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2010.1106文史纵横关中平原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关中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中自古帝王州”,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使得关中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
尤其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在此创立了“关中学派”,一大批笃信关学的大儒们,把孔孟儒学以一个新的姿态在关中大地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关中文化。
而影响这种独特的关中文化的核心,即是关学。
本文试从北宋至明清之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学大儒,探讨其对关中地区民风民俗的影响。
一、关学的渊源和发展关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北宋佛教对儒学严重威胁,赵宋王朝积贫积弱时,在今陕西关中逐步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理学学派。
在学术界,对于关学的界定一直没有停止过。
以陈俊民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关学不是历史上一般的‘关中之学’,而是宋元明清时代关中的理学”[1]3。
而以侯外庐、张岂之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关学当时与洛学、蜀学相鼎峙,但北宋亡后,关学就逐渐衰熄”[2]。
前者可理解为广义的关学,是就其地域文化而言。
后者有其相对局限的时空界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关学。
而本文所研究的关学,是广义的关学,即北宋至明清时期关中的理学。
北宋中期,张载创立关中地区的理学,与湖南周敦颐的濂学,河南二程的洛学三足鼎立。
这三大学派又与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四大学派。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原籍大梁,生于长安,随父亲侨居于眉县横渠镇,成名后即在横渠讲学,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曾上书范仲淹,建议向西夏用兵,并准备联络一些人攻取洮西之地。
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便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经典。
他研究儒、佛、道诸家学说,推崇儒学,进而推进了由韩愈所开创的,以儒学为主、兼容佛道之说的新儒学体系。
张载一生著作很多,有《正蒙》、《西铭》、《易说》等,今人编为《张载集》。
国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中国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国学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国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一、国学学习的重要性1.1 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学学习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国学作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品德,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1.2 深入解读经典国学研究中心着重研究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礼记》等等。
这些经典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深入学习和解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从而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1.3 提高人文素养国学学习培养了人们的人文素养。
国学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情味道,通过研读经典文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和谐的社会互动。
1.4 培养文化自信国学学习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我们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国学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华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推广,也能提高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二、国学学习的价值2.1 培养良好人格国学学习能够培养良好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忠诚、宽厚、正直、谦虚、勤奋的人。
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接受文化的洗礼,从而塑造我们良好的人格品质。
2.2 增强思辨能力国学学习有助于增强思辨能力。
国学强调读、思、说、行四个步骤,通过读书可以培养思辨能力,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全面而准确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种思辨能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业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
张载故里的关学积淀与传承作者:张凌云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从老眉县人口中的张夫子庙到即将亮相的张载文化园,大儒张载在故里眉县千年的浸润变得丰富立体起来。
这一城市文化根脉传承的具体呈现,让那些眉县人习以为常的对先贤的推崇和带有“张子”符号的生活,历久弥新,受到格外的关注。
作为国内惟一的张载文化产业园区,张载文化园将以眉县张载祠为依托,成为关学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产业创新的综合体。
7月21日,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家住宝鸡市眉县的张世敏有些焦急:这雨真是给工期本来就紧张的张载文化园项目添乱啊!作为张载28世孙,退休后的张世敏依然是全国张氏26个宗亲会活动的核心人物。
为迎接张载诞辰千年活动,张世敏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刊印《横渠概览》和《张子全书》。
各宗亲会还要把保存的珍贵资料全部整理出来,届时会有一批首次亮相的珍品。
7月22日下午4时,在横渠镇政府,近百名乡村干部正在参加一场名为“张载面面观”的讲座,主讲人是马苏彬——眉县民间关学“四大金牌”讲解员之一。
他坦言,这种义务讲座,多多益善,他很自豪。
研究张载关学多年,马苏彬朴素的愿望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关学,并能学以致用。
与此同时,张载祠(横渠书院)的工作人员在为张载文化园开园忙碌着,此次张载祠展品陈列布展正在进行,布展大纲已由西北大学关学文化研究员和张载祠文物管理所合作编撰。
纪念张载诞辰千年系列活动筹备工作,就这样在眉县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关学符号鲜明的张载文化园正在建设中的张载文化园以张载祠(横渠书院)为核心板块。
张载祠(横渠书院)位于宝鸡市眉县城东23公里处的横渠镇。
南临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通东方佛都法门寺,东接道教圣地楼观台,西与五丈原诸葛亮庙毗邻。
在眉县人看来,位置的独特性,就已证明张载是一个“仙人”了。
所以眉县老人过去不知张载祠,只知张夫子庙。
这应该是民间对圣贤敬仰的最高境界了。
张载祠(横渠书院)内现有山门、张载手植柏、展览室、大殿、正蒙殿、书院楼、横渠讲堂、碑亭等仿明清建筑,碑刻则多为明清遗存。
冯从吾和关中书院以及关学对关中文化的影响浅析作者:刘秀玲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8期冯从吾关学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是关学史上重要学人,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二十余年,关学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关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中的文化、经济、民俗、礼仪,乃至关中人的性格都承袭了关学的文化精神。
一、冯从吾—“关西夫子”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
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一月二十三日生于陕西长安,卒于天启七年(1627)二月十二日,享年七十一岁。
冯从吾主要生活在明神宗万历和明嘉宗天启年间,晚张载五百余年。
作为促进关学在明季复兴的重要学人,在他身上体现出关中学者特有的鲜明气质:生活简朴,行事严谨,性格耿直、率真、刚正不阿,个性突出。
冯从吾家中除了书,可以说是空徒四壁。
姜士昌曾目睹馮从吾生活简朴、倾心理学的情景,感慨地说:“尝诣公斋中,图书四壁,泊如也,予慨焉。
”冯从吾一生仕途多舛,后辞官庄居。
晚年以讲学为主,不喜交游,平日里深居静摄,心境淡定从容。
他曾自述其生活态度:“居会城人事委琐,不得已僻静庄居,非会讲不入城市,多病之躯颇得静摄之效,至于贱日,一切宴会交际概从谢绝。
晨兴,惟焚香告天以祝圣天子万寿;晚,同二三同志在书院中烹茶以当杯酒,歌诗以当音乐,淡中滋味最觉深长。
若张筵设乐,征逐叫号于酒肉场中,不惟心非其好,力亦不能给也。
”冯从吾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他忧国奉公,勇于担当,为人耿直,不畏权贵,终因直谏犯上而罢归。
林下之居,诚实谦恭,崇真尚简,救正心学,以讲学行其道。
在朝,他是声震天下的诤臣;在野,他是声蜚邻省的“关西夫子”。
二、冯从吾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前身是关中首善书院。
当时,关中大儒、工部尚书冯从吾因直谏招忌,削职回陕,在府治东南古刹宝庆寺“相与讲心性之旨”。
从游者“几千余人”。
因地方窄小不能容纳,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人遂于寺东南小悉园,为冯从吾先生修建“首善书院”,后改名“关中书院”。
关学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之一,兴盛于宋明时期,是在程颐、程颢的启蒙下,由朱熹、陆九渊等人发扬光大的。
关学精神是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精神。
关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致知、格物、诚意和正心四个方面。
这些内涵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指导,有助于提升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
一、致知关学强调致知的重要性,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致知即是要求人们通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探求真理、认识世界、提高自我修养。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致知,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二、格物格物是关学强调的另一个重要精神内涵。
格物即是要求人们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对待世界,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实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舆论泛滥的情况下,人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各种虚假信息所误导,要用理性、辨证的态度对待世界,做到真知灼见,不轻易被欺骗。
三、诚意诚意是关学精神的又一要义。
诚意即是诚实守信、真心待人,要求人们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要真诚不欺、诚信守约。
在当代社会,诚意精神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真诚相待,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四、正心正心是关学所倡导的又一核心要义。
正心即是要求人们保持纯正的心灵,秉持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正确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困难和诱惑,只有保持正心,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向成功,不被外界所左右,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价值观。
关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致知、格物、诚意和正心是人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承关学精神,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关中文化概论(原创实用版)目录1.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2.关中文化的特点3.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4.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正文关中文化概论关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特点、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关中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历史的演变,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辉煌文化。
尤其是周、秦、汉、唐四个朝代,都曾在关中建立都城,使关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关中文化的特点关中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悠久: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为关中文化提供了深厚的底蕴。
2.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在古代曾多次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如周、秦、汉、唐等朝代,使关中文化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
3.民族融合: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关中文化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
4.礼仪之邦:关中地区素以礼仪之邦著称,关中文化讲究礼义仁信,注重道德修养。
三、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政治方面:关中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周朝的礼乐制度、秦朝的法制等,都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2.经济方面: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尤其是汉唐时期,关中地区的经济繁荣达到了巅峰。
关中文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文化方面:关中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关中文化中的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关中文化的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中文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其现代意义自古以来,国学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涵盖了中国古代经典、哲学思想、社会制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国学逐渐被人们忽视。
本文将探讨国学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国学学习的重要性1. 传承经典文化国学学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国学中包含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诗经》、《礼记》等,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经典著作,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2. 培养优秀品质国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在国学经典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忠诚”、“孝顺”等美德,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情操。
3. 拓展思维视野国学学习有助于拓展人们的思维视野。
国学中融汇了哲学、文学、史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知识体系。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国学学习的现代意义1. 促进文化自信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国学中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它是中国社会的瑰宝和独特的符号。
通过深入学习国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塑造身心健康国学学习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国学注重养生之道,强调平衡和谐,培养人的内在修养和生活习惯。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调整个人的心态,减轻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 培养创新意识国学学习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启迪了许多伟大文化创新者。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启迪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智慧,它鼓励人们跳出固有的框架,思考问题,创造新的解决方案。
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自身道德品质的完美、完善。
目前,人们总是感觉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社会上一些人的人文精神、文化品格的衰落。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轻视文化、贬低文化、甚至反文化的现象以及缺乏人文教育有关。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社会高速前进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人重要性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现代人仔细推敲。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
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传统文化的作用等方面剖析,真正体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精髓,和学习的重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精华更多的体现在了中国人的性格及对待事物坚韧不屈的精神上,也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1.2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1.3重视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
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白虎山人,北宋哲学家,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邦昌的堂兄弟,出生于陕西凤翔府。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却无可忽视。
他的著作《正蒙》成为关学思想的代表作,对后来的世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学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张载对关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试图通过正蒙与今解两个方法对经典进行解释,并强调正确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正蒙”。
正蒙是张载关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正常与通融”。
正蒙是指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与理解。
张载认为,经典文化中的观点存在着既相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
正蒙就是要理解这种相同与不同的关系,进而准确理解经典中的真正含义。
他表示,正指的是学者应当以虔诚和敬畏的心态来研究经典,不能有私心杂念;蒙则是告诉学者要重视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来理解经典文化。
只有正确理解经典,才能达到经典的本质。
其次,我们来看“今解”。
今解是张载关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意为对经典的现代解释。
张载认为经典是为了指导当代社会的行为而存在的,因此,不能仅仅以古代社会的背景来解读。
他主张将经典观点与当代背景相结合,以期指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今解强调了对经典的灵活应用,要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来进行解释与理解。
他认为,经典文化是一个活的、不断演化的体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并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除了正蒙和今解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关于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比如“情理合一”的概念,它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张载认为,人的思维应该基于感性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性思考。
他认为,理性和感性应该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体验、理解和应用经典文化。
他强调要发展情感,情感需要有理性的基础支持,同样,理性也需要情感的引导和启发。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 1020 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 1077 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 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张载文化相关故事摘要:一、张载简介二、张载文化核心观念1.关学思想2.民本思想3.儒家道德观三、张载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四、张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启示五、弘扬张载文化的措施和建议正文:【一、张载简介】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被称为“关中夫子”。
他出生于陕西眉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赋。
成年后,他投身教育事业,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
他的学说被称为“关学”,与程颢、程颐的“洛学”并称为北宋儒学两大流派。
【二、张载文化核心观念】1.关学思想:张载的关学思想以《易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性善论”,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民本思想:张载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
他提倡政治家要有“仁爱之心”,以民意为依归,实现国家治理的和谐与稳定。
3.儒家道德观:张载强调道德在人生和社会中的重要性,主张以孝道、忠诚、仁爱、信义等伦理道德规范个人行为。
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唯有道德完备者方能治国平天下。
【三、张载文化在历史上的影响】张载文化在北宋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关学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同时,他的民本思想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他的道德观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
【四、张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启示】张载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启示。
关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民本思想教导我们要关注民生、以人为本;而儒家道德观则提醒我们要积极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五、弘扬张载文化的措施和建议】1.加强对张载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现代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弘扬张载的道德观,倡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推广张载的民本思想,提高政府和社会对民生的关注程度。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三)1那么,传扬了八百多年的“关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什么呢?有人说,关学的精神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它集中体现在张载的《西铭》和“横渠四句”中——《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
而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
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顶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
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
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西铭》把古代的仁孝思想大大延伸,把孔孟的孝亲、仁民、爱物、事天一体贯通,发展了“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思想,扩大了仁爱的范围;《西铭》把孝亲、仁民、爱物、忠君都看作对天地父母、对天地大家行其大孝,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道德行为的觉解,使人们从天地宇宙的角度理解个人的道德义务和穷达死生。
《西铭》是以万物一气的思想为其基础的,后来张载弟子吕大临提出“凡厥有生,均气同体”和“物我兼体”,发挥了张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万物一体境界。
物我兼体即物我一体、万物一体,这些主张与二程洛学的“仁者与物同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相比起来,二程的“仁者与物同体”境界固然突出了博爱精神,但联系人伦日用不直接;而《西铭》境界高远,却联系着人伦日用,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人伦日用,体不离用。
这也应是为什么朱子对二程的同体一体说有所不满,但对《西铭》则无间言的理由。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关学的精神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既追求博大高明的价值境界,又密切联系人伦生活的日用实践。
关中文化概论摘要:一、关中文化的概述1.关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2.关中文化的概念及特点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2.关中地区的艺术形式3.关中地区的民俗风情四、关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关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关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五、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意义1.关中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关中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正文:关中文化,是指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因此,关中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关中文化的概述、起源与发展、代表、传承与创新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关中文化的概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东临黄河,西靠陇山,南邻秦岭,北濒内蒙古高原。
这里地势险要,自然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中文化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它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关中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兼容并蓄、创新求变等特点。
二、关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古代关中文化的起源: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夏商周时期,关中地区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2.历史时期的关中文化发展: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期的关中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唐代,关中地区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宋元明清时期,关中文化继续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3.现代关中文化的演变:在新中国成立后,关中地区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与保护,同时,关中文化也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关中文化的代表1.关中地区的文化遗产: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等,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关中地区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官学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我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教育起源与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
据古籍记载,董仲舒认为在五帝时代,我国已有名为“成均”的学校,现在看来只能视为有关学校萌芽的传说。
我国正式的学校,则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的夏朝。
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
庠,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序,则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
商代的学校除“庠”、“序”之外,又减少了“学”和“瞽宗”。
“学”涵盖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瞽宗”,建有专职的教师,就是传授礼乐,催生士子的专门机构。
商朝学校尚无大学、小学之分后,教育内容以宗教和军事居多,还要展开念、写下、算是的教学。
西周教育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
分国学与乡学两类。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
国学分大学与小学两级。
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只设一级。
西周官学划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种类型,影响深远。
大学分为五学,即所谓“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五学并举之规模,在世界教育史居领先地位。
秦朝实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导致学校教育的退步和爆冷。
汉武帝时创办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制度官学制度的奠定。
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存有大学性质的太学,存有特定性质的鸿都门学(相等于文艺专科学院)、四姓氏小侯学(外戚集团创立的贵族学校)等。
地方官研习按行政区划,分别成立学(郡国成立的,中学性质)、校(道邑成立的,中学性质)、庠(乡成立的,小学性质)、序(共聚成立的,小学性质),其程度尚无多寡之分后。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古代官学不仅依行政所属可以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而且依学校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专修儒经的学校,如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等。
有专科学校,如直属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是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太医署所辖医学校,太卜署所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所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太卜寺所辖的兽医学校等,均属职官性的专科学校,地方府州大学中,也设立了医学科,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称为实科学校。
《元代关学与陕西书院》篇一一、引言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学术、教育等方面的繁荣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学与陕西书院作为元代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时的学术繁荣、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元代关学的形成与发展、陕西书院的兴盛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元代关学的形成与发展关学,又称关中学派,是元代在陕西地区形成的一种学术流派。
其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元朝对教育的重视以及陕西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首先,元朝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为关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元朝统治者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教育,为关学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陕西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关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陕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关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关学逐渐形成了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术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实用主义,注重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当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陕西书院的兴盛元代陕西书院的兴盛,是关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元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元朝政府大力扶持书院建设。
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书院支持,为书院的兴办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政府还派遣学者到书院讲学,提高了书院的学术水平。
其次,陕西地区的书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些书院不仅注重经典的学习与传承,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书院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更新,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关学与陕西书院的影响关学与陕西书院的发展,对元代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关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当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一思想强调实用主义,注重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当时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陕西书院的兴盛推动了当时的教育事业发展。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及其对关中的影响
·关学:关中之学、关中的理学。
关中地区在宋代形成的学术派别,是宋明理学中一个重大派别。
·宋明理学:濂、洛、关、闽四派。
·关学创始人:张载,世称“横渠先生”(1020-1077),大梁(今河南开封)人。
·张载名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各个时期关学学派的重要人物:
宋: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临、吕大钧)、苏昞、范育、李复
金元时期:许衡、杨奂、杨君美、杨恭懿
明:王恕、马理、韩邦奇、冯从吾
清:李二曲、李柏、李因笃
清末民初:李元春、贺瑞麟、刘古愚、于右任
关学著作:
张载《正蒙》(取“蒙以养正”之意,张载说过“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思想主要内容:
(1)弘扬正学、批判异端
改变了以往汉学注重章句训诂的传统,形成了新的宋学学风。
(2)论太虚,言气本
建构了“太虚即气”的宇宙生成论,“气”是生成万物的基质和动力。
(3)辩一两,论“太和”
提出“一物两体”的说法,即凡事都有其对立面。
“太和”是事物运行发展的趋向和法则。
提出“仇必和而解”,认为“斗到底”终将被“和而解”取代。
(4)“民胞物与”的和谐论和天地境界
以《正蒙》中的《西铭》,又名《订顽》篇为代表。
(5)“四为”的博大情怀和人格境界
为人类重建精神价值系统,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为继承前圣已终端的学术传统,为社会开拓万世太平的基业。
关学的作用及对关中的影响:
(1)敦本尚实,不善空谈
蓝田三吕在《吕氏乡约》中提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冯从吾创办关中书院,制定了《学会约》《士戒》《关中士夫会约》等。
(2)躬行礼教,崇尚气节
薛敬之“尝师事周小泉,每鸡鸣而起,候门开,洒扫设坐,至则跪以请教”。
冯从吾曾抨击万历皇帝“欢饮长夜,倦于窈窕之娱而晏眠终日,不然,朝政
何废弛至极也!”他责问:“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天下人心岂可欺乎!”他进而规劝神宗:“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恃,勿以将来之危乱为可忽!”
关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一方面,关学既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思想统一,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完善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其压抑个性,扼杀人们创造力的时代局限性。