_______地区,A 、B 两区以秦岭、_______河为界。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分布和地域特色,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等基本知识。
但对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地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念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挂图、PPT等教学地图。
2.准备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
3.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地形分布,引出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巩固四大地理区域的概念和特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会划分四大地理区域?四大地理区域对我国的发展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参考教案环节活动内容我的教案集备反思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了解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初步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比较各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差异,说出它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通过学习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体会人地协调关系,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习重点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学习难点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与[多媒体情境导入]:展示西北沙漠、东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场、南方的水田图片。
[教师讲述]: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祖国大地姿态万千,风光无限。
不同地区的学生观看不同区域的地理景观图片。
通过观看不同区域的地理景观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有进行区域划分的必要。
交流观察与发现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地理景观也就有所不同。
[教师点拨]:P2课本上四幅图片展示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请同学们对照P3地图,在四幅景观图片上填写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新授:(板书)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多媒体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教师讲述]: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的不同,将我国分成四大地理区域,既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第一幅景观是沙漠,分布在我国的西北。
✧第二幅景观是林海雪原,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第三幅景观是高寒牧场,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
✧第四幅景观是水田,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学生在P2课本填写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学生观看地图,在课本上标注A B C三条界线并描画一遍,观察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
通过图片观看和区域名称的填写,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区域地理位置的落实。
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地理差异。
这一章节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介绍了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各个区域的特点和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则主要介绍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状况。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北方地区的“白山黑水”和南方地区的“江南水乡”,以及两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
此外,本章节还介绍了中国的首都北京,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5.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5.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表和文字,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知识。
但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难点: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地域差异。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域差异。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学习小组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布局,引发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然后,分别介绍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如北方地区的寒冷、南方地区的温暖、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的高原特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及其地域差异。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