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 积
- 格式:ppt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12
小儿疳积如何食疗?疳积是积滞和疳症的总称,是儿科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疳和积在程度上有一定区别。
积也称食滞、食积,是指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积而不化所致的一种胃肠道疾患。
疳有“甘”和“干”之意。
“甘”指饮食过分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干”是由此而产生身体干瘦。
临床所见,疳症是积滞日久,正气耗伤而致营养不良,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全身消瘦,精神不振等全身衰弱表现。
故积滞是疳症之早期,病变以实为主,疳症是病之后期,因积滞日久发展而来。
故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
疳和积关系密切,所以,一般统称疳积。
饭前不要给宝宝吃零食,宝宝半岁~1岁期间,须改变临睡前喂食(如喝一大瓶牛奶)或半夜喂食的习惯。
宝宝生疳积几个特征1、厌食,饭入口后久含不呑,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
2、消化功能不好,容易腹胀、大便硬结或腹泻。
3、免疫力低,经常反复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4、烦躁易哭,难以入睡或睡不安宁,动则大汗淋漓或入睡汗多。
5、生长不良,面黄瘦弱,口气较重,小便短黄或清长,大便酸臭或溏薄。
饮食疗法:脾虚气弱型: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焦枯,发结如穗;困倦神疲,目无光彩,乳食懒进;头大颈细,脘腹胀满;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易哭易怒,睡眠不宁,大便不调,小便如米泔样。
舌质淡红,苔腻,脉细而滑数。
治宜益气消积理脾为主。
气血双亏型:面色苍白,形体赢瘦,四肢不温,发稀干枯,睡眠露睛,哭声无力,腹部凹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大便溏泄。
舌质淡,脉弱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健脾为主。
小儿疳积茶疗方法每周一次用谷芽、麦芽各10克,山楂5克煲水给宝宝喝。
注意:宝宝在喝山楂水的那一两天,尽量少吃肉类。
特别提醒:夏日少喝冷饮大多数孩子夏日都喜欢冷饮、冷食,然而,冷饮、冷食最伤孩子的脾胃,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
喜欢冷食冷饮的孩子,大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间长了,日见消瘦,可造成发育迟缓。
法宝之二--捏脊法捏积就是推拿,是治疗小儿疳积的有效方法,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儿科专家门诊知识】疳积证治小儿疳积是婴幼儿时期多发的一种消化功能障碍,营养紊乱的慢性疾患。
疳与积本是两个概念,由于“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疳是积发展的必然趋势,故临床多概称疳积,有人又称为“疳积综合征”。
它包括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
造成本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断乳之后,杂食并进,摄获失调,或误食虫卵,或继发于他病之后,阴液内耗,脾胃运化失司所致。
其临床多表现为身体羸瘦,慢性病容及消化不良等。
治疗本病有消积化滞、益气健脾、清热除蒸、活血化瘀、消疳理脾等法,因其寒热交织,虚实夹杂,必须辨证求因,从因论治。
兹将业师治疗经验简述如下。
一、消积导滞,时时注意疏解理气。
疳积初起阶段,多为实证。
主要表现为厌食纳呆,五心烦热,两颧发赤,便秘溲赤,或大便酸臭,小便如泔,舌苔剥离,状如地图。
此类病儿大都为饮食不节,寒温失调,伤及脾胃所致。
正如《内经》所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治积之法,古有“伤之轻者保和丸,伤之重者木香导滞丸”之训,以消积化滞为治。
然而积之形成,除饮食内伤之外,每多兼有卫外不固,寒凉所伤之诱,即或先伤于食,或先感于寒,两者往往互为因果而发病。
因此,业师在临床治疗中,对此类病儿多以消积化滞,配予疏解理气之味。
比如用木香导滞丸时,多配苏梗叶以理气散寒;用保和丸时,多配藿香以芳香疏解。
疳积初期,以厌食、纳呆、消瘦、腹胀为主症的病儿,业师多宗保和丸化裁。
通常用方:广藿香、川厚朴、半夏、陈皮、连翘、六曲、云苓、枳壳、莱菔子。
若五心烦热,两颧发赤者,加银柴胡、胡黄连、地骨皮以清热除蒸;舌苔剥落,状如地图者,加石斛、麦冬以甘润养阴;呕吐者,加吴萸、生姜以温中散寒(或单以生姜汁温服);腹泻者,去莱菔子、连翘,加葛根、山楂炭,一则升发阳明之胃气,二则取其止泻寓消之意;便秘不畅者,加芦荟以清热导滞,《本草求真》指出:“芦荟一药,功专杀虫除疳,安心明目,最为小儿惊痫疳积上品”。
二、消积化滞不应,需兼以益气健脾。
痧、痘、惊、疳被认为是儿科“四大要证”,一度曾严重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受到历代儿科医家的重视,解放后,我国妇幼保健事业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各项预防措施的开展与普及,痧、痘、惊、疳证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营养摄入,喂养调摄不当而导致的小儿疳积证则有上升的趋势。
小儿疳积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证表现或轻或重,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我科名中医刘以敏主任在治疗疳积有独到见解。
疳证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以消瘦、赢弱、纳呆、口渴、烦躁为主。
其病因多种,最终却不外乎脾胃受损,气液耗伤,日久而成。
好发于幼弱小儿,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常见于小儿喂养不良、病后失调、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者。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
”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
嗣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
《颅囟经》列举了17种不同的疳病。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明确指出疳证-的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脾胃。
钱乙云:“诸疳皆脾胃病,内无津液之所作也。
”此要言不繁,切中关键,根据临床所见,结合文献记载,具体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禀赋较弱,哺乳不当。
小儿脏腑娇嫩,“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素体虚弱,而又喂养不当,或断乳过早,或妄投滋补,丽致营养失调,脾胃生化乏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不得濡养,形体日渐消瘦而发疳证。
即所谓“小儿乳食少者,父母尝以他物饲之,几之性只求一饱,或食太多,或食太少,所以脾胃受损,生此疳病也。
”第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
婴幼儿“脾常不足”,易生积滞。
故“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然小儿自制能力较差,又多贪食,食无定时,壅聚中焦,酿成积滞,损伤脾胃,气血生化不足;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致气液内亏而成疳证。
《诸病源候论))称:“由哺食过度,而脾胃尚弱,不能消磨故也,哺食不消,则水谷之精减损,无以荣其气血,致肌肉消瘠。
原文:疳病外证,腹大筋青,大便时结时泻,身有虚热,贪食而瘦,面色苍白,夜不安眠,舌有黄白苔。
病之甚者,名曰走马牙疳,走马者言其病变之速也。
外证口唇部先发生小水泡,外面坚硬,内部破溃,变为黑色,遂向外面穿孔,同时四周蔓延,不甚疼痛,颜色浮肿,虚脱而死。
此中阳虚寒,升降无力,湿热滞于上中二焦不能运动,以至木郁生虫之病。
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之。
炙甘草三钱干姜二钱红枣六枚去核黄芩一钱半夏二钱炒黄连五分干姜草枣温补中阳,连芩清降凝滞之湿热,半夏降逆理滞。
按其情形加减治之,徐徐而愈。
此方分量极重,可减十分之七用之。
当归乌梅亦可加入。
此方宜按脉随时加减,不可呆服。
对于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
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
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疳病即疳积,俗称“奶痨”,以形体虚弱羸瘦为特征的慢性营养不良疾病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
疳症是指由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
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
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疳积以神萎、面黄肌瘦、毛发焦枯、肚大筋露、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病证。
多见于1~5岁儿童。
疳积多因饮食不节,乳食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营养不足,气血精微不能濡养脏腑;或因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肠道寄生虫等病,经久不愈,损伤脾胃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①乳食壅滞型疳积。
证见精神烦躁,夜寐不安,纳呆,腹胀形瘦,腹痛,磨牙,毛发稀疏,手足心热,大便泄秽,小便混浊,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宜消积导滞,方用保和丸、消乳丸等。
②脾虚失荣型疳积。
证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发稀,厌食,腹大青筋、大便完谷不化,小便如米泔,舌淡苔腻,脉濡。
治宜益气理脾,方用肥儿丸等。
③气血两亏型疳积。
疳积百科权威:疳疾,指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以致干枯羸瘦的疾患。
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临床以面黄肌瘦、头皮光急,毛发稀疏枯焦、腮缩鼻干,唇白,睑烂,脊耸体黄,咬甲斗牙,焦渴,嗜异、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
基本信息别称疳积就诊科室消化内科,儿科常见发病部位脾脏常见病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常见症状面黄肌瘦、头皮光急,毛发稀疏枯焦、腮缩鼻干,唇白,睑烂等疳疾病因病机疳由肥甘所致;多因小儿恣食肥甘,损伤脾胃,积滞中焦,日久形成疳疾,或说“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枯而患”;系“虫动则侵袭蚀成疳”者。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胃嫩弱,常为不足,易为乳食、湿热等病邪所伤,脾胃伤,津液耗则气血虚衰,肌肤、筋骨、经脉、脏腑失养,故疳诸症随之发生。
其病机主要是,因乳食不节,积滞伤脾,或感染诸虫,久而生热,热灼津伤,因而热、积、虫三者交蒸,气液亏虚而成。
疳疾临床表现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
疳疾由于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故其分证甚多,其名亦杂。
临床多以五脏分证,其中尤以脾疳为常见。
肝疳,则颊左生疮,眼目赤烂,肢体似癣,两耳前后、项侧、缺盆、两股结核,或咬指甲,摇头侧目,白膜遮睛,羞明畏日,肚大青筋等。
心疳,则口舌生疮糜烂,身体壮热,面黄颊赤,或作肿痛,腹满膈闷,或掌热咽干,渴喜饮,盗汗,咬齿虚惊。
脾疳,则体黄而瘦,皮肤干涩,头不生发,或生疮痂,或人中口吻赤烂,吐逆乳食,嗜土,腹大脐突,大便溏薄,小便浊白,或合目昏睡等。
肺疳,则鼻外生疮,咽喉不利,颈肿齿痛,喘咳气促,寒热少气,皮肤皱揭,鼻痒出涕,衄血目黄,小便混浊而频数。
肾疳,则发育迟缓,脑热吐痰,手足逆冷,肢体削瘦,夜则微寒发热,滑泄腹痛,口臭作渴,齿龈溃烂,尻耳生疮等。
疳疾辨证施治1.心疳又名惊疳,多由心经郁热而致。
证见面赤唇红、壮热、烦躁、小便赤涩、口舌生疮、烦渴,盗汗或虚惊。
治则清心泻热。
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一百二十四法【症状诊断】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或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消耗自身的组织,出现消瘦、发育不良以及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
多发生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中医统称为“疳”。
小儿营养不良常因先天发育不良、摄食不足、挑食偏食或其他慢性疾病所引起。
具体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母乳量不足,单纯以粥、米糊或奶糕等碳水化合物喂养,使食物中蛋白质、热量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婴儿断奶前未加辅食,突然断奶或断奶后喂养不当,使营养吸收不足。
3.小儿偏食、挑食,多吃香甜零食,降低了食欲,不愿吃饭菜等主食,影响了正常进食量。
4.早产儿摄食量不足。
因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比一般小儿更快,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5.小儿患慢性腹泻,使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减少,或患结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易发生营养不良。
6.小儿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等,身体的营养物质为寄生虫所吸收,亦可导致营养不良。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正常的代谢仍要进行,只得消耗体内的脂肪、肌肉等组织,以至逐渐消瘦。
初期患儿只是体重不增,以后体重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首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四肢,臀部、大腿的脂肪早已消失。
与同龄的小孩相比,体重轻百分之十五以上。
肌肉松驰无力,皮肤干燥、苍白、弹性差。
伴烦躁不安、睡眠欠佳等。
重症患孩则极度消瘦,全身皮下脂肪几乎消失,额部起皱纹,颧骨突出,外貌像小老头,身高低于正常,伴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等。
营养不良的患孩可伴有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等。
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得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中医称小儿营养不良为“疳证”,认为疳证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导致气液消耗过度,脾胃虚损而致。
临床上,常分为积滞伤脾、脾虚气弱、气血两虚等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简易疗法】1.叶下珠煮猪肝用料:鲜叶下珠三十克,猪肝一百克。
小儿疳积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
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小儿疳积的病因1、乳食不节,伤及脾胃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
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脾胃虚寒薄弱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其他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疳积:中医指小儿面黄肌瘦,腹部膨大的病,多由饮食,没有节制或腹内有寄生虫引起。
小儿疳积的症状疳积系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
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
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为特征。
一、临床表现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
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小儿疳积检查诊断患儿面色萎黄或苍白,心烦易激动,饮食不振,形体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软,头发干枯,体重不增或减轻,甚至智力迟缓,出现水肿和夜盲等等现象。
另外,还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化验检查可见到程度不同的血色素和血红血球减少以及血浆蛋白降低。
小儿疳积
陈孝廉自述云:其子痘疹后,患疳积病,骨瘦如柴,大便不固。
偶得市人传一方,用山楂一两,白酒曲一两,取多年瓦夜壶人中白最多者,将二物装内,炭火存性,研为细末,每服六分,滚水送下,药未完而病愈。
黄上舍瑶台乃郎,患疳,肚大如箕,足细如管,眼生翳膜遮睛,几不可为。
在苏州得异人传授一方,取鸡蛋七枚,轻去壳,勿损衣膜,以胡黄连一两,川黄连一两,童便浸。
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浸透煮熟,令儿服之,遂愈。
后以治数儿,无不立效。
江应宿见丁氏儿医,治疳积腹大脚小,翳膜遮睛者,用大虾蟆十数个,打死,置小口缸内,取粪蛆不拘多少,粪清浸养,盛夏三日,春末秋后四五日,以食尽虾蟆为度。
为粗麻布袋一方,扎住缸口,倒置活水中,令吐出污秽净。
再取
新瓦烧红,置蛆于上,烙干,令病儿食之。
每服一二钱,后服参苓白术散而愈。
若儿稍大见疑,用炒熟大麦面和少虫作饼或丸,看儿大小壮弱,无不验者。
疳积治疗成功案例篇一:疳积(中医儿科病程记录)患儿惠城z,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于20年07月21日由门诊收入本科。
病例特点:1、福利院儿童,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入院。
既往发现“脑性瘫痪”病史。
2、患儿缘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体重不增,渐消瘦,胃纳尚可,无挑食、异食,无恶心、嗳气、呕吐,易腹泻,或2~3日大便方解1次,平素易“感冒、发热”,1月余前出现腹胀,无腹痛、哭闹不安,予“开塞露”纳肛后腹胀可稍缓解,今至我院门诊求诊,门诊拟“消瘦、腹胀查因”收住入院。
入院症见:精神稍倦怠,营养不良貌,胃纳一般,夜眠一般,大便2~3一解,小便正常。
3、体查:T37.0℃,R24次/分,P92次/分,Wt11.0kg。
舌淡红,苔腻,脉细。
精神稍倦怠般,营养不良貌。
全身皮肤干燥,可见四肢皮肤脱屑,皮下脂肪菲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咽无充血,双扁桃体不大,未见脓性分泌物。
颈软,漏斗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9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四肢肌张力稍增高,四肢肌力4+级,双侧膝反射可引出,双侧病理反射未引出。
4、辅查:暂缺。
中医辨病辨证分析:患儿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入院。
本病患儿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四肢枯细,肚腹膨胀,舌淡红,苔腻,脉细,四诊合参,当属疳积型疳证。
缘患儿脾胃虚损,气液耗伤,日久而成疳证,本病病位在脾胃,病性虚实兼有,经积极治疗、合理调护,多数愈后尚可,若病程迁延,严重者可致阴歇阳脱等危证。
中医鉴别诊断:中医与积滞鉴别,后者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为体征。
无形体消瘦。
中医诊断:疳证疳积西医诊断依据:1、患儿男孩,6Y,因“消瘦1年,腹胀1月余”入院。
2、体查:T37.0℃,R24次/分,P92次/分,Wt11.0kg。
精神稍倦怠般,营养不良貌。
全身皮肤干燥,可见四肢皮肤脱屑,皮下脂肪菲薄,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疳积的症状及病因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疳积的症状及病因疳积是因为饮食失调,护理不当,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消化吸收功能长期受到障碍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大多见于3岁左右的幼儿,并且因为患儿脏腑长期失于濡养,气液干涸,因此在临床中通常表现为患儿形体干枯赢瘦,气血不荣,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胀大,且青筋暴露,或见腹凹如舟,饮食异常等特征。
疳与积在临床中是有一定区别的。
古代医家认为,“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仅明确地指出了疳积的发病机制,同时也为疳积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疳积的临床治疗当以消积化疳,调理脾胃为原则。
但是,在临床具体施治过程中,则当根据疳积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抑或内外分治,攻补兼施等方法。
除此之外,在应用药物治疗疳积的同时,饮食营养的合理调节,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1、【疳积散】组成: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诸种疳积,饮食不振,肌肉瘦弱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极细末后和匀,每服3克,1日3次,糖开水送服。
2、【益黄散】组成:陈橘皮30克,公丁香6克,诃子肉(炮)、青橘皮、炙甘草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泻痢,不思饮食,呕吐腹胀,神倦面黄,以及疳积,腹大身瘦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粗末后和匀,每服5克,水煎取汁,食前饮之。
3、【五谷虫紫金散】组成:五谷虫(稻米内生的小白虫)50克,紫金锭(又名玉枢丹,一种中成药)3克。
功用:化食消胀。
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胀。
用法:将五谷虫晒干或置于瓦上焙干,与紫金锭共研末。
每日早、晚餐时,取l—2克,用米汤调服。
4、【四味鸡内金散】组成: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各等量。
功用:补脾健胃,益肾利湿,理气消胀。
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消瘦,腹如舟状,食欲低下,大便呈糊状,精神不振,舌苔淡白,指纹淡红。
用法:将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分别洗净,晒干,微火炒黄酥,砸碎,共研末,装瓶备用。
小儿疳积该如何治疗?
文章导读
小儿疳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积食,主要原因是小儿的脾脏比较娇嫩,消化
功能发育不健全导致的。
脾胃主要用于消化我们日常进食的食物,但是如果小儿脾胃失调,食物就会无法转化,积食在体内。
积食的小儿会不思饮食,对于成长发育是很不利的,那么,小儿疳积通常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
小儿疳积的居家治疗
宝宝有“积”,可以通过吃健脾、消积的药物治疗,但对有些宝宝来讲喂药很困难,且见
效慢。
中医传统疗法即捏积,对治疗宝宝有“积”有其独到之处。
捏积也称为小儿按摩,是
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捏积的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易行,并且见效快、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方法为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各位妈妈不妨一试。
具体部位可见附图示意,操作方法如下: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
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
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
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
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
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
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