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课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课百日维新A课程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发展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2. 百日维新的过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戊戌政变。
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改革政府机构、选拔人才、兴办学校、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等。
4. 百日维新的结果:戊戌政变失败,维新派人士被捕杀,变法运动告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结果。
2.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了解百日维新的相关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分析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利用课后资料,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结果。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分析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5. 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目標:1、識記康有為兩次上書,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組織保國會,維新變法浪潮激蕩全國。
掌握百日維新的開始的標誌和基本內容。
2、理解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的原因,分析百日維新的進步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1、探究百日維新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歸納和問題探究維新變法的內容,進行材料收集和討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要求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巨大進步。
2、維新變法運動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產物,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產物與要求,是先進的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深化。
教學重難點重點:百日維新的背景及基本內容。
難點: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採用談話導入法:拿破崙關於中國有一句名言,“中國是頭睡獅,就讓它永遠睡下去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確實像一頭睡獅,但鴉片戰爭的炮火使這頭睡獅逐步醒來。
鴉片戰爭導致新思想的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導致更多的中國人醒來。
隨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水準有了質的飛躍,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進入政治實踐階段。
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異想天開地想要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持來進行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危局的維新變法運動。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戊戌年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又達到一個狂潮。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突然出兵佔領膠州灣,並無理要求租借膠州灣。
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請*艦隊來到膠州灣,希望以此遏制德國,結果引狼入室,俄軍趁機強佔了大連、旅順兩港。
1898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向清廷要求租借兩港二十五年,清廷*答應。
接著,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九十九年,並把魔爪伸向粵桂;英國要求繼續九龍半島的九十九年借約,更無理強行租借日本撤離後的威海衛;日本則向清廷聲明:不得割讓與臺灣相近的福建省(伺機窺視福建);*更貪婪地禍及滿、蒙、新疆。
课题百日维新作者:单位:课题百日维新(一)教学内容分析《百日维新》是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3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是整个戊戌变法的高潮,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选考历史的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能够掌握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史料能够提取信息,但对史料的阐释能力上有所欠缺。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分析改革的一般方法与套路,加之必修模块已涉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本课的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时间为轴、三次抉择体现逐步推移的逻辑体系安排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日记、文件奏折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
通过多次阅读《应诏统筹全局折》等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百日维新的史实,理解变法与救亡之间的关系认识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百日维新。
3、通过探究问题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4、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和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的社会历史背景、基本内容。
2、难点:分析百日维新内容及其作用(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份记于1898戊戌年大年初一的日记:余诣庙拈香,时里人亦有拈香者,且遇几个讨账商人由东往西行,询之,晋祠生意也,言账难讨之至,到处皆言银钱缺乏,无人不叹困穷。
——刘大鹏(山西太原一读书人)筠丈以借英款为亟……余访赫德商借款事。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
2. 百日维新的过程:维新派的形成、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实施。
3.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4. 百日维新的结果:失败的原因、影响及历史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百日维新的历史评价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探讨其历史价值。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百日维新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清朝末年的困境,引发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兴趣。
2. 讲授背景:讲述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困境,为学生理解百日维新提供背景知识。
3. 讲述过程:介绍百日维新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努力。
4. 分析内容:讲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其改革措施。
5. 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探讨其历史价值。
6. 总结启示:总结百日维新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百日维新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百日维新背景、过程、内容和结果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百日维新历史评价和启示的理解。
3. 作业批改:通过检查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他们对百日维新的掌握情况及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百日维新与中国的其他历史改革进行对比,如洋务运动、改革开放等,探讨其异同。
百日维新-北师大版选修1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理解百日维新的概念和背景;2.掌握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3.了解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2.百日维新给中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评价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概念和背景1.1 百日维新的概念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光绪帝下令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历时100天,因此得名。
1.2 百日维新的背景百日维新是清朝政府在面对列强侵略、国内民众反对振兴运动的压力下,采取的一种改革措施,旨在挽救国家危机,进而实现维护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目标。
2. 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2.1 政治改革1.宪政改革:设立议案处、顾问局等议政机构,以实现君主立宪的目标;2.行政改革:改革官职制度,实行选举用人、按才录用的制度;3.军队改革:改革兵制,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和军纪。
2.2 经济改革1.货币改革:改革货币制度,发行银元、银角等硬币;2.税收改革:制定新税法,重视对农业的扶持;3.工商业改革:加强对工商业的政策支持和管理。
2.3 文化改革1.教育改革:增加学校数量,推广新式教育;2.减免科举:废除科举制度,改为新的考试制度;3.文学艺术改革:鼓励新文化运动,推动文学和艺术的自由创作。
2.4 影响百日维新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阻碍,生命短暂,但是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为西方科技、民主、法制等现代文明因素的不断渗入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起点。
3. 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3.1 地位百日维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节点,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融合的尝试,反映了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的重大变革。
3.2 作用百日维新给中国现代史留下了可贵的教训,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西化思想、民主改革的理念对于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准备】搜集与百日维新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本节课在自己所带的高一(2)进行授课,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而且对选修一改革的内容不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生在初中有所了解的百日维新一课,为本课的学习做一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笔者选取了相关的史料和视频。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回顾-讲授-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引出甲午战争,再由甲午战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态度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选修与必须之间的联系,并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强烈欲望。
一、背景出示“时局图”和“中国:帝国的蛋糕”。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其在近代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百日维新的过程:维新变法的具体措施、主要人物。
3. 百日维新的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历史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百日维新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四、教学难点1. 百日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区别与联系。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结果。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具体措施。
教案部分内容示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清朝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清朝末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清朝末期的困境、民族危机。
2. 介绍百日维新的过程:光绪皇帝的改革决心、维新变法的具体措施。
3. 阐述百日维新的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历史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中的具体措施。
2. 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件,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3. 针对学生的反馈,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八、拓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和视频资料,以深入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分析评价百日维新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措施;(2)运用比较分析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果和不足;(3)运用史料实证法,探究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 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 百日维新的意义和影响。
难点:1.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2. 评价百日维新的成果和不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戊戌变法?它的目的是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标记出关键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阐述百日维新的意义和影响。
5. 史料实证: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探究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6.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评价百日维新的成果和不足,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意义和启示。
四、课后作业:3. 探究:如果你是当时的光绪皇帝,你会如何进行改革?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
二、教学重点:1. 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百日维新成败原因的分析。
2.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
4.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百日维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百日维新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百日维新的过程和结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回答问题:百日维新的目的是什么?其主要措施有哪些?3. 讲解与讨论:(1)讲解百日维新的过程和结果。
(2)分组讨论: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是什么?4. 评价与反思:(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百日维新。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其他历史时期的改革与发展。
6. 布置作业:(2)选择一道相关的历史题目进行研究。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观点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3. 历史知识测试: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百日维新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百日维新》2.适用对象:高二年级学生3.教材内容:该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运动——百日维新。
4.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百日维新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百日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讨论百日维新运动的得失;–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百日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难点:–如何分析百日维新运动的得失;–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1. 导入(5分钟)教师活动: - 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百日维新运动的兴趣。
- 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与本节课进行关联。
学生活动: - 听教师的引导,回答问题或进行讨论。
2. 学习核心内容(35分钟)教师活动: - 通过讲解PPT或板书的方式,介绍百日维新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 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运动进行深入理解,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学生活动: - 听教师讲解,做好笔记,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百日维新运动。
3. 深入分析和讨论(45分钟)教师活动: - 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 引导学生分析百日维新运动的得失,并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
学生活动: - 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主动发言和交流观点。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活动: -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百日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启示。
-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探索和思考。
学生活动: - 听教师总结和展望,做好笔记,并思考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情境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发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百日维新》说课稿《<百日维新>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百日维新》。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百日维新》是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上承戊戌变法的背景,下启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影响,在整个戊戌变法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和过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意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主要内容和结果;理解百日维新的性质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要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已经对戊戌变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百日维新的具体内容和深层次原因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法1、问题导学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史料分析法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百日维新》教案优秀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分析评价百日维新的意义和不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百日维新的历史资料;(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百日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百日维新的历史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国家、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百日维新的背景(1)晚清社会的矛盾和危机;(2)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要求;(3)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传播。
2. 百日维新的过程(1)戊戌变法的发起;(2)光绪皇帝的改革措施;(3)百日维新的实施。
3. 百日维新的主要改革措施(1)政治体制改革;(2)经济体制改革;(3)教育体制改革;(4)军事体制改革。
4. 百日维新的结果(1)改革成果的昙花一现;(2)戊戌政变的爆发;(3)百日维新的失败。
5. 百日维新的意义和不足(1)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热情;(3)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百日维新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百日维新中的主要改革措施;(3)百日维新的意义和不足。
2. 教学难点:(1)百日维新中的政治体制改革;(2)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3)如何评价百日维新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百日维新的相关知识;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3. 比较分析法:对比百日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深入理解百日维新的特点;4.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百日维新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近代史》等相关教材;2. 课件:制作百日维新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3.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历史档案等;4.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人教版选修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第3课《百日维新》,旨在介绍近代中国改革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百日维新。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改革者的背景、思路和实行的措施,以及它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影响。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实施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2.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推行过程;3.理解百日维新的成败原因和对后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局面,深刻认识“洋务派”与“改良派”之间的矛盾;2.理解百日维新变法的思路和突破,掌握变法措施和实施的步骤;3.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历史背景和条件1.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以及中国近代化发展中的分阶段历史进程;2.组织学生对清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进行梳理;3.分析近代以来外族侵略和中国落后的社会根源,引导学生认识到需要进行变法的现实问题。
第二课时:思路和措施1.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变法的重心围绕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2.引导学生掌握百日维新变法的内容、步骤及推行情况;3.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百日维新中的各种创新措施,包括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科举肆虐文化教育落后等问题的改善;4.通过学生的展示汇报,让学生了解变法历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代表人物在百日维新中贡献。
第三课时:失败原因和影响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并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2.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百日维新中本质上的矛盾,特别是缺乏有效的政治支持与合理安排与制度难以推行的根本问题;3.带领学生总结百日维新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产生的重要影响,思考如何在今天这个时代,继续推进我们的中国梦。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多媒体的运用;3.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
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课程介绍《人教版选修1 历史》作为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第3课《百日维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是该门课程中的一道难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解决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百日维新背景及其发生的原因;2.理解百日维新中各种改革措施;3.掌握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4.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1.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2.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3.清廷的反应及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
四、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百日维新期间的各项改革措施;2.如何正确掌握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及影响。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2.百日维新中各种改革措施;3.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4.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2. 教学方法1.朗读教材相关内容;2.主动思考和解析教材知识点;3.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六、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思考1.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原因。
2. 教学讲授1.百日维新中各项改革措施,例如: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掌握军政两权、设立宪制制度等;2.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3.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3. 教师操作1.教师可以通过以史为镜寻找当今中国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思考;2.教师可以采取互动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 学生练习1.学生可以编写与百日维新相关的文章或作文,以加深学生对于百日维新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七、教学评价经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百日维新的发生背景和原因、各项改革措施的内容、清廷对百日维新的反应及后果、以及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并且能够通过朗读教材、思考问题、研究历史事件,提高对于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