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动物饲养课程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9
设计饲养试验实施方案一、引言。
饲养试验是动物科学领域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通过对动物饲养条件、饲料配方、生长性能等方面的研究,为动物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饲养试验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以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试验目的。
本次饲养试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饲料配方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为优化饲料配方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 比较不同饲料配方对动物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的影响;2. 分析不同饲料配方对动物饲料利用率的影响;3. 观察不同饲料配方对动物健康状况的影响。
三、实验动物选择。
在本次饲养试验中,选择适合实验要求的动物进行研究。
根据试验目的,需要选择对饲料敏感度高、生长速度较快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
同时,确保实验动物的数量足够,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学意义。
四、饲料配方设计。
根据试验目的,设计不同的饲料配方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设计饲料配方时,需考虑动物的营养需求,确保饲料中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同时,要注意控制饲料中可能存在的抗营养因子,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饲养环境设置。
在进行饲养试验时,需要设置合适的饲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采光等因素。
确保实验动物处于舒适的生长环境中,以减少外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同时,要定期清洁饲养环境,防止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六、实验方案执行。
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详细的讨论和确认,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科学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实验方案,按照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观测和数据记录。
同时,及时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七、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饲料配方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同时,要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八、结果讨论和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对不同饲料配方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进行讨论。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课程标准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畜牧兽医学时数: 72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动物解剖生理、动物生物化学、应用化学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2.课程性质《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畜牧兽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教导学生从一般基础知识进入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的桥梁。
该门课程以《生物化学》、《解剖生理》为学习基础,为后续课程《畜禽养殖技术》的学习奠定基础。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将动物与饲料作为统一研究对象,将动物生产性能与饲料生产效益作为统一的研究目的。
通过学习动物营养和饲料相关基础知识,能针对动物的具体生理阶段合理运用和调制饲料,并将动物研究成果应用于畜禽饲养实践,从而推动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3.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21世纪高级畜牧兽医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动物营养与饲料的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奠定基础;同时注意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及敬业精神,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使其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掌握饲料营养物质的基本知识、基本营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饲料营养物质在动物体的转化途径及缺乏症;熟悉动物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标准;掌握不同种类饲料的营养特点及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技术;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工艺及管理措施。
能力目标能识别各种营养素的缺乏症及中毒症,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熟练掌握常用饲料及其类别、营养特性及品质鉴定。
掌握饲料的常用加工调制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工艺及加工质量控制技术。
掌握动物日粮配合的基本技能。
能开展动物饲养试验方案设计和饲养效果检查。
熟练查阅和灵活运用饲养标准。
素质目标具有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具备进一步学习和创业的能力。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意识、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4.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课程的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训交替,技能驱动”为工作项目设置。
《实验动物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实验动物学》英文名称:《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42学时,其中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硕士研究生。
三、课程性质地位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大多是在动物试验中实现的,动物实验已成为生物学、医学及教学中一门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
正确地掌握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合理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以使实验者节省人力、无力和时间,同时获得更为可靠的实验结果。
四、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国家、军队总部的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所有单位的发展目标相符,体现国际化、精品化等一流的办学理念。
3、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4、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5、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组合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6、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1)理论联系实际,所学要有所用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实验动物学与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实验动物的饲养标准分析作为能量来源: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作为身体构成成分:蛋白质、矿物质;调节身体功能:维生素、矿物质。
各种实验动物对以上所提到的营养素的需要量是不同的,除受到遗传因素影响而有存在的明显的种间差异外,还因性别、年龄、生理状况而不同。
1、动物维持的营养需要维持是指健康动物体重不发生变化,不进行生产,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处于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量是指动物处于维持状态下对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需要。
从生理角度来讲,维持状态的动物体内的养分处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速度相等的“平衡”状态。
维持需要就是用来满足这个动态平衡的需要,动物只有在维持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多余的营养物质才能用于生产。
2、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生长是指动物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体积及重量增加的过程。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生长是体内物质的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的结果。
从解剖学和组织学角度来看,即使同一动物由于在不同生长阶段由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长不同,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对营养的需要也不同。
3、动物繁殖的营养需要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两性动物的性成熟、性机能的形成与维持,受精过程、妊娠及哺育后代等许多环节,要求在不同的繁殖过程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
各种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和营养需要量遗传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有许多文献证明了小鼠各品系间营养需要有明显差异。
在隔离或屏障环境中培育的动物其营养需要和同品系在开放环境中饲养的动物的营养需要差别更为明显。
由于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繁多,饲养环境各异,对其营养需要量自然不能一概而论。
l、严格按人员、物品进出屏障设施的规定和要求操作,单向流动,严禁逆向返回。
2、准备当天所需物品。
包括鼠笼、饮水、消毒液、饲料等3、按周计划表进行动物的换笼、断乳、配种、卫生、消毒等工作;必须使用消毒液浸泡的镊子夹取动物。
4、每天记录饲育室内的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出现异常,及时汇报。
动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的动物学实验课程是高等教育中生物学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动物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系统认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该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熟悉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提高动物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动物学实验基础知识掌握- 动物学基础概念的学习:包括动物的分类、命名与命名规则等。
- 动物解剖学基础:学习常见动物的形态特征、器官结构等。
- 动物生理学基础:了解动物的生理机能,包括营养吸收、呼吸、循环、排泄等方面的研究。
2. 动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 动物的饲养和繁殖技术:掌握科学、合理的动物饲养和繁殖方法,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利用效果。
- 动物标本制作技术:学习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点,提高动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 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包括动物取样、动物体内探测、动物生理指标测定等实验操作的基本技术方法。
3. 动物学实验设计与分析- 动物学实验设计:学习合理的实验设计原则与方法,包括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定、样本数量的确定等。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加强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呈现方式,形成科学、客观的实验结果。
4. 动物学实验应用与伦理- 动物学实验应用领域:介绍动物学实验在医学、生态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 动物学实验伦理:了解动物学实验的伦理规范与要求,引导学生对动物实验的道德、合理性进行思考与探索。
三、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结合实验操作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 讨论与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研讨,加深对动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课堂演示:通过课堂演示,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技术要点等。
2. 评估方式-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 课堂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研讨,回答问题,发表意见。
《饲养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饲养小动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饲养环境、饲养方法、饲养注意事项等。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爱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动物珍爱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小动物的种类及特点:兔子、仓鼠、龙猫等。
2. 饲养小动物的环境:笼子、饲料、水源等。
3. 饲养小动物的方法:喂食、清洁、健康检查等。
4. 饲养小动物的注意事项:守时喂食、定期清洁、观察健康状况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介绍小动物种类及特点1. 讲解不同小动物的种类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小动物的习性和喜好。
2. 展示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小动物的外貌特征。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和了解。
第二课:饲养小动物的环境1. 引导学生思考小动物适合的饲养环境,让他们设计并制作小动物的笼子。
2. 指导学生选择适合小动物的饲料和水源,并讲解正确的喂食方法。
3. 观察小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对小动物的影响。
第三课:饲养小动物的方法1. 演示正确的喂食和清洁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照顾小动物的平时生活。
2. 组织学生分工合作,让他们亲自动手喂食、清洁小动物笼子。
3. 观察小动物的行为和状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动物的健康状况。
第四课:饲养小动物的注意事项1. 讲解饲养小动物的注意事项,包括守时喂食、定期清洁、观察健康状况等。
2. 组织学生制定小动物的健康检查表,让他们定期观察和记录小动物的健康状况。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小动物饲养经验,让他们互相进修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等。
2. 针对小组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
3. 定期组织小测验或问答活动,检测学生对饲养小动物知识的掌握水平。
五、教学资源:1. 小动物实物或图片。
2. 小动物饲养用品,如笼子、饲料、水源等。
饲养小动物《可爱的金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金鱼的生活环境、食物、饲养管理及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感受饲养带来的乐趣,体验人与动物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金鱼的生活环境、食物、饲养管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感受饲养带来的乐趣。
教具准备:有关金鱼饲养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料。
学具准备:鱼缸、金鱼、活动记录表格。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动手实践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金鱼属观赏鱼类,它的家族成员遍布世界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饲养金鱼的学问很多,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提出活动的指向:探究金鱼的生活环境、食物及金鱼的饲养管理。
引导学生围绕“可爱的金鱼”来展开讨论。
“同学们,金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金鱼的食物都有哪些?金鱼应该怎样进行饲养管理?”1、分组活动:讨论金鱼的生活环境、食物及金鱼的饲养管理方法。
2、小组代表本组进行发言。
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鼓励学生们的大胆发言。
3、补充学生的发言。
4、进一步强调饲养金鱼的注意事项:a.养鱼要成对养,不要单只养。
b.换水时要用软塑料管抽去缸底的污水,然后缓缓注入清水,清水要尽量与水缸里的水温度一致。
换水量一般要占鱼缸中水的1/3.放饵料的时候不要一次放太多。
c.应适当见光,不要长期放在阴凉处。
d.发现病鱼,要立即分养。
5、引导学生谈一谈本次实践活动的感受和认识。
6、教师介绍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要保护动物,珍惜小动物的生命。
三、全课小节,总结升华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谈一谈自己对本次活动的进一步的认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主题4巧手做风筝(课时4)活动2:可爱的金鱼一、金鱼的种类二、金鱼的生活环境三、金鱼的食物(1)天然动植物饵料(2)人工动植物饵料四、金鱼的饲养管理(1)金鱼应每天喂食一次;(2)饲养金鱼要经常换水,保持水的清洁饲养小动物《可爱的金鱼》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爱心和责任心。
《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通识类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安全专业选修课3. 课程目的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实验动物学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能够正确选择和应用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在食品安全研究中的作用。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2分,理论课24学时,实习课9学时,总学时数33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动物学、动物解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1)《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施新猷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实验动物学》卢耀增,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3)《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实用手册》颜呈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4)《实验动物学》,宛霞、赵晓进主编,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
(5)《哺乳类实验动物》,钟品仁主编,北京:人民卫生部出版社1983。
(6)《实验动物学》,朱清华,祝庆蕃主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7. 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设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余组织学生就相关专题进行资料查阅与讨论。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查课,根据学生平时听课、完成实验、课堂讨论、作业、论文等以及平时测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成绩评定办法为:课程总成绩=论文成绩×7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10%9. 课外自学要求要求上课前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自学课程内容中相关的知识,对于不了解的的地方要提前做出标记,同时课外自觉完成布置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等。
《实验动物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实验动物学》英文名称:《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42学时,其中理论课3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硕士研究生。
三、课程性质地位实验动物学是生物医学的重要骨干学科之一,是医学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主干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大多是在动物试验中实现的,动物实验已成为生物学、医学及教学中一门比较科学的方法之一,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
正确地掌握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合理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以使实验者节省人力、无力和时间,同时获得更为可靠的实验结果。
四、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国家、军队总部的要求相一致。
2、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所有单位的发展目标相符,体现国际化、精品化等一流的办学理念。
3、要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通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4、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
5、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组合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6、在保持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理论、内容、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但在教学中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1)理论联系实际,所学要有所用作为一门基础应用学科,实验动物学与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饲养实验动物教案教案标题:如何饲养实验动物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实验动物饲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2. 掌握实验动物的基本饲养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实验动物饲养的责任心和关爱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实验动物饲养的重要性和目的,以及对科学研究的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饲养实验动物?他们的饲养有哪些注意事项?知识讲解:3. 介绍实验动物饲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包括合理的饲养环境、适宜的饲料和水源、定期的健康检查等。
4. 解释实验动物的基本需求,如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
示范实践:5. 展示正确的实验动物饲养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清洁饲养容器、如何提供合适的饲料和水源、如何进行日常观察和记录等。
6.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亲自体验实验动物饲养的过程,并注意观察和记录。
小组探究:7.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种实验动物进行饲养,并设计一个饲养计划。
8.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饲养计划,让其他小组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
9. 鼓励学生讨论和思考,如何提高实验动物的饲养条件,以及如何减少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总结与评价:10. 总结实验动物饲养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11. 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饲养计划,思考如何改进和完善。
12.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实验动物饲养的技巧和方法。
拓展活动:13. 邀请专业人士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来校进行实验动物饲养的讲座或实践指导。
14.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让他们亲眼见到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和实际操作过程。
教案评估:15. 设计一份简单的问卷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实验动物饲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6.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实验动物饲养技巧和责任心。
教案扩展:17.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动物饲养的相关研究,并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竞赛或展览,分享他们的成果和经验。
通过以上教案步骤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实验动物饲养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掌握实验动物的基本饲养技巧和方法,并培养他们对实验动物饲养的责任心和关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