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效微量元素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108.50 KB
- 文档页数:30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以及优缺点分析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植物根系的形成以及植物繁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研究农作物的品质、健康和种植,必须对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
以传统的化学分析法为例,测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X射线衍射仪法、原子荧光光谱法、串联质谱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其中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测定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
此外,X射线衍射仪法也常用于测定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它可以实现非常小的检测细胞大小的X射线衍射成像技术,以精确检测土壤中的元素组成。
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用来测定低浓度的微量元素,该方法灵敏度高,具有快速、简单、准确的优点。
串联质谱法是一种精确、灵敏、多参数同时检测的方法,可以用来定量分析土壤中的各种元素含量。
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则具有简便、易行、快速等优点,可用来测定高浓度的土壤微量元素。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中的优点有:(1)测定方法简便,可以快速准确的测定微量元素的含量。
(2)分析时间短,可在几小时内完成。
(3)分析结果可靠,准确度较高。
(4)节约成本,该技术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然而,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也存在一些缺点,如:(1)样品处理麻烦,测定实验前需要对样品进行精细的分离和提纯处理,这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工作量。
(2)仪器和设备费用较高,需要安装许多昂贵的仪器和设备,以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环境污染,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物质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土壤微量元素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能有效地检测土壤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为土壤肥力评价和土壤改良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正确选择测定方法和正确实施测定,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些问题,获取可信的测定结果。
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级标准1. 引言在当今社会,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为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对土壤的肥力、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情况,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制定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以便指导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
2.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微量元素是指在土壤和植物中含量极少的元素,但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健康却至关重要。
硒对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铜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合理评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评估方法第二次土壤普查采用了全国范围内的样点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对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全面评估。
通过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得出了我国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4. 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评估结果,制定了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六大类微量元素,分别为锌、铜、锰、铅、镉和硒。
根据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将土壤分为优质土壤、良好土壤、中等土壤和贫瘠土壤四个等级,以便指导不同土壤类型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观点和理解,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评估和分级标准的制定,为我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这些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有助于预防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的发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6.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对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分级标准,并探讨了该标准对土壤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这些标准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森林土壤铜、锌、铁、锰全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森林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中,铜(Cu)、锌(Zn)、铁(Fe)和锰(Mn)是森林土壤中的重要微量元素。
为了准确测定森林土壤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全量含量,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分析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常用的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简称ICP-OES)是一种高效、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地质等领域。
该方法通过将样品中的微量元素转化为气态离子,并利用高温等离子体激发离子发射光谱,从而实现对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进行ICP-OES分析前,首先需要对森林土壤样品进行前处理。
一般而言,样品收集后需要进行干燥、研磨和筛分等步骤,以获得均匀且可靠的样品。
接下来,将样品溶解于酸性溶液中,通常使用硝酸和氢氟酸的混合溶液。
这样可以有效提取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并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形式。
在ICP-OES仪器中,样品溶液通过喷雾器喷入高温等离子体中。
在高温等离子体中,样品中的元素被激发成为高能级状态,并发射出特征光谱。
这些发射光谱通过光谱仪器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得到不同元素的发射强度。
为了准确测定森林土壤中的铜、锌、铁和锰含量,需要进行标准曲线法。
首先,制备一系列含有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
然后,在ICP-OES仪器中依次测定这些标准溶液的发射强度,并绘制出标准曲线。
通过比较待测样品的发射强度与标准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推算出待测样品中铜、锌、铁和锰的含量。
此外,在进行ICP-OES分析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使用高纯度的试剂和溶剂,并进行严格的实验室操作。
其次,仪器的校准和维护也非常重要,以确保仪器性能的稳定和可靠性。
最后,为了提高分析效率和减少干扰,可以采用多元素分析技术,同时测定多个元素的含量。
土壤里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
一、介绍
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的一些元素,其含量很低,但是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在土壤维持着一定的平衡,这些元素的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因此,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重要的。
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二、湿式离子交换
湿式离子交换是一种常用的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它通过控制土壤中离子的相对浓度,来检测土壤中含有的微量元素。
该方法的原理是,将待检测的土壤溶解于一定量的碱溶液或酸溶液中,在溶液中存在的微量离子(如铜、钾、锌、锰等)依据离子交换成分的不同,与溶液中的其它离子发生交换,以交换率的变化来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三、微量元素的分离分析
微量元素的分离分析是利用化学试剂的作用,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与其它元素以及杂质物分离,把微量元素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后,利用适当的方法对分离出来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从而测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四、原子吸收法
原子吸收法是检测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常用方法,也是一种分离分析的方法,它的原理与微量元素的分离分析是一样的,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杂质物分离,再用原子吸收法对分离出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以及优缺点分析壤中的元素是植物的生长素材颗粒,它的含量和比例不同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对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测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十分必要的。
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常用的特殊分析方法、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分析优缺点,以期能够更加准确的测定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
首先,常见的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方法有密度梯度离心法、溶出-离子交换法、溶出-沉淀法以及气相色谱法等。
其中,密度梯度离心法主要是利用修约-阿拉伯醇作为溶剂,利用密度梯度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分离出来,得到测定结果;溶出-离子交换法则是先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溶出,然后经过离子交换色谱,可以分离出不同物质;溶出-沉淀法则是先利用不同pH等特殊条件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溶出,然后激发显影,最后进行测定;而气相色谱法则是先将土样中的微量元素释放到气相中,然后再经过气相色谱仪的分析,最后得到测定结果。
其次,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的准确性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采样、样品的组分、前处理方法、测定方法以及分析仪器的选择等。
采样时应当尽可能保证样品的统一,避免其中有偏差;进行样品前处理时,除去潜在的干扰因素,如有机物和金属离子之类;在选择测定方法时,应根据样品的复杂度选择合适的方法;在选择分析仪器的时候,应根据实验的精确度要求,来确定合适的仪器。
再者,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的优缺点也是需要重点分析的。
从优点来看,大多数测定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结果准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得大量样品的数据;结果可信,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可以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而从缺点来看,测定方法受到室温和月份的影响较大;有些微量元素检测到的特征波效应不明显;部分仪器的价格较高,因此普通实验室成本较大。
综上所述,土壤微量元素测定实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验,可以根据样品组成、特征波效应以及用于测定的分析仪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从而更加准确地测定出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准确的参考。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7.1概述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除了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全含量稍高外,这些元素的含量范围一般为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有的甚至少于百万分之一。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涉及到化学、农业化学、植物生理、环境保护等很多领域。
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锰、铜、锌、铁、钼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对某些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钴、钒是豆科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随着高浓度化肥的施用和有机肥投入的减少,作物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愈来愈普遍。
有时候微量元素的缺乏会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土壤中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缺乏、适量和致毒量间的范围较窄。
因此,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不仅有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有供应过多造成毒害的问题。
明确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和转化的规律,有助于正确判断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主要是由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决定,变幅可达一百倍甚至超过一千倍(见下表),而常量元素的含量在各类土壤中的变幅则很少超过5倍。
表7-1 我国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刘铮,中国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培肥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通透性和水分状况等,其中以土壤的酸碱度影响最大。
土壤中的铁、锌、锰、硼的可给性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而钼的有效性则呈相反的趋势。
所以,石灰性土壤中常出现铁、锌、锰、硼的缺乏现象。
而酸性土壤易出现钼的缺乏,酸性土壤使用石灰有时会引起硼锰等的“诱发性缺乏”现象。
土壤中微量元素以多种形态存在。
一般可以区分为四种化学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水溶态”;吸附在土壤固体表面的“交换态”;与土壤有机质相结合的“螯合态”;存在于次生和原生矿物的“矿物态”。
前三种形态易对植物有效,尤其以交换态和螯合态最为重要。
因此,无论是从植物营养或土壤环境的角度,合理地选择提取剂或提取方法以区分微量元素的不同形态是微量元素分析的重要环节。
土壤有效态锌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其中所含的元素有机、无机等各种成分,这些成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其中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测定土壤中锌的含量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土壤有效态锌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原理及其步骤。
一、原理土壤中的锌大部分以络合态的形式存在,这些络合物不被植物吸收,因此不能反映植物对锌的利用率。
所以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锌含量比较有意义。
土壤有效态锌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利用的锌,它通常与土壤有机质、磷酸盐等成分相复合,现有的方法主要是酸提法和水溶性浸泡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的方法,是将土壤样品化为能够被光谱仪器处理的溶液,然后通过光谱仪器将其各成分的原子吸收光谱进行测定,根据其吸收量反推出土壤中有效态锌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精密、准确的方法,由于其高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可操作性强,因此被广泛应用。
二、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前处理:取一个干燥、清洁的容器,称取土壤样品,将土壤样品筛选过筛网,筛选出粒径小于2mm的样品,将筛选的土样压缩、搅动均匀。
2. 酸提:将经过筛选的土壤样品称取5克,加入200毫升三硝酸,隔夜搅拌溶解,用清水冲洗,经滤纸过滤,洗涤,并加入适量的双蒸水调节到50毫升,即得土壤样品的提取液备用。
3. 标准曲线的绘制:标准曲线的绘制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测定过程的准确性。
在某一浓度下,分别加入不同量的锌标准溶液,测定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得到各个浓度下的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4. 测量样品:取土壤样品的提取液3毫升分别加入75毫升的定容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水稀释后,将各瓶的吸光度读入光度计上,按标准曲线中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与其浓度计算土壤样品中有效态锌的含量。
三、注意事项1. 在前处理、溶液制备和测量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
2. 土壤样品提取液要保证无杂质、无浮渣,并在溶解的过程中不要使用金属制品。
土壤微量元素的测定-原子吸收法2016-2-24本方法用于测定土壤中Zn、Fe、Cu、Pb、Mn、Ni、Mo等微量元素。
1、提取:20g风干(过2mm筛)土,加40mlDTPA-TEA提取剂,室温震荡2小时,过滤。
2、测定:以原子吸收测定。
3、标准储存液配制:3.1、1000ppmFe:还原铁粉1.0000g于1000ml容量瓶中,加1:1 HNO3,能溶解即可,以水定容。
3.2、1000ppmCu:Cu粉1.0000g,于1000ml容量瓶中,加1:1 HNO3,能溶解即可,以1%HCl 定容。
3.3、1000ppmMn:Mn粉1.0000g于1000ml容量瓶中,加1:1 HNO3,能溶解即可,以1%HCl 定容。
或者3.0761g MnSO4.H2O(FW169)以1%HCl定容。
3.4、1000ppmZn:Cu粉1.0000g,于1000ml容量瓶中,加1:1 HNO3,能溶解即可,以1%HNO3定容。
4、标准曲线配制:吸取1000ppm上述标准液10ml,以水定容100ml,为工作液,浓度为100ppm。
可配制混合液,但是Cu要单独配制。
按下量吸取1000ppm储存液,以提取液定容100ml。
浓度ppm 0.5 1 2 5Fe(ml) 0.5 1 2 5Mn(ml) 0.5 1 2 5Cu(ml) 0.5 1 2Zn(ml) 0.5 1 25、DTPA-TEA提取液配制:溶解7.8668g二乙三胺五醋酸(分子量393.35),53.6ml三乙醇胺,5.88gCaCl2.2H2O(分子量147,或者4.44g CaCl2( 分子量111)于约3L水中,定容4L,以浓盐酸调整pH到7.3(一般不用调整)。
6、计算:土壤微量元素ppm=测定读数*提取液ml/土重g。
原子吸收参数设置Cu Fe Zn Mn K Na Ca Mg空气压力(psi)32 32 35 36 32 35 29 35空气压力(mPa)0.22 0.22 0.24 0.250.22 0.24 0.2 0.24燃气流量1600 2300 1300 1700 1800 1300 2000 1500 (ml/min)灶台高度(mm) 5 10 6 6 5 5 6 6火焰类型 计量 强富 贫燃 贫燃 计量 贫燃 富燃 贫燃灯电流(mA) 3 4 3 2 2 6 3 2。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测定7.1概述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除了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全含量稍高外,这些元素的含量范围一般为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有的甚至少于百万分之一。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涉及到化学、农业化学、植物生理、环境保护等很多领域。
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猛、铜、锌、铁、钳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对某些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钻、机是豆科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随着高浓度化肥的施用和有机肥投入的减少,作物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愈来愈普遍。
有时候微量元素的缺乏会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土壤中微量元素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缺乏、适量和致毒量间的范围较窄。
因此,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不仅有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有供应过多造成毒害的问题。
明确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形态和转化的规律,有助于正确判断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主要是由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决定,变幅可达一百倍甚至超过一千倍(见下表),而常量元素的含量在各类土壤中的变幅则很少超过5 倍。
表7-1 我国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刘铮,中国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培肥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通透性和水分状况等,其中以土壤的酸碱度影响最大。
土壤中的铁、锌、猛、硼的可给性随土壤pH的升高而降低,而钳的有效性则呈相反的趋势。
所以,石灰性土壤中常出现铁、锌、猛、硼的缺乏现象。
而酸性土壤易出现钳的缺乏,酸性土壤使用石灰有时会引起硼猛等的“诱发性缺乏”现象。
土壤中微量元素以多种形态存在。
一般可以区分为四种化学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水溶态”;吸附在土壤固体表面的“交换态”;与土壤有机质相结合的“螯合态”;存在于次生和原生矿物的“矿物态”。
前三种形态易对植物有效,尤其以交换态和螯合态最为重要。
因此,无论是从植物营养或土壤环境的角度,合理地选择提取剂或提取方法以区分微量元素的不同形态是微量元素分析的重要环节。
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微量元素为有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和植物中的微量元素都很低,并且这些微量元素在植物体中的缺乏量、适量及致毒量范围很窄,因此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工作较常量元素要求更加严格。
1 土壤有效硼的测定(姜黄素比色法)方法原理土样经沸水浸提5分钟,浸出液中的硼用姜黄素比色法测定。
姜黄素是由姜中提取的黄色色素,以酮型和稀醇型存在,姜黄素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甲醇、酒精、丙酮和冰醋酸中而呈黄色,在酸性介质中与B结合成玫瑰红色的络合物,即玫瑰花青苷。
它是两个姜黄素分子和一个B原子络合而成,检出B的灵敏度是所有比色测定硼的试剂中最高的(摩尔吸收系数£ 550 =1.80X 105)最大吸收峰在550nm处。
在比色测定B时应严格控制显色条件,以保证玫瑰花青苷的形成。
玫瑰花青苷溶液在0.0014—0.06mg/LB的浓度范围内符合Beer定律。
溶于酒精后,在室温下1—2小时内稳定。
主要仪器石英(或其他无硼玻璃);三角瓶(250或300ml)和容量瓶(100ml,1000ml);回流装置;离心机;瓷蒸发皿(①7.5cm);恒温水浴;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1/100)。
试剂(1)95% 酒精(二级);(2)无水酒精(二级);(3)姜黄素一草酸溶液:称取0.04g姜黄素和5g草酸,溶于无水酒精(二级)中,加入4.2ml6mol/LHCl,移入100ml石英容量瓶中,用酒精定容。
贮存在阴凉的地方。
姜黄素容易分解,最好当天配制。
如放在冰箱中,有效期可延长至3—4天。
(4)B标准系列溶液:称取0.5716gH3BO3(—级)溶于水,在石英容量瓶中定容成1升。
此为100mg/LB标准溶液,再稀释10倍成为10mg/LB 标准贮备溶液。
吸取10mg/LB 溶液1.0,2.0,3.0,4.0,5.0ml用水定容至50ml,成为0.2, 0.4,0.6, 0.8,1.0mg/LB的标准系列溶液,贮存在塑料试剂瓶中。
土壤里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是指在土壤中含量较低的元素,但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准确快速地检测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1. 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AAS)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基于金属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的原理,通过测定吸收光的强度来确定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AAS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析范围广的优点,但对于不同的元素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和条件进行分析。
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GFAAS)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将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溶解成溶液后,通过石墨炉的加热使其蒸发并分解为原子态,再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来测定吸收光的强度。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能够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仪器价格较高。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XRF)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X射线瞬间照射到土壤样品上,样品吸收能量后发射出特定能量的荧光X射线,通过测定荧光X射线的能量和强度来分析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X射线荧光光谱法具有快速、准确、无需样品预处理等优点,但对不同元素的分析范围有限。
4. 原子荧光光谱法(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AFS)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非常灵敏的土壤微量元素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氢化原子荧光技术,将重金属元素还原为原子态,并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来测定原子的荧光强度来分析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准确性高的优点,但仪器价格较高。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元素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土壤中常见元素的测定方法。
3. 学会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土壤元素测定。
二、实验原理土壤元素测定是研究土壤性质、评价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现代分析方法,对土壤中的Cu、Zn、Pb、Cd、Cr等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马弗炉、电子天平、电热板、离心机、烧杯、容量瓶、玻璃棒等。
2. 试剂:硝酸、高氯酸、氢氧化钠、磷酸二氢铵、硝酸锌、磷酸氢二钠、铜标准溶液、锌标准溶液、铅标准溶液、镉标准溶液、铬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1)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研磨,过0.25mm筛。
(2)称取0.2g土壤样品,置于烧杯中。
(3)加入5ml硝酸,在电热板上加热溶解。
(4)待溶液冷却后,加入5ml高氯酸,继续加热至溶液呈淡黄色。
(5)将溶液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
2. 标准曲线绘制(1)分别配制浓度为0.1mg/L、0.5mg/L、1.0mg/L、5.0mg/L、10.0mg/L的Cu、Zn、Pb、Cd、Cr标准溶液。
(2)分别取5ml标准溶液,加入5ml硝酸,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度。
(3)以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测定(1)分别取5ml土壤样品溶液,加入5ml硝酸,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吸光度。
(2)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土壤样品中Cu、Zn、Pb、Cd、Cr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1)将土壤样品溶液转移至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样系统。
(2)根据仪器操作规程,测定土壤样品中Cu、Zn、Pb、Cd、Cr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²均大于0.99。
2. 土壤样品中Cu、Zn、Pb、Cd、Cr等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如下:(1)Cu:10.5mg/kg(2)Zn:38.2mg/kg(3)Pb:3.2mg/kg(4)Cd:0.4mg/kg(5)Cr:15.8mg/kg3. 通过实验,验证了土壤元素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